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孩子成長需要哪些教育
英盛觀察為您解答:
孩子需要學習語言—語言教育;
孩子需要認識人生—生涯教育;
孩子需要培養智慧—思想教育;
孩子需要認識環境—知識教育;
孩子需要發展想像—創意教育;
孩子需要學習做人—品格教育;
孩子需要有幽默感—氣質教育。
孩子需要學習語言——語言教育
嬰兒一出世,最迫切需要學習的就是語言,生下不久,父母一抱上和孩子便對他說話,其實就是教他語言。學習語言,對孩子來說不成問題。孩子6歲時,已能運用母語應付日常生活遇到的各種狀況。除了母語,孩子還應學一門外語,首選是國際語言—英語。精通英語可以擴大一個人的視野,提高一個人成就的上限。學習英語顯然也和學習母語一樣重要和迫切。
孩子需要認識環境——知識教育
孩子對所用能接觸到的人、物和現象,都感到好奇。很早,孩子就能區別他所處的環境:這個人是媽媽,那個人是叔叔;這是桌子,那是床;這有汽車,那有飛機等等。孩子逐漸長大,對環境的認識也隨之加深:媽媽常和我在一起,爸爸只有晚上在家,阿姨叔叔很多但不常見到,等等----。
留意觀察,就會發現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已經能感到環境是可以利用的:哭了,媽媽會著急,因此他明白哭可以給自己帶來方便;火很可怕,要遠遠躲開,但控制在爐子里的餓火,可以燒飯炒菜;坐汽車去公園,就不用走路……這是孩子最初對環境的利用觀念。孩子認識環境越多,他就越想控制和利用環境,這就是科學發明的起源。
父母應明白,孩子對他生活的環境認識越多,就越有自信。父母幫助孩子有計劃、有選擇地觀察和認識生活環境,鼓勵他閱讀,孩子將會自信地成長。
孩子需要認識人生—生涯教育
孩子要長大,最後要成為能獨立生活的大人,因此,在未成年的時候,多認識不同的人生,就不是哲學上的考慮,而是實際上的需要。「我長大要做什麼?」這一個問題並不困擾著孩子。現代兒童認識人生,是從看電視卡通和電視連續劇、講童話故事和連環畫開始的。故事中的主角(英雄或者美麗的公主)就是孩子最早認同並想模仿的對象,而主角的冒險經力和神奇遭遇,也是孩子最早想要體驗的生活。
而當孩子嚮往的目標鎖定於有限的幾種之後,對他自己,挫折感將多於成就感,甚至他還會很難認同其他方面的成就。此時,生涯教育顯得極為重要,父母有責任告訴孩子:人生之路百條千條,條條道路認真走下去,路上都有許多動人、感人之處。所謂「行行出狀元」就是這種意思。尊重別人的選擇,向著自己的目標與方向努力。只有經過生涯教育,對人生認識廣泛的人,才會有這樣的胸襟。
孩子需要培養智慧—思想教育
什麼是智慧,智慧就是創造新東西新觀點的能力。有智慧的人不但能從現象、知識、經驗中看到不同的意義,而且還能從中發展新技新觀念。生活中有些人積累很多了很多經驗,但不能從中得到教訓;讀了不少書,但沒有心得;獲得各種信息,但不會分析判斷;事情呈現在面前,但不能看出其中得意儀。人們便說,他們缺乏智慧。
許多人認為智慧是天賦。但事實上,智慧大多是靠後天思想教育獲得的。更進一步,鼓勵孩子推翻別人和自己的做法,引導他們發展新的看法和做法。由小而大,由易而難,孩子婆婆的發現、發明和心得都加以鼓勵,這將是孩子獲得智慧的動力。
孩子需要發展想像—創意教育
天天玩同樣的玩具,孩子不覺得寂寞,為什麼?因為他認為玩具是他的朋友,和他一樣會餓會哭會笑。給孩子講故事,他們很快融入故事的情節里,故事裡的人好像就是他自己,童話對孩子來說不是幻想,是真實。
幻想是孩子的世界。孩子的幻想不是逃避現實,孩子從幻想游戲中,學習語言,認識環境,學習做人做事。幻想對孩子的成長有重要意義。孩子的幻想也是人類的夢想,因為幻想是創造發明的開始。孩子的幻想需要父母的刺激和激勵,童話故事可豐富孩子的幻想世界,增強孩子的想像能力。親子共讀是很好的創意教育,您做到了嗎?
孩子需要有幽默感----氣質教育
會說話的人、滑稽的人常被看做有幽默感。這些雖和幽默沾邊,但還不能算幽默。幽默感是使心情恢復寧靜的能力。幽默感對一個人的作用,猶如彈簧對汽車和飛機的作用。汽車有了彈簧裝置,在不平的道路上行駛,震動不會過於劇烈。沮喪或狂熱時,幽默感可以撫平情緒恢復寧靜。和有幽默感的人相處,能讓人感到智慧,而這種智慧既不讓人太悲觀,也不讓人太樂觀。
幽默感是一個人高尚的氣質,也是人生很高的境界。緊張的孩子長大後會成為緊張嚴肅的成人,因為一個人的人生態度、個人氣質形成後是很難改變的。可見幽默感也需從小訓練,從小事訓練,從小處訓練。閱讀、觀察、思考是訓練的內容。而從小事小處訓練的目的,在於把幽默感變成孩子的生活習慣,並內化成他們的氣質。
孩子需要學習做人----品格教育
怎樣和自己相處,怎樣和別人相處,怎樣和環境相處,這就是做人。事情要怎麼做才容易達到自己希望的目標,這就是做事。懂得做人和做事的人,他就能幸福和愉快,同時也能讓別人感到幸福和愉快;相反,不會做人做事的人,將更多地體驗痛苦,甚至連身邊的人也跟著難過。
那麼和自己相處困難嗎?確實有許多人到老都不懂得怎樣和自己相處,不但別人不喜歡他,自己都不喜歡自己。不喜歡自己的人,就表示他不能和自己相處。和環境相處得好也不容易,因為如果環境有所抱怨的話,不會馬上反應,不會馬上給你「臉色」看。而當你發現環境不高興的時候,你已經差不多沒有時間後悔了。像隨便丟垃圾袋、隨便砍掉一棵樹、不節約用水、不節省用電、不節省用紙……都是和環境作對的行為。你會為孩子做出好榜樣嗎?
