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哪些叫教育名著
擴展閱讀
兒童口算題怎麼寫 2025-02-07 06:42:17
經典科魯茲怎麼取油 2025-02-07 06:38:07
本班同學學習如何 2025-02-07 06:31:48

哪些叫教育名著

發布時間: 2023-07-15 10:27:42

① 教師必讀的教育名著有哪些

教師必讀的教育名著有如下:

一、《理想國》

《理想國》是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創作的哲學對話體著作。

二、《教育漫話》

《教育漫話》全書的都在論述「紳士教育」,從德智體三方面來闡述如何教配返育紳士。

三、《教育論》

英國實證主義哲學家,社會學家H.斯賓塞的主要教育著作磨仿。原培游飢名為《教育──智育,德育和體育》。

四、《民主主義與教育》

該著作全面地闡述了杜威在芝加哥實驗學校,以及當時教育改革理論研討中基本形成的實用主義教育理論,為建設新式教育提出了明確的目的和方法。

五、《被壓迫者教育學》

弗萊雷的教育理論和實踐在世界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尤其對發展中國家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影響更大。

② 教育名著有哪些

教育名著
1,《陶行知文集》陶行知,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
2,《新教育之夢》(朱永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版
3,《中國古代教育論著選讀》
4,《蘇霍姆林斯基選集》[蘇]蘇霍姆林斯基著譯 者:蔡汀王義高祖晶主編,科學出版社出版.2001年8月
5,《教育的經濟價值》【美】舒爾茨著《教育的經濟價值》,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影響現代比較教育類理論]
6,《終身教育引論》[法]保羅 郎格朗《終身教育引論》,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出版,1985年版[教育管理專業必讀書目]
7,《明日之學校》(杜威著,趙祥麟,王承緒編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年1月第一版)
8,《民主主義與教育》(寫於1916),[美]杜威,王承緒譯,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年10月第1版
9,《教育和美好的生活》楊漢麟譯,作者英)伯特蘭 羅素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 2001年6月
10,《愛彌爾》[法]盧梭,李平漚譯,商務印書館, 1978年版
11,《教育過程》(美國,布魯納)邵瑞珍譯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2月
12,《教育過程最優化》[蘇]巴班斯基吳文侃等譯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01
13,《課堂中的皮格馬利翁——教師期望與學生智力的發展》[美國]羅森塔爾,雅各布森著,唐曉傑,崔允潡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
14,《孩子們!你好!》蘇聯,阿莫納什維利著,朱佩榮先生翻譯,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2002年2月,(《孩子們,你們好!》,《孩子們,你們生活得怎樣 》,《孩子們,祝你們一路平安!》學校無分數教育三部曲)
15,《學習,別聽學校的》(德國,菲拉 費 畢爾肯比爾著,江蘇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注:此書為德國中小學教師必讀書)
16,《和老師的談話》(贊科夫)[蘇]JI.B.贊科夫著杜殿坤譯,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發行
17,《多元智能》[美國]加德納著,沈致隆譯,新華出版社出版
18,《斯賓塞的快樂教育》(英國)斯賓塞著顏真譯海峽文藝出版社出版

③ 24本教育學名著

1.《學記》是中國教育乃至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完整的教育專著。

2.柏拉圖《理想國》,認為教育的最高目標是培養「哲學王」。

3.亞里士多德《政治學》,認為教育事業應該是公共的,不是私人團清灶的。

4.昆體良《雄辯術原理》(又名《論演說家的教育》)是西方第一本教育專著。

5.桑代克《教育心理學》,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學」命名的專著。

6.誇美紐斯《大教學論》,標志著獨立形態教育學的開端,該書被認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學著作。

7.維果斯基《教育心理學》主張必須把教育心理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分支來進行研究,並提出了「文化發展論」和「內化說」。

8.盧梭《愛彌兒》要求教育遵循自然天性,也就是兒童在自身的教育和成長中取得主動地位。

9.康德《康德論教育》認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動物。」,他是最早在大學開設教育學課程的教育學家。

10.洛克《教育漫話》提出了「白板說」。

11.赫爾巴特《普通教育學》(1806年)的出版標志著規范教育學的建立,他是近代德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和教育學家,在世界教育史上被認為是「現代教育學之父」或「科學教育學的奠基人」。

12.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的理論是現代教育理論的代表。

13.布魯納的《教育過程》提出「結構教學論」

14.保羅·朗格朗《終身教育引論》提出「終身教育」思想,產生了廣泛的影響,被公認為終身教育理論的代表作。

15.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人正肆是教育的對象》,烏申斯基因此被稱為「俄羅斯教育心理學的奠基人」。

16.克魯普斯卡婭的《國民教育與民主制度》一書,是以馬克思主義為基礎最早探討教育學問塌扮題的著作。

17.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和《把整個心靈獻給孩子》,認為學校教育的理想是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

