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教育四大支柱分別是什麼
擴展閱讀
歌詞那就走吧是什麼歌 2025-02-08 06:21:30

教育四大支柱分別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7-01 09:39:20

⑴ 教育有哪四大支柱而家長教育的主要任務是什麼呢

教育的四個支柱是:學會求知,既獲取理解的手段。學會做事,以便能夠對自己所處的環境產生影響。學會共處,以便與他人一道參加人的所有活動並在這一些活動中進行合作。最後是學會做人,這是前三種學習成果的主要表現形式。家長教育的主要任務是:

⑵ 聯合國提出的教育四大支柱

法律分析: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揭示了教育的根本價值,就是給國家提供具有崇高信仰、道德高尚、誠實守法、技藝精湛、博學多才、多專多能的人才,為國、為家、為社會創造科學知識和物質財富,推動經濟增長,推動民族興旺,推動世界和平和人類發展。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教育法》

第四條 國防教育貫徹全民參與、長期堅持、講求實效的方針,實行經常教育與集中教育相結合、普及教育與重點教育相結合、理論教育與行為教育相結合的原則,針對不同對象確定相應的教育內容分類組織實施。

第五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都有接受國防教育的權利和義務。普及和加強國防教育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以及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都應當根據各自的實際情況組織本地區、本部門、本單位開展國防教育。

⑶ 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四個支柱嗎

蘊藏著,《教育財富蘊藏其中》報告中提出的教育四大支柱是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共同生活、學會生存。

本書是「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這一獨立委員會提交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報告,該報告是三年間在世界范圍廣泛咨詢和分析過程的成果。報告從新的視角探討了學習的階段及溝通這些階段的橋梁,藉此新的方法,教育制度將更多樣化,而每種教育制度的價值將更加得到提升。

內容簡介

《教育:財富蘊藏其中》除前言外,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前景,包括第1章(從基層社會到世界性社會),第2章(從社會團結到民主參與),第3章(從經濟增長到人的發展)。

第二部分:原則,包括第4章(教育的四個支柱),第5章(終身教育)。

第三部分:方針,包括第6章(從基礎教育到大學),第7章(教師在探索新的前景),第8章(教育的選擇:政治當局的作用),第9章(國際合作:地球村的教育問題)。另有結束語和8個附件。

⑷ 21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分別是

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

學會做事的能力(learning to do),也就是要學會在一定環境中工作的能力。要求善於應付各種可能出現的情況。

學會共處的能力(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也就是在人類活動中,要學會與他人一起參與。現代社會既充滿競爭,也離不開合作。要學會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合作。既要尊重多樣化的現實,又要尊重價值觀的平等,增進相互了解、理解和諒解,加強對相互依存關系的認識。

學會發展的能力(learning to be),也就是學會生存、學會做人的能力。要學會適應環境以求生存,改造環境以求發展的能力。每個人若要求得有價值的生存和發展,更有效地改造自然、改造社會,就必須充分開發潛能,發展個性,提高素質,增強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和責任感。

相關信息:

1996年,教育四大支柱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學會求知的能力(learning to know),也就是學會學習的能力。要掌握認識世界的工具,要學會最迅速、最有效地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和運用信息的能力,要學會廣博與專精相結合,由博返約的學習方法。這是終身教育的根本。

