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簡述朱熹的兒童教育思想
朱熹認為8~15歲為小學教育階段,其任務是培養「聖賢坯璞」。鑒於小學兒童「智識未開」,思維能力薄弱,因此他提出小學教育的內容是「學其事」,主張兒童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具體行事,懂得基本的倫理道德規范,養成一定的行為習慣,學習初步的文化知識技能。
在教育方法上,朱熹強調先入為主,及早施教;要力求形象、生動,能激發興趣;以《須知》、《學規》的形式培養兒童道德行為習慣。朱熹認為15歲以後大學教育,其任務是在「坯璞」的基礎上再「加光飾」,把他們培養成為國家所需要的人才。
朱熹認為,與重在「教事」的小學教育不同,大學教育內容的重點是「教理」,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對於大學教育方法,朱熹重視自學,提倡不同學術觀點之間的相互交流。朱熹關於小學和大學教育的見解,為中國古代教育思想增添了新鮮的內容。
(1)朱熹認為小學教育以什麼為主擴展閱讀
朱熹十九歲考中進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東巡撫等職,做官清正有為,振舉書院建設。官拜煥章閣侍制兼侍講,為宋寧宗講學。晚年遭遇慶元黨禁,被列為「偽學魁首」,削官奉祠。慶元六年(1200年)逝世,享年七十一歲。後被追贈為太師、徽國公,賜謚號「文」,故世稱朱文公。
朱熹是「二程」(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與二程合稱「程朱學派」。他是唯一非孔子親傳弟子而享祀孔廟,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朱熹是理學集大成者,閩學代表人物,被後世尊稱為朱子。他的理學思想影響很大,成為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學。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書章句集注》《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說》《周易讀本》《楚辭集注》,後人輯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語象》等。其中《四書章句集注》成為欽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准。
Ⅱ 簡述朱熹的兒童教育觀
朱熹在總結前人教育經驗和自己教育實踐的基礎上,基於對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徵的初步認識,把一個人的教育分成「小學」和「大學」兩個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階段,並提出了兩者不同的教育任務、內容和方法。
朱熹認為8~15歲為小學教育階段,其任務是培養「聖賢坯璞」。鑒於小學兒童「智識未開」,思維能力薄弱,因此他提出小學教育的內容是「學其事」,主張兒童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具體行事,懂得基本的倫理道德規范,養成一定的行為習慣,學習初步的文化知識技能。
他對我國古代長期積累起來的教學經驗與理論,做了一番歸納、整理、總結、改造工夫,使之系統化了。其中很多是發人深思的見解,是值得我們借鑒的遺產。
(2)朱熹認為小學教育以什麼為主擴展閱讀:
朱熹闡述「格物致知」時說:「上而無極、太極,下而至於一草一木一昆蟲之微,亦各有理。一書不讀,則闕了一書道理;一事不窮,則闕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則闕了一物道理。須著逐一件與他理會過。」
「天地中間,上是天,下是地,中間有許多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獸,此皆形而下之器也。然而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個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所謂格物,便是要就這形而下之器,窮得那形而上之道理而已。」 認為對天文、地理、生物、農業、氣象等萬事萬物都應該研究。
朱熹重視觀察實證:「歷法恐亦只可略說大概規模,蓋欲其詳,即須仰觀俯察乃可驗。今無其器,殆亦難盡究也。」 提出要更好地研究歷法,需要有好的觀測儀器進行觀察、檢驗。朱熹曾詳細地描述了自己設想的一種可以使人進入其中觀看天象的龐大的渾天儀——「假天儀」。
他設想設計一個球體類似天球,球體內部標上星辰位置,人進進球體內部,隨著球體的轉動人可以隨之觀察星辰。「極星出地之度,趙君雲福州只廿四度,不知何故自福州至此已差四度,而自此至岳台,卻只差八度也。子半之說尤可疑,豈非天旋地轉,閩浙卻是天地之中也耶?」
朱熹用渾儀觀測過北極星的位置與地面所構成的夾角,並試圖通過比較各地北極星的高度及其與地中嶽台的關系以證明大地的運動,表明了他通過對照比較各地不同的觀測數據而進行懷疑思考的科學精神。
朱熹的哲學體系中含有藝術美的理論。他認為美是給人以美感的形式和道德善的統一。基於美是外在形式的美和內在道德的善相統一的觀點,認為文與質、文與道和諧統一才是完美的。他對《詩經》與《楚辭》的研究,也經常表現出敏銳的審美洞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