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孔子跟教育有什麼關系
擴展閱讀
北京中考基礎分佔多少 2025-02-08 20:21:16

孔子跟教育有什麼關系

發布時間: 2023-06-17 23:46:37

『壹』 孔子為我國教育做了哪些貢獻

1、道德思想

孔子建構了完整的「德道」思想體系:在個體層面主張「仁、禮」之德性與德行。德道思想體系是以性善論為基礎,以立人極為旨歸,以人道與天道、地道相會通,人道中庸又適時之變為方法論的完足思想體系。

2、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內容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

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嚴格了等級制,把貴族和庶民截然劃分治者與被治者。打破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3、經濟思想

孔子的經濟思想最主要的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的義利觀與「富民」思想。這也是儒家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對後世有較大的影響。

4、教育思想

他最早提出啟發式教學。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謂教師應該在學生認真思考,並已達到一定程度時恰到好處地進行啟發和開導,他又是在教學實踐中最早採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

5、美學思想

孔子的美學思想核心為「美」和「善」的統一,也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孔子提倡「詩教」,即把文學藝術和政治道德結合起來,把文學藝術當作改變社會和政治的手段,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

(1)孔子跟教育有什麼關系擴展閱讀:

孔子軼事典故

義利之辯

魯國有一道法律,如果魯國人在外國見到同胞遭遇不幸,淪落為奴隸,只要能夠把這些人贖回來幫助他們恢復自由,就可以從國家獲得金錢的補償和獎勵。孔子的學生子貢,把魯國人從外國贖回來,但不向國家領取金錢。

孔子說:「賜(端木賜,即子貢),你錯了!聖人做的事,可用來改變民風世俗,教導可以傳授給百姓,不僅僅是有利於自己的行為。現在魯國富的人少窮人多,向國家領取補償金,對你沒有任何損失;但不領取補償金,魯國就沒有人再去贖回自己遇難的同胞了。」

子路救起一名溺水者,那人感謝他送了一頭牛,子路收下了。孔子高興地說:「魯國人從此一定會勇於救落水者了。」

『貳』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者,儒家教育理論的奠基人,他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論語》一書中。

一、教育對象:孔子在教育對象上主張「有教無類」。

二、教育目的:孔子認為教育的目的是把人培養成「賢人」和「君子」。

三、教育內容:孔子繼承西周以來「六藝教育」的傳統,教學綱領可以總結為「博學於文,約之以禮」,教學基本科目是《詩》《書》《禮》《樂》《易》《春秋》。

四、教學原則和方法:孔子在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上強調「學而知之」,重視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啟發誘導,他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公子還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由此提出學習過程中應包含四個基本環節,即學、思、習、行。

五、教育作用:對教育的社會功能,孔子提出「庶、富、教」的觀點。他認為人口、財富和教育是立國的三個要素,「庶」與「富」是前提,是實施教育的先決條件。對教育的個體功能,孔子從探討人的本性入手,提出「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即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並不大,個性的差異主要是後天形成的。

『叄』 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貢獻有哪些

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貢獻有以下四方面:

1、孔子首開私人講學之風,廣招學生。整理並以《詩》、《書》、《禮》、《易》、《樂》、《春秋》六經為教材,以禮、樂、射、御、書、數六藝為教育內容。

2、打破了奴隸主貴族對學校教育的壟斷,把受教育的范圍擴大到平民,順應了當時社會發展的趨勢,打破了教育上貴賤貧富的等級,提綱「有教無類」,使人人享有教育的平等權利。

3、孔子在教學方法上要求老師「有教無類」、「經邦濟世」的教育觀,「因材施教」、「啟發式」的方法論、注重童蒙、啟蒙教育。他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要謙虛好學、時常復習學過的知識,以便「溫故而知新」、新知識引申拓寬、深入,「舉一而反三」。

4、孔子最早提出啟發式教學。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謂教師應該在學生認真思考,並已達到一定程度時恰到好處地進行啟發和開導,他又是在教學實踐中最早採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

(3)孔子跟教育有什麼關系擴展閱讀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其人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倡導仁義禮智信。晚年修訂《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