⑸ 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生存和什

「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學會共處」
1996年德洛爾代表閏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學會共處後,「學會做事」成為國際教育界的一種價值導向。隨著時代的演進,學會做事的內涵已超越了傳統意義上的概念局限,「學會做事··…已經不能再像過去一樣簡單地理解為其含義就是為了培養某人去從事某一特定的具體工作……不能看作是單純的傳授多少有些重復不變的實踐方法……知識和信息的支配作用使得專業資格的概念變得有些過時。」「學會做事,不僅是指通過開發技能和實踐專門技術以創新的方式將知識和學習融人到實踐中,而且還要發展各種能力,包括生活技能、個人素質、興趣和態度。」
在職業社會的價值導向發生變化時,大學生自身的角色也在變化。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大學生已不再是昔日的天之驕子,更多的大學生要進人中低端職場,從事一般社會性勞動。在競爭日益激烈的職業社會,學會做事已成為他們在職業現場生存的立身之本和發展之源,職業價值觀和態度等越來越成為個人競爭能力的關鍵因素。因此,如何在「學會做事」的價值導向下,對當代大學生進行適時的職業價值觀教育,顯得日益重要。
1「學會做事」導向下職業價值觀教育的重要性
Rokeach(1973)認為,價值觀影響行為,並且有間接的和直接的兩種方式。Elizabeth C.Ravilin(1987)的研究表明,價值觀與對職業事件的知覺和決策具有一致性。即個人准則可直接影響意向和行為,也可通過態度進行間接影響。而價值觀的形成,又與教育有著密切的關系,「社會文化背景決定價值觀取向的總格局,教養方式等亞文化特質決定具體價值取向的強度」。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職業價值觀教育的力度與效度。「學會做事」導向下的職業價值觀教育,就是要使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以學會做事為價值引導,以培養符合職業世界所需要的職業素養為目標,使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適合職業社會的發展要求。
當前,就業崗位和就業方式多樣化,職業社會對人才全面發展要求具體化。不管是從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來看,還是從社會對職業人才的選擇意向來看,學會做事導向下的職業價值觀教育都顯得不可缺失。
1.1促進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的需要
據有關調查統計顯示,大學生職業價值觀和生涯決策自我效能有極其顯著的正相關。大學生如果擁有正確清晰的職業價值觀,就會真正明白自己未來的職業方向,也會有付出努力去爭取的傾向,自然也有信心去實現自己的目標。
價值觀在工作場所具有極端重要的意義,是職業發展的動力。只有具備正確的職業價值觀,才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才能激發工作的責任感,才能表現出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才有創新的激情和發展的動力,才能受到用人單位的歡迎。職業價值觀教育能賦予大學生有效參與工作的機會與能力。因此,為了促使大學生在職業生涯中擁有持續的競爭力,職業價值觀教育不可缺少。
1.2順應職業社會對人才要求的需要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職業現場對人才的要求也日益發生著變化,從重學歷到重能力、重職業道德和價值觀,人才規格內涵也日益豐富,「職業忠誠、責任感、專業進取與創新、團隊協作和職業規范」等職業道德、態度及其作為其內核的價值觀,成為現代企業、用人單位選人、用人的重要標准。對職業人才來說,健康正確的職業價值觀是職業生涯中求職競爭、人職發展和晉職成功的重要因素。職業社會對人才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僱主們越來越注重能力方面的要求,能力是每個人特有的一種混合物,它把通過技術和職業培訓獲得的嚴格意義上的資格、社會行為、協作能力、首創精神和冒險精神結合在一起」。要使大學生具備適合職業社會所需的職業價值觀,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必不可少。
2我國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的現狀
雖然,在學會做事價值導向下,職業價值觀教育顯得日益重要。然而,當前職業價值觀教育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曾擔任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的談松華研究員不無憂慮地說:「珍愛生命、同情友愛、平等待人、熱愛勞動、熱愛本職、勤奮鑽研,這些價值和情感,正是為人處事和從事本職工作的立足點。聯系中國的現實狀況,恰恰是這些看來不言而喻的內容在教育中被忽視了,在現實生活中太欠缺了」。目前,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還有許多不夠完善的地方,值得優化與改進。
2.1重顯性價值輕隱性價值
職業價值觀對人的影響既有顯性的一面,也有隱性的一面。顯性的作用是人們直接可以感覺到的,體現在大學生求職就業時,對就業心態的調節、對職業選擇的把握方面。隱性的作用則表現為暫時不被人重視和發現,蘊涵於個人的職業生涯發展之中。由於隱性價值與顯性價值的不同特點,使人們更容易重視顯性價值,忽視隱性價值。當前,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教育,主要體現在對顯性作用的認識上,即停留在對擇業就業的價值觀教育上,只把即時就業上崗作為職業教育目標,而對學生職業生涯發展所需要的長效素質,甚少顧及。
2.2重說教輕溝通
一直以來,教師遵循著「傳道、授業、解惑」的古訓,似乎講授是教師亘古不變的唯一教育方法。在職業價值觀教育中,重理論,輕體驗;重灌輸,輕溝通,缺乏平等對話和情感溝通。以長者身份說教的方式,給學生以價值灌輸,教師儼然成為教育活動唯一的中心。然而,良好職業價值觀的養成,既需要單向的曉之以理,更需要雙向的互動交流,而重說教輕溝通的教育方法往往忽視了職業價值觀形成過程中由知到行的轉化環節,這必定導致職業價值觀教育過程的斷裂。

