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文化教育是什麼意思
文化教育是通過對文化方面的專門教育,讓人們從小開始學習並把這種文化、風俗、思想等一代一代傳承下去並發揚光大的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在長期生產勞動創造過程中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確切地說,文化是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的統稱。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它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個方面。
❷ 最好的大語文品牌是什麼
大語文品牌有:愛學先知大語文、弘樂大語文、方舟大語文、清泉大語文、華師妙筆大語文、格倫大語文、常青藤大語文等,你可以在大眾點評上搜索你們家附近的教育機構,能夠搜索到一些品牌,你可以打電話詢問,或者親自去門店了解、試聽。
❸ 如何傳承校園文化,提升文化品味
一、挖掘學校的優秀傳統文化積淀
任何一個學校都有自身特有的文化積淀。說到優點,說到文化積淀,有人甚至悲觀地認為沒有,實際上,不是沒有,而是沒有發現、沒有堅持、沒有放大。借用一句歌詞,他們缺少「一雙慧眼」。從靜態地看學校的文化生態,即文化景觀中體現的深厚的文化底蘊。現在的大多數學校少則幾十年,多則上百年的發展歷史。但不少學校在「現代化」的進程中不自覺地拋棄了祖宗留下的遺存,代之以現代化的高樓,得到了高樓,失去了「傳統」和「文化」;我們也高興地看到少數學校在「創星」的過程中,努力恢復歷史遺存,找回失去的歷史,找到祖宗留給後人的積淀。有兩所學校記憶猶新,一所是鹽城的一所學校,他們在創星的過程中,建起了現代化的高樓,填埋了原來穿過學校的小河。在專家模擬評星時,有專家明確指出,你說你們學校有六十年歷史,但我們看到的是全新的學校。不妥。在高人指點下,他們新征土地,恢復了小河,重新插上了楊柳,於是,學校找回了歷史,校園有了文化,有了歷史,有了生命和靈動。另一所學校是蘇州十中。從清代蘇州織造府和皇家行宮花園,到現代的「行知樓」、「季康館」、「孝通圖書館」無不體現學校的精神文化傳承和發展,成為學生學習的好地方。有人評價他們是「最中國」的學校。從動態上看學校的生態文化,即學校的文化活動是否有充分的選擇性、活動的多樣性。不得不說前蘇聯的蘇霍姆林斯基,他領導下的帕夫雷什中學,自己制定實施了「教學大綱」,全校600多名學生組成了120多個興趣小組,學生不但自由組合,而且可以任意流動,直到學生被真正的愛好吸引才停下來。現在,中國的校園社團正在興起,特別是文學社團。我想,我們以傳統優秀文化為載體的古風類社團大有可為。當然,我們的學校和老師要勇於擔當,做好優秀傳統文化繼承、傳播和發展工作。
二、恰當運用優秀傳統文化環境陶冶學生
在中國古代,「文化」有「以文教化」之說。在西方,也有類似的說法。據考證,「culture」(文化)一詞初期有「栽培、耕耘、種植」之義,後來引伸出對人的性情陶冶和品德教養之義。由此可見,作為學校文化,我們不能靜態地看老祖宗為我們留下了什麼,更要看到我們為文化的動態生成和發展做了什麼,用流行的話說就是在「在場」或「場域」中我們應該做什麼。從本文的角度說,就是恰當運用優秀傳統文化環境陶冶學生。
梅貽琦曾說:「一地之有大學,猶一校之有教師也,學生以教師為表率,地方則以學府為表率,……(師生)所自然流露之一種風度,則始為學校環境以內少數人之所獨有者,終將以一地方所共有,而成為一種風氣;教化雲者,教在學校環境以內,而化則達於學校環境以外。」他說得多好!他提醒我們要優化學校的文化環境,以優秀文化陶治和發展學生,以優秀的學生影響社會,落實學校的社會責任。
在海德格爾那裡,「存在」有名詞與動詞之分。認為名詞與動詞的區分具有語法之外的意義,他認為「名詞和動詞代表著不同接近問題的態度和方式」,「名詞的方式傾向於把事物固定下來,是用概念的定義做出規定,並因而總是指向一個存在者,而存在者只是一個被壓癟了的存在」,而「動詞的方式,它總是以一種走向未來的行動去敞開一個總是發生著的過程,存在者如其所是的那樣生動和豐富。」在一定視角上看,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一種存在,應該有名詞和動詞的不同意蘊。從本文的視角看,用優秀傳統文化環境陶冶學生更具有動詞的傾向。所謂名校不只是校園硬體設施一流,它的校園文化環境潛移默化地發生作用的形式、內容、結果也是一流的。這啟示我們,既要有現代化的辦學條件,更要有促進學生發展的校園文化。這種文化要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必須以優秀的傳統文化為基礎,結合現代教育發展的要求,只有這樣,才能體現我們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實現教育的功能。
三、優秀的傳統文化要內化為學生的素質
學校教育的結果、學校的文化品位最終體現在學生身上,體現在學生的發展上。學生是什麼?從一定角度看,學生是傳統與未來的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節點。因此,他既要繼承優秀傳統,又要面向未來,創新發展。從這個視角上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只是學生成長的外部環境,更要內化為學生的素質。
若干年前,哈佛大學校長伊利奧到南開大學參觀,發現南開的學生儀態風度與他校所見不同,很不一般,很感興趣,便問及個中原因。校長張伯苓領他到校門口的一面大鏡子前,為他解讀《鏡箴》:「面必凈,發必理,衣必整,紐必結;頭容正,肩容平,胸容寬,背容直;氣象:勿傲,勿暴,勿怠;顏色:宜和、宜靜、宜庄。」聽完,他恍然大悟,回國後專門介紹南開的做法。南開的《鏡箴》大多數人都看得懂,大多數人也知道要這么做,但大多數學校卻做不到。要問原因,大家心中清楚。
素養教育帶來了新理念、新實踐。我們期待「創新」、「個性」、「包容」,我們更期待優秀傳統的延續和發揚光大。以南開當年的標准,看今天的許多學校,情況如何呢?以南開標準的第一個層次為例,現在,不少中學男生頭發太長,有的發型怪異,個別學生從頭發看,男女難分;至於女生,燙發者有,染發者也不少,還有的超短的頭發比男生還酷;充滿個性的服飾難說什麼叫整齊;至於紐扣不扣的男女都有。總的說來,看到不少「中性化」的男生,也看到不少「中性化」的女生。難怪有些媒體直言:「中國男子缺少雄壯激素」。其實,這不只是雄性激素問題,其中有我們的文化傳承問題。因為淡化了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教化,滋長了種種浮躁的行為,讓我們的莘莘學子在成大器的路上增加了不少障礙。我們常說,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個性;播種個性,收獲成功。也有人說,細節鑄就成功。其實,不管做什麼事都是從小事開始的,先哲說,天下大事,必作於細。說的就是這個道理。繼承優秀的傳統文化,關注學生發展的方方面面,學校有責任、教師有責任、家長有責任、學生自己也有責任。有責任就好辦了,難的是現在有責任心的人少了。培養學生的責任心應是學校、教師、家長以及學生自己長抓不懈的事,必須從小事入手,從注重細節開始,除此之外,是沒有其它辦法的。
我們認為,再好的名校也要發展,再薄弱的學校也有閃光點。在學校提升辦學品位的問題上,我們要以繼承和發展優秀的傳統文化為抓手,充分挖掘學校的優秀傳統文化積淀,恰當運用優秀傳統文化環境陶冶學生,把優秀的傳統文化內化為學生的素質。假以時日,我想,我們的學校會有文化的,我們的辦學層次和品位會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