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怎麼樣跟家長溝通對孩子的教育
怎麼樣跟家長溝通對孩子的教育
怎麼樣跟家長溝通對孩子的教育,對孩子的教育將影響他的一生,家長應當與孩子共同參與,體驗孩子的生活,才知道孩子教育中的不足有哪些。作為老師也要和家長多溝通交流,為孩子的教育保駕護航。下面一起來看看怎麼樣跟家長溝通對孩子的教育吧。
怎麼樣跟家長溝通對孩子的教育1
一、 講究與家長溝通的藝術
和孩子們打交道是一門學問,和家長打交道更是一門學問,每個家長從事的職業不同,文化修養、政治素質不同。再加上作為年輕的班主任來說,還沒有感受過為人父母的辛酸,也沒有豐富的社會經歷,雖然可能與學生的代溝不大,但總怯於與家長溝通,或在溝通中容易出現意外,導致溝通的失敗。因此在同家長交流時要講究溝通的藝術性。否則,就難於取得理想的效果。
1、溝通前要有充分的准備
與家長溝通之前,首先要掌握其家庭基本情況,如該家長的年齡、職業、文化程度、家庭成員等等,這樣才會讓你巧妙地對待不同類型的家長。所以每接到一個新班時,我會翻出所有學生的檔案,把這些情況作一記錄。才發現到,家長的文化水平普遍都是初高中畢業生,其中單親家庭的學生11個,經濟困難(父母失業)的家庭有5個,做小生意的個體戶家庭23個。再次,還要全面了解該學生的表現,因為班主任與家長溝通時,家長不免會問有關學生的各方面情況。因此,與家長溝通之前,還要對學生作全面的調查研究,做到「有備無患」。記得有一次,家長打電話問我:「我的小孩,最近數學成績不知怎麼樣,他從小就不喜歡學數學。」由於當時我並不了解情況,只是隨便答了一句:「我教他的語文課,他還學得可以,對於數學科的情況我不太了解,你問一下數學老師……」這樣一來,家長產生誤解,引不起興趣了。也讓我明白了這次與家長溝通不好的原因在哪裡了。
2、選好場合,挑好時機
與家長溝通時要選擇合適的時間,一般不在節假日的晚飯前後,盡可能不在正常的上班時間。忌到單位造訪,忌在家長有特殊事情和心情不佳的情況下去訪問或溝通。人的心理活動不同程度地受環境的影響和制約。一般來說,在教室、辦公室等公共場合與家長面談,眾目睽睽之下,這樣做會極大地挫傷家長的自尊心。每一個家長都希望能有一個引以為榮的子女,也都很要強愛面子,他們也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風」的。在那樣的場合,家長很容易激發起對孩子的怒火情緒。學生於父母的關系,師生關系也會陷入僵局。所謂選好場合瞄準時機,就是選擇、創設一種輕松、和諧、親切的場合。這時與家長、學生的三方面談,一下子便拉近了師生間的思想距離,拆除掉學生的心理屏障,也消除了他們的恐懼和不安,同時平穩了家長的情緒。這樣家長也願談樂談,收到良好溝通效果。
3、要注意開頭語,增進互相間感情交流
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是雙方教育者的感情交流和工作匯報。由於他們之間各方面的情況互不了解,中間總隔著一道「牆」。因此,作為教師與家長交談,不要急於談學生的情況,否則,容易引起家長的反感或誤會。那麼,要使他們之間感情盡快融洽,教師可從以下三方面的話題引入:第一,關心的話題。從關心學生的家庭生活出發,詢問生產、生意、生活等方面的情況。第二,贊揚的話題,如可這樣跟家長聊起:「這孩子很有禮貌……」、「小明在學校很喜歡幫助別的同學,大家都喜歡他……」可用這些贊語一方面引起對方的注意,又可以把氣氛搞得更融洽些。第三,拉家常的話題。「觸景生情」地拉家常,使人感到親切隨便。盡量不要觸及家長們的傷心事,以免引起氣氛緊張,使溝通工作無法順利進行。
4、要實事求是,不能只報「喜」不報「憂」
家庭是學生的第一學校,家長是第一教師,學校的教育與家庭教育是緊緊聯系著的。因此,在與家長溝通時,教師對於學生的在校情況,要實事求是地向家長匯報,不能只說好的方面,迴避不好的;也不能盡說不好的,不談好的。尤其是對於剛剛出現的不良行為,要認真匯報,共同研究,防微杜漸。這樣才能避免學生沾沾自喜的情緒產生,使家長充分掌握子女的各方面情況,及時進行教育。
怎麼樣跟家長溝通對孩子的教育2
第一,科學民主型
