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麼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意義,如何實施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即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問題的教育,其目標在於使人們學會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義以及生命與天人物我之間的關系,學會積極的生存、健康的生活與獨立的發展,並通過彼此間對生命的呵護、記錄、感恩和分享,由此獲得身心靈的和諧,事業成功,生活幸福,從而實現自我生命的最大價值。
從最根本的意義來說,生命教育乃是一種全人教育,它涵蓋了人從出生到死亡的整個過程和這一過程中所涉及到的各個方面,既關乎人的生存與生活,也關乎人的成長與發展,更關乎人的本性與價值。生命教育的核心目標在於,通過生命管理,讓每一個人都成為「我自己」,都能最終實現「我之為我」的生命價值,即把生命中的愛和亮點全部展現出來,為社會、為人間煥發出自己獨有的美麗光彩。
多學科滲透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關於生命的教育,是對人這一復雜個體的認識,教育內容涉及學校各個學科領域,科學、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體育等學科,是生命教育的顯性課程。要在這些學科的教學中增強生命教育意識,挖掘顯性和隱含的生命教育內容,分層次、分階段,適時、適量、適度地對學生進行生動活潑的生命教育。語文、音樂、美術等學科也蘊涵著豐富的生命教育內容,是生命教育的隱性課程。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質量的教育活動。同時充分運用與學生密切相關的事例作為教學資源,利用多種手段和方法開展生命教育活動。
開展專題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要充分利用青春期教育、心理教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環境教育、禁毒和預防艾滋病教育、法制教育等專題教育形式,開展靈活、有效、多樣的生命教育活動。要從學生的興趣、經驗、社會熱點問題或歷史問題出發,結合區域、學校和學生的特點,力求將相關內容整合起來,形成校本課程。要注意符合小學生的身心特點,進行人與自然、人與家庭的啟蒙教育,探究生命的可貴、生活的意義以及自我保護等內容。
結合綜合實踐活動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實施生命教育的陣地。要注意圍繞學生的身邊問題,讓學生通過行動研究來解決,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校要充分利用各級各類青少年教育基地、公共文化設施開展生命教育活動,拓展學生的生活技能訓練和體驗。在動物園、植物園、自然博物館、綠地和農村勞動中,讓學生感受自然生態保護和休閑對促進個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性;通過對與人生老病死有關場所的了解,引導學生理解生與死的意義,珍愛生活,關心他人;通過情景模擬、角色體驗、實地訓練、志願服務等形式,培養學生在遇到突發災難時的人道主義救助精神。要積極引導家長參與家庭生活指導,通過親子關系溝通、青少年身心保健等方面的服務,幫助家長掌握家庭管理和人際溝通的知識與技能,提升家庭情趣,營造健康和諧的家庭氛圍。要充分利用社區生命教育資源。發揮社區學院、社區老年大學的作用,提供環保、居家生活設計、人文藝術欣賞、傳統藝術欣賞製作和婚姻倫理等教育服務活動。宣傳科學的生活方式,引導家長開展親子考察等實踐活動。學校的班團隊活動、節日紀念日活動、儀式活動、興趣小組活動也可以結合學生現實需求,在了解學生需要的基礎上,組織和安排生命教育活動,使學生在場景式生命教育活動過程中受到教育,感悟生命的價值。
單獨開設生命教育課程
單獨開設的生命教育課程,如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中的生命教育專題課、選修課,可以使學生在專人指導下,從個人生活、學校生活、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對生命問題進行較全面的分析,更好地理解生命問題產生的根源及可以採取的對策。
