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樣應對教育國際化的挑戰
我們要抓住機遇,應對挑戰,不斷深化綜合改革。
首先把國際化的教育理念滲透到全校辦學實踐之中,給全體學生,而不是少數打算出國的學生,提供多樣化選擇和國際理解的機會,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增強國際競爭意識,培養多元文化理解能力和溝通合作能力,讓學生突破狹窄學習環境的定式,關注社會、關注生活。學習借鑒國際先進的辦學理念和成功經驗,抓好學校的內涵建設和特色發展,發展公平優質的教育,滿足社會公眾願望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
其次,通過出國留學與來華留學,聯合培養與合作研究,訪學、游學與國際會議,結成友好學校與構建中外辦學機構的方式,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尤其提高教師指導學生規劃學習生涯與進行課題探究,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培養學生跨文化學術交流合作以及語言應用的能力,提高學校的辦學水平和國際影響力。
第三,將外國文化的本土化與本土文化的國際化相結合。全球化、國際化越是深入,本土化、民族性越要凸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強調有教無類,因材施教,人盡其才。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規范,質朴的道德操守,深邃的哲學思想和高雅的審美情趣。要重視優秀中國文化的弘揚和優質教育資源拓展,讓更多的人領略到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國教育的獨到經驗。為推進教育國際化,做出中國的貢獻。
第四,保持敏銳目光,密切跟蹤,主動應對高考改革,互聯網教學,STEAM教育等帶來的新挑戰。要轉變教育資源觀念,積極探索教學組織調整,管理體制機制創新,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變革。要加強教師培養培訓。學校,特別是高中學校要構建選課制走班教學的教學新常態。中小學校和高等學校要協調改革、協同創新,不斷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攜起手來,努力培養國際化人才。
㈡ 國際學校如何國際化,你認為的國際教育是什麼
國際化被嚴重誤讀,真正的國際教育不是形式和概念的國際化,而應有現代學校制度,關注學生個性。
近年來,我國各級各類學校都在推進國際化,並把國際化作為基本戰略。而觀察學校正在推進的國際化,可以說,都只是概念上、形式上的國際化,在我國,國際化被嚴重誤讀。
比如,一談起國際化人才,很多辦學者,就想到要懂英語,要有海外「洋學歷」。而其實,英語只是「工具」,掌握英語,而無國際化的視野,是不可能成為國際人才的。如果說懂英語就是國際人才,那美國的老農也是優秀的國際人才了。事實上,我國有蜚聲國際、常年在海外生活的著名畫家,卻根本不懂外語,這並不影響其成為有國際影響力的人——因為他的生活,以及與畫廊的合作,是有經紀人打理的。
把英語作為國際化人才的標志,誤導了很多人。同樣,把擁有海外學歷者視為國際人才,也催生了洋文憑熱,有的人也沖著這一點出國留學,所謂「鍍金」。眼下,出國留學的「鍍金」價值降低,可沖著文憑而留學的還大有人在。但文憑根本不能反映一個人的真實能力,如果我國出國留學者在國外沒有培養獨立人格,擁有自由思想,這和在國內讀書沒有多大差別。——對於我國求學者來說,當前出國留學的基本價值,就是獲得培養獨立人格、自由思想的教育環境。
再比如,近年來,不少學校在引進國際教材、國際課程,還有的學校開設國際班,並把這些統稱為國際化,可這並不是真正的國際化。觀察國外教育,最大的特點是多元和個性,多元是指學校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課程和求學模式選擇,個性則是受教育結合自身的個性、興趣選擇適合自己的課程和成才模式。以此分析我國學校的國際化,很少看到多元和個性,最終還是一元、一個模式,像國際學校使用國際教材、課程,只是簡單的引進,然後要求學生參考、學習——從教材、課程的國際化說,真正的國際化該是,學校開設眾多選修課,由學生自主選擇,這其中包括本土課程,也包括借鑒其他國家的課程。甚至包括一些開設國際班的學校,在開設國際課程方面,也把國外的多元、個性精髓拋置一旁,本來某個課程體系有上百門課,卻只給學生開設10來門不到20門課,要求學生統一必修。這和國內就圍繞高考核心科目學習並無二致。
更進一步說,我國內地的國際學校,以及很多學校舉辦的國際班,根本就不是國際學校、國際班,國外學校的國際班,是指招收全世界的學生來學習,而我國的國際班,則是留學預科,為國內學生出國留學服務,這沒有帶來學校辦學的多元。而且,國際化的招生噱頭,也繼續國內的名校情結,號稱有多少學生進國外頂級名校,這是從拿北大說事走向拿哈佛說事。學生從一個單一成才渠道走向另一個單一渠道。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誤讀?最根本的原因是,在對待國際化問題上,沒有把准脈,我國學校要國際化,主要應該是辦學制度的國際化——從全世界范圍內看,辦學取得成功的學校,都採取現代學校制度,這一制度是所有國家學校都可拿來即用的——而不是辦學內容的所謂「國際化」。沒有辦學制度的國際化,引進國際化的教材、師資、課程,會出現兩方面的問題,其一,引進的課程、教材和師資,因缺乏生存土壤而發生變異,花了大量人力物力,只製造引進政績;其二,引進的教材、課程和師資,會引來各方質疑,包括是否對傳統文化造成沖擊,是否迷失自我。而如果引進國際化的辦學制度,實行學校民主管理,在學校內建立教師會、家長會(或學生自治委員會),採用教材、開設課程,都由教師會決策,並聽取家長(學生意見),那教材的選擇、課程的開設,就能滿足更多學生的需要,進而實行真正的「國際化」。
我國所有準備(或正在海外求學的)出國留學者,不論是選擇國內學校的國際化,還是對待國外的教育,都必須有正確的國際化意識,不能被錯誤的國際化觀念誤導,在選擇國內國際班時,要看其管理模式,是否做到國際化,包括尊重學生的個性,給學生自由成長的空間,這遠比國際課程、教材重要得多,在海外求學時,不能追逐一紙文憑,以洋文憑來標榜自己是國際化人才,而應該培養國際人才必須具備的思維能力、觀察能力、獨立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