無論你在什麼樣的學校,在你的班上總能找出幾位這樣的家長:父母二人文化素養較高,但從來不以家教專家自居,每次和老師見面時總是非常虛心地詢問孩子最近有哪些不足,聆聽老師給他們的建議。學校對家長提出的任務,家長總能高品質地完成。
和這類家長溝通基本上是沒有障礙的。你大可提出心中真實的想法,說出孩子的不足之處,你甚至可以直截了當地提出對家庭教育的要求。老師要善於幫助此類家長發現學生新的發展空間,並提供有效建議。同時,聊天時也要多聽聽他們的家教方式,將其中有特色的內容拿到家長會上推廣,樹立典型,可以在班上起到良好的示範引領作用,帶動更多的家庭。這些家長應該成為班級里的正能量。
而且這類家長通常就是我們常說的Kol意見領袖,我們做好溝通和維護,將成為我們機構的代言人
第二,溺愛放縱型
周五下午,又到了家長接學生回家的時間,老師正忙著和幾個平時表現不算理想的學生對話。家長剛剛聽完老師的一席話,試圖當著老師的面教育孩子幾句。誰知孩子突然放聲大哭,沖著家長亂吼亂叫,甚至摔門而出。家長一臉無奈,似乎已經習慣了孩子的這種表現。孩子有這種表現並不是偶然的,家長一貫的溺愛放縱,是造成孩子有此種表現的根本原因。
這類家長容易偏聽偏信孩子一方的言論。如果遇到必須要家庭協助的事情時,你需要褒獎和指導並行。首先要充分肯定孩子的長處,在充分列舉事實的前提下,指出孩子需要改正的地方,耐心、熱情地說服家長,告訴家長怎樣做才是更科學的教育方式。直接指責是很難讓他們心服口服的,擺事實講道理是更穩妥的方法。
第三,放任自流型
放任自流型的家長一般對孩子的學業滿意度比較高。他們常以「文化水平不高」「工作非常忙」等為由,把孩子送到學校後不管不問。如果你試圖帶動他們開展家庭教育,他們張嘴就是「老師,我只是小學畢業……」
這類家長最突出的弱點,就是他們從來沒期望自己的.孩子在學業上取得成功。班主任要通過在學生身上尋找亮點,讓家長充分感受到驚喜,看到成功的希望,然後才能產生憧憬,配合學校,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反之,如果你直接提出孩子的缺點,不停地沖著他們嘮叨,且沒有提供非常具體的建議,那麼說多少次都是白說。
第四,期望過高型
入學時,曾有位家長告訴我,她的孩子立志要到中科院當院士。過了幾天,她又發現孩子在書法方面非常有天賦,語言表達能力也非常強,又希望孩子學習書法、表演。總之,家長覺得孩子未來一定能出人頭地。但遺憾的是,孩子並沒有表現出過人的天賦:20以內的加減法做起來慢極了,媽媽要求練習的鋼琴曲目總是彈不熟練,主持也不能夠瀟灑流暢。這一切似乎和媽媽的期望相差很遠。
這類家長總是對孩子充滿期待,希望把孩子培養成傑出人才。這本來也無可厚非。但是如果不腳踏實地,做法與孩子的年齡特點和自身特點脫節,只顧盲目地按照自己的理想來要求孩子,就是錯位的家庭教育。班主任與這樣的家長交流的時候,很容易出現問題。老師覺得家長不切實際,家長覺得老師誤人子弟,然後互相批評和指責。
面對這樣的家長,班主任可以在家長會上旁敲側擊,在面談時曲徑通幽,慢慢地引導他們朝著理想目標務實地走好每一步。切不可一上來就說家長這不對那不好,那馬上就會讓家長很沒有面子
第五,經濟杠桿型
「寫完作業,獎五十」,「考完有進步,獎一百」,「周五得到老師一個表揚,周末獎勵去游樂場玩一整天」……有的家長不停地向孩子發布各類金錢獎勵政策,期待靠錢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卻很少關注孩子的精神需求。
家長長期以金錢作為孩子學習的動力,會導致孩子離了錢就不動了。這時,孩子會覺得學校里的學業生活是一種負累。老師不要急於讓家長一下子徹底改變獎勵方式。家校交流的時候,要慢慢幫助家長放棄金錢獎勵,讓他們認識到真正的動力應該來自學生的內心,來自對學業的愛和興趣。同時,老師還要向家長傳授方法,讓其了解還有哪些方式能調動孩子的積極性。
怎麼樣跟家長溝通對孩子的教育3
家長如何和老師溝通
跟老師溝通的原則
1、要對老師抱以充分的信任。
無論是你主動找的老師,還是被動找的,在溝通的過程中,你必須充分信任老師。你可能會遇到老師找你告狀,在你看來這些「告狀」有誇大、扭曲事實的情況,你也要做到信任老師之所以提出這些問題,他的出發點都是希望教育好孩子。
2、溝通要有一致性。
