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教育即「喚醒」
前天,教體局韋局長,初中教育管理中心萬主任、孫老師到我校視察工作,席間談到新教育,韋局長說,新教育其本質就是喚醒,我頓時茅塞頓開,「喚醒」,多麼富有寓意並有啟發意義的教育箴言!
蘇格拉底小時候,看到雕刻師的父親正在雕刻一隻石獅子。小蘇格拉底觀察了好一陣子,問父親:「怎樣才能成為一名優秀雕刻師呢?」「看」,父親說:「其實我並不是在雕刻,而是在喚醒它!」「喚醒?」蘇格拉底含爛瞪大眼睛迷惑地看著父親,「對,沒錯。獅子本來游迅是沉睡在石塊中,我要喚醒它,將他解救出來。」
孩子成長使其心靈真善美的種子在不斷生長,自主發展的過程,任何人代替不了他們。義大利教育學家蒙特梭利認為,教育就是激發生命,充實生命,協助孩子們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並幫助他們發展這種精神。
喚醒什麼?喚醒學生生命中的靈性和欲求。我們每個人總有一種生命的創造沖動,主要表現在對自己現在自我發展的不滿足和不肯定,以致於追求更高、更完善的發展,推進習慣養成,喚談磨漏醒學生良好素養的養成;構築理想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培養卓越口才,讓孩子願說、敢說、會說,使孩子形成自信心、溝通能力和表達能力……所以我們要呵護這種意識,讓學生能夠大膽地去追去自我,大膽地區嘗試自我,在追尋和張揚中是自己得到充分發展。
喚醒什麼?喚醒教師的專業成長。專業閱讀、專業寫作、專業成長,是新教育實驗教師的「吉祥三寶」。但是隨著現代社會和經濟的快速發展,教師職業倦怠,基本很少人書本。特別是湖南師大學習更讓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和新教育的魅力所在,經過王校長的指引和教導處的具體策劃,周曉科老師的精心准備和全體教師的積極參與,4月4日我校組織了新教育敘事活動,其目的就是喚醒彷彿沉睡的教師,讓老師們感受到新教育的成果,活動也比較成功,會後很多老師不由自主的開啟了自己閱讀寫作之路,學校微信群、QQ群、平台頓時熱鬧起來,激勵和喚醒了一批種子教師,使他們在專業成長的路上走得更遠,在專業閱讀路上走得更扎實、更投入,走得更幸福、更完整。
新教育是一個變革的夢想,是一種成長的激情,他用不斷喚醒的方式,滾雪球的方式推動著教師的發展和學生幸福的教育生活,,正如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雅思貝兒說「教育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讓我們用激情點燃激情,用夢想推動夢想,讓學生擁有一顆博愛而敏感的心靈,讓教師卓越成長,讓師生真正的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⑵ 教育是一種喚醒
【一位教育系統的老領導感嘆:中小學生輕忽生命的現象越來越多,以往是四五月段梁份臨近大考會出現,現在幾乎每個月都有,「常態化了」。這真令人心痛、心焦!聽了老領導的感嘆,我認真地想了想,覺得問題出在當下教育沒有意識到,教育歸根到底,是一種「喚醒」。】
教育是一種喚醒。這不是我說的。德國教育家岩燃旦斯普朗格說過:「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靈的喚醒。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
我非常同意這樣的觀點。就像里爾克在《給一個青年詩人的十封信》中說的:「請你走向內心,探索那叫你寫的緣由,考察它的根是不是盤在你心的深處;你要坦白承認,萬一你寫不出來,是不是必得因此而死去。這是最重要的,在你夜深最寂靜的時刻問問自己:我必須寫嗎?你要在自身內心挖掘一個心的答復。」我們做教師的,就是要喚醒學生、引導學生「在自身內心挖掘一個深的答復」。
