Ⅰ 總是在提要教育公平,可是要怎麼才能做到教育公平呢
要實現教育的公平,第一點是生產和創造更多的教育資源。
一個雞蛋10個人吃,恐怕只能做湯,要讓每個人都能吃到一個雞蛋,得先有10個雞蛋才行。教育不公平主要體現於資源的分配不公平,而資源不足,是教育資源分配不公的主要原因。
培養更多高素質教師,加大教育投入,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等這些是個人無法做到的,我們很大一部分只能藉助政府的力量解決,小部分也可以藉助一些全國性的機構,類似於凹凸個性教育等。但是生產和創造更多的教育資源,這件事,人人可做。而且在網路時代,可以利用網路做得更好。
今天,在信息時代,依賴於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我們數千年的教育理想開始轉變為現實,據統計,MOOC讓哈佛的老師一年教授的學生就超過自己40年教授的學生數量,使世界上熱愛學習的人有更多機會接觸到世界一流大學一流教授的優質課程。
在中國,目前也有許多企業已經付諸行動。一直致力於二三四五線城市個性化教育發展的凹凸個性教育,從2015年起,就開始布局雙師課堂,在2016年正式開展雙師課堂。這種教學模式不僅為二三四線的孩子們提供了一線優質的教育資源,同時也為當地教師的教學水平帶來潛移默化的提高。通過這種形式,進一步實現了教育公平。同時,也藉助互聯網的方式把更先進的教育理念、知識持續傳遞給二三四五線城市
Ⅱ 如何促進教育公平
如何促進教育公平如下:
第一,促進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是保障公民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權利。按照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新要求,今後,要以基本公共教育服務均等化為目標,不斷擴大和切實保障基本的教育機會公平。
在義務教育階段,要著力健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保障機制,鞏固免費義務教育的普及成果,統籌城鄉義務教育發展,著重推進農村義務教育學校標准化建設,確保適齡兒童少年接受良好義務教育。
在其他教育階段,要切實落實政府在辦好學前教育中的責任,加快構建覆蓋城鄉、布局合理的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
在基本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進程中,將主要面向未成年人的中等職業教育作為基礎性普惠性教育服務納入基本公共教育服務范圍,逐步實行中等職業教育免費制度,努力讓廣大人民群眾共同享有更加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
第二,促進教育公平的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資源。按照黨的十八大提出的新要求,當前重點是繼續加強薄弱環節和關鍵領域,進一步縮小城鄉、區域教育發展差距,通過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尤其是財政投入為主的公共教育資源。
重點向農村、邊遠、貧困、民族地區傾斜,積極推進困難地區辦學條件盡快達到國家基本標准,不斷完善國家教育資助政策體系,使其有效全面覆蓋各級各類學校的困難群體。
Ⅲ 如何辦好公平有質量的教育
認清公平而有質量教育內涵,確保教育起點公平
首先要規范辦學,確保基礎教育的起點公平。我們要高舉公平辦學的旗幟,理直氣壯反對各種功利的教育行為,規范招生入學行為,公開公正均衡分班,保證每一個孩子平等接受教育的權利。作為教育管理者,要始終保持教育的定力,遵循教育基本規律,立足於現有資源,挖掘課程內容,開發教師潛能,運作教育資源,打造育人平台、做好教育事業。作為教育管理者,盡管基礎條件和教育資源有限,但仍要有追求理想教育的信念和辦優質教育的決心,努力辦百姓滿意的教育。通過學校文化引領、管理提升、課程建設、課堂改革、教育科研、活動開設,實現五育融合發展,讓孩子在原有的知識、技能、態度、價值觀基礎上都能取得一定進步和收獲,在學校的發展獲得相對的比較優勢。
