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在教育活動中切實體現敬業愛崗精神
教師在教育活動中的以下幾方面體現的敬業愛崗精神。
一、教書育人,盡職盡責
教師的本職工作或基本職責就是教書育人。因此,教書育人也就成了「愛崗敬業"規定了的教師應當履行的道德義務。能否自覺承負這一道德義務,完成育人大業,是衡量師德修養高上優劣的重要標准。
二、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教書育人一事,看似簡單,實則繁難。要把一個平常人造就成一個有用之才並使之學會創造幸福,享受幸福,需要經過復雜的過程。因此,教育過程具有長期性、復雜性,教師的擔子非常艱巨。這就要求教師以鍥而不舍的精神,著力雕塑學生的心靈,引導學生自我發展,勤奮努力,教誨不倦。
三、認真工作,不敷衍塞責
培養和造就人不像製造一種物質產品那樣有嚴格的「工序"規定,教育是一種教師以全人格影響人的活動。因而,教師職業沒有也不可能有嚴格清晰的職責劃分。每一個教育者都要為學生的健康成長負責,為民族和國家的未來負責。
故此,每一個教育者都應當認真對待學校的全部工作,認真對待每一個學生,認真對待每一個哪怕是「細枝末節」的活動,不塘塞推脫,不敷衍塞責,不馬虎了事,團結集體,精誠合作,共同做好教育工作。
四、勤奮鑽研,科學施教
愛崗敬業精神的一個主要表現是教師勤奮鑽研,科學施教。教育活動有其客觀規律,能否認識、理解和正確運用教育規律,直接關繫到教師的工作效率。
一個愛崗敬業的教師,不會滿足於僅僅依靠經驗教育人,他會著力總結教育規律,發現真理,並按照教育規律的要求科學施教;無論是備課、上課,還是批改作業、管理班級,他都會將自己的教育行為置於科學認識的照察之下,在教育規律限定的范圍內科學地規劃、組織、實施,因材施教。
五、淡泊名利,育人為樂
由於教育工作清貧卻又艱苦,從業者奉獻多而獲取少,所以在公私義利關系方面最能檢驗和體現教師的敬業精神。毫無疑問,那些不求聞達、不慕名利、不謀富貴、甘為人梯、樂教勤業的教師具有崇高而偉大的敬業精神。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觀:
一、現代教師角色轉換:
1、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學生發展的促進者。
2、教師從課程的忠實執行者轉變為課程的建設者和開發者。
3、教師要從「教書匠」轉變為教育教學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實踐者。
4、教師要從學校的教師轉變為社區型的開放的教師。
二、教師行為的轉變:
1、在對待師生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尊重、贊賞。
2、在對待教學上,新課程強調幫助、引導。
3、在對待自我上,新課程強調反思。
4、在對待與其他教育者的關繫上,新課程強調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