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在小學課堂教學中巧妙滲透法制教育
一、 利用課文內容向學生滲透法律知識
課文,是學生學習語文的主陣地。利用課文向學生灌輸法律知識自然是最直接、最快捷、最有效的途徑。我們要充分挖掘小語課文中教育因素,把握時機,適時滲透,使學生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中受到法制教育。
如在教學《公儀休拒收禮物》這一課時,在設計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是理解公儀休最後一段的含義,學習公儀休清正廉潔、拒收禮物的品格。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弄懂這個難點。在學生讀通課文後,主要抓住這三個問題來討論:
引導學生提出三個問題:
(1)公儀休喜歡吃魚嗎?從什麼地方可以看出來?
(2)公儀休是怎樣拒收禮物的?
(3)公儀休喜歡吃魚,為什麼拒收鯉魚?
在學生找出寫公儀休喜歡吃魚的語句「(回味似的)鯉魚的味道實在是鮮美呀!我已經很久沒吃魚了,今天買了一條,一頓就吃光了。」「只要天天有魚吃,我也就心滿意足了。」通過對這些詞句品味、體會公儀休對鯉魚的喜愛之情。
接著討論第二個問題公儀休喜愛吃魚,這就有人送魚來了。他又為什麼拒收?
出示公儀休拒收鮮鯉魚原因:「正因為我喜歡吃魚,所以才不能收人家的魚。你想,如果我收了人家的魚,那就要照人家的意思辦事,這樣就難免要違犯國家的法紀。如果我犯了法,成了罪人,還能吃得上魚嗎?現在想吃魚就自己去買,不是一直有魚吃嗎?」
學生反復朗讀,理解公儀休拒收鮮鯉魚的原因,讓學生抓住關聯詞語來理解這段話,「因為……所以……」、「如果……就要……就……」、「如果……還能……」。這里公儀休作了兩步假設:第一步,如果收了人家的魚,就要照人家的意思辦事而難免會違犯國家法紀;第二步,如果犯了法,成了罪人,就根本吃不上魚了。由此得出結論:「不能收人家的魚」。公儀休承認自己愛吃魚,但想吃魚就必須自己去買,這樣才會一直吃到鮮魚。為了表達自己的主張,公儀休運用了反問句加強語氣,朗讀時要注意指導,體會公儀休高人一籌的見識和清正廉潔的品格。
在教學《誠實與信任》時,抓住重點句了
1「這輛車的車頭超出停車線二三十厘米,但它畢竟是停著的,責任應該在我。」「我環顧四周,看不見一個人,便在路燈下寫了一張字條,壓在小紅車的雨刷下。字條上,我寫明自己的姓名、電話,希望車主與我聯系。」
從這句話中體會到出了事故,不逃避責任,而是嚴於律己、光明磊落地留下自己的姓名、電話,所以作者「我」留下的不僅僅是一張字條,還留下了——誠實和信任。
2、「很對不起,我不小心把你汽車的反光鏡碰壞了。」(有禮貌,承認自己的錯誤。)
·「請你把購貨單據寄來,好讓我把錢寄給你。」(說到做到,態度誠懇,主動提出賠償。)
·「這筆費用應由我來支付。」(誠懇,堅決,一定要賠償小紅車的損失。)
小紅車的主人給「我」打電話的目的不是索要反光鏡的錢。而是(表示感謝)
是的,我的誠實與信任換來了小紅車主人的理解和尊重,他也同樣回報了我誠實與信任。這種彼此的誠實和信任,使一場糾紛化解了。
無人知曉,無意碰壞,卻主動要求賠償;車子遭撞,物件被損,卻打電話致謝。同學們,這篇課文讓我們真正體會到了誠實是無價之寶,擁有誠信就等於擁有了一大筆財富,這就是作者要以「誠實和信任」來作為課題的原因。想一想,課文還能換個題目嗎? 生自由說
學完課文,老師希望同學們能時刻記住,人與人之間還有比金錢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再讀課題。讓學生受到法制教育。
二、活躍教學氣氛,滲透法律意識。
