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日本幼兒園階段對孩子的3個「教育重點」,值得中國父母借鑒
不難發現如今的家長們對於孩子的啟蒙教育越來越重視了,很多家長在為孩子選擇幼和答伏兒園時,會提前做很多准備工作,為了讓孩子能夠受到好的啟蒙教育花費不小的功夫。
而在以重視教育而享譽世界的我們鄰國日本,其在幼兒園階段對孩子的「教育重點」很適合我們中國家長來多多學習借鑒。
一部紀錄片《他鄉的童年》在很多舉羨寶媽們中間傳開了,在這部紀錄片中用鏡頭記錄了幾所日本幼兒園孩子們的真實生活,向大家展示了日本真實的啟蒙教育是怎樣的,其中對孩子的3個「教育重點」很多中國家長都忽略了,非常值得中國父母們借鑒學習。
第一點就是 在小事上孩子的動手能力, 相對於中國很多家長「一切以學習為重」的家庭教育理念來說,日本家長更重視孩子動手能力的培養。
紀錄片中的孩子從起床准備早餐到收拾學慣用品上學,一切都是通過自己動手來完成的,全程不需要家長幫忙,相比較之下,我國很多孩子的自理能力可以說是「不及格」了。
第二點是 對於孩子運動能力的重視 ,在日本幼兒園,孩子們的一天是從運動開始的。
比如大阪的蓮花幼兒園,孩子們會在老師的帶領下在沙地上進行蛙跳、爬桿等對於運動能力要求比較高的項目,之喚攜後才會開始自己的學習生活。
第三點就是 團隊精神的培養 ,在日本的幼兒園,個人主義是不被小朋友們所認可的,一切都要以團隊為主,老師對於團隊精神的培養也十分重視。
比如一個矮小的日本小男孩即將轉學,在歡送儀式上老師為其安排了一個比較有難度的團隊運動挑戰項目,而這個小男孩運動能力天生較差,所以輪到他時嘗試了幾次都沒有成功。
這時同團隊的孩子們自發地來到這名小男孩面前為他鼓勁打氣,最後他在大家的幫助下終於完成了這次挑戰。
雖然事情很小,但是不難發現日本幼兒園在團隊精神方面教育的成功。
①避免情緒化
容易沖動,對於突如其來的情緒難以控制是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時所忽視的一個問題。
而情緒化的教育方式對孩子並沒有什麼教育意義,不僅會傷害到親子關系,甚至在潛移默化的影響下,孩子也會變得像父母一樣容易情緒化對待問題,家長對孩子情緒化的教育方式往往百害而無一利。
②孩子的全面發展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是很多家長的教育理念,然而在當前 社會 環境下,全面發展的孩子無疑才會在未來的競爭中獲得更大的優勢。
所以被很多家長所忽略的孩子全面發展問題,應該被足夠重視,畢竟 社會 大環境已經與以前大不相同了。
③個性的培養
為了讓自己的孩子更受歡迎,很多家長無形中就會忽略掉孩子個性的培養,讓孩子變得只要能融入集體,自己的個性即便被壓抑也在所不惜,而這樣的結果對孩子的 健康 成長無疑是有害的。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面對鄰國啟蒙教育方面的優秀之處,希望中國家長們能夠多多借鑒學習,將其融入到自己對孩子平時的家庭教育中。
————————————
⑵ 日本家庭教育傳統的「四個重視」是什麼
一、重視禮儀教育日本家庭教育非常重視對子女的禮儀教育。母親做好了飯沒告訴孩子吃,孩子是不能自己先吃的。孩子在吃飯前,必先說一聲"那就不客氣了"。孩子離家或歸家都有一套禮儀規矩。孩子每次出門都要和母親、父親說一聲"我走了";每次回家進門都要說一聲"我回來了"。日本孩子文明禮儀行為已成為他們的習慣。
二、重視對孩子的自立教育日本家庭從小就培養孩子自主、自立的精神。大部分家庭要求孩子做家務勞動,包括吃飯前後的幫忙、燒飯;讓孩子收拾整理自己的房間及身邊的東西;讓孩子自己去買東西等等。
三、重視孩子抗挫折的教育日本的小孩走路時摔跤,父母不是主動扶他起來,而是鼓勵孩子自己起來。大一點的孩子受到挫折,父母鼓勵他們自己去克服困難。在日本,小學生在冬天都穿短褲,有的孩子腿凍得都發紫了,父母並不"心疼",而是支持鼓勵孩子那樣做。
四、重視創新教育日本家庭教育從小重視對孩子創新人格的培養,重視培養孩子的好奇心和冒險精神。孩子提出的各種問題,父母都盡量解答,並從小就鼓勵孩子提問題,鼓勵孩子有獨立的想法、看法。家長經常帶孩子到科技館去看書,借閱圖書,玩各種創造性游戲,發展孩子的想像力。日本父母很重視對孩子動手能力的培養,給孩子買來組裝玩具,鼓勵孩子從不同的角度組裝各種各樣的模型,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和創造性。
(2)日本家庭教育四大重視是什麼擴展閱讀:
日本人很注重文化的傳承,在日常的飲食起居和與人交往方面有一套禮節規范,說話的語氣措詞、行動舉止都要合乎各自的性別和地位的角色要求。在家庭生活、社區生活中也都有共通的風俗習慣。日本的傳統家庭教育重點在子女的社會化問題上,系統功課的學習基本委託給了學校,父母只做督促和支援。對於孩子自發的游戲,如攀樹爬牆、獵奇探險等,一般也比較寬容,他們有句諺語:心愛的孩子要讓他出外闖盪,這說明日本人是重視實際鍛煉的。
⑶ 國外是如何教育孩子
導語:外國父母和中國父母在教育上有著很大的不同,雖然中國父母現在也逐漸推行民主教育和自由教育,以下我為大家介紹國外是如何教育孩子文章,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國外是如何教育孩子
