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景行小學的歷史沿革
滔滔柳江水,綿綿故土情。2007年,當柳州正以日新月異的變化顯示著千年古邑的現代風采,曾哺育千萬龍城兒女的老校——柳州市景行小學卻在收獲的季節迎來了自己的百年華誕。
一百年,歷史的長河不過是浪花一朵,學校的發展卻幾經波折。翻開泛黃的史料,我們在1993年出版的《柳州市教育志》中覓到景行的淵源——「光緒三十三年(1907),馬平知縣奉命將柳江書院改為馬邑兩等小學堂(即景行路小學前身)」(《柳州市教育志》第22頁)
民國成立後,馬邑兩等小學堂改稱 「馬平縣立樂群小學校」,以後專辦高小,又多次改名為「馬平縣立第一高級小學校」,「馬平縣城區第一高等小學校」。抗戰前,國家教育部派次長(即副部長)和廣西教育廳及柳江縣政府等有關領導到該校視察,對該校的教學管理津津稱道,學校被易名為「模範小學」。抗戰期間,學校又先後易名為「柳江縣立實驗小學」,「城中鎮中心小學校」;抗戰勝利後,又改名為「柳西鎮一小」,解放初改名為「柳州市第四小學」。1952年,柳州市第四小學與柳州市第二小學合並,四小為分部,二小為本部。合並後的小學定名「柳州市第二小學」。
說起與四小合並的第二小學,原名克強小學,是1930年由湖廣會館出資創辦的私立小學。學校初名「楚材小學」,1946年,為紀念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中的湖廣人黃克強,易名為「克強小學」。解放後,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學校校舍增加,規模不斷擴大。與四校合並後,已發展到教學班三十六個,學生一千多人。
1956年,柳州市第二小學以所處的街道易名為景行路小學。1966年秋,「文革」運動開始,學校被易名為永紅小學,一九七八年恢復柳州市景行路小學的稱號。
當改革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景行小學也在新的歷史時期煥發勃勃生機。1998年秋,根據柳政辦函(1998)16號文件精神,將原柳州市蓮塘路小學並入景行路小學,原柳州市蓮塘路小學的校址歸景行路小學使用。景行路小學接收了原柳州市蓮塘路小學的學區、學生以及大多數的在職教和所有的退休老師。2003年,柳州市政府決定在高新開發區新建景行小學東校園,並將柳州市景行路小學更名為柳州市景行小學。2005年8月31日,景行小學東校園落成,由城中區政府主持舉行了景行小學東校園啟用儀式暨開學典禮。
穿過歲月的風雨,我們沿著老校的歷史回溯一百年滄桑記憶。光陰的大門徐徐拉開,向我們展現著一百年文化的沉積;向我們述說著一百年師德的傳遞。
建校之初,作為柳州市最早開辦的一所公立小學,馬邑兩等小學堂的校長由知縣和教育主管官任命。當時學校的課程包括國文,經學,算術,英文,歷史,地理,格致,修身……學制為初小四年,高小三年。由此可見,當時的馬邑兩等小學堂深受西方先進教育體制的影響,又適當保留了我國傳統經學科目。民國以後,校名更替頻繁,但學校的先進教學管理理念始終如一。當時,學校教學質量名列全市前茅,教育局每年舉行一次教學競賽,均奪第一名。
動盪的年代,學校的生存與發展充滿艱辛與疲憊,然而學校的教師們卻憑著一腔熱誠,一身辛勞,在戰火紛飛的歲月中使越來越多的龍城學子接收到先進文化知識的洗禮。映山街的老住戶依稀還記得老前輩常談起小學堂里教師們忙碌的身影;曾經的學子更不會忘記老師宿舍的點點燭光。這黑夜裡跳躍的火苗曾照亮了多少孩子踏上追求真理的道路。
然而,人們並不了解,在這些穿著樸素,舉止儒雅的教師們中間,有不少是中共地下黨員。他們一邊以一個教師的高尚和正直培育出一批批具有先進文化思想的青少年;一邊以一名鬥士的無畏與忠誠書寫著對祖國人民的熱愛。
李泮園是「克強小學」的創始人之一,也是該校的第一任校長。1924年,領導「湖南起義」的他被國民反動派通緝,轉移到柳州,隱蔽在「湖廣會館」。國民黨的血腥屠殺沒有澆滅這位共產主義衛士的火熱激情;戰友的相繼犧牲更堅定他為革命培養接班人的偉大心願。他一手創建的學校,不僅使景行路上又多了一片琅琅書聲,更使革命的火種在龍城學子們心中悄悄蔓延。據《柳州市教育志》記載,在柳州解放時,克強小學已成為地下黨和黨領導的群眾組織活動與工作的據點之一。