學校是教書育人的聖地,開展法制滲透教育就是要在教書的同時達到育人的目的。因此,教研組、教師在備課時要結合教材內容,有針對性地查找可以滲透的法律法規,主動滲透到教學中去。一位老師在教學《翠鳥》時,初讀課文後,學生們紛紛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麼不能把喜鵲抓來養著,我們照樣給它吃喝,好好保護它,不會傷害它啊?」對於這個疑問,於是就對學生說:「這是國家針對動物保護有專門的法律規則,比如說禁止傷害益鳥;不能隨意抓養鳥類等等。」學生對我的解釋還是一臉狐疑,一雙雙亮晶晶的小眼睛充滿了對這「新鮮事」的疑惑,有學生在下面竊竊私語:「但是我們並不傷害它,抓它來是為了保護它啊,這不是更好嗎?」這位同學的觀點很快引起了大家的共鳴,紛紛附和道:「就是就是,抓它來又不傷害它,可以與我做伴,挺好啊。」「又沒有人看著我,我想抓就抓咯。」更有一學生激動的炫耀:「暑假裡,抓到好幾只鳥呢。」……面對學生們這些突如其來的辯駁,告訴他們:這是不文明的行為,也是不允許的,它是有法律依據的,以後決不允許這樣的情況在發生。 我沉重的思考:在我們這個法制意識淡薄的國家,孩子們的「真情告白」是可以理解的,我們怎能片面的要求他們在這樣的社會「出淤泥而不染」呢?來自學生深處,根深蒂固的無視法律尊嚴的思想僅僅靠一番說教就能改變?回答是否定的。那麼,在這篇文章的教學中到底還應該讓學生獲得什麼?是鸚鵡學舌般地告訴他們;不管有沒有人看見,我們都應該自覺遵守法律法規。於是,我引領學生深入研讀,加深對課文內涵的理解。從孩子們喜歡的喜鵲,體會到孩子們不抓喜鵲並不後悔,而是希望喜鵲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快樂的生活空間。更深層次體現了孩子們對翠鳥的喜愛之情。在此基礎上通過「你贊同孩子們的做法嗎?」「喜歡這些孩子們嗎?」引導學生超越文本,進行深層次的理解,看似簡單的「贊同不贊同」、「喜歡不喜歡」這樣的問題,卻蘊藏著思辯的火花。這是是與非的判斷,是善與惡的鑒別,更是他們如何做人的一次考驗。隨之,在教學即將結束的時候,我發問:「你們喜歡這些孩子們嗎?為什麼?」「喜歡,喜歡,因為他們懂得愛護鳥類。」學生大聲回答。我又反問:「可是這樣他們就不能天天看見漂亮的喜鵲,多可惜啊。」「但是這樣是為了讓喜鵲有更幸福的生活。」「對啊對啊,我們也是社會的小公民,應該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假如說我們平時上課不遵守紀律,那課堂不是亂套了。」…… 學生的回答聲聲是那樣悅耳動聽。聽著孩子們那一聲聲稚嫩而又深刻的陳述,我的臉上欣慰無比。因為我見證了學生們想法漸漸深厚的全過程。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要解決的不僅僅是課堂知識。老師多給學生一些思辯的空間。那樣你一定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當學生在受到美的感情激發和熏陶後,適時把語文教學中美的景象與現實中環境遭受嚴重破壞的丑惡現象(如白色污染、沙塵暴頻虐城市、酸雨影響人民生活等)進行對比,自然而然就會激發學生對環境的熱愛,懂得了正是由於有了這些動物與我們人類的和諧相處,大自然才會變得這般美麗,從而激發學生自覺保護動植物,讓我們生活的地球更加美麗。這樣既提高了閱讀興趣,又使學生懂得了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三、在豐富的語文實踐活動中引入法制教育
生活是學生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教育素材。學生是生活中的人,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必然慧耳濡目染一些社會現象。語文教學中,我們除了要積極縮短教學與生活的距離,將學生的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統一起來,還必須主動拓展教學空間,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引導學生在社會實踐過程中得到情感的體驗,從而巧妙的滲透德育內容和法制教育內容。