跟老師溝通的一致性最重要的是時間。老師有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安排,如果時間上不一致,突然就跑去學校找老師,老師正好有空是萬幸,剛好有課要上或者有其他事要處理,不僅會破壞溝通的氣氛,恐怕也不會有好的效果。
3、內容上要做到老師能接受。
有篇文章在朋友圈裡比較火,說的是老師教不了的幾件事。比如孩子的行為習慣、感恩和安全教育等。選擇什麼樣的內容跟老師溝通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引起老師的興趣就更好了。但就算是老師無能為力的那些事,其實家長也可以抱著交流的態度去請教。
4、表達需要明確。
「X老師,XXX最近在學校表現怎麼樣?」不知道有多少家長遇到老師會這樣提問。老師面對這樣的問題,一般也只能用「挺好的」來回答。如此一來一去,跟老師溝通的機會就失去了。家長需要明確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樣才能保證溝通的效果。
5、溝通渠道和方式的多樣性。
有多少家長只在家長會時見到老師,見到了又最多隻聊兩三句呢?其實,與老師溝通的渠道和交流的方式可以是多樣性的。比如,電話、網路、便條等,家長應該有針對性地運用各種方式創造跟老師溝通的機會。
6、溝通的持續性與連貫性也很重要。
溝通其實是一個沒有終點的過程,要達到讓孩子進步的目的,有時候需要持續地、連貫地跟老師溝通。即便是通過交流解決了已有問題,家長也可以就此向老師表達謝意。千萬別讓老師有這樣的錯覺:問題一丟給老師,就完全不管不問了。
7、受眾能力的差異性。
每一個老師是不一樣的,可能在A老師看來孩子身上不存在什麼問題,但到了B老師那裡,就有問題了。家長要接受老師對孩子評價的差異,也要尊重老師本身存在的差異,不要因為孩子得到不同的評價,而去給老師貼「好或壞」的標簽。
❷ 如何與家長溝通的技巧
如何與家長溝通的技巧
如何與家長溝通的技巧。在學校里,身為老師的我們是需要與家長進行一定的溝通的,這樣才能讓家長放心的把孩子交給我們。接下來就由我帶大家了解如何與家長溝通的技巧的相關內容。
如何與家長溝通的技巧1
首先「尊重」是教師與家長溝通的前提。
首先要尊重學生家長,擺正擺好自己與家長的位置。家長與教師一樣都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引路人,都肩負著教育好孩子的重任。學生在校接受教師的教育,在家接受家長的教育。我們教師與家長加強聯系,目的是共同的,教師與家長其實是同盟軍,家長和教師一樣應該對孩子的成長起教育、引導和示範作用。
家長與教師之間不存在身價、地位的高低之分,教師與家長若能夠相互信任,相互激勵,則會出現友好、愉悅和互相合作的氣氛。所以教師要以真誠與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家長,取得他們的信任,爭取他們最好的配合,共同探討對孩子的最佳教育方法,以達到共同的教育目的。
其次,幫助家長樹立起對孩子教育的信心。
信心是成功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條件,尤其是對學習基礎比較差、表現不夠好的學生的家長,這一點更加顯得重要。有的學生家長,由於經常聽到對自己孩子在學校表現的負面的評價,對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已經失去了信心,覺得孩子一無是處,甚至無可救葯,從而放棄對孩子的教育,那麼教師在學校所進行的教育,其效果即使不算是完全失敗了,也必然大打折扣。
所以,教師必須避免告狀式的家校聯系,不能在家長面前一味地數落孩子的不是。如果確實因為孩子犯了差錯需要與家長聯系,也應該與家長坐下來,共同分析孩子之所以會犯錯誤的根源,積極與家長達成共識,形成默契,互相配合,研究出最好的解決辦法。
再次,與家長共同探討教育孩子的方法。
有些家長,認為自己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素質較低,又無教育學方面的修養,或者由於工作繁忙,從而對老師表示對教育孩子感到無能為力,個別家長甚至認為只有打罵才是讓孩子屈服的唯一辦法。