解放前,在柳西鎮一小的地下黨有:李庚承、李鉉、李品茜、龍家盛、伍能鳴和柳師畢業後分配到本校實習的教師韋榮章、莫若璧等七位,在克強小學的地下黨員有:李泮園、蔣玉昆、白芝靈、百英峻四位。他們利用自己的教師身份在學生中間宣傳共產主義思想;與國民黨反動派進行各種英勇的斗爭。
那時的小學教師工資很低,每月僅有一百二十斤大米,生活很艱苦。可每當革命同志路經柳州多在學校隱蔽,學校的地下黨員都竭盡全力支持。一九四七年,省城工委書記陳楓奉命去香港缺少路費,學校地下黨員李庚承和李鉉賣學米十擔幫助解決。為解放柳州,地下黨員李鉉在無法進入紅廟某軍用醫葯倉庫實地調查的情況下,巧妙地通過該庫在學校讀書的學生摸清了該軍用醫葯倉庫的人員和物資情況,出色地完成了黨組織交給的任務。蔣玉昆在親人的幫助下摸清了戒備森嚴的國民黨柳州空軍機場內的崗哨,兵力布置,軍火倉庫,電台等位置情況並繪製成平面圖送交黨組織。
在這些黨員教師的影響下,學校的青年學生也紛紛走上革命道路。早在1919年,馬邑兩等小學就和其他幾個學校組織了柳江道學生救國聯合會,舉行遊行示威,通電北京學生,支持當時的五四運動。而克強小學在柳州解放前就成立了「愛國民主青年會」,配合地下黨組織完成了許多革命工作。
時光如梭,當年的革命戰士,優秀教師紛紛奔赴更重要的工作崗位,老一輩盡心盡責的治學之風和高尚敬業的師德模範卻長留校園,成為後來人繼承和發揚的景行精神。
五六十年代,景行路小學的教師在共產黨和人民政府的領導下,進行了教學改革。他們廢除了舊社會的各種教材,汲取老解放區的教學經驗,全面學習蘇聯的教育教學理論,在課堂教學中強調五個教學原則,即直觀性原則,系統性原則,積極性原則,可接受性原則,鞏固性原則。那時,學校領導常深入教學第一線,備課、研究、聽課、評課,切實把好教學質量關。各年級各教研組每學期都進行「實驗課」,「輪流課」活動,以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經過幾年的群眾性的教研活動,教師的業務水平有了顯著的提高,全市的公開課多由景行小學承擔。同時,學校的教學質量連年列全市前茅,服務區外的適齡兒童紛紛要求到本校讀書。
雖然,十年動亂讓老師們的一腔心血付之東流——優秀教師遭到迫害,教學研究成果被無端否定。但是,崢嶸時光抹不去教師們心中無悔的理想。
70年代末,學校剛恢復正常教學秩序,就展開了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多項探索研究。進入八十年代,學校被定為柳州市和自治區實驗學校。學校領導提出了「科研興校」的辦學理念,大膽進行多項教學改革。語文、數學、體育、寫字……各學科執教老師紛紛結合自己所教學科的學科特點展開切實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的探索研究。在全體教師的努力下,教學質量逐年回升。自1981年以來,小學升中學統考中,景行小學連續七年取得全市最優異的成績。升學率都達99-100%。
同時,濃郁的教研之風帶來了一系列的教學研究成果,一大批青年教師也在良好的教育教學環境中迅速成長起來。各類教學競賽喜訊頻傳,景行再度以實力在龍城百姓間展現了名校風采。
九十年代起,運用現代化教育技術進行各課教學,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成為學校教育教學的重點研究方向。在一切為了學生的教師責任之下,各科老師廢寢忘食地學習新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探究更為有效的教學實踐舉措,促使學生的知識水平與能力發展得到進一步提高。
教師素質的整體提高,學生各項技能獲得肯定使學校的聲譽一步步提升。學校先後被評為全國現代教育實驗學校,全國目標管理試驗先進單位,全國體衛管理實驗先進單位,全國中小學管理學會先進單位,廣西教育科研先進單位,廣西素質教育先進單位,廣西科技教育先進單位,廣西綠化美化校園,全國字理識字實驗先進單位,優秀班主任建設實驗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在柳州老百姓中有「小清華」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