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人文主義教育的主要觀點有哪些
擴展閱讀
汽車購買知識大全 2025-02-09 02:37:53
小班小常識知識大全 2025-02-09 02:33:59

人文主義教育的主要觀點有哪些

發布時間: 2023-06-16 08:18:27

Ⅰ 什麼是人文主義教育觀

什麼是人文主義的教育觀呢?
通常的看法是:教育的人文主義以人的和諧發展為目標,希望人的本性、人的尊嚴、人的潛能在教育過程中得到最大的實現和發展。教育的人文主義常常以批判主流教育的姿態出現,它反對教育以預設的、人為的、外在的教育目的支配教育,主張以學生自身的發展為目的,強調發展人的天性,發展人的個性,發展人的潛能。它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順性達情
現在人們談到人文主義總是言必稱希臘,言必稱歐洲文藝復興。其實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同樣蘊涵著深厚的人文精神——以個體自由發展為目的為價值追求的精神。其代表當首推老莊。比如老莊哲學中最基本的核心概念「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而人世間的許多問題就是因為人們總是違反自然,弄出很多功名利祿的東西來奴役自己。所以老莊哲學個體發展的最高境界不是聖人,不是神人,而是「至人」: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修養最高的人,能任順自然,忘了自己。「不知悅生,不知惡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完全超脫了塵世的庸俗和繁瑣,達到天人合一的境地。這才有了著名的莊周夢蝶和莊子妻死鼓盆而歌的故事。這種絕對的自由狀態,就是逍遙游,就是莊子理想人格的本質特徵。而這種順性達情的自由理想對現實必然是持批判和否定態度的: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那麼,既然如此,還要不要教育呢?教育者還有沒有作為呢?老莊的回答是不但要,而且提出了自己的教育理想: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稀及之。
大音稀聲,大象無形。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為人己愈多。
大人之教,若形之於影,聲之於響。有問而應之,盡其所懷,為天下配。
……
老莊把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關系比作形和影的自然親和,將二者的對話比作心靈的交流。教育者的非凡之處,就在於採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去順應受教育者的自由發展,因此,順性達情,可以說是「無方之傳」——教有法而無定法。
二、和諧發展
古代希臘哲學家是人文主義教育觀的濫觴,而亞理士多德則是集大成者。他的「和諧教育」思想,是文藝復興以後人文主義教育觀最重要的來源。
亞理士多德認為,人的身體和靈魂,如同物質和形式一樣,是不可分離地存在著的。靈魂有三種,而要使這三種靈魂得到發展,就需要有相應的教育,分別為體育、德育和智育。教育的目的在於發展這三方面,使之達到最高的程度,使體、德、智得到和諧的發展。
文藝復興以後,人文主義教育觀的現實派代表是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他在著名的教育學著作《大教學論》中提出了「人人受教育」、「人人學習一切」的泛智論。誇美紐斯認為,教育在各方面都應與自然相適應。這里的自然一是指自然界及普遍法則,一是指人的與生俱來的自然天性。在人的自然天性方面,他指出了人在性格上的差異:「有些人是伶俐的,有些人是遲鈍的;有些人是溫柔順從的,有些人是強硬不屈的;有些人渴於求取知識,有些人較愛獲得技巧。」並由此提出教育要根據各人的要求和特點進行。這和我們中國傳統的「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觀念是並行不悖的。
三、以天性為師
人文主義教育觀的浪漫派代表是法國大教育家盧梭。他的著名教育論著是《愛彌爾》。盧梭主張「要以天性為師,不要以人為師」,甚至認為如果順應天性發展,罪惡就可以消滅,社會就可以得救,那麼,這自然的天性是什麼呢?盧梭認為是自由,是理性,是善良。他筆下的愛彌爾就是這樣一種在理想自然環境下成長起來的「自然人」的典型:
他現在已經年過20,長得體態勻稱,身心兩健,肌肉結實,手腳靈巧;他富於感情、富於理智,心地是十分的仁慈和善良;他有很好的品德,有很好的審美能力,既愛美又樂於善;他擺脫了種種酷烈的慾念的支配和偏見的束縛,他一切都服從於理智的法則,他一切都傾聽友誼的聲音;他具有許多有用的本領,而且還通曉幾種藝術;他把金錢不看在眼裡,他謀生的手段就是他的一雙胳膊,不管他到什麼地方去,都不愁沒有麵包。
盧梭「以天性為師」的教育思想與老莊的「順性達情」的教育思想確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四、人格至上
二戰以後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以後,人文主義教育掀起了第三個高潮。其中,存在主義的哲學和人本主義的心理學最具代表性。存在主義的代表人物有海德格爾、薩特等。存在主義追求「人的存在」,以個人的感受為中心,強調人的個性和自由。人本主義心理學最重要、影響最大的觀點是關於人的「自我實現」,「人的潛能的充分發展」;教育應該為培養「自我實現的人」而努力。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是代表。馬斯洛認為,自我實現的教育最重要的是創造人格的教育。他說:「自我實現的創造性首先強調的是人格,而不是其成就」。保持孩子生活在一種歡樂、沖動的氛圍中,保持健康的開放心態,是保持旺盛創造力的心理條件。
人本主義的另一位代表人物羅傑斯在教育上的影響更直接。他提出了「以人為中心」的教育主張,就是以學生的自由發展為中心,為此他發明了「非指導性教學」法,要求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完全不幹預學生的思想,只起一個組織者的作用,學生自己表達,自己指導,自己評價,自己創造,自己選擇,成功的教育就在於學生學會了自我表現和自我選擇。
五、終身教育
1970年,法國的保爾朗格朗根據他以前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人教育局局長時給聯合國的報告,寫成了《終身教育引論》一書,提出了「終身教育」(針對學校教育)和「學習社會」(針對學歷社會)的概念。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發展委員會完成了題為《學會生存》的報告,建議「將終身教育作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今後若干年內制定教育政策的主導思想。」報告認為:「惟有全面的終身教育才能培養完善的人,而這種需要正隨著個人分裂日益嚴重的緊張狀態而逐漸增加。」
人們常常狹隘地將終身教育等同於成人教育、社會教育或職後教育。為此,朗格朗專門做了說明:「終身教育顯然不是傳統教育的簡單延伸,它包含著每個人的基本問題,新的態度、新的觀點和新的方法。首先表現在對人的生存意義問題上。終身教育使我們理解和認識個人在其中顯示出的新的意義的整整一系列基本情況;它為影響著個人和社會命運的某些重大問題帶來了新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