結合日常生活與管理
學校應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和評價機制,鼓勵全校師生員工參與與生命教育,通過發動和組織師生參與集體行動,確定需求,動員各種資源,爭取外力協助,有計劃、有步驟的組織實施關於生命主題的活動,增進對生命的認識,培養尊重生命、熱愛生命的情感,以及實踐生命意義與價值的行動。
❷ 生命教育的意義是什麼
問題一:什麼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意義,如何實施生命教育 長期以來,我國由於生命教育的缺失穗早,學生對「死」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和思考。一樁樁血的教訓告訴我們,引導學生走出生命的誤區,教育他們珍惜生命,理解生命的意義,建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已成為現代教育不可忽視的一環。我國急需在校園中開展生命教育。
在一些發達國家,從初中二年級開始就開設了生命教育的課程,教育學生用客觀的態度看待死亡現象,從而珍惜自己的人生。從上世紀80年代起,美國等西方國家規定在中小學校開始實施「生命教育」,幫助學生科學地了解人的生與死,以理解的態度面對生命歷程中不可抗拒的客觀規律,從而使人活得更充實、更有價值。
開展生命教育,首先要教育學生珍視生命、保護生命。有篇報道講述美國某小學發生火災,許多學生從火海中逃離出來,老師發現少了兩個學生,於是命令所有的學生到火場外去尋找他們。一位來自中國的同學沒有向老師報告,就奮不顧身地沖進火海而不幸遇難,而他要救的那兩個美國小朋友早就順利逃生。這個在我們看來「真正」的英雄,美國學校竟沒有「表揚」,更談不上「追認」,反而校方因為沒有教好中國學生如何逃生而受到地方當局的處罰。美國人的這一做法,值得我們深思。生命教育首先是珍惜生命的教育,引導學生認識生命,學會保護生命。
開展生命教育,要教育學生學會尊重,學會關愛,學會寬容,學會共同生活。生命的存在只有在相互關愛中才有可能,也只有在愛他人中,自己的生命才能獲得真正的提升。
開展生命教育同時應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逆境教育、死亡教育。要創造一定的逆境,磨練學生的意志,引導學生認識痛苦和苦難是生命的一部分,生命只有在戰勝苦難中才會有樂趣,才會有生機。從而能夠更加欣賞生命、珍惜生命、提升生命的意義和質量。
教師對自己生命的價值與意義的了解和尊重是開展生命教育的重要一環。一個自己都無法體會生命價值與意義的教師不可能教出對生命熱愛的學生。因此,教師自己對生命的尊重與珍惜,才能感動學生的心靈,使學生也懂得珍惜生命、熱愛生命。在實施生命教育過程中,需要對相關學科的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使教師更好地適應生命教育的目標和要求。
學校生命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在生命教育的內容上應從生命的生理、心理和社會意義三方面,通過認知、實踐、情意三個層次全方位開展。在生命教育實施的途徑與方式上,要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通過學科滲透的方式,並輔之以社會實踐活動,在不同年級、不同學科和不同課型中體現,做到顯性課程與隱蔽課程相結合、知識傳授與親身實踐相結合、必修課與選修課相結合;在生命教育的實施上,做到 *** 指導、學校推進、社會支持、家庭配合。
我們應牢記:熱愛生命是幸福之源;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端。
――網上資料僅供參考
問題二:生命教育的內涵 生命科學認為生物是有生命的物體,進行生命教育首要問題就是要教會青少年如何科學合理地理解生命。化學進化產生原始生命後,接著就開始了生物進化,人類的生命正是這一進化的結果。宏觀上說生命是蛋白質和核酸物質的運動形式,是一種特殊的、高級的、復雜的物質運動形式。生長和發育是生命的基本過程,而新陳代謝則是生命的最基本的過程,是其他猜清雀一切生命現正碼象的基礎。生命的一般形態具有某種「合目的性」的行為,作為生命高級形態的人類則具有自覺的目的性行為。生命特別是人的生命,應當由三個因素構成,即生理(自然屬性)、心理(社會屬性)和靈性(精神屬性)。