組織學生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要求學生積極收集與學生生活聯系緊密的違法事件的資料,開展討論交流,通過廣泛參與,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法律知識,接受一次次的法制教育。比如學完《公儀休拒收禮物》,我又叫學生演成課本劇,把它表演出來。讓小記者去采訪,從而讓每個同學受到法制教育。
《誠實與信任》學完後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很多東西都是比金錢更重要的,說說看有哪些?生自由說。並讓學生聯系生活中的例子,演一個有關誠實與信任的小品。
增強青少年依法自我保護的能力和全社會保護青少年合法權益的意識。
四、拓寬課堂層面,把握滲透技巧。
老師不僅將保護環境、善待自然的理念貫穿在所教的課程中,而且應該經常帶孩子參加實踐活動。採用接觸式、對比式、實驗式等新型教育方法,加大學生的參與和滲透力度。要自然融入,有機滲透。小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課文情景交融,非常感人,能使學生與文章作者產生共鳴,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還能收到良好的環保教育效果。如在教學《九寨溝》、《趵突泉》、《望廬山瀑布》等這類課文時,要指導學生欣賞描寫自然美麗景緻的語句,並用贊美和喜愛的語氣讀出自己對大自然、對祖國壯麗河山的熱愛之情,同時喚起學生對大自然、對祖國的熱愛,進而激發他們保護好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情感。法律滲透教育作為對學生開展法制教育的一種方式,對增加學生的法律知識能起到一定作用,同時,不間斷的生動的滲透教育方式更能增強學生實際運用法律的能力,由此增強學生的依法維權意識。
五、探究學習式:激發學生內在的自主需求,師生在積極、有效、高質量的多向互動中發展。
如《普羅米修斯盜火》這個「盜」字會組成「盜賊、盜竊」,這些都是違法的,而課文卻來贊美他?激發興趣,學習課文後讓學生明白,當時普羅米修斯盜火是為了人類。所以他才去盜火,既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又讓學生明白了課文內容。
二、口語交際中談論法治現象,遷移學生的法制認知
口語交際是語文教學重要的組成部分。因為口語交際活動,不僅可以鍛煉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還可以激發他們的思考,深化對某一事件或某一現象的認知。通過交際他們會從事物的表象認識到事物的內層,會在自己的心理形成一種強烈的認知。但是怎樣激發學生的發言積極性呢?我經常引用生活中的、報刊上的、電視上的那些違法犯罪的事件,組織學生進行口語交際,因為這些最能激發他們表達的慾望和交流的熱情。例如直面慘不忍睹的交通肇事案件,孩子們小小的心靈會受到強烈的震撼,他們會發自內心的感慨,表述自己對事件本身的看法;面對明目張膽的偷盜搶劫案件,他們往往會咬牙切齒地表達自己對受害人的同情,對犯罪者的痛恨和對產生這種社會現象的義憤……那麼在學生激烈的表達自己的看法和感受的同時,老師只需要再往深處引導一下,學生便會「向青草更深處漫溯」,思考產生這種案件的原因,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自然而然地就把他們的思維轉向了對規則的認知上來,學會尊重規則,尊重法律,遵守法則,遵守法規,一切行為都要以法律法規為准繩,深化他們遵紀守法的意識,強化對法律法規的認知。
教育好下一代,不光是使他們學到扎實的科學文化知識,更重要的還要教育好他們如何做人的道理。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當在日常瑣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開動腦筋,積極想辦法,滲透法制教育,提高學生的法制素質,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