2.3知性教育與德性教育相脫離
蘇格拉底說:「美德即知識」。知識與德性本是內在一體的,但隨著市場經濟的到來,功利主義日益泛濫,德性教育日趨淡化,知性與德性開始分離。「特別是到現代時期,工具理性的膨脹使得以自然科學和技術科學為主導的知性教育居於宰割地位,而德性教育卻日益喪失其領域與地位,甚至在市場化力量面前逐漸邊緣化。這樣,教育出現一種知性取向,特別是在職業教育領域,就業導向下的急功近利,使完整的教育往往局限於技術的教育,價值觀教育處於被疏遠和邊緣化的地位。情感訴求、價值關懷、道德規范、倫理明察等顧及甚少,造成知性教育與德性教育相脫離。
2.4價值觀教育與職業生活結合不緊
教育回歸生活世界,從理念層面來看,根本之點在於構建合理的教育價值觀。
職業價值觀不但影響人們的擇業傾向,而且決定了人們的工作態度,職業價值觀最終是在職業生活中得以體現並發揮作用。因此,職業價值觀教育應與職業生活相適應。然而,目前許多學校的價值觀教育還沒有真正觸及到職業價值觀的內核,僅僅是局限於傳統意義上的人生觀、世界觀、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更多地強調「做人」的一般價值觀,而沒有切合職業社會的動態,沒有融人有利於「學會做事」所需要的職業素養的元素,使得這種價值觀教育缺乏針對性和實效性。
3職業價值觀教育的內容及途徑
價值觀念是人們關於客體對主體的效用的意識和觀念。由於價值觀念是人的心理結構的核心和思想意識的精髓,它具有支配人的思想活動和決定人的行為趨向的重要作用。因此,價值觀對人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然而,當代大學生職業價值觀中還有許多消極的因素,如功利主義,個人本位嚴重,團體意識少,社會責任感淡薄,缺乏愛崗敬業、艱苦奮斗精神;當前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又存在不少問題。因此,如何促進大學生形成適應社會市場要求的職業價值觀,使之既學會做事,又學會做人,是當前高等教育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
為了確保大學生養成適時的職業價值觀,促進他們更好地就業、工作和生活,必須注重對他們的職業價值觀的培養。為此,應該在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的內容、形式、方法等方面進行全面的優化。
3.1內容上:價值引導,做事做人雙重建構
從價值層面來講,教育就是一種價值引導。職業場所對人才價值觀的重視和內涵的要求,決定著職業價值觀教育的地位和內容。針對當前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的現狀,遵循職業社會崇尚「學會做事」的價值導向,對職業價值觀教育的內容進行一定的更新與優化,應從「做事」「做人」兩方面進行建構。
