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長沙脾氣暴躁如何教育
擴展閱讀
最經典gta是哪個 2025-02-07 11:36:52

長沙脾氣暴躁如何教育

發布時間: 2023-07-10 06:22:25

① 如何應對脾氣暴躁的學生

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要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深入細致地了解學生各個方面的情況,摸清導致學生出現問題的各種因素,有的放矢地進行有效的教育協調工作,調動各方面的積極因素,使學生增強理智感,學會克制自己的怒氣。
1. 家、校強強聯手
父母的教育態度、方法要盡量統一,切忌過度寵愛孩子以及採用打罵等不正確的教育方式。
2. 及時進行心理疏導
如果是過度的心理壓力變得脾氣暴躁,教師要及時洞察學生的心理變化,了解學生造成心理壓力的原因,及時進行疏導。
3. 增強理智感
教育學生在遇事時多進行思考,多為別人考慮,多想想沖動的後果,從而認真對待,慎重處理;一旦發覺自己出現沖動的徵兆時,就要及時克制,加強自製力。
4. 體諒他人的感受
教師要教會學生時時想著別人,處處體諒別人,即使自己心中不快,也不要遷怒於人,更不要把自己的不愉快強加給別人。在發火前,讓學生換位思考,去體諒別人的感受。
5. 發揮集體力量,教育時宜用冷處理
讓班集體的力量教會脾氣暴躁的孩子與更多的同學友好相處,如果教師在批評教育時,發現他們厭煩情緒或者抵觸情緒時,冷處理,讓學生單獨思考,再找其談心,耐心引導,並鼓勵他們進行自我教育。
6. 給予合理激勵
當學生暴躁的不良習慣逐漸改變時,教師要及時給予表揚,從正面予以肯定、強化,從而鼓勵學生繼續將其正確的行為進行下去。教師可以在班上公開表揚,發給學生獎品,讓他們擔任班幹部等。這些都可以讓他們充分體驗成功的快樂,從而不斷進步。
7. 教學生一些克服暴躁脾氣的好方法
「最好在發言之前把舌頭在嘴裡轉上幾圈」,通過時間緩沖,幫助自己的頭腦冷靜下來。另外,還有:迅速離開現場去干別的事,找人談談心散散步,或者乾脆到操場猛跑幾圈,聽音樂等,釋放能量,心情會平靜下來。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在家裡牆上或課桌上貼上「息怒」「制怒」一類的警言,時刻提醒自己要冷靜,也可以讓學生用一個小本子專門記載每一次發脾氣的原因和經過,通過記錄和回憶,在思想上進行分析梳理,從而進行自省,減少以後怒氣發作的次數。

② 孩子的脾氣暴躁,該如何進行教育

引言:對於孩子脾氣暴躁這個情況,家長平時應該多和孩子進行溝通,了解孩子的需求,尤其是當孩子提出自己的要求時,家長如果能夠了解孩子為什麼提出這個需求,就能夠體會孩子的心情,再進行開導,就能夠避免孩子發脾氣,同時家長也要注意自己的情緒控制,避免責罵孩子。家長可以先告訴孩子,發脾氣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但是每個人都會發脾氣,這是無法避免的,只要學會控制就可以了,也要讓孩子不要過於自責,等到孩子的情緒穩定下來之後,再跟孩子進行溝通交流。除此之外,家長還可以引導孩子學會換位思考,站在別人的角度去考慮一下別人的感受,這樣也能夠幫助孩子,很好的去體會他人的心情,也能夠避免孩子發脾氣。

總結

最後在孩子小的時候,家長就應該去培養孩子的情緒控制,千萬不要讓孩子有一個暴躁的脾氣,否則對於孩子未來的人際關系都會造成一定的影響。

③ 對脾氣暴躁的孩子,如何進行有效教育

脾氣暴躁的孩子,父母看在眼裡急在心裡,不知如何與孩子溝通,才能使孩子真正理解父母的一片心意。

其一,父母首先要改變自己,才能與孩子有效地溝通,才能對孩子正確地指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而且是最了解孩子的人。更是通過言傳身教引導孩子最有影響力的人。

一、父母教育孩子必須自己要有耐心,不能想著立竿見影,一蹴而就的效果。運用行為心理學中強化的方法引導孩子。如果孩子年齡較小「2至11周歲」,運用延時獎勵法和耐心獎勵法。