生命的自然屬性,是建立在人的血緣關系基礎之上的生理范疇,它主要涉及與人倫和人生(生命長度)有關的性問題、健康問題、安全問題和倫理問題等;生命的社會屬性,是人伴隨著一定的社會文化和心理基礎而發展起來的符號識別和社會人文系統,它涵蓋了人的成長、學習、交友、工作、愛情、婚姻等涉及人文、人道的種種方面;生命的精神屬性,是一個人「我之為我」的最根本體現和本質要求,也是生命最聚集的閃光點,它包含自性本我、低層本我、人文本我、形象本我和高層本我五個層次,涉及人性與人格。所有這些,組成了人的生命的全部也即生命維度,其中的每一部分,都蘊含著生與死、得與失、存在與虛無。生命的自然屬性也即自然生命,決定著人的生命長度,即壽命的長短;生命的社會屬性也即社會生命,決定著人的生命寬度,它是以文化為內核和根基,從零開始不斷拓展的;生命的精神屬性也即精神生命,決定著人的生命高度,它並非純粹指人在成功的順境中所能達到的高度,人在失敗的逆境中所處的低谷,因為生命的深刻體驗和靈性的深層次激發,也構成了富有意義的生命高度的一部分。生命長度、生命寬度和生命高度統一在一起,共同凝成了人的生命亮度,也即個體生命「我之為我」的生命亮點。 1968年美國的一位學者出版了《生命教育》一書,探討必須關注人的生長發育與生命健康的教育真諦。日本、英國、台灣、香港等國家地區竭力推倡導生命教育,各種學術團體紛紛建立。那麼什麼是生命教育呢?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保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於2012年5月推出的職業培訓課程《生命教育導師》中指出:生命教育,即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問題的教育,其目標在於使人們學會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義以及生命與天人物我之間的關系,學會積極的生存、健康的生活與獨立的發展,並通過彼此間對生命的呵護、記錄、感恩和分享,由此獲得身心靈的和諧,事業成功,生活幸福,從而實現自我生命的最大價值。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時還是教育的最高追求。因此,生命教育應該成為指向人的終極關懷的重要教育理念,是在充分考察人的生命本質基礎上提出來的,符合人性要求,它是一種全面關照生命多層次的人本教育。「生命教育不僅只是教會青少年珍愛生命,更要啟發青少年完整理解生命的意義,積極創造生命的價值;生命教育不僅只是告訴青少年關注自身生命,更要幫助青少年關注、尊重、熱愛他人的生命;生命教育不僅只是惠澤人類的教育,還應該讓青少年明白讓生命的其它物種和諧地同在一片藍天下;生命教育不僅只是關心今日生命之享用,還應該關懷明日生命之發展。」 原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是我國素質教育的力倡導者,倡導以人為本,尊重、關心、理解和信任每一個人。他又根據青少年身心發展的新特點,明確指出「心理健康是青少年走向現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來建功立業的重要條件,而健康的心理形成需要精心、周到的培養和教育,必須把培養健康的心理素質作為更加重要的任務。」 2005年6月18日,他在了解「關愛生命萬里行」活動的基礎上又進一......>>
問題三:什麼是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是美國學者傑・唐納・化特士於1968年首次提出,此後在世界范圍內引起了廣泛關注。從生命教育近四十年的實踐歷程來看,它首先是從人們要求控制青少年自殺率不斷上升的這一殘酷現實開始的,是作為預防未成年人自殺的權宜之計被提出來的,然而人生命的全部不僅僅是生物的軀體,自然的生命僅僅是人生命存在的前提和物質載體,真正讓人和動物區別開的是人類有豐富的精神生活。因此我們在考察生命教育的內涵時就要從多個層次入手,不僅要教育未成年人珍愛生命,還要幫助他們認識生命的本質、理解生命的意義、創造生命的價值。這是人的生命形態和特徵的本質要求。
人的生命可以分為這樣幾種形態。首先是生物性生命。即人首先是作為自然生理性的肉體生命而存在的,這一點是和自然界的廣大生物一樣必須具有的基本屬性。其次是人的精神性生命。人之所以為人就在於人有高於動物的意識活動,有超越生物性生命的精神世界。人不但要思考如何活下來,還要思考如何更好的生活。只要人在世界上存在一天,大腦就不會停止思考,人類就要創造、就要超越,就要更好的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最後是人的價值性生命。每個人在一生中都要思考諸如「為何活著」的問題,這就是人對於生命意義發自內心的追問,是人對價值生命的一種訴求。人的價值性生命為人的生存夯實了根基,加足了動力。