此時,要幫助學生家長改進不良的教育方法。真誠地幫助學生家長改變錯誤的教育觀念、教育思想、教育態度和教育方法,而不能對家長違反學生心理特點的的教育方法熟視無睹,無論家長是溺愛孩子、打罵孩子、還是放任孩子或對孩子要求不一致等,都必須加以幫助,促其糾正,使家長的教育學修養水平得到提高。
只要學生家長真正地認識到老師對他們的孩子發自內心真誠的關愛,他們自然也會想方設法對孩子多加督促與關心,把孩子教育好。
教師怎麼和家長有效交流
第一,我認為必須了解學生的家庭情況和家長的基本信息。因為家長的職業、性格、認知水平的不同,他們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方式也不盡相同。你可以通過走訪、電訪或和學生的聊天中,了解家裡父母的立場,對孩子的教育方法,甚至可以感覺出家庭是否和睦,什麼是他們忌諱的,什麼是他們喜歡的等等。這樣,在和家長的溝通時,就更能知己知彼。
第二,對不同的家長,一定要有不同的態度。比如對於那些對孩子相對寵愛的家長,交流時,首先應該肯定他孩子的優點,在充分、客觀的贊揚中,家長會對你的尊重回報尊重,之後,你再委婉指出他的孩子的不足之處,這樣讓他接受你的觀點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又比如對於那些平時對孩子不聞不問,放任不管的家長,我們要不斷激發家長的責任感,積極主動讓他們參與到對孩子的各項教育活動中來,也必須對他們指出放任不管對孩子成長帶來的危害。
再比如對那些後進生的家長,我們不能總是橫向比較,要讓家長看到孩子的進步和成長,家長對孩子有了信心,他才會主動跟我們班主任交流,配合我們的工作。
第三,在信息發達的當今,我們可以用多種先進科學、便捷有效的的方式提高交流的實效性。像筆者所在學校,交流形式就是豐富多彩。比如家校聯系通,每周一次的反饋,包括學生的近況,家庭作業,要交的費用,家長要注意的事項等等。
比如班級QQ群,一般每個班級都有一個群,有必要時家長(或兄弟姐妹等)都加入進來,可以聊下當天的作業,學生的表現,教育的心得等。比如電訪,學生有任何特殊表現或要請假出校門,班主任都要告知家長,當然不是隨意把學生的缺點放大,更不是打小報告。
比如走訪,這是最有效的家校聯系手段。像我們學校,每個學期期末都會組織全校教職工,自上而下,大面積的對學生家庭進行走訪。
如何與家長溝通的技巧2
1、在和女性家長溝通時要多進行情感溝通,讓其知道自己對學生家長和孩子的關心,之後再溝通學生的.優缺點就會順暢很多。
2、在和男性家長溝通時,只要實事求是、簡潔明了就好,過多的啰嗦和寒暄反而會消磨男性家長的耐心產生反效果。
3、對於溺愛孩子的家長,情感共鳴是法寶,如果是已經做了父母的老師可以以一個普通父親或母親的身份跟家長聊孩子的教養經驗和困惑,如果是新入職的年輕老師,可以以自己的成長經歷與家長溝通孩子真正需要的成長環境。
4、對於難搞的家長要先積累證據。一件小事不足以讓家長認識到自己孩子的問題,可以將這些小問題做詳細記錄,在一定的時間跨度里持續的問題更有可能引起家長的反思。
5、受教育程度高的家長可能會強勢、自信,溝通時先求同後存異,受教育程度低的家長可能會教育觀念落後,打罵孩子或是不管不顧是多數,溝通時要喚醒家長的重視同時適當指導。
如何與家長溝通的技巧3
與家長溝通的幾個必殺技巧
一、要尊重家長。尊重家長,打好與家長溝通的基礎。尊重學生家長是老師與家長取得有下溝通的首要條件,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西鮑特(J·W·Whibaut)和凱利(H·kelley)提出的社會互動理論(theory of social interaction)認為,任何人際關系的本質是互動,而互動的核心是相互依賴,社會學中將這種相互依賴稱之為「相倚」,應該說,教師與家長的互動追求應當是「彼此相倚」型的互動,因為在這種類型的互動中,才能真正凸現雙方的主體地位,體現主動性。但是現實中的情況往往是,教師是互動的主動方,決定了互動的激起、進行和結束,而家長屬於被動方,總是被「牽著鼻子走」,因此尊重家長,讓家長在心理上取得與教師地位的平等,就為溝通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二、要肯定孩子。教師一句微不足道的稱贊,都會讓家長感到高興,直至影響對待孩子的態度,如親親孩子的小臉蛋說:「你真棒!老師喜歡你。」而這種獎賞性的行為和語言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孩子繼續努力的心理。同時這種肯定也能使家長輕松、自信、愉快地面對教師,主動向教師提出孩子目前存在的一些不足或困惑,期望得到教師的指點與幫助。
