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你覺得教育是什麼呢歡迎留言評論
擴展閱讀
兒童的上衣如何搭配 2025-02-09 05:10:53
抖音網紅歌詞有哪些 2025-02-09 05:10:07
如何准備動漫視頻 2025-02-09 05:08:23

你覺得教育是什麼呢歡迎留言評論

發布時間: 2023-06-15 19:18:22

1. 什麼是教育應該怎麼進行教育

人人都得以教養正,大匠誨人,必以規矩,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

什麼是教育?我理解的教育就是:養育人性。不論是家長還是學校、老師,養育人性、培養人格、塑造品格、 健康 成人是第一位的。師說:傳道授業解惑,傳道排在第一位,傳道就是做人做事、經天緯地的規矩、原則、道理。今天的家長老師都在意孩子的學習成績,這沒有錯,錯在了本末倒置,錯在了抓了芝麻丟了習瓜。君不見,「成功學」滿天飛,補習班到處是。孩子從周一到周七天天在學習,效果如何?多的是「胖墩」,增加的是「四隻眼」。家長不懂教育規律,老師只管分數高低, 社會 只認文憑優劣,那管德智體美勞,都去圍著高考指揮棒轉,自然,違背了教育的本質和要義。有文憑沒水平,有學歷沒能力,有知識沒文化,大事做不來,小事不願做,高分低能的人比比皆是,還發明了一句口號是「大學畢業就失業」。我也曾給大學生作報告時問過這樣的話:一個手無寸功、胸無點墨、好吃懶做,除了玩 游戲 ,啥都不會乾的大學生,如果你爸是老闆,要不要你這樣的大學生?你去問問李某一的父母,他是要一個勤勞吃苦的當環衛工人的兒子,還是要一個曾經的少年天才,今天的屢教不改的勞改犯?

教育分為兩方面:人文人品教育、能力提升與創新。兩者合起來就是:培養有公德有擔當的人,把他的天賦興趣變成能力,讓他的人生價值最大化。

人文人品教育,主要由家庭與 社會 (法制、規則與用人機制)完成,需要環境熏陶與約束,需要歷練。

其中的用人機制,既是教育的導向,又是教育的終結,在整個教育中的作用至關重要。

能力提升主要在學校完成。學校教育應該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掌握某個領域的全部既有知識,學到該領域的最前沿。這就是「下一代站在上一代的肩膀上往上爬」,也可以說是代代人接力往前發展。

再往前就是還沒有達成共識的知識爭議,由少數研究生中的天才們去鑽研並拓展知識空間。

這才是教育的本質。

至於怎麼進行教育,無疑是因材施教。

對人的成長影響較大的有五個要素。其中與生俱來有三個:身體、人性、天賦,除開身體外,人性與天賦,一個是魔鬼,一個是天使。後天成長有兩個:成長環境、教育。

培養人才就是:控制魔鬼:激發天使。

這個話題不可能幾百字進行答復。可參考我的相關文章。

教育是:先教後育。先教孩子做人,再育孩子做事。讓孩子首先會保護自己,守住親情,守住做人及法律的底線。在家在 社會 尊老愛幼,守住自已做人原則,也不觸碰 社會 人的底線。學知識,學技能是必備的。從小教育遠離爛人,交友謹慎。

學習成績上不去,為什麼不找一下原因呢?作為一個家長應該幫孩子解決成績為什麼上不去的原因,而不是指責他成績不好,要看誰的成績好

什麼是教育,教書育人嗎?錯,教育應該是教導培育。教是教學,不一定只教書,導是引導,培是培植,育是養成。這里教的成分只是四分之一而已,而引導,培植,養成佔大多數,但現在的教育早就脫離了本來的軌道,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滿意度,為了學生的分數,可曾為了孩子的心理 健康 ,習慣優良,品質優秀,沒有,這些原本是根本的東西早就抽離了,剝離了,剩下的只有廉價的迎合與扭曲。什麼肩負,什麼快樂,什麼保障兒童權利,正是種種高大上的借口,摧毀了一代代青少年的 健康 成長,摧毀了 社會 風氣。教育何在 ,未來何在?沒人去思考,沒有敢說,也沒有人去糾正。卻還在減負中迷茫轉圈。

什麼是教育?