其次要認識到位,理解優質教育的核心內涵。不同的視角對優質教育的理解和認同也有所不同。孩子需要什麼樣的教育?家庭需要什麼樣的孩子?國家需要什麼樣的公民?從學生角度,在學校成長中有多元的課程學習、豐富的活動體驗、大量的展示機會、積極的文化環境、豐盈的學業收獲;同時能學到終身受益的知識,養成終生運動、終身學習的習慣,增加適應不斷變化的未來的能力。從家長角度,孩子陽光樂觀,積極向上,懂得感恩,有愛心和孝心;掌握適應社會變化和生存的基本能力,長大後能自食其力,具有家庭責任感。從國家公民角度,有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具有良好的規則意識、公民意識、擔當意識和社會責任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基於以上認識,教育者要根據學校師資條件、設施設備、師資特點、學生情況等綜合因素,為學生創設適合的、多元的成長養料,讓不同的孩子在學校得到不同的發展,獲得身心的愉悅體驗和學業習得收獲,激揚不同差異的孩子的生命活力。
做實公平而有質量教育過程,確保教育過程公平
首先守教育初心,做好教育常規的「三個回歸」。一是教育要回歸常識。所謂教育的常識,就是教育的本質規律,教育的基本特徵,回歸教育的原點。脫離教育的一般發展規律,追求「短期見成效」是會制約學校和學生的發展。二是教育要回歸常態。教育的常態,就是教育的主慧鏈體在育人環境中成長、體驗、實踐、習得的全息過程,包括我們教育者主觀施加的影響,教學的過程、手段、方法,課堂的主張、方式,以及教學「六認真」和課堂中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培養等。只有回到這些常規的、常態的過程上,教育才可能真正發生。課堂才能靈動而不呆板,活力而不枯燥,規范而不僵化;讓知識在課堂真實發生,讓生命在課堂彰顯活力。三是教育要回歸常情。這里教育的常情,指的是教育要符合學校的校情、師情和生情。任何脫離學校實際,而單純論教育都是空洞的紙上談兵。我們要從這一基本點出發,思考我們的教育突破手段和創新發展租碧鬧思路。我們要繼承學校「小組合作學習與小組評價」的原創經驗,深化並創新我們的課堂。
其次要釐清定位,夯實活動育人的全景體驗。我們是追求教育的理想,還是追求理想的教育,這是一個辯證命題。不同的學校和不同的生源結構,在追求優質教育上路徑有所不同,提供的教育菜單和課程也千差萬別。但在基於現狀情況下,始終不渝對優質教育追求的認知應該是有共性的。站在校情角度,一切從人的成長需要出發,盡最大力量讓不同的孩子都能在學校弊罩享受到需要的教育,在孩子心中留下一生值得銘記和懷念的東西,鋪就學生生命亮麗的底色。一次登台的節目表演、一次老師的鼓勵表揚、一次有意義的實踐活動、一次重要的活動比賽、一次難忘的課堂展示、一次專業的知識講座......,這些都可能點燃孩子的夢想,成就其不一樣的人生,在生命中留下烙印。在五育並舉的課程體系和培養方式中,挖掘學生潛能,發現學生特長,讓明天的「錢學森」「愛迪生」「牛頓」不被埋沒。我們要當「播種機」,在今天為孩子播下「希望的種子」;我們要當「火把」,為孩子照亮前進的路;我們更要當「發動機」,讓孩子獲得持續學習的動力。因此優質教育的供給,應定位於為孩子成長源源不斷地提供教育養料和成長機會。
形成公平而有質量教育評價,確保教育結果公平
首先要標准導向,構建綜合質量的評價體系。構建《學校質量內控制度》,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積極少年。因材施教,尊重差異,不拋棄不放棄每一個學生,保證每一位學生完成義務教育。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和分層走班教學形式,繼承導學講評式教學和「三性「課堂經驗,培育更多更好的積極品質課堂。通過學業監測大數據平台,找准學生最近發展區,利用目標激勵、小組增量評價和周最佳記錄單,開發每位學生潛能,追求低負擔高效率的綠色質量,習得「人格之魂,學習之力,精神之核」,成人之美。讓學習力強的孩子能進入一流中學繼續深造,以後成為研究型人才;讓基礎一般技能突出的孩子能進入心儀的職業學校,掌握一技之長;讓普通平凡的孩子,成為國家的合格公民。
