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簡述朱熹的兒童教育思想
朱熹認為8~15歲為小學教育階段,其任務是培養「聖賢坯璞」。鑒於小學兒童「智識未開」,思維能力薄弱,因此他提出小學教育的內容是「學其事」,主張兒童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具體行事,懂得基本的倫理道德規范,養成一定的行為習慣,學習初步的文化知識技能。
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強調先入為主,及早施教;要力求形象、生動,能激發興趣;以《須知》、《學規》的形式培養兒童道德行為習慣。朱熹認為15歲以後大學教育,其任務是在「坯璞」的基礎上再「加光飾」,把他們培養成為國家所需要的人才。
朱熹認為,與重在「教事」的小學教育不同,大學教育內容的重點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對於大學教育方法,朱熹重視自學,提倡不同學術觀點之間的相互交流。朱熹關於小學和大學教育的見解,為中國古代教育思想增添了新鮮的內容。
(1)朱熹為什麼要教育子女擴展閱讀
朱熹十九歲考中進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東巡撫等職,做官清正有為,振舉書院建設。官拜煥章閣侍制兼侍講,為宋寧宗講學。晚年遭遇慶元黨禁,被列為「偽學魁首」,削官奉祠。慶元六年(1200年)逝世,享年七十一歲。後被追贈為太師、徽國公,賜謚號「文」,故世稱朱文公。
朱熹是「二程」(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與二程合稱「程朱學派」。他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朱熹是理學集大成者,閩學代表人物,被後世尊稱為朱子。他的理學思想影響很大,成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學。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書章句集注》《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說》《周易讀本》《楚辭集注》,後人輯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語象》等。其中《四書章句集注》成為欽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准。
Ⅱ 試析朱熹的兒童教育思想
本題參考答案:
①論兒童教育的意義
兒童應該早施教,即從孩子幼小時起,就要抓緊對他們進行教育和訓練,孩子知識、性情未定,及早對他們進行道德規范和道德行為的灌輸,使兒童知其然並養成習慣,容易收到「習與智長」、「化與心成」的效果,令其接受正面的培養。強調兒童教育是打基礎的教育,將之比喻為打「坯模」。
②論學「眼前事」與編著《小學》
朱熹提出,15歲以前的兒童,主要是就兒童日常生活接觸到的「眼前事」去教他們,他認為學必自近者易者始,並認為學問之道只就眼前日用的開始,初學應給以簡單容易的內容。兒童主要是學習眼前日用之事,是「知之淺而行之小者也」。他說:「教小兒只說個義理大概,隻眼前事或灑掃、應對之類作段子亦可。」所教之事,「如事君、事父、事兄、處友等等,只教他依此規矩去做」。除進行道德規范訓練以外,還要給以讀書寫字的基本訓練,「禮樂射御書數之文」也應在所教內容之中。朱熹還認為,在對兒童進行教育時,應注意激發兒童學習興趣,力求形象生動以便於接受。他提倡學校教育應以正面教育為主,不講明道理,只用懲治的方法是不能取得效果的。
③首創《須知》、《學則》的教育形式,編著《童蒙須知》
朱熹編訂的《童蒙須知》是他為兒童制定的習學「眼前事」的具體標准和要求。分衣服冠履、言語步趨、灑掃涓潔、讀書寫字、雜細事宜等方面,對兒童的生活起居、讀書學習、道德行為禮節都作了詳細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