我的理解是老師把知識教給需要學習的人,並讓學習的人通過知識學習獲得個人成長,就像一棵樹的成長。從小樹苗被種下那一刻起,種樹人就會對小樹苗進行細心呵護。剛開始,種樹人會不定期給小樹澆水,並讓小樹苗可以充分吸收到陽光,慢慢適應生長的環境。他每天都會過來看看小樹苗的成長情況,想辦法幫小樹更好地存活下來。

圖片來自網路

一段時間後,小樹開始紮根了,種樹人就給小樹施肥,捉蟲、拔掉旁邊的雜草,讓小樹可以在肥料的滋養、沒有害蟲的啃食和其他植物的干擾下 健康 的成長。隨著時間的推移,小樹苗長成了小樹。種樹人來照顧小樹的次數慢慢減少了,小樹也已經學會了自己成長。小樹努力把根扎得更深,因為不知不覺中它發現自己越來越強壯了,泥土下的根系不但變得粗壯,而且根系越來越發達,它想把那些根系伸展到所有能到達的地方,身體里的生命力不斷地釋放一個信息——只要努力成長一定會長成一棵參天大樹!所以,它開始瘋狂地成長。

圖片來自網路

這個過程除了地下的根系變粗壯、發達,同時也出現了很多雜亂的枝丫。這些枝丫嚴重影響了小樹樹干變粗壯、變筆直地成長,這時種樹人來了,他把影響小樹成長的枝丫砍去,小樹被修枝後果然越長越直、越長越壯,最後長成了一棵大樹,種樹人的任務也完成了。

圖片來自網路

從上面小樹成長的例子,我們可以理解教育其實是先教後育。也就是先把學生領進門教會知識的內容,接著就讓學生邊學習邊實踐,老師在身邊隨時給與支持和幫助,慢慢地學生就形成自己合適的成長模式,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老師就可以放手了,這就是教育。

應該怎麼教育?

關於教育,我覺得要因材施教。這個材字,我的理解是科目知識內容。因為科目不同知識內容肯定是不一樣的,各科目有自己獨特的特點,所以老師使用的教學方式方法就不應該千篇一律。教材不一樣,老師設計教學教案時就應該根據教材的情況確定教學對應的方式方法,使教學活動可以更好地展現教材的知識。從以上分析我們知道,教育活動的開展都是圍繞教材進行的,教材是決定教學模式的重要因素,一切因材而起。

圖片來自網路

下面我們來說說這個施教,我的理解是老師們教學過程使用的方式方法。施教,在教學活動中非常重要,老師施教的結果好壞直接影響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和吸收。這就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應該怎麼進行教育?教育兩個字是名詞也是動詞,說它是名詞指的是教育這件事情,說它是動詞指的是教育的過程,也就是怎麼施教。施教的過程包括太多內容,比如教學對象的分析、教學方案的設計、教學方案的實施、教學效果的評估、教學個案的處理等等,這些因素都需要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充分的考慮。作為老師,要想把教育工作做好必須注意每一個環節的把控,以保證教學工作順利完成,達成教學目標。所以老師會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熟練應用科學的教育方式方法讓知識的傳播更容易,更有影響力!

綜上所述,教育就應該因材施教,讓科學的教育模式培養出更多的有用人才。

可愛的小夥伴,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幫到你。

教育就是要讓教育對象學得新知識、增加新技能、指導其行為。

教育應該激發教育對象的求知慾,引導其在 探索 、掌握知識的過程中,形成參與 社會 實踐,勇於解決實際問題的習慣。

成績上不去,

家長會說,老師不球行。

家長從來不會說自己孩子不行。

什麼是好的教育?怎樣可以提供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相信這是許多做父母的一個心結。

很多家長起早貪黑地工作,就是為了提供給孩子一個稍微好一點的成長環境,提供一份稍微優質一點的教育經歷。

但用什麼來定義好的教育呢

最貴的教育就是最好的嗎。。。肯定不是

鄧麗君從小家境貧寒,更難談上高貴教育,但一樣成為眾人心中難忘的經典。

蓋茨和喬布斯中途輟學放棄大學文憑,還是締造了微軟和蘋果的奇跡。。。

所以不一定是昂貴的教育和一紙文憑能造就人材,但成長成人才一定是因為受過良好和合適的教育。這個「良好」與「合適」的定義因人而異,有的或許是因為遇到高瞻遠矚的父母,知道如何一步步激發出孩子的潛力;有的或許是遇到了智慧的導師,受其啟發,獲益一生;還有的或許是受盡苦難,酸甜苦辣都嘗盡,及早就知道學習的重要性,抓住了改變命運的機會。