⒉生命教育的內涵
河南大學的劉濟良教授在全面考察了國內部分學者的重要觀點後提出,生命教育是「在學生物質性生命的前提下,在個體生命的基礎上,通過有目的、有計劃的教育活動,對個體生命從出生到死亡的整個過程,進行完整性、人文性的生命意識的培養,引導學生認識生命的意義,追求生命的價值,活出生命的意蘊,綻放生命的光彩,實現生命的輝煌。」
問題四:什麼是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有廣義與狹義兩種:狹義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對生命本身的關注,包括個人與他人的生命,進而擴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廣義的生命教育是一種全人的教育,它不僅包括對生命的關注,而且包括對生存能力的培養和生命價值的提升。 生命特別是人的生命,應當由三個因素構成,即形體、心理(精神)和社會性。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的生命具有多重屬性,其中最主要的是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社會屬性是人最主要、最根本的屬性,它是決定人之所以是人的最根本的東西。生命的自然活動主要包括:新陳代謝、生長、發育、遺傳、變異、感應、運動等。生命的社會活動又主要包括:感知社會、角色扮演、人際交往、求學擇業、社會競爭等。人的生命可以分為這樣幾種形態。首先是生物性生命。即人首先是作為自然生理性的肉體生命而存在的,這一點是和自然界的廣大生物一樣必須具有的基本屬性。其次是人的精神性生命。人之所以為人就在於人有高於動物的意識活動,有超越生物性生命的精神世界。人不但要思考如何活下來,還要思考如何更好的生活。只要人在世界上存在一天,大腦就不會停止思考,人類就要創造、就要超越,就要更好的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最後是人的價值性生命。每個人在一生中都要思考諸如「為何活著」的問題,這就是人對於生命意義發自內心的追問,是人對價值生命的一種訴求。人的價值性生命為人的生存夯實了根基,加足了動力。以至於好好的生存在這世界。1968年美國的一位學者出版了《生命教育》一書,探討必須關注人的生長發育與生命健康的教育真諦。近年來,日本、英國、台灣、香港等國家地區竭力推倡導生命教育,各種學術團體紛紛建立。那麼什麼是生命教育呢?生命教育是在生命活動中進行教育,是通過生命活動進行教育,是為了生命而進行教育。從事生命教育的肖敬認為生命教育是以生命為核心,以教育手段,倡導認識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愛護生命、享受生命、超越生命的一種提升生命質量、獲得生命價值的教育活動。讓青少年認識生命和珍惜生命成為這一活動的重中之重。 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時還是教育的最高追求。因此,生命教育應該成為指向人的終極關懷的重要教育理念,是在充分考察人的生命本質基礎上提出來的,符合人性要求,它是一種全面關照生命多層次的人本教育。」
問題五:什麼是生命教育,教師怎麼做到生命教育 長期以來,我國由於生命教育的缺失,學生對「死」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和思考。一樁樁血的教訓告訴我們,引導學生走出生命的誤區,教育他們珍惜生命,理解生命的意義,建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已成為現代教育不可忽視的一環。我國急需在校園中開展生命教育。 在一些發達國家,從初中二年級開始就開設了生命教育的課程,教育學生用客觀的態度看待死亡現象,從而珍惜自己的人生。從上世紀80年代起,美國等西方國家規定在中小學校開始實施「生命教育」,幫助學生科學地了解人的生與死,以理解的態度面對生命歷程中不可抗拒的客觀規律,從而使人活得更充實、更有價值。 開展生命教育,首先要教育學生珍視生命、保護生命。有篇報道講述美國某小學發生火災,許多學生從火海中逃離出來,老師發現少了兩個學生,於是命令所有的學生到火場外去尋找他們。一位來自中國的同學沒有向老師報告,就奮不顧身地沖進火海而不幸遇難,而他要救的那兩個美國小朋友早就順利逃生。這個在我們看來「真正」的英雄,美國學校竟沒有「表揚」,更談不上「追認」,反而校方因為沒有教好中國學生如何逃生而受到地方當局的處罰。