18.加里寧《論共產主義教育》和《論共產主義教育和教學》。重視道德教育和勞動教育的作用。

19.卡普捷列傑夫《教育心理學》俄國第一本教育心理學著作。

20.凱洛夫主編的《教育學》總結了蘇聯20世紀二三十年代社會主義教育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構建了教育學的理論體系,論述了全面發展的教育目的,著重闡述了智育及教養的地位和作用。

21.贊科夫《教學與發展》提出了發展性教學理論的五條教學原則,即高難度、高速度、理論知識起指導作用、理解學習過程、使所有學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發展的原則。

22.廖世承《教育心理學》是中國較早的一本教育心理學教科書。

23.楊賢江《新教育大綱》是我國第一本馬克思主義的教育學著作。

24.馬卡連柯《教育詩》、《論共產主義教育》。提出了通過集體和生產勞動來教育兒童以及在集體中進行教育的原則和方法。

④ 教師必讀的教育名著有哪些

教育經典著作有:

一、《理想國》

《理想國》是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創作的哲學對話體著作。全書主要論述了柏拉圖心中理想國的構建,治理和正義,主題是關於國家的管理。

柏拉圖的《理想國》一書是他的代表作,涉及到了政治學,教育學,倫理學,哲學等多個領域,思想博大精深,幾乎代表了整個希臘的文化。2015年11月,《理想國》在英國「學術圖書周」中,被評為最具影響力的20本學術書之一。

二、《教育漫話》

《教育漫話》是2011年5月1日由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約翰·洛克。中文版由傅任敢翻譯成文。全書的都在論述「紳士教育」,從德智體三方面來闡述如何教育紳士。

《教育漫話》由作者流亡荷蘭期間(1683~1689)寫給友人E,克拉克討論其子女的教育問題的幾封信整理而成。1693年出版。

三、《教育論》

英國實證主義哲學家,社會學家H.斯賓塞的主要教育著作。原名為《教育──智育,德育和體育》。由斯賓塞1854,1858,1859年陸續發表的 4篇教育論文匯編而成。1861年在倫敦出版。1923年,中國的商務印書館出版了該書的節譯本。196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全譯本。

四、《民主主義與教育》

《民主主義與教育》是美國哲學家約翰·杜威創作的教育學著作,首版於1916年。該著作全面地闡述了杜威在芝加哥實驗學校,以及當時教育改革理論研討中基本形成的實用主義教育理論,為建設新式教育提出了明確的目的和方法。

杜威特別強調教育的實用價值和人本價值,重視教育對人對道德和社會發展的影響,使教育擺脫了孤立的知識傳授范圍,把教育看做是社會活動的一個重要的方面,使得教育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獲得了應有的地位。

五、《被壓迫者教育學》

本書介紹發展中國家的著名教育家弗萊雷的解放教育理論與實踐。該理論以培養批判意識為目的,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闡明了教育與覺悟的關系,指導了發展中國家的成人掃盲教育,提出了情景對話式的教學方法,注重教育與現實的結合。

弗萊雷的教育理論和實踐在世界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尤其對發展中國家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影響更大。

⑤ 教育著作有哪些 教育著作盤點

1、有《陶行知文集》、《理想國》、《教育漫話》、《新教育之夢》、《中國古代教育論著選讀》、《蘇霍姆林斯基選集》、《教育的經濟價值》、《教育的經濟價值》、《終身教育引論》、《明日之學校》、《民主主義與教育》。

2、《理想國》是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創作的哲學對話體著作。全書主要論述了柏拉圖心中理想國的構建、治理和正義,主題是關於國家的管理。

3、《教育漫話》是2011年5月1日由教育科學出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約翰·洛克。中文版由傅任敢翻譯成文。全書的都在論述「紳士教育」,從德智體三方面來闡述如何教育紳士。

⑥ 教育名著有什麼

1、《愛彌兒:論教育》(上下卷)

當代著名的心理學家、教育家布魯姆評價《愛彌兒》是作者盧梭的《理想國》(柏拉圖著作)。盧梭自己也認為《愛彌兒》是他「所有作品中最好、最重要的一部」。

全國著名教育家李鎮西說:「《愛的教育》成了我歷屆學生的必讀材料,課堂上我和學生輪流朗讀『安利柯』的日記,成了我班最激動人心的時刻,一也成了學生們中學時代最難忘的記憶。」這本書給我們每個人太多感動,如果還沒有讀過,不如就從現在開始讀它吧。

⑦ 教育名著有哪些書推薦

教育名著書籍推薦有:《愛的教育》、《城南舊事》、《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昆蟲記》、《稻草人》。

1、《愛的教育》

全書採用日記體的形式,講述了一個叫安利柯的四年級小男孩的成長故事,因此書名又叫《一個義大利四年級小學生的日記》。內容主要包括發生在安利柯身邊各式各樣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在他日記本上寫的勸誡啟發性的文章,以及老師在課堂上宣讀的精彩的「每月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