因此很難從單方面去定義,什麼是最好的教育。

但是一個孩子成為獵鷹里的頭雁,一個人成為時代的傳奇或嬌嬌者,肯定是受到過多方面的教育,是各種教育因素綜合造就的結果。

作為一名教育觀察者,看到在超一線大城市,如北京上海深圳等,大部分的孩子周末參加的課外班不低於三個,語言類、學校學科類、舞蹈繪畫音樂等藝術類,孩子只要有一點時間就在接觸各種教育。不禁深思,這些孩子是可以變得特別優秀,然後一舉拿下國內外名校offer。可是有人關心這些孩子從哈佛劍橋等名校畢業完成優秀教育後,該何去何從嗎?

父母總是希望孩子小時候努力接受各種教育,進入名校,有一個較高的起點。但起點再高,它畢竟確實只是一個起點,進入 社會 ,一切又清零,從新開始。就算再有夢想,肯定也是一點一滴熬,慢慢發展。但這種時候,往往是優秀學校畢業的優秀學子熬不住了,覺得發展的速度太慢了,內心各種的迷茫和問題就開始出現了。

即使從再優秀的學校畢業,即使公司再知名,初入 社會 的新人也是從基礎做起,肯定不是你想進公司干什麼就馬上能幹什麼,只要你進入一個公司,公司肯定是有規章制度,上司肯定會分配一些任務,不一定都是你喜歡乾的,但即使枯燥也需要堅持,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凡事比別人做得多比別人用心,長久了,你的獨特之處就顯現了,但這個周期可能是兩三年,也有可能是四五年。而這時候往往是那些名校畢業的的,在學校念書非常成功的孩子受不了了。因為這些孩子起點非常高,非常優秀,非常有自己的想法,一方面可能是有自己獨特的個性,無法服從公司的管理,另一方面是有才華的人無法長久安於當一顆螺絲釘。還有可能是在工作數月之後沒有急切地獲得自己想要的成功,沒有成就感感到氣餒了。這時候他們開始自我懷疑了。

但是要知道即使阿里巴巴騰訊這樣的大企業也不是一天樹起的,也是創業者從零開始的,中間不知道要經歷多少是非曲折,只有創業者自己知道。創業之路其實和個人之路一樣,也是一艘迷航在茫茫大海中 探索 思考努力行進。一夜成名和一夕樹起的企業少之又少。

這些優秀的孩子是有夢想有理想的人,他們有自己的遠大報復,但是他們會發現初入 社會 之後,現實跟他們想像得不一樣,他們沒有馬上獲得自己想要的成功,沒有馬上就成為發光發熱的人,有可能一年之後,他們還是在同樣的崗位上做同樣的工作,這個時候是否能耐得住寂寞,是非常考驗人心的。

演講家simon sinek發表了一篇演講,叫做「千禧一代在職場上到底出了什麼問題「中提到,管理者覺得千禧一代很難被管理,他們自我感覺良好,自戀,以自我為中心,其實是因為千禧一代喜歡有使命感的工作,希望能創造影響。加上他們在一個「瞬間滿足」的環境中長大,如果長久的工作帶不了他們成就感,他們可能就滿足不了這種心理需求,他們可能會辭職可能會迷茫。

他曾經碰到一個非常優秀的學生,問他過得怎麼樣,對方說,我可能快辭職了。他問:Why(為什麼),學生說,因為我帶來不了任何影響力。他說,可你才剛開始工作八個月啊。

這就是這些非常優秀非常美好的學生的問題,他們有抱負,他們的偶像是締造傳奇的人,他們也希望自己一樣成功,可他們站在上腳下,渴望到達山頂,卻不管這山中腰都多難攀登。他們沒有看到整座山。