美國人的這一做法,值得我們深思。生命教育首先是珍惜生命的教育,引導學生認識生命,學會保護生命。 開展生命教育,要教育學生學會尊重,學會關愛,學會寬容,學會共同生活。生命的存在只有在相互關愛中才有可能,也只有在愛他人中,自己的生命才能獲得真正的提升。 開展生命教育同時應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逆境教育、死亡教育。要創造一定的逆境,磨練學生的意志,引導學生認識痛苦和苦難是生命的一部分,生命只有在戰勝苦難中才會有樂趣,才會有生機。從而能夠更加欣賞生命、珍惜生命、提升生命的意義和質量。 教師對自己生命的價值與意義的了解和尊重是開展生命教育的重要一環。一個自己都無法體會生命價值與意義的教師不可能教出對生命熱愛的學生。因此,教師自己對生命的尊重與珍惜,才能感動學生的心靈,使學生也懂得珍惜生命、熱愛生命。在實施生命教育過程中,需要對相關學科的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使教師更好地適應生命教育的目標和要求。 學校生命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在生命教育的內容上應從生命的生理、心理和社會意義三方面,通過認知、實踐、情意三個層次全方位開展。在生命教育實施的途徑與方式上,要以課堂教學為主渠道,通過學科滲透的方式,並輔之以社會實踐活動,在不同年級、不同學科和不同課型中體現,做到顯性課程與隱蔽課程相結合、知識傳授與親身實踐相結合、必修課與選修課相結合;在生命教育的實施上,做到 *** 指導、學校推進、社會支持、家庭配合。 我們應牢記:熱愛生命是幸福之源;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端。 ――網上資料僅供參考
問題六:生命教育對醫學生有什麼特殊的意義 我國古代醫德的特點和主要內容 一般說來,我國古代的倫理學傳統的特點是:道德與政治緊密結合,為宗法等級制度服務;道德法律化,法律道德化;注重醫德和醫術的統一、醫德規范與醫德實踐相結合;強調主體的道德修養;強調天人合一,人際關系和諧。
問題七:通過學習生命教育解決哪些人生議題 什麼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概念定義有許多種,在筆者看來,生命教育即是關於人之生活、生命與人生問題的教育。
一般而言,人們在具體的生命展開及生活過程中,常常會出現二種偏向:一則只知生活而不知生命,把生活當作人生的全部。比如令現代社會頭痛的日趨嚴重的自殺問題,一些青少年常常是將生活中的某些挫折、失意、痛苦等等「生活中不可承受之重」,當成了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於是,由生活感覺不好而走向放棄生命。又比如吸毒現象,人們吸食毒品,當然有各式各樣的偶發因素,但是共同的問題是:為了生活感覺中的飄飄欲仙,他們損害了生命機能、殘賊了自我生命,讓自己的人生毀於一旦。自殺者因為生活感覺的不好而放棄生命,吸毒者為求生活感覺的好而殘害生命,二者的性質似乎不同;但本質上都是為了生活的感覺而置生命於不顧。
另一種偏向則是只知生命不知生活。也有一些人,他們堅執保命哲學,刻意仰制自我的生活欲求,不知道生命必須要由生活來表現,人之生活的感受是多姿多彩的、變化無窮的,品嘗各種生活的滋味也是生命中重要而不可或缺的人生目標。所以他們的人生動力不大,他們的奮發意識不夠,他們勇於進取的觀念也比較弱,他們的人生色彩當然就十分單一和暗淡。
在小學及中學的生物課、化學課、自然課中,都從不同的方面談到了生命現象,但卻主要是自然狀態的下生命,這遠遠不夠,如果只讓學生們停留在這一知識的層面,可能會釀出惡果。因為自殺者或殺人者有意無意間,皆把人的生命視為一堆碳水化合物,或者就是一些DNA罷了。這樣,他們殺起人來毫不手軟;他們結束自己的生命也毫無留念。可見,生命教育就是要讓受教育者從認識人之自然生命的特徵入手,進而去體會自我之血緣的人際的社會生命,意識到,人之生命只有在社會中孕育和成長,從而必須處理好己與他、己與社會的關系。人們還要去體會自我的精神生命,意識到人之精神世界是與動物相區別的本質所在,故而在人生中豐富自我的精神生活、發展自我的知識水平、提升自我的文化素養、道德品質等等,都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人們還要意識到超越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所謂超越生命實質上即是超越死亡;超越生命意義的建構,也即是正確之生死觀念的樹立。