日本:公共場所控制情緒
在公共場合,與中國孩子的自由活潑、天真爛漫相比,日本孩子則顯得沉默、老實。記者注意到,日本孩子坐公車時不會來回走動,在餐館吃飯時不會大聲哭鬧或喧嘩。有時有的孩子明明搶了別人的玩具,但對方父母會趕緊上來道歉,並要求自己的孩子與小朋友分享玩具。其實,孩子的心智都差不多,不同的是家庭教育。
日本家庭教育孩子「內外有別」,指的是對家庭和公共場合要區別對待。在家庭里,小孩子可以完全放開,因為身邊都是父母等可以接受你的親人,而公共場合周圍都是「別人」,沒有接受你所有表現的義務。所以必須對自己的言行表現有所收斂和控制,表現出好的一面才不會給別人添麻煩、惹人厭惡。這是日本家長教育孩子公共場合言行的基礎理論。
日本父母還會手把手教孩子,在公共場合怎樣的表現才是好的,老師也會教孩子學禮儀和規矩(見圖3)。一般素質良好的日本中產階層的父母,會讓孩子從控制自己的情緒開始:無論高興、難過都不能不分場合地宣洩,更不能大聲叫喊。在孩子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之後,日本父母會教孩子怎樣和別人談話、相處。包括盡量站在對方的立場,說讓對方寬慰的話,不必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若是觀點不一致,更不用直接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而是為避免更進一步的對立暫時展現出低姿態,但保留自己的`想法,等條件成熟時再向對方表達自己的觀點。
美國:校車有30條規矩
美國是個自由國度,但這並不意味著孩子們可以不懂規矩。拿坐校車來說,學生們需要遵守的規矩就達30條之多。據美國交通局的統計資料顯示,每天坐校車的學生佔中小學生總數的54%,美國目前有44萬輛校車穿梭在居民區和學校之間,每天要接送2500萬名中小學生。一年下來,這些校車接送的中小學生就高達100億人次。
每學期開始之前,學校會對需乘坐校車的學生進行統計,並發給家長和孩子乘坐校車的規章制度,具體包括:在校車來之前,必須提前五分鍾在指定地點排隊候車;當校車靠近時,必須站在離路邊至少6英尺處,且排隊不能延伸到街邊;在校車停靠之前必須等待,只有當車停好,門開了並且司機說可以上車後才能上車(見圖2);如果要從車頭前繞過,需確保自己和校車保持10英尺距離,確認自己和司機都在相互能看見的范圍內;禁止從車尾穿過;如果學生的東西掉在校車附近,告訴司機幫忙來撿,禁止私自去撿,避免司機看不見學生而發生悲劇……
對於以上嚴格的規矩,多數孩子都能遵守,不過也有少數孩子做不到。因為涉及學生的安全,老師會先對他進行嚴肅教育,讓他明白遵守規則的重要性,再通知家長共同教育。對於屢教不改的學生,可能會禁止乘坐校車。
法國:教孩子學會等待
尊重他人是法國家庭教育的一個基本點,學會等待便是其中一個重要內容。父母從小就會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形成這種習慣:並非你提什麼要求都可以立馬得到滿足。例如,孩子一哭,中國父母通常會立刻將孩子抱起來哄。法國父母通常覺得這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只要哭聲不異常,一般都不去理會。幾次下來,小孩子在潛意識中就會明白,把哭當成「要挾工具」無效。
父母們還會教孩子管理時間。去法國人的家庭做客,家裡人無論年齡大小,都懂得嚴格地尊重其他家庭成員的作息時間,小孩也不例外。該幾點睡就去睡,鬧也沒用;該幾點起來就得起來,賴床也不成;該幾點吃飯就得按時吃飯。記者在法國家庭中從未看到有家長追著給孩子喂飯的情況。家長們還會通過家庭游戲等方式鍛煉孩子的獨立性。
在公共場合,法國孩子一般頗守規矩。比如按秩序排隊、不打擾別人、說對不起、謝謝等。法國學校從小學就開設了公民教育課程,小學主要講社會生活的規則,如教育孩子要尊重他人,不要打擾別人,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等。
英國:把餐桌當成課堂
作為紳士國度,英國家庭很重視「餐桌教育」。餐前的舉手投足是每天要重復的事,他們認為,如果在這些細節上都做不到有教養,別的方面就更難教育了。
現代的英國家庭在餐前要等家中的老人和女性先坐下就餐。在人口多的家庭,傳統的英國家庭會在老人或是女性成員臨時入座時,要求在場男性成員,無論年長年幼都要站起再坐下,以示禮貌。在用餐過程中,無論長幼,都要求端坐。刀叉的使用一定要得體。英國的孩子從小就被父母教育正確使用刀叉,永遠不要將刀叉銳利的一頭對向他人,放置刀叉時也需要輕拿輕放。
父母要求孩子,不要在吃飯時發出不雅的聲音。不要邊說話邊喝湯,不要在吃飯時要求喝飲料。一些年幼的孩子這樣做了或是提了要求,都會被父母嚴厲制止。時間長了,孩子們就習慣了這些規矩。另外,英國人在用餐時間,就是坐在餐桌邊吃飯,誰都不可以打開電視機或看平板電腦,為人父母首先要做到這一點。在餐桌前,不要輕易打斷別人說話,要等到別人說完了再發言。另外,如果自己要離席,需要向在場成員說明後才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