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唐代的教育是什麼樣的
算學發展至今已經是一個分科細膩、系統龐大的強大學科體系,在現代的科學發展中隨處可見數學的曼妙身影。在我國,人們歷來喜愛並且擅長數學,而且十分重視數學教育的,這也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取得諸多數學研究成果的基礎。從西周起開設的傳統教學科目「六藝」中就有「數」,把它看作一種技藝。北魏在公元455年至500年間就開設過「算學」,但由於史料不全,人們不知其詳。
迄今為止,所知的有確切歷史記載的「算學」出現在隋朝。隋建國(581)伊始,就設立國子寺(607年改稱國子監)作為專門的教育行政部門,同時也是最高學術研究機構和中央國立大學。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出現獨立的教育行政部門。國子寺(監)設國子學、太學、四門學、書學和算學。前三者是普通教育,主學經學,後兩者是專科教育。算學是中國古代獨特的專修數學的學校,類比於現代,可以視為數學專科學校。隋代規定,算學設「博士」(授講教師)2人,「助教」(輔導教師)2人,學生80人。
十八學士圖唐代全面繼承和發展了隋代的制度,關於國子監的制度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主要是擴大學校的規模,完善學校的有關制度。唐初,國子監設7種學校,有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廣文館(都是普隨經學學校),律學(法學專科)、書學(書法專科)和算學(數學專科),對各種學校的招生、畢業等都有具體規定,對教學也有詳細的安排。唐代算學規定有「博士」2人,學生30人,30名學生分兩個「專業」施教,每個專業15個人,學制6至7年。《唐六典》中有「算學博士掌教文武官八品以下及庶人子之為生者」的記載,這說明國子監算學生來自下級官吏和一般比較富裕人家的子弟。進入算學館的學生實行分科學習,課程分兩部分,一部分是《孫子算經》《五曹算經》,限1年學完,《九章算術》《海島算經》共3年學完,《張邱建算經》《夏侯陽算經》各1年學完,《周髀》《五算經》共1年學完,前後共7年;另一部分是《綴術》學4年,《緝古》學3年,也是7年畢業。兩個專業同時都學習《數術記遺》和《三等數》。除共同學的那兩種外的10種後來稱為《算經十書》,是當時的朝廷組織編輯注釋的古代及當代的數學著作,然後由皇帝詔令頒行為數學教科書。這在教育史上是很獨特的。
還有兩點也很獨特,一是考試制度,一是畢業出路。算學入學時不考試,由主管機構按家庭出身選送,但入學後,考試又多又嚴格,每隔一定時間要考一次試。如有旬試、月試、季試和歲試等。算學每旬放假一天,假前一天考試,稱為旬試,由主講「博士」主持。後因旬試每旬一次,太頻繁,師生負擔過重而廢除。每月終考一次,稱為月試;每季度考一次,稱為季試。每年終時進行的歲試是相對重要的考試,歲試成績決定了學生的去留,如果連續3年考試「下等」,則算學除名。當然,對學生來說,最重要的還是畢業試,此試由國子監領導主持,考試方法主要採用「帖讀」和「問義」兩種。所謂「帖讀」指的是按教材原文填空,任意翻開教材的一頁,擋住兩邊,先空出一行字,再於其中「帖」住3至6個字,叫學生寫出來。《數學記遺》和《三等數》兩教材,用這種方法考試。一般出10個空,填對9個為及格。所謂「問義」,指一種簡單的對教材問題的問答、筆答,要求是「明數造術,詳明數理」,可以說是既要求掌握運演算法則、具有運算能力,又要求通曉基本原理,從而包括了知識、能力兩方面的要求。考試的帖讀,兩個專業一樣,問義則每個專業按不同教材分別進行,一共10個問題,第一個專業在《九章算術》中出3個題,其餘7種教材每種中出1個題;第二個專業在《綴術》中出7個題,《緝古算經》中出3個題,10個題做對6個為及格(歲試做對5個及以下為「下等」,6個以上為「中等」,8個以上為「上等」)。算學學生畢業考核及格(稱為「中式」)則按規定可以直接參加科舉考試之一——明算科考的禮部試(復試),而免予參加初試——鄉試。唐代明算科舉及第(及格、中式)即取得做官資格,再經吏部考核合格則可授「從九品下」的官職。
唐朝在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推行按行政區設立地方官學。古書《通典》有個統計數字,說天寶年間全國州縣學校學生達67100人,這充分證明封建教育已發展到一個新高峰。與此同時,私塾也紛紛建立,私塾中不僅學識字、寫字,也學一點算術,使算學教育在民間也繁榮起來。