不知你聽沒聽說過這個故事:電視記者采訪一個放羊的小男孩,小男孩說,他放羊是為了把羊賣了賺錢,賺了錢以後可以娶媳婦,娶了媳婦生小孩,小孩大了放羊。節目播出後,一個十四歲的品學兼優的城裡孩子頓感生活的無聊,自殺身亡。
是的,每個時代都有它的神經官能症,都需要有它的心理治療法。弗洛伊德時代面臨的性挫折,阿德勤時代患有的自卑感,在今天的學生——其實也包括我們——身上,或多或少地存在著,但主要的陰影,卻是一種被稱之為生存虛空的東西。
一位初中生給《初中生世界》的「方方有約」專欄寫信道:「在學校,我周圍粗擾盡是些像我這樣的痛苦的學生,除了學習學習再學習,我們不知道還能夠做些什麼,不知道還應當做些什麼,我最好的同學有一天對我說,他真不想活下去了,我聽了很害怕。」
反思我們的教育,不難發現,我們只關心學生「學什麼」,學語文學數學學外語學政治學歷史學物理……一學就是幾門、十幾門;只關心學生「怎麼學」,又是抄寫又是背誦又是做題又是應試……法器是一件又一件;卻很少關心學生「為什麼學」、「為誰學」。——一句話,學生學習的動力源問題,遠沒有真正解決。動力源問題不解決,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創造思維、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等等,也便只能是一些空話。
奧地利精神醫學家弗蘭克博士經常問遭遇巨痛的病人:「你為什麼不自殺?」病人的答案,通常可以為他提供治療的線索。譬如,有的是為了子女,有的是因為某項才能尚待發揮,有的則可能只是為了保存一個珍貴難忘的回憶。利用這些纖弱的細絲,為一個傷心人編織出意義和責任,找到「充實」——這便是他的「意義治療法」(logotherapy)。
我想,為了讓學生不再虛空,為了讓學生找到充實,我們的教育,能不能也來一些「logotherapy」( 意義治療法)?這種治療,其實就是一種喚醒。
是的,學習對於多數人來說是一樁苦差使,但有人把苦事變成了樂事,那是他找到了學習的意義。正如尼采所說:「懂得『為何』而活的人,差不多『任何』痛苦都忍受得住。」
(附)下面兩封信是我與一位陌生學生的交流。我覺得較好印證了上述觀點。這名女生,後來擺脫困境,順利地考上了當地一所四星級普通高中,再後來又考上了大學。
袁衛星老師:
您好!我是初三的一名女生。現在,臨近中考,我卻膽怯起來。從前,在升入初一之前,老師們總是說初三是很快的。那時,我們總是認為初三是那麼遙遠的事。再說,在初一、初二,我的成績總在上游,自從升入初三後,我的成績開始下滑,原先的那種成績的優勢完全消失。我真的好害怕,害怕我考不上高中。看著爸媽那臉上的皺紋一條條的加深,白發一點點的長出,我真的好傷心、難過,他們十幾年如一日的照顧我,還不是為了在這一年中,我能一搏,然後展翅高飛,可是我卻一次次讓他們失望。月考一次次的考,我的成績一次次下滑,我想付出行動,可是我又退縮了,我茫然了,我對自己放棄了。看著人家父母臉上整天掛著微笑,我覺得我好渺小,我好難過,我真想一走了之。人生來到世上難道真的是來受罪的嗎?我覺得活著就有負擔,但我又不想對不起父母,要走也要先報答他們。離中考已只有20多天了,我不知道還是否有機會考上高中。畢竟,對於我們農村的孩子,考上高中、大學才是唯一的出路。可如今,我連最有把握考高分的語文都只能考一點分數,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我不敢去跟我的老師談心,因為我怕她們瞧不起我。因為我的成績差。然後我就想到了袁衛星老師您。我雖然不認識您,可我覺得您在照片上很慈祥。本來想發伊妹兒給你。可是我家沒電腦。我知道您曾經在我們這兒教過書,所以更有親切感。在只有20天的日子裡,我該怎麼辦呢?怎樣才能不辜負父母的期望呢?請給我一些建議吧!
