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美術教學中如何實施五育並舉
美育又被稱為審美教育或美感教育, 美術教學可以結合各種形式,讓學生在美術課堂中體會美,並對學生施加審美影響,使學
生獲得審美體驗,達到陶冶情操的效果,從而促進美育教育。
一、貼近生活,在平凡的生活中發掘美
車爾尼雪夫斯基說過「美是生活」。生活中處處都充斥著美,但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體會到。而且對美的感悟不是與生俱來的,是需 要通過
後天的學習和訓練才能夠獲得的能力。每個人所處的成長環境不同,對美的理解和感悟也會有所不同。要想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就需要
學生接受美的教育,這就體現出了美術教學的必要性。
在美術教學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美,讓學生能夠用一顆審 美的心來看待生活,這樣才能夠培養學生的品性並完善其情操。
在美術教學過程,不強求學生能夠有直接作畫的能力,首先讓學生學會如何發現美,培養出審美的能力,當學生具有審美能力後,就不愁
學生沒有靈感,畫不出好的美術作品了。
在美術教學過程中,將具體的美術繪畫基礎知識告知學生,讓學生具備-定的美術功底後,讓學生對身邊的事物進行觀察,然後用繪畫的
形式將自己所理解的美表達出來。比如,知名畫家達芬奇,達芬奇的父親在其十四歲的時候發現了達芬奇的繪畫天賦,隨之便將其送入一
位大畫家那裡拜師學藝,大畫家給達芬奇上的第- -課就是畫雞蛋,雞蛋是生活中非常常見的東西。達芬奇通過對雞蛋進行細致的觀察繪畫
出各種不同的雞蛋,經過幾年的繪畫之後達芬奇的藝術水平超過了大畫家。因此,藝術水平的提高不是要學習多麼高大上的東西,只要發
現生活中的美,將一個小的事物觀察並繪畫到極致,這樣得到的藝術功底才是扎實的。所以教師在教授美術課時,需要引導學生貼近生
活,在生活中擁有發現美的能力,幫助學生提升審美水平,並且在日常生活中用美來審視生活。
挖掘美育內涵,幫助學生獲得美的感悟
我國倡導的美育是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培養學生心靈美、行為美服務的。主要通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來促進學生的德、智、體的
發展。在德方面,美育可以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養;在智方面,可以豐富學生對美的知識,發展學生智力;在體方面,可以增進學生的身
心健康,提高體育運動的質量;美育還可以鼓勵學生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並進行創造性的勞動。
㈡ 「五育並舉」 探索美好幸福教育
一、高度重視德育評價,在整體評價中的首要地位
明確德育工作孝春大在學校整體工作中的首要與核心地位,提高德育評價在學校整體評價中的比重,強化立德樹人,德育為先的教育理念與治理理念,引導廣大教師通過課程思政、德育一體化等方式,進行必要的道德教育,明確教師在教育教學中的德育功能,注重班主任日常工作,對學生行為品德的積極評價,例如對拾金不昧的行為加以宣傳,規范隊團活動,利用升國旗及國旗下的講話等主題活動宣傳愛國主義,抓細落實兩個日常規的活動,從細處著手抓好學生的行為習慣養成。挖掘身邊的紅色資源,組織學生到小平小道歷史陳列館參觀學習,傳承紅色基因,培養創新精神。中學時代是道德漸成階段,培育厚德博智之仁人是未來教育的切入點。我校寓德育於每門課程,每位教職員工用心擔起德育使命,校園文化化作學生成長的沃土,全力促進學生形森虧成道德自覺。近年來,校園文明盛行,拾金不昧已然成風,美德少年屢見不鮮。
二、優化學科文化教育
為了讓學生更好更快地成長,新建三中人以教改為依託,迅速提升教育教學水平。學校成立了學生發展中心,引進北師大心理學博士開展學生心健康教育及學生生涯教育;引進了人工智慧領域人才,開辦「人工智慧」社團課,讓傳統學習模式快速融入網路新時代;引進清華大學外語學院日語教師為學生開展日語教學,多元辦學、多方合作,成為了江西師范大學、江西科技師范大學、華東交通大學的教學實踐基地和江西省武術運動管理中心武術人才基地,助力學生發展。
三、 強化體育評價。
1.開足開好體育課程,將達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准要求,作為教育教學考核的重要內容。
2.身體的強健和精神的強健往往是連在一起的。為了讓學生強身健體,新建三中在堅持傳統體育活動課的基礎上,啟動大課間跑操、中華武術操、太極拳進校園等特色活動,培養團隊意識,提升精氣神,塑造健全人格。開展武術進校園,集體武術操,課間大跑操等群眾性體育活動,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3.開展多種體育的社團活動,激發學生對體育專項訓練的愛好,開展散打社,羽毛球社,籃球社等社團訓練及比賽活動。
四、改進美育評價
1.按國家要求開足開齊開好音樂,美術等藝術課程。
2.結合我校實際,積極開展藝術類社團的建設與活動,豐富學生的課餘生活,培育了學生識美、審美、愛美、創美的高雅情趣和生命體驗,體會詩意人生,陶冶美好情操。我校在江西科技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的支持和幫助下,先後成立了音樂、舞蹈社團。並利用本校教師資源成立書法社,美術社,朗誦社等。
五、加強勞動教育
勞育是培養奮斗精神、誠信品格、創造能力的有效途徑。勞動才能創造財巧豎富。如今的中學生獨生子女居多,部分孩子缺少生活經歷。勤勞肯乾的傳統不能丟,新建三中創建了「蓮池」「百合種植園」等校內勞動基地,成立校外勞動教育實踐基地和農耕主題研學實踐基地,讓學生在辛勤勞動中培養協作的精神,鑄造堅韌的品格,體驗汗水的愉悅,從而「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
可以說,「五育」的持續發展和提升,可使學生獲取源源不絕的身心儲備和創造潛能,從而贏得取之不盡的幸福和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