這些孩子從小是優秀,是拿到各種獎,是能每科都得「A+」,並且最終進入名校,但在培育他們的過程中,或許太重視了「數字」,忽視了其他許多東西,比如「耐心」。但是進入工作環境後,一切變得完全不一樣了,更需要的是你的心態,挫商(智商情商之後,面對挫折能力),合作能力,待人接物方式。。。。工作不像念書那樣,一學期就拿分數,得獎,帶來成就感的喜悅。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已經獲得了良好教育的孩子畢業後面臨無法在工作中獲得快樂和深層滿足感的原因。

什麼是最好的教育,不是讓孩子拿高分進名校會各種各樣的才藝,就可以確保他後半生無憂,反倒是在意孩子的心態培養,比如他樂觀,積極,自信,豁達,面對挫折打擊,能豁達想得開,並且有顆克服萬難的心。無論面對什麼工作,都樂觀自信,待人接物,幽默熱情。面對夢想,暫時不能實現,也能持續堅持,學會這些比讓孩子進入名校更能讓孩子有一個相對快樂的人生。

什麼是成功的大學教育,不是我們從這個大學里收獲的文憑,甚至不是我們從自己專業收獲的專業知識。而是,通過四年的大學教育,我找到了一生熱愛的方向,找到了我想奮斗一生的方面,並決定從離開這個大學的校門起,我講朝著喜歡的這個方向會奮斗一生。如果這四年幫助我們找到了天賦和熱愛所在,那這個教育就成功了,我們的人生之路也就清晰了。

只可惜大多數人未能如此幸運,大多數學生是「快畢業了,不知道該找什麼工作」,「雖然工作待遇都很好,但這好像不是我喜歡的工作」,「以前選錯了領域,現在只好從另一個領域從新開始」,「我要開始做我喜歡的工作了,哪怕生活沒有保障也行」,或者停下工作,再繼續讀書,覺得獲得更高的文憑後,工作會更好的人。

還是希望大家好好利用大學四年,從一開始就找對自己的方向,人生真的會少很多迷茫,少走很多彎路,和開心很多。

如果不能,那麼這樣度過大學生活也是算是接受了一個成功的教育了:

2. 你認為好的教育是怎樣的

好的教育是「教育無痕」,暨「潤物無聲」的教育。 1.環境的影響,耳濡目染,是好的教育:

我們大家都熟悉的「孟母三遷」的故事吧!三歲的孟子和母親相依為命,為了給父親守墳,就把家搬到墳墓附近,時間長了,孟子就和小朋友們學著哭墳,挖土,埋「死人」和辦喪事。孟母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覺得集市買賣和叫賣很有趣,就和鄰居的孩子玩殺豬,宰羊,買賣肉的 游戲 ,學著豬羊死去的聲音和討價還價。孟母又把家搬到了學校旁邊。這樣,孟子天天都聽到孩子們讀書的聲音 ,因此他喜歡上了讀書,然後跟母親說:「我要去上學。」孟母聽到了,很高興,心想:「這里才是孩子應該走的正路!」就爽快的答應了。

之後,母親又用「斷機杼」的事實教育孟子,刻苦讀書,長大後,孟子成為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學說和孔子的學說 並稱為「孔孟之學」。孟子的母親也成為教育子女的榜樣,《三字經》被世代傳誦:「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孟子成功的教育,說明環境的影響,耳濡目染,對孩子非常重要,而且孩子越小,環境影響越重要!不是有「三歲看老」的俗話嗎,說明孩子小的時候,是人生雛形鑄造的關鍵,我們無論是父母還是學校,都應該為孩子創設有利於孩子人格形成的良好環境!

2.因材施教,潤物無聲,是好的教育

我們大家敬佩的,世界世界著名發明家愛迪生,小的時候,被老師視為「低能兒」而拒之校外,富有教育經驗的母親,亦師亦母,自己教授愛迪生,她平時細心觀察,愛迪生,不但不是「低能兒」而且時常顯出才華。母親經常讓愛迪生自己動手做實驗,有一次講到伽利略的「比薩斜塔實驗」時,母親讓愛迪生到自己家旁邊的高塔上嘗試,愛迪生拿了兩個大小和重量不同的球,同時從高塔上拋下,結果兩個球同時落地,愛迪生覺得很神奇,他興奮地告訴母親結果,這次實驗刻在愛迪生腦海里,發明家的種子就是這樣在母親的培育下,慢慢萌芽,生根,蓬勃成長。使愛迪生一生,為人類的文明和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愛迪生的母親,正是遵循了「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引導愛迪生,充分發揮他好奇,熱愛思考,勇於實踐的特性,使他發明、創新的智慧和熱能發揮到極致,而且他真是對「發明創新」鍾愛一生!這樣的教育可謂「教育無痕,潤物無聲」啊!