三、耐心告訴家長運用科學的教育方式。許多家長由於對孩子年齡特點不了解,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有時教育孩子的方式很不恰當,一味的溺愛,甚至放縱。而教師是教育方面的專業人員,遇到問題應通過各種方式啟發、引導家長,讓他們了解孩子的身心特點,更新教育觀念,掌握正確的教育方法。家長從教師這里了解到了正確的教育知識,及時的改變自己的教育方法。與此同時,教師也更加了解這個孩子,同時與家長也拉進了距離。
克服互相埋怨情緒。在面對後進生的時候,教師與家長間易互相埋怨,一方怨老師不會教,一方怨家長不會養。這樣,導致雙方產生對立情緒。老師在與家長交流時,要具體分析問題產生的原因及其解決辦法,防止只「揭短」「告狀」的現象。
四、對家長要一視同仁且採取合理有效溝通方式。家長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學歷、職位、性格均有所不同。無論家長間存在什麼樣的差異,從他將自己的孩子送到我們學校的那一天起,家長與教師就開始了共同的歷程——教育好孩子。因此,教師應該學會與每一位家長交流,讓每位家長都能感受教師的關注或重視。
五、教師應以「換位」的思維方式與家長溝通。咱們好多老師尚沒有為人父母的角色體驗,這就要求教師了解父母的角色,並從父母的角色去體會家長的心情和需求。孩子在集體活動中有時手或頭碰破一點皮,家長接孩子時十分驚訝、十分心痛是肯定的,這時咱們要了解父母的角色,要換位思考,體諒家長的愛子之心(C班同學,被打,及時與家長溝通,取得家長的認可,事情化解。)。而有的教師表現得若無其事的態度,認為家長大驚小怪,那麼,一件小事立即會使家長覺得老師對自己孩子不夠關心,對工作不夠負責,進而影響家長與老師的關系,給家校溝通設置了障礙。如果老師從孩子父母的角色去心疼孩子,或是換個角度想想,如果受傷的孩子是自己的孩子,那就會很自然的理解家長的心情,處事態度也會大不相同。那麼家校溝通就不會受阻。
六、要充分發揮語言藝術的魅力。在家校交流中,雙方難免會談到孩子的缺點,作為教師,應客觀的向家長告知孩子在學校的情況,而不應該摻雜主觀色彩和情緒。教師應該用平和的語氣,委婉的態度,一分為二的觀點與家長交流。首先先揚後抑,先向家長介紹一些孩子的優點,再說孩子不足之處或須改正的地方,這樣,便於家長接受。其次淡化孩子的缺點和錯誤,在父母眼中,自己的孩子最棒。他們認為自己的孩子犯了錯誤,只是一時糊塗。
七、對孩子共同的愛是溝通的基礎。教師與家長的溝通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那就是教育好孩子。共同的愛使家長和教師的距離拉得很近,使家校溝通更加自然、融洽。但是,家長對孩子的愛有時是不正確的,要麼愛得過火,要麼不到位。例如,當孩子沒有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時,教師會教育孩子:"要對自己的事情負責。"而有的家長怕孩子受批評,竟主動替孩子開脫責任:"是我不好,我沒有提醒他。"從而使孩子心安理得地認為"完成老師的任務是爸爸媽媽的事,和我沒有多大關系。"而有的家長則是恨鐵不成鋼,當眾指責孩子:"你看別人怎麼都完成了?你為什麼忘了?"從而使孩子羞愧難當,自信心大受傷害。教師在與家長交流時,首先要理解、肯定家長良好的出發點,不要使家長有挫敗感,同時要給家長一些幫助,使他們能夠正確運用他們的愛去教育孩子,使孩子的社會性得到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