其次要課程導向,構建優質教育的課程體系。要實現「立德樹人,五育並舉」,必須要建立五育並舉的課程體系,並以課表課程形式固化實施。根據國家課程標准開齊開足課程,開發興趣拓展課程和研究實踐課程,用課程來引領和規范育人標准。根據教師特長,依託學校「科創名師工作室」「美育體驗室和名師工作坊」「勞動工作坊」、體育運動等,實現與智育的融合發展。每一位孩子都可以在美育體驗室觀摩欣賞、動手描繪美術作品,體驗不同類型、不同風格的美術作品帶給我們的美感;有科技探索興趣的學生,在老師指導下進行電腦編程、機器人能力挑戰、STEAM項目等操作學習;喜歡動手的孩子在勞動工作坊中製作手工、維修門窗、焊接欄桿球門等;邀請國家學術界權威專家來校講座,如「核聚變」研究領域的專家,給學生講「人造太陽與未來清潔能源」等科普知識;每天開設一節體育課,定期開展身體素質類、趣味娛樂類、競技比賽類體育活動;開展「走進自然、走進書海、走進社會」的假期實踐活動,培養孩子自主生活、自主學習和服務社會的勞動技能;實施體育節、藝術節、科技節、讀書節、學科周等,讓學生各顯其能,各得其所。這些課程和活動的開設,都可能在今天為孩子播下希望的種子、好奇的種子、探索的種子,點燃孩子心中的夢想。
每位教育工作者在整個社會教育體系中顯得那麼渺小,但在每一位孩子的成長中又顯得那麼偉大。作為基層教育人,應有心懷天下,大濟蒼生的格局,更應有服務社會,為國育才的情懷
,持續為孩子提供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Ⅳ 如何推進教育公平
一、加大教育投入。
教育投入是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前提,也是實現教育公平的基礎,沒有較大的教育投入,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就很難進行,教育公平也無法實現。各級政府應嚴格按照《教育法》第五十五條的規定,教育投入要做到「三個增長」,即各級政府教育財政撥款的增長要高於同級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在校學生人均教育經費逐步增長,教師工資和學生人均公用經費逐步增長。
二、建立和完善對弱勢群體資助體系。
政府要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對弱勢群體特別是城鄉貧困家庭子女、殘疾兒童等就學的資助體系,促進教育公平的實現。在投入導向上,教育資源特別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資源應向處於弱勢的地區和人群傾斜,特別是向農村貧困地區和西部地區傾斜,向貧困家庭子女傾斜,向殘疾兒童傾斜,保證貧困地區,貧困家庭子女和殘疾兒童受義務教育的基本權利。
三、合理分配教育資源。
合理分配有限的教育資源,確保教育公平的重要措施。教育部門應改變以往教育資源過於集中投向少數重點中小學和大學的做法。重點學校與非重點學校之間,義務教育與非義務教育之間,基礎教育、職業教育與高等教育之間,基礎教育內部小學、初中與高中之間,高等教育內部專科、本科與研究生之間等等,都應有個合理的比例,不宜畸輕畸重。
四、建立相對公平的招生和就業機制。
進一步完善現有各級各類學校的招生政策,完善考試招生信息發布制度。實現信息的公開、透明,保障考生權益,加強政府和社會監督。公開高等學校招生名額分配原則和辦法,公開招生章程和政策、招生程序和結果,公開自主招生辦法、程序和結果。
五、加強考試招生法規建設,規范學校招生錄取程序。強化考試安全責任,加強誠信制度建設,堅決防範和嚴肅查處考試招生舞弊行為。改革高等學校和中等專業學校的就業制度,建立相對公平的畢業生就業的機制,打破地區與身份限制,營造公平用人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