我們的孩子,正像春天的「幼苗」,多麼需要「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啊!向我們每一位老師和父母和 社會 愛心人士,呼籲「潤物無聲」的教育,奉獻給孩子們! 3.循循善誘,習慣培養,是好的教育

小威特小的時候,被鄰居稱為「白痴」、「傻」,父親威特牧師,注意從小抓住孩子智力的曙光,開發孩子學習的潛能,培養孩子學習的興趣和習慣,結果這個天生「白痴」的孩子,八九歲時,就能夠自如運用德、法、意、英、拉丁和希臘六種語言,而且通曉動物學、植物學、化學、尤其擅長數學。不到十四歲就被授予哲學博士學位,16歲時又獲得法學博士學位,並受聘為柏林大學法學教授,23歲時成為優秀的法學家和研究但丁的權威。威特一直講學,度過了幸福、快樂和有價值的一生。

卡爾.威特的成功,得益於父親,與他智慧的曙光同步,循循善誘,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學習習慣的培養,讓他的智能得到超長的發揮。威特的父親確信: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 4.父母榜樣的力量,身教勝於言教,是好的教育 5.做自己的伯樂,自我成就,是好的教育

像周恩來總理,勵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和他同時代的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都是把自己的前途和國家的命運緊密結合起來,胸懷家、國、天下,有時代使命感,孩子也需要這樣這樣胸懷大志的教育,成為自己的伯樂,成就自己不平凡的一生。

讓我們把「無痕的教育」奉獻給孩子,如「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

「你認為好的教育是怎樣的?」我是小學語文教師,我的回答不知題主是否滿意,就小學語文教學而言,教師要通過各種方式,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包括:課前主動搜集資料、課後自覺復習;課堂上積極思考、勤記筆記;閱讀時勤查工具書;邊讀邊勾畫批註,不動筆墨不讀書;課外讀書看報;隨時積累有用的知識;書寫工整、規范,行款格式正確;主動訂正錯誤;勤於動筆、習於修改、樂於交流。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學生如果能在小學階段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那麼升中學後就能更快地適應任務繁重而節奏快速地學習。

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 體育 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 社會 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

這是毛主席說的,現在也很好用!

01、一定要看的有趣的故事:

我國近代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擔任一所學校校長時,一次,他看到學生王友用泥塊砸同學,立刻制止了他,並讓他放學後到校長室。

陶行知到校長室時,王友已站在門口了,他做好了挨罵的准備。誰知,陶行知卻給了他一顆糖,並說:「這是獎給你的,因為你很准時,我卻遲到了。」王友驚疑地瞪大了眼。

不料,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顆糖對王友說:「這第二顆糖也是獎給你的。因為,我讓你不要再打人時,你立刻就停止了。」

意外的是,陶行知緊接著又掏出了第三顆糖:「我調查過了,你砸的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不遵守 游戲 規則,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說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壞人作斗爭的勇氣,應該獎勵你啊!」王友感動極了,哭著說:「陶校長,你打我兩下吧!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是自己的同學…….」

陶行知這時笑了,馬上掏出第四顆糖:因為你正確地認識錯誤,我再獎勵你一顆糖…..我的糖分完了,我們的談話也結束了。」

讀了這個故事,你收獲了什麼?什麼是好的教育,我相信大家都有了大致的輪廓。

02、眾所周知,教育的參與者包括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教育者包括家長(主要是父母)、老師。

被教育者就是孩子了。

在我們的印象中,教育就是家長或老師給我們講道理、傳授知識,孩子們接受知識的過程。

03、那麼好的教育應該是怎樣的呢?