一個傷心中等待奇跡的女孩 曉梅
曉梅同學:
你好!因為出差幾天剛回蘇州,所以接到你這封信並且著手回復的時候,也許比你期盼的晚了幾天,請你理解並且原諒。
首先,我得感謝你對我的信任。你在信封的背面寫著:「一個傷心絕望的女孩/等待靈魂的開導/我把希望寄給您/希望消除我的心結//一個遠方的女孩/等待希望的敲響/我把實話傳給你/希望勇敢過此刻……」這幾句話,讓我感受到的是瘦削的肩膀上需要承受的沉甸甸的分量,感受到的是生命中應當承擔的責任之重。
說到生命中應當承擔的責任之重,我想起了一個人,他就是2005年感動中國的第一人——23歲的湖南懷化學院學生洪戰輝。洪戰輝小學畢業12歲的時候,有間歇性精神病的父親撿回一棄嬰,媽媽因忍受不了家庭的貧困無奈離家出走,洪戰輝十多年來攜妹求學、照顧病父、業余打工掙錢,吃盡苦頭、飽嘗社會辛酸,但卻始終百折不撓、樂觀向上。「妹妹有生命,我有責任要珍視;社會有生命,我們有責任讓社會變得溫暖。」洪戰輝平凡的話語體現了他不平凡的自立自強的精神,也讓我們明白了什麼叫「責任」。責任始於出生,終於死亡,陪伴我們終身。責任引導我們做好事,禁止我們做壞事。責任使我們面對自我懂得珍惜,使我們走出家庭幫助別人,使我們融入社會共創美好。人為什麼活著?怎樣才能活得有意義?怎樣能夠讓自己的生活更充實?這些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會思考的問題。洪戰輝用他的行動告訴了我們答案:人只有在對社會和他人的責任中,才能體現自身的價值和尊嚴,也才能得到別人的尊重,才能使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加充實而富有意義。
曉梅同學,在你的信中,我首先讀到的就是「責任」。並不是說幫助你是我的責任——這不必說——而是你的字里行間流露出你對家庭、對父母的一種責任意識、責任感,這讓我非常感動,也十分欣賞。你在信中說,「看著爸媽那臉上的皺紋一條條的加深,白發一點點的長出,我真的好傷心、難過,他們十幾年如一日的照顧我,還不是為了在這一年中,我能一搏,然後展翅高飛」, 「我覺得活著就有負擔,但我又不想對不起父母,要走也要先報答他們」。——是的,「滴水之恩,湧泉相報」,「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當我們把這些古詩古話背得考試考到等於送分的時候,卻常常在行動中寫不出幾個最簡單的字:愛與回報!今天,我們中有不少在父母和長輩溺愛中長大的獨生子女,從未有過回報的意識,更不用說有過回報的實踐。冷漠和自以為是取代了愛。在他們看來,大人,尤其是父母為他所做的一切都是應該的,不需要感謝,更不需要回報。一家人圍著他轉好比地球繞著太陽轉一樣,成了「自然規律」。他可以買最好的冰淇淋,毫不顧惜這錢在父母那兒的來之不易;也可以為了集齊水滸108將小卡片,去買並不要吃的方便麵;甚至可以在浴室人擠的夜晚,買來成箱的礦泉水淋浴……而為了一聲慪氣,將父母下廚精心准備的飯菜棄之一旁!當代女作家畢淑敏著文說過,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每一個赤誠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許下「孝」的宏願,相信來日方長,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錦還鄉的那一天,可以從容盡孝,從容回報。可惜他們忘了,忘了時間的殘酷,忘了人生的短暫,忘了世上有永遠無法報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擊的脆弱。而你,懂事的曉梅同學顯然和他們不同,你想到了你認為的最快的回報,最好的回報,最實際的回報,那就是:考上高中,考上大學,展翅高飛……你說,「畢竟,對於我們農村的孩子,考上高中、大學才是唯一的出路」。我注意到,你給我寄信用的信封是中國平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的信封——也許是你的父親或者母親在做保險這份工作?——你從他們整天忙碌奔波的辛苦工作中,或許更能感受到這種回報的價值。 �
考上高中,考上大學,展翅高飛……這固然是一種回報的方式,相信也是你父母殷切的期盼,但我想說的是,這不是唯一的方式。在這里,我並不想和你過多地討論「上大學是不是唯一的出路」,以及「文憑和水平有什麼差別」,而是想告訴你,現在求知、學習、向上和進步的機會,遠不止一個。據我對蘇州,尤其是張家港教育的了解,基本上已經普及了高中。也就是說,你應當能通過中考,上一所中學。只是這個中學,是職高還是普高。根據近年的錄取情況,有大約一半的人能夠上普高,另外一半的人,上職高。考上普高當然離你的願望近了許多,但我認為,考上職高也未必是壞事。當前,國家正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職教的春天已經來到。在這樣一個春天裡,沒有誰能夠阻止一朵花,哪怕是無名花花期的來臨。蘇州有很多的職業類技術學校,他們的畢業生就業形勢很好;相反,全國有很多的大學生,現在都找不到工作。因此,藍領也好,白領也好,一切,其實都在自我的實現之中;就業也好,創業也好,一切,其實都在自己對未來的把握之中。就是拿文憑,也不僅僅是進大學才能拿。
最近,在新教育實驗學校太倉市朱棣文小學,六年級四班有一個年僅12歲、名叫陳振航的小學生成功地完成了江蘇省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法律專業的所有科目的考試,拿到了許多成年人都難以拿到的高教自考畢業證書,也就是通常我們所說的文憑。事情要從2004年說起。那年,陳振航的爸爸正在報考南京大學的法律專業碩士研究生。看著爸爸書桌上堆得滿滿的法律專業書籍,小振航突然來了興趣,隨手翻了起來,不料想,卻被一個個法律名詞吸引住了,如飢似渴地讀了起來。小振航對爸爸說,他也要學法律。爸爸就鼓勵他報自學考試試試。說報就報,小振航果真報了《法制史》和《民法學》兩門專業課。於是,在接下來的日子裡,小振航便沒有了休息日和寒暑假的概念。每天,他在做完老師布置的作業後,雷打不動地看上一到兩小時的法律專業書籍,哪怕是春節期間也不例外。凡是不懂的地方,他就問爸爸。有時,還和爸爸因為觀點不同而爭論起來。三個月後的考試,兩門課程全部及格,而且成績相當不錯,《法制史》77分,《民法學》79分。小振航更有信心了,在接下來的一年當中,他又連續報考了其他各門課程,最終全部通過。在所有的14門課程中,他的《國際法》得了90分,《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得了80分,連非常難的《大學語文》也得了77分!在自考的十幾個月里,小振航也碰到過挫折,他的《法理學》連續考了三次才得以通過。第一次考,只得了47分,他有點沮喪,在爸爸的鼓勵下,他又第二次報考。但由於題目確實偏難,再加上學習方法失當,他第二次考試的成績僅僅46分,比第一次還要低。但是,他沒有氣餒,認真總結經驗教訓,付出了比以前更多的努力,一遍又一遍地看書、做題。功夫不負有心人,堅持終於產生奇跡,在今年四月份的第三次考試中,他終於獲得72分,為拿到畢業證書掃除了最後的障礙。
一個小學生都能通過不懈的努力獲得高等教育的文憑,你這樣一個有抱負有理想有追求的人,還怕沒有機會嗎?機遇總會垂青那些有所准備的人,也許有時候她會姍姍來遲,但請相信,只要你為之付出為之努力,她總會來到。不知你注意到沒有,無論是洪戰輝還是小振航,他們都有個共同點,那就是,只要認准了道理認准了目標,就堅持不懈地去努力,失敗了,爬起,昂起頭,挺直腰……他們有生命的韌性。
曉梅同學,在你的信上,最讓我擔心的是這幾句:「我又退縮了,我茫然了,我對自己放棄了……我覺得我好渺小,我好難過,我真想一走了之……」這幾句話,可以概括為一個詞,那就是「放棄」。我們來看看你我所熟悉的運動員是怎樣來看待「放棄」這個詞的——在2004年奧運會平了沉寂多年的男子110米欄世界紀錄,打破了黑人壟斷男子短道的壁壘的中國飛人劉翔,在2005年世界錦標賽後,因為傷病,很少參加比賽,直到「五一」期間的大阪田徑大獎賽他才正式復出。在奪得三連冠後,記者問他:「在你的運動生涯中,有沒有想過放棄?」他回答:「當然,我想過放棄,訓練中的傷病,心理上的退縮讓我想放棄,但是既然已經是一個職業運動員了,我想我一定要繼續下去,這是一種運動精神。」記者又問:「運動場上,最能激發你潛能的運動精神是什麼?」他又回答:「堅持到底、絕不放棄,敢於挑戰、超越自己。」是的,「堅持到底、絕不放棄,敢於挑戰、超越自己」,這不僅是一種運動精神,也同樣應當成為我們的一種精神,由此來面對生活,面對生命。尤其是對生命,那更應當是永不言放棄,就是死神到了面前,我們還要頑強抗爭呢!請你記住,對我們每一個人而言,沒有了生命,就沒有了一切的基礎;放棄生命,就放棄存在的基礎!生命道德律的第一條,就是善待生命。既要善待別人的生命,也要善待自己的生命。善待生命,也是,不,更是一種責任!世界上最大的罪過,就是將生命無辜剝奪。