所以,在生命教育中,「生」與「死」是核心議題,但生命教育中談「死」是因為要更好地「生」;生命教育中談「生」是要超越於「死」,從而讓人們獲得生命存在的最大意義與價值,這就是生命教育的本質所在。
二、關於生命教育的主要內容
關於生命教育的內容,從生死哲學的視角而論,可以歸納為如下幾點:
第一、在科學及理性的層面重建生命的神聖性
從本質上而言,所謂神聖性,指人類對某種對象發自內心的敬畏和崇拜;生命的神聖性,當指人類對自身生命的敬畏和崇拜。回觀人類的歷史,越在遠古的時代,人類周遭的神聖之物就越多,不僅神秘的生命現象是神聖的,而且一些特別的石頭、樹、鷹、老虎、月亮、太陽,等等,皆具有神聖性,都成為人們頂禮膜拜的對象。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依靠自我的理性獲得了越來越大的征服自然與改造社會的力量,於是,各種神聖之物逐漸地被「解魅」──消解附加於其上的神聖性,於是,人類崇拜、敬畏、服從的對象越來越少,而生命的神聖性亦在這種解魅的過程里逐漸地消除。人們發現,石頭不過是一種礦物質,植物是一種纖維體,動物是一種有機體,而曾經那麼神聖的月亮和太陽也不過就是一顆行星和一顆恆星而已。至於生命,雖然比較的復雜,但也就是一堆碳水化合物,一些DNA罷了。
生命神聖性的消解引發的人生危機觸目驚心。人們要麼作踐自我的生命――自殺,要麼作踐......>>
❸ 華特士生命教育的主要理念包括哪些
關鍵字:生命教育 內涵 基本理念 實施途徑 意義
生命教育的興起源於人們對現代社會生命價值觀失落的反思:一方面,社會高度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物質生活極大的豐富。另一方面,人逐步異化為對金錢的追逐,權利至上的經濟動物,人與自我、與他人、與自然、與社會的關系越來越疏遠,出現對生命的漠視,進而引發社會的精神危機,並逐漸腐蝕者人的靈魂。
1968年,美國學者傑?唐納?華特士首次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思想,且他創立的生命教育理念受到了人們的高度重視。西方國家明確標舉「生命教育」(life ecation)概念的,當數1979年澳洲成立的「生命教育中心」(life ecational
center:LEC),該中心現已發展為一個國際性機構,致力於「葯物濫用,暴力與艾滋病」的防制。1989年日本所修改的新《教學大綱》中針對青少年自殺、污辱、殺人、破壞自然環境、浪費等現象日益嚴重的現實,提出了「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對生命的敬畏」之觀念來定位道德教育的目標,說明幾十年來,生命教育的實踐在全球已得到迅速發展。
在我國,生命教育幾乎還剛剛起步。主要是因為我國經歷了漫長的封建社會,以至於在傳統文化中,我們把「人」只看成
2
❹ 代表建議將生命教育納入基本課程!你知道什麼是生命教育嗎
將生命與教育結合,就是我們所說的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教育學的一個分支。生命教育早期僅屬於家庭教育與社會文化教育的功能,逐漸發展結合成研究心理學、社會學、生命科學現象並著重於中小學實務的應用學科,中心思想在於以智慧“尊重他者與自己的生命”,以改善現代年輕人自殺及欺凌行為問題。人生命的全過程就是由一次次的生命活動所組成。一次次生命活動的質量決定人生命全過程的質量;重視每一次生命活動的質量就是重視生命全過程的質量。教育就是對學生的每一次生命活動進行關懷,學習過程就是一種享受生命的過程,這種關懷是社會價值、個人價值和教育自身發展價值在“生命活動”實踐中的統一,在此教育實踐中教師的價值得到實現,生命質量得以提升。
長期以來,中國由於生命教育的缺失,學生對死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和思考。一樁樁血的教訓告訴我們,引導學生走出生命的誤區,教育他們珍惜生命,理解生命的意義,建立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已成為現代教育不可忽視的一環。我國急需在校園中開展生命教育。在一些發達國家,從初中二年級開始就開設了生命教育的課程,教育學生用客觀的態度看待死亡現象,從而珍惜自己的人生。從上世紀80年代起,美國等西方國家規定在中小學校開始實施“生命教育”,幫助學生科學地了解人的生與死,以理解的態度面對生命歷程中不可抗拒的客觀規律,從而使人活得更充實、更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