一、教育者不是高高在上。

我們都知道這樣一個畫面:

1、學生犯了錯誤,老師叫同學去了辦公室,過程大致就是這樣的:事情是怎麼回事?參與者還有誰?明天叫家長,並且寫一份檢查等等。

或許,你會辯解一番,但是,老師的權威是不容你挑戰的。這個樣子,老師的教育方法沒有創新,就不是好的教育者。

2、孩子犯了錯,被老師通知明天去學校,並且還要寫一份檢查。

或許,孩子會辯解一番,犟幾句嘴,但是,家長的威信不容你挑戰的,甚至父母大發雷霆,想要揍孩子……

好的教育,教育者不能高高在上,他們也要「仰視」,也要採取低姿態。

老師或家長就要說了:我們仰視、低姿態,還怎麼管理學生和孩子呢?那麼陶行知先生的做法值得我們家長和老師朋友們借鑒。我們要讓孩子口服心服,充分認識到錯誤,並杜絕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

二、教育者勇於承認錯誤。

對於父母或者即將做父母的我們,有沒有回憶起:假如老師或者父母冤枉我們的時候,我們的心情是怎樣的呢?

如果是這樣,請改改吧,難道要這些傷害,一代又一代傳承下去嗎?

孩子最討厭被冤枉了, 那麼當事實調查清楚,孩子被我們冤枉了,我們包括老師有沒有道歉給孩子呢?

老師和家長又該說了:給孩子道歉,我們的面子要不要啦?以後,我們還怎麼管理呀?

好的教育,就是這樣,犯了錯,老師、家長也要勇於承認,請真誠地道歉,給孩子、學生樹立榜樣,建立正確的三觀。

三、教育的過程以及結果是完美的。

想像一下,假如在教育的過程中,學生或孩子反應激烈,拒絕承認錯誤,而老師、家長異常生氣,甚至動手打人,或許,因為生氣而住進了醫院……

這樣,能稱為好的教育嗎?

人無完人,誰不會犯錯?我們應該給予孩子犯錯的機會。我們尤其要學習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方法。當孩子犯了錯之後,需要保持冷靜,先處理因為犯錯導致的嚴重後果,比如:有人受傷之類。然後,我們再指出錯誤的地方,我們要孩子的確認識到錯誤的嚴重性,絕對不會再犯類似錯誤。

其實,好的教育還有許多細節。今天,我們討論的是三個主要框架。

04、總結:

教育是一門藝術。教育者一定要多學習,多學習、實踐科學、先進的方式和手段,不能一味固執地認為自己就是對的。只有不斷學習、總結、 探索 ,我們才能做好教育工作。

教育,記得《教育學》中是這樣解釋的,有廣義和狹義之別,狹義的是面對面的傳授知識或技能。廣義的是指一切能使人得到生存能力培養的總和。包括知識,技能,師傅帶徒弟等等。而當前,我國有教育方針:2015年育必須為 社會 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和 社會 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 社會 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最好的教育是好習慣的養成教育!

因材施教

一,從教育的目標來說,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有助於人的身心 健康 及素質的提高。

二,從教育的氛圍來說,應該是和諧的,愉悅的。互相尊重的。

三,從教育的過程來說,應該是民主的,互動的。教學相長的。

四,從教育的手段來說,應該是多樣的,理論的,實踐的,課內的,課外

五,從教育的效果來說,應該是適應 社會 、時代需要的,各方能夠接受或認可的。

綜上所述,為我理想中的教育。拙見僅供參考,歡迎指正!

能按興趣學,能隨時考,工作之後想學,也能學!

教:幫助其成長;育:呵護其成長。

3. 你覺得什麼是教育

教育(Ecation)狹義上指專門組織的學校教育;廣義上指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社會實踐活動。

教育又是一種思維的傳授,而人因為其自身的意識形態,又有著另樣的思維走勢,所以,教育當以最客觀、最公正的意識思維教化於人,如此,人的思維才不至於過於偏差,並因思維的豐富而逐漸成熟、理性,並由此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擁有最正確的思維認知,這就是教育的根本所在。

教育也是一種教書育人的過程,可將一種最客觀的理解教予他人,而後在自己的生活經驗中得以自己所認為的價值觀。教育,是一種提高人的綜合素質的實踐活動。

目的

教育目的是由人提出和制定的,體現著人的主觀意志。由於人們對教育持有不同的價值觀,因而在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據等問題上便形成不同的主張。從一般教育理論層次上來說,教育核心目標就是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使其各方面得到最充分的發展。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教育