你說,「在初一、初二,我的成績總在上游,自從升入初三後,我的成績開始下滑,原先的那種成績的優勢完全消失。我真的好害怕,害怕我考不上高中」,「如今,我連最有把握考高分的語文都只能考一點分數,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的確,初三階段的學習是非常緊張的,考試也多,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每一次考試也是一次實力的競爭,力量的角逐;也是一次榮譽的召喚,掌聲的期待。離中考僅有20來天,現在再來說看看你的學習目標是否已經明確,看看你的學習興趣是否日益濃厚,看看你的學習意志是否堅韌剛強,看看你的學習基礎是否牢固扎實,看看你的學習方法是否正確有效……這似乎有些晚了。但我想說的是,你要記住這樣一個學習的不等式:「狀態」遠大於「方法」,「方法」遠大於「苦幹」!現在必要的,是要檢查你的狀態。這個狀態,也包括你的心態。一位偉人說:「要麼你去駕馭生命,要麼生命駕馭你。你的心態決定誰是坐騎,誰是騎師。」的確,心態是你真正的主人。你可千萬不能讓你的心態犯上「非白即黑,非此即彼」或者「災難化式的心理過濾」的毛病。「非白即黑,非此即彼」,就是凡事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假如某種情況未臻完美,就認為是個徹底的失敗。「我沒有考上高中,就意味著沒有機會考上大學,就意味著我的一生從此完蛋了。」就是這種錯誤。「災難化式的心理過濾」,就是總愛挑出某個事件的消極因素,並把它不著邊際地誇大,將問題朝最壞的方向去想。「我連最擅長的語文都沒有優勢了,那還中考肯定沒希望了!」就是這種錯誤。這樣的心態會讓你造成考試焦慮,容易在考場上恐懼不安、產生多餘動作,胡亂答卷,甚至坐在那裡腦子一片空白……
那麼,現在,請你常做一些放鬆:深呼吸——長長地吸再長長地呼,把緊張的氣息帶走;冥想——想像愉快的情景或者怡人的風景;放鬆肌肉——給自己下達鬆弛的指令,從手、肩、頭、頸,到胸、腹、臂、腳;暗示自我——堅決杜絕使用「慘了」「完了」「糟了」之類的話,每天睡前記誦一句話:「只要我盡力了,我就無悔了!」同時,找機會和父母和老師談一次,告訴他們——其實你也很著急,讓父母和老師了解你的心思和狀態;其實你需要他們的鼓勵,只要付出,就有收獲;其實你需要他們的幫助,給你關懷,給你指點。愛默生曾經說過:「上帝造物時,給每個事物都留一個缺陷。」這句話讓我們感到自身的不足和謙卑,但同時又使我們倍受鼓舞。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不應當對自己(包括對別人)期望過高,甚至把完美主義強加給自己(包括給別人),那樣會使我們背上精神的重負,甚至會將自己逐進失敗的陰影,我們應當不時的給自己畫上一張新的畫像,真正地認識自己,完全地接受自己。 �
如果你需要一些學習上的直接的指導,那麼,在不多的20來天的時間里,我建議你:一,有一份自己的復習計劃。要具體明確。再不要學到哪裡算哪裡,或教師指向哪裡自己就到哪裡,更不能教師指向哪裡,自己還到不了那裡,每天在無所事事中度過。二,專心聽課。最後階段的老師講授非常重要,是梳理知識,是查漏補缺。要在有效的課堂時間內鞏固知識,發展智力,提高能力。三、練習考試。利用老師組織的或者自己模擬的考試來讓自己進入中考的狀態,大到心態的調整、情緒的把握,小到答題卡的填塗、卷面書寫的工整,都要認真操練一遍。要提醒你的是,你的文字表達能力不錯,字也還可以,但字可以寫得再工整些,大一些。標點符號,特別是句號的書寫要規范,不要寫成外語上的一個點。
曉梅同學,中考固然是一個人生的關口,但卻不是唯一的關口,在這個關口還沒有經過之前,你感到了壓力。你找到我傾訴,這是一件好事。因為你表達出來了,它們就像水蒸氣一樣從鍋里蒸發掉了——將一個很小的鍋子嚴嚴實實的蓋緊,放在火上少,它爆炸時產生的威力將摧毀整座房屋;但如果讓那些水蒸氣蒸發掉,鍋里的水沸騰時,就像在歡快的唱歌!你應當歡歌!只要你努力了,你就是你,值得你自己,值得你爸爸媽媽,也值得我們大家驕傲的曉梅! ��
——希望聽到你微笑著走出考場的消息,更希望你微笑著走在生命中的每一天。
你的大朋友 袁衛星
2006年兒童節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