首先,要堅持價值引導。對價值的理解決定了人們的行動方式,決定了價值觀教育的方法和有效程度,決定了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到底能否形成。職業價值觀的形成,離不開價值引導。因此,在進行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時,要加強大學生價值認知、價值標准、價值取向、價值實現的教育。
通過職業價值觀認知與理解的教育,幫助大學生更新職業價值觀念;通過價值標準的教育,把握價值的內在尺度。實施價值取向教育,使大學生理解並優化傾向性態度和選擇性行為,樹立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和價值取向,使職業價值觀與社會價值相互照映。通過價值觀實現的教育,幫助大學生對職業價值觀的內化,促其行動,使他們在對待擇業就業的態度、社會職業勞動的態度以及工作的態度上,真正得到體現。從而完成價值認知與理解—價值實踐這樣一個知、情、意、行的完整教育過程,使價值引導成為規范其行為的內在動力。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職業活動,把自我職業價值的實現與國家的發展、社會的需要結合起來,樹立愛崗敬業、奉獻社會的職業道德精神。
其次,要解決學會做人的問題。許多大學生的職業選擇和職業態度帶有明顯的個人功利色彩。經濟收人的高低,物質生活的舒適安定構成當代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重要內容。部分大學生在其個人知識和能力水平較大提高的同時,其社會責任感、歷史使命感卻越來越淡薄,對誠信、美德等人格修養方面重視不足。因此,開展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教育,確立健康的生命意識與合理的生存方式,提高思想品德素質和人格修養,樹立社會主導的職業價值觀和價值取向,使自我的職業價值觀與自身所處的職業社會所提倡的職業價值觀相吻合。完成從自我意識到自我定位,從自我改進到自我完善的轉化過程,凈化心靈,陶冶性情,提高做人境界。
再次,要解決學會做事的問題,即滿足從事社會職業的基本需要。職業化的人才素質包括職業精神(職業道德、職業態度)和職業基本能力。在當代社會發展中,除了職業的專業技能和核心能力外,職業精神(職業忠誠、責任感、專業進取、與人合作和職業規范等)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這些職業精神和職業基本能力也是學會做事的必備條件。然而,許多大學生對個人的理解也僅僅停留於「抽象的個人」,缺少對社會整體環境、職業精神約束的認知。因此,職業價值觀教育要回歸職業世界,使學生掌握從事職業必需的職業素養,樹立做事中所需要的團隊協作、吃苦耐勞的精神,崇尚勞動、尊重勞動的職業價值觀。
因此,「學會做事」導向下的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應圍繞「做事」、「做人」兩方面,在提升專業技能素養的同時,培養良好的職業精神,學會勞動、尊重勞動、尊重人。在擇業和就業過程中,擁有適時的職業價值觀,把握正確的職業價值取向,並在今後的工作中,能高效、敬業和負責地工作,完成「學會做事,學會做人」的職業價值觀的內化確立。