4. 你認為教育的本質是什麼

引言:現在人們都比較重視教育,而且教育的重視程度會越來越深,很多人對教育的理解是不透徹的,所以你你認為教育的本質是什麼呢?接下來跟著小編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所以現在當今的人們都非常重視教育,教育的本質就是讓人變成更好的人,而且讓人變成對社會有貢獻的人,通過教育讓他改變一些不好的習慣,也通過教育讓他認識到自己的長處,懂得社會中一些好的道理,這個時候通過一些好的方式來規范自己。當人們受到的教育比較多,你會發現社會整體的文化素養水平都會提高,這個世界會變得越來越和諧,所以當人們有知識有文化對社會也是比較好的,通過這些你會發現教育會越來越好,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知道教育是非常重要的。現在人們的教育不僅有文化課方面的教育,還有一些藝術方面的教育以及道德方面的教育,人需要更好的教育,而且需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這個時候才能構成比較和諧的社會,把自己變成一位比較優秀的人才。

5. 什麼是教育你如何理解教育

《論教育》

如果有人問起:讀了十幾年的書,有什麼收獲?那麼,我的確不知作何回答,腦海里如霧繚繞,一片茫然。

以前的課本,幾乎都作廢紙賣了;以前的知識,也幾乎都還給老師了。

所以,回首前路,霧靄消散後,僅可見一些熟悉的身影:其中,只有極少數,是目前還保持著聯系的恩師和好友;餘下的,則漸行漸遠,慢慢地成為似曾相識的陌生人。

——從「多讀書,以後用得上」,到「讀書多,如今記不起」,我也不知該作何感想。尤其是那些頂尖名校畢業,卻不能養家糊口,而被大眾視為笑柄的「聰明人」,常常引我反思: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教育,顧名思義,即是教書育人——教書,是方式;育人,是目的。教育的本質,在於通過學習,來提升個人的道德與才能(道德為主,才能為次)。誠如古人所雲:「讀書志在聖賢,非圖科第。」

而如今的「教育」,實是「教」而不「育」,可謂本末倒置——當然,這正是現代教育模式的通病。

古人雲:「教子宜幼,教婦初來。」童年及青少年,是個人成長的關鍵時期——若此時,為了應付考試而埋頭苦學,甚至「兩耳不聞人間事,一心只顧死讀書」,實是莫大的悲哀。

曹雪芹有雲:「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生活中有許多學問,遠比課本上的知識,重要且有用——譬如,實用的生活常識,防險保命的技能,為人處世的智慧。

無處不雨,安能不濕?我們能左右的事太少,而能左右我們的事太多:若事事圓滿,人生便不會有種種無奈;與其在抗拒中絕望,不如在晌磨順從中改變。而改變自己,總比改變社會,要來得容易。

如今,我以過來人的身份,正告莘莘學子:

古典文籍之中,不乏金玉良言。譬如《論語》,其中有不少處世的基本准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躬自厚而薄責於人;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對初學者而言,好書不必多讀,良言不必多記;食而不化,愈多愈傷身——在洞謹返學習課本的同時,能夠牢記上述4條准則,並隨時隨事,注意省過修善,便已足夠。

讀書當循序漸進,宜先少後多,先低後高。從《論語》中獲益匪淺之後,再廣泛品閱其它儒家經典,並不為遲。

若「修己」到了「以敬」(受人尊敬)的地步,再去感悟道家經典(《菜根譚》《莊子》《道德經》),最為合宜。

真正受過教育的人,必定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高尚的道德修養——而道德的提升,比知識的積累,遠為艱難;若定力和恆心不足,便終究難成大器。

此外,需納飢特別注意的是:主動學習,更為受益。自然成熟的瓜果,遠比人為催熟的,來得香甜。同理,主動成熟的人,遠比被歲月和旁人催熟的,來得優秀。

境由心造,事在人為。須知韶華容易逝,莫教人生悔誤多。

6. 你覺得什麼是教育

教育不僅僅是指老師在課堂上對同學們的知識普及以及知識與技能的培訓。更多的是指對同學們品德上的提高以及升華,而且也包含家庭里父母對於自己的子女生活方面的培訓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