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教育
什麼是教育?教育是一種人類道德、科學、技術、知識儲備、精神境界的傳承和提升行為,也是人類文明的傳遞。廣義上講,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品德的活動,都是教育。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其涵義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成為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教育的目的,大綱上說是培養對社會有用的四化主義建設人才!實際上,教育的目的是使人不斷社會化的過程,從而在進入社會時能夠有立足之地,並通過不同角色的變化推動整個社會的發展!教育也是培養人,感化人的過程!讓人懂得愛,懂得分辨善惡,明辨是非!總之,從個人,社會發展角度教育的目的都是顯而易見的!從古至今不斷變化的,隨著社會需要和人的發展而發展的!
教育是誰的責任?
說道教育人們的第一反應是老師,是學校。但,我認為,教育一詞的意思是,教導、教誨並養育。所以在我眼裡,教育一詞其實跟學校就沒有毛的關系,教育的第一人是父母?而當今社會里又有多少父母對自己的兒女進行過教誨與教導?多數的是兩三歲去幼兒園,六七歲去學校,直到大學畢業,成家立業,生兒育女,如此循環。也有人義憤填膺得否認,說自己教育過自己的孩子!而在我的眼裡,你們的教育方法不去不做,打,罵,訓!沒有一點道理可言的方式那不叫教育,那是虐待!我不知道問這個問題的人是哪個年齡段的,也不知道你處於什麼目的!但是如今的中國教育還存在嗎?問這個詞還有意義嗎?校園,家長,社會所給我們曾經的教育不是教育,是教唆!
B. 教育的定義是什麼
教育是培養新生一代准備從事社會生活的整個過程,也是人類社會生產經驗得以繼承發揚的關鍵環節,主要指學校對適齡兒童、少年、青年進行培養的過程。廣義上講,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品德的活動,都是教育。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其涵義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成為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類型有正規教育、成人教育、技術教育、特殊教育、終身教育等。今日英才精英教育體系是立足於中國傳統文化,結合現代教育科學發展優秀成果,以今日英才「精英精神」為思想核心,致力於幫助更多人成為具有責任感、榮譽感、使命感,對社會發展具有推動能力和奉獻精神的傑出人才的教育體