唐朝算學教育比較普及的一個有趣故事發生在公元855年前後。據《唐闕史》記載,青州有兩個小吏需要提升一個,然而這兩個人的職務、工作年限及檔案中的評語幾乎完全相同,收集周圍的反映也差不多,應當提拔誰呢?負責這項工作的官員大傷腦筋,便去請示他們的上司青州尚書楊損。楊損說,一個小吏的最大優點之一就是能熟練進行計算,我出一道數學題,二人之中誰先得到正確的答案就提升誰。他出的題目是:有人在樹林間夕陽小路上散步,無意中聽到一些盜賊在樹中討論怎樣分配偷來的布匹。他們說,如果每人分六匹,就會餘下五匹,如果每人分七匹又短少八匹,問林中有多少盜賊,多少布匹?楊損出題後就命令兩個小吏在大廳前的石階上用算籌(古代小木棍一類計算工具)進行計算。不一會兒。其中一個首先得出正確答案,他被提升了,眾官員無人表示異議,很稱贊這種用人方法。史書上楊損是一個「政令頗肅」,不徇私情的官員。他有較高的文化知識,居高官又「采於輿論」,實行業務考核量才錄用下面的官吏,這在當時歷史條件下確是難能可貴的。
算學在唐代的發展所說具有首創性。但是其發展道路卻是相當的坎坷。顯慶三年(658),廢算學館,龍朔二年(662)重設,學生減為10人。而國子學館為300人,太學500人,四門學500人。可見當時重經史、輕科學的風習是多麼嚴重。對致力數學的人待遇也極低,算學博士為從九品下,國子博士卻是正五品,到了晚唐,明算的考試也停止了。因而這對算學的發展不能不說是一個巨大挫折。但是唐朝開官辦算學的先風,為宋朝的算學大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㈡ 唐玄宗時期教育的發展有哪些特點
唐玄宗時期,進一步完善了科舉制度,實行「四門學」招生制度,推動了庶族精英階層的崛起。
其四門學」招生制度的舉措有,一是設國子監,管轄六學,即國子學、大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二是據《新唐書·選舉志》, 唐代「凡生,限年十四以上、十九以下,律學十八以上、二十五以下。」依據《唐六典·國子監》,四門學生500名,取「文武官七品以上及侯伯子男子」及「庶人子為俊士」者。三是開元七年唐玄宗又敕令,「通一經及未通經而聰悟有文辭史學者,入四門學為俊士。」結果,四門學生總數增加至1300人,其中500人選錄標准大抵同《唐六典》,餘下的800人皆「庶人之俊異者為之」。開元二十一年(733年)五月,唐玄宗又下了一道敕令:「諸州縣學生年二十五以下八品九品予。弱庶人生年二十一,通一經以上及未通經精神超悟有文辭史學者,每年銓量舉選,所司簡試,聽入四門學充俊士。即諸色人省試不第情願入學者,聽。」
從唐玄宗時期「四門學」招生舉措看,其放寬入學資格,降低年齡、父祖官階和經學功底等要求,省試不第者也可入選;改革選才方式,從單一的考查經義到兼及文辭史學;擴大招生人數,從500人擴大到1300人。
由於「四門學」招生制度關照了中下層官吏的利益,緩和了官僚集團內部的矛盾;推動了庶族精英階層的崛起,有利於抑制門閥士族;促進了文學、史學等各項文化事業的繁榮昌盛;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擴大了唐文化在東亞地區的影響。
㈢ 唐代的數學教育制度是怎樣的
唐代初期明算科的學制為7年,學生分兩組學習,每組15人。第一組學習《九章算術》等8部算經,第二組學習其餘兩部較難的《綴術》與《緝古算經》。每部算經的學習年限都有具體規定。兩組學生都兼學《數術記遺》和《三等數》。學生學習期滿後,要參加考試,明算科的考試也分兩組進行,每組各出10道題。第一組除按《九章算術》出3道題外,其他7部算經各出一題,第二組按《綴術》出6題,《輯古算經》出4題。
成績的評定方法是,每組10道題中「得8以上為上,得6以上為中,得5以下為下」,並規定答對6題算合格。考試合格的人員送交吏部錄用,授予九品以下的官級。
由上可見,唐代已形成了一套比較完善的數學教育制度。
㈣ 唐朝的教育是什麼樣的
網上的一部古裝懸疑劇突然火了起來,網上對這劇的評價是好評如潮,許多網友表示這是看過最好的古裝劇,這部劇就是《長安十二時辰》。在《長安十二時辰》中,我們看到了長安城暢銷的“胡餅”和“美酒”,還有混血樂器琵琶、唐朝與現在不同的飲茶方式,昆侖奴、胡商等他國人種盡聚長安,讓我們看到了史書上記載的古時地球的中心,大唐都市長安。
而國子監,有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學校的差別,與學生資蔭(即父祖官爵)身份有關。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分別面向三品、五品、七品以上官僚子弟,律學、書學、算學則面向八品以下子弟及庶人。此外,國子生、太學生、四門生學習儒家經典,律學、書學、算學學生則學習專門技術。
國子學生員三百人,太學五百人,四門學一千三百人,律學五十人,書學、算學三十人。入學年齡為十四歲至十九歲,律學則為十八歲至二十五歲。
除了這民間私塾和官府學校以外,還有少部分書香門第或商人家庭,他們的子女就是在家裡自己學習的,專門請老師到家為他們的子女進行一對一的教育,通過長久的學習後再報科考步入仕途。人盡皆知的詩仙李白就是如此,李白出生於書香門第之家,從小勤奮學習,飽讀詩書:四書五經,爛熟於心;諸子散文,倒背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