3.2形式上:滲透體驗,課內課外雙向結合
傳統教育方式主要有口頭講述、書面閱讀和課堂講授等。它有利於提高知識傳授的效率,是教育方式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形式,在時代多元化發展的今天,眾多信息沖擊大學生頭腦,傳統說教式的教育方式顯然已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必須相應地採用多途徑、多形式的教育方式。不能囿於課堂教育,而要通過課堂教育、生活教育和職業世界的親身體驗等方式,將職業生活引人教育世界,使職業價值觀教育擴展到職業世界,通過職業價值觀教育,積極引導大學生融人職業世界和社會生活。
3.2.1加強課內滲透
課堂一直是教育的主要場所之一,認知和概念把握是價值觀教育的第一步,必要的價值觀的系統教育和深人認知是十分重要的。同時,將職業價值觀融人到與職業技能教學相關的課堂教育之中,使課堂不僅成為傳授專業知識的講壇,也要成為進行職業價值觀滲透、塑造學生思想品質、職業素質的陣地。
在進行職業價值觀的滲透時,應從現實世界人手、以時代價值為切入點,以「學會做事」所應具備的素質要求為導向,把握職業價值觀要求與大學生精神需求的最佳結合點,使大學生成為職業價值觀滲透的受益者。
3.2.2嘗試課外體驗
課外活動是學生體驗生命成長的重要途徑,也是職業價值觀形成的重要載體。「通常,只有當學習者具有直接或間接的相關體驗時,這種價值才對他們具有意義。也只有這樣,這種價值才真正被一個人所擁有」。通過課外豐富多彩的活動,把職業價值觀教育納人大學生生活教育的主要內容,開展職業精神、職業價值觀教育。
利用社團組織積極開展校園文化活動,積極開展大學生青年志願者行動和愛心回報社會行動。通過開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思想教育活動,提高大學生道德情操,培養大學生熱愛勞動、無私奉獻的情感,拋棄短視的功利性的職業價值觀,站在一個新的價值高度,引導大學生正確處理自我與社會、奉獻與索取的關系,進一步協調自身職業生涯的發展與服務社會的關系,增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深人企業體驗生活。實習期間不僅是技能的訓練,而且要了解企11%文化、在職人員的職業道德、團隊精神。使頂崗實習成為磨練專業技能的平台,成為感悟職業道德、學習為人處事、培育職業素養的最佳場所。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放在課外,特別是企業場景來進行,能使學生了解企業文化,感悟企業精神,使之能真切體驗企業真實的生活,為「學會做事」提供最直接的教學資源,能使職業價值觀教育更有效地與企業文化精神相融合,從職業價值觀和職業素養等方面為「學會做事」打下良好的基礎。
這樣,課內進行職業價值觀的教育、滲透,課後開展一系列職業體驗的有意義的實踐活動,增強學生認知、交流、行動的可能性。通過這種體驗、參與、交往、對話等互動性和社會性的形式,培養大學生的職業意識、職業道德、職業態度和職業行為習慣,將理想性的職業價值觀融人現實的職業世界,將情感、體驗、需要、意志等納人到職業價值觀教育世界中來,使知識世界、文化世界、職業世界互相融通。
3.3方法上:內在感化,教師學生雙向互動
正確的教育方法,是教育成功的保證。為了追求職業價值觀教育的最大效益,在職業價值觀教育時,要改變生硬的說教式、強制性的價值觀灌輸教育方式。「教育者只要提供一個學習的機會和學習的氛圍,讓學習者能夠真正地、自由地進行探索、表達和發現。最終,學習者會把自己有意識選擇和內化的價值觀,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去。教育者與社區的其他教育資源一起,為學習者自己的判斷和體驗進行指導。」職業價值觀教育應從內容向過程,從認識向評價,從教師中心向學生中心的轉變。改變學生長期處於被動狀態,使學生從對職業價值觀的認知,升華到情感的認同,從而使之在自覺中踐行。
職業價值觀教育的成功不是僅靠有關價值觀的說教或幾堂思想品德課就能解決的,職業價值觀教育不能等同於價值觀傳授或思想品德教育,價值觀傳授或品德教育僅僅是職業價值觀學習中的一個過程,更多是教會學生對職業價值觀的一種概念認知,而很難使學生能在現實中去執行。奎蘇姆賓博士說過:「教育的核心是心靈的教育。」「我們並不是因為知道某件事情所以就去做的,而是因為我們喜歡做這件事情所以才去做它」。因此,在教育中必須把握和充分利用職業價值觀形成過程中的情感因素。
白居易曾言:「感人心者,莫先於情」,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只有能夠激發學生去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因此,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不要停留在認知層面上,而要師生相互交流,雙向互動,在一種開放、坦誠的氛圍中,通過教師與學生之間有意義的互動,彼此分享各自的價值觀,將認識階段獲得的價值觀,進人到情感階段,使學生找到自己內心價值觀的一致性,使職業價值觀真正內化,從而確保職業價值觀整合到學生的行動中去。
4結語
職業價值觀本身是抽象的,但只要師生雙向互動,坦誠對話,職業價值觀教育就不再是枯燥乏味的政治化說教式教育,學生也能在生活體驗中,在不知不覺中融人自身日常生活規范和職業行為規范之中。這樣,在坦誠、開放、互動的氛圍中將職業價值觀內化為大學生自身的認知和感悟,使大學生學會在個人幸福和工作滿意之間進行協調,實現個人與職業、個人與社會的統一、完美與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