孩子學習做人做事,需要父母言傳身教。人和人在一起游戲或者工作,都不免沖突。什麼時候堅持已見,什麼時候讓步,怎樣讓步,讓多少,這就是品格教育。做一件事,如果純粹一個人做,不妨埋頭苦幹,不理別人。但是一牽涉到別人,你就要考慮別人怎麼想、怎麼講,這些都是做人做事困難的地方,也是體現一個品格的地方。做人做事的問題,隨著孩子年齡的增加,會越來越困攏孩子,父母應該幫助孩子樹立良好品格,教導孩子學習做人做事。
② 什麼是養成教育
養成教育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語言習慣和思維習慣的教育。大成模型是對往聖先賢人格發展的總結與提升,以人體結構為模型,將全息人格分為道、德、知行、時間、契約、行為、結果、情感、抉擇九個部分,以生命進化為前提,在外和內諧的格局內呈螺旋狀平衡向道接近成長模型。
養成教育認知:中小學教育即良好習慣養成教育+初步的智力培養。這既是中小學生德、智、體、美、勞得以全面發展的具體體現,也是對中小學生進行「兩全」教育的具體措施和手段。我國針對所在山區學生「性子野、習慣差」一實際情況,在「重視良好習慣養成教育」上做了一些較為實在的具體工作,在「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上確實起到了一定的效果。具體一些做法如下。
(2)成長教育是指什麼擴展閱讀:
教育的功能大致可分為:個體發展功能與社會發展功能。教育的個體發展功能故可分為教育的個體社會化功能與個體個性化功能兩方面。社會活動的領域主要包括經濟、政治和文化等方面,因而教育的社會發展功能又可分為教育的經濟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
③ 有利於學生的成長教育方式有哪些
學生的成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方式方法更重要,比如利用班會和周會做好對學生的思想教育。班會和周會是集中教育學生的時間,我們通過有目的的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形成一種良好的風氣,這樣也會讓學生的思想有一個更深入的認識。通過思想教育,學生的思想得到升華,認識得到加強。
2、對學生的工作進行合理的分工。我們分工的目的是讓學生有一個良好的責任心,學生有了責任也就有了擔當,這樣他們會以一個主人翁的意識來對待工作,也會做得更好,而我們老師則對他們的工作給予指導,讓他們工作更有創新性,也更有積極性。
3、每一個學期確定一兩個主題。我們通過確定主題,是讓學生有一個長久的習慣,通過對他們思想的引導,讓他們的認識再進一步的提高,我們還可以通過各種展覽,讓學生找到自己身邊的榜樣,達到用學生教育學生的目的。
4、幫助學生端正思想態度。對於思想意識不夠的學生,我們通過個別談心,還有的就是多盯一盯,對他們進行個別的關注,這樣就會讓他們知道老師在對他進行格處的關注,達到教育的目的,而我們無論怎樣教育,都要從態度入手,因為這一點,是我們每一個人做人的最起碼的准則。
④ 養成教育包含哪些內容
通過養成內在不斷自我更新的習慣,把學生從低級的學習行為習慣中解放出來,從而引導、激勵學生主動學習,最終實現教育的終極:不教而教;從孕育良好的品質與道德行為入手,健全人格,協助學生建立良好的自我意識,培養平和穩定的心理狀態。
養成教育又不僅僅是行為道德習慣的教育,它的內涵和外延要更廣更深,是一個以人為本的人文教育系統工程,是大教育,但具體操作層面上的落點當然是培養良好的習慣。
養成教育理念與實踐體系很可能是一種重要的辦學理念。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適應新形勢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的工作意見》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都已明確指出,德育對於中小學特別是小學生更多的是養成教育,推行養成教育是黨中央,國務院對於在中小學推行德育的明確要求。
(4)成長教育是指什麼擴展閱讀
良好的習慣不是靠一天兩天,說養成就能養成的東西。對於課外注重行為習慣養成教育,既有階段性,又有側重面。即在某個階段主要解決什麼不良行為或形成什麼良好習慣,都有一個側重。這個側重每位老師心中都要有數,以便統一步子,取得最佳效益。
階段性的潛伏期,我們視養成其習慣難易程度而定。容易糾正的不良行為,或能很快養成良好習慣的行為,如:熟人見面互相問好,潛伏期短些;對於一些較難改正,頑固性的壞行為,或短時間較難形成良好習慣的行為,如:一些本性的行為,潛伏期一般要長一些。其目的是一個——實現學生良好行為的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