1、如果孩子認真完成學習任務,能夠堅持20分鍾,獎勵一顆水果糖;能夠堅持30分鍾,獎勵一個香蕉;能夠堅持45分鍾,獎勵熱氣騰騰的肉包子。

2、要讓孩子每天堅持寫好一定數量的毛筆字,將作品發到朋友圈中,予以各種方式鼓l勵,增強孩子的自信心。不斷對孩子進行強化訓練,能夠逐步提高孩子的關注和耐心程度,更有利於孩子的學習和成長。

二、如果孩子進入青春期,雖然自我獨立意識增強,但是,由於孩子社會閱歷不深,對事物認識只是表面現象,父母用認知行為方法引導孩子就很重要。

認知行為法是由心理學家皮亞傑等人研究出人類心理發生變化過程的規律。主要論述人的認知(思想)發生了變化,情緒也隨之發生變化,行為發生了新的變化。在新的行為過程中又會產生新的認知(思想),從而不斷地改變人的行為。

例如:與自己曾經發生過矛盾的人,正好走到自己身旁吐了口水。自己會判斷對方這種行為有兩種意義,一是,當自己認為對方對自己心存不滿,有意為之時會怒氣大發,做出相應地回擊。二是,當自己轉變了想法,認為對方並非針對自己,是人的一種生理現象,就會情緒穩定,安然無事。

父母通過學習來改變認知(想法)到改變情緒再到改變行為,用新行為再去改變原有的認知,如此循環不斷構建新的思維模式。並用於提高孩子對事物的認識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

其二,掌握應對沖動的方法。

人在沖動時,內心積滿了憤怒的情緒,並急於找到能夠發泄情緒的對象。

例如,父親將在外的情緒帶回家,見到孩子的母親總會發脾氣。孩子的母親又會將自己的不滿情緒發泄到孩子身上。情緒的傳染具有強大地破壞作用。

所以,父母以及孩子要學會:

一、正確轉移法

1、個體離開產生憤怒的具體場景。離開現場後,不再進一步接受外界的刺激,要麼情緒平靜下來,要麼通過對他人無害方式放失釋放自己的憤怒。例如:找到友人進行傾訴,哭泣,踢打沙袋,對著樹林、大海吼叫或者去做自己感性趣的事情等方式釋放自己的情緒。

2、當你頭腦中的情景讓你越想越憤怒時,你將思緒努力轉移到令你興奮的情景中去。例如,在你對某件事情上憤恨地糾結,就要回想曾經感到很自豪或有意的事情。

二、凡事要從對方的角度思考。

人的情緒產生是有一定的原因,當你了解對方的需求和慾望所在,擔心所在時,心情就會自然平靜下來。

例如:當孩子出現不滿情緒時,父母應該關心孩子需求什麼,恐懼什麼,為孩子排難解憂,而不是抱怨和指責,這樣雙方情緒都可以平穩下來。

三、學會傾聽。

急性子、暴脾氣的孩子,往往還沒有完全弄明白對方語意的情況下,急於打斷對方的講話,造成雙方不理解而產生對立情緒。家長要樹立耐心傾聽對方講話,為孩子樹立起好的榜樣。

四、學會溝通。

溝通是一門很有技巧的學問,但好多人總是不講技巧,隨性而為,信口開河。結果,事與願違。

1、語氣要溫和。語氣往往代表著一個人的情緒,也是對他人的一種態度。與人交流溝通時,必須有令對方能夠悅納的語氣,這是溝通的關鍵。

2、從順應中求開解。憤怒是有目標指向,與需求和慾望有關。先順應對方的情緒,用問答或推理的方式剖析煩惱的原因,引導對方思考方向,使對方從根本上明白自己的錯誤和不足之處,以及產生的不良後果,只有這樣才能改變對方的態度。

總之,許多家長對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生理發生的變化,心理發生的變化,認識的較少或者不深刻。為了孩子未來能夠獨立的生存,所有父母都願意犧牲自己的一切,保證孩子身心健康,父母就要更多的掌握如何關愛、教育孩子的知識和方法。

(歡迎大家關於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的教育問題相互探討和學習)

④ 面對脾氣暴躁、自製力差、易沖動的學生,教師該如何教育呢

每一位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都各自的性格,有的聽話,有的頑皮,有的溫和,有的暴躁,教育好班級的每一位孩子是每一位教師的責任和義務。


對於別的媽媽去帶她自己小孩來說,缺少了針對性,實用性並不強。具體到讀者自己的孩子該怎麼撫養?還是沒有定論。那麼怎麼才能找到一個老師,學習一套適合自己孩子各方面成長的方法呢?這就需要我們在市場上的課程中,尋找一個懂得孩子各個成長維度發展規律的老師來追隨,系統地聽他講解孩子們的成長規律,再把這個普適性的規律應用到教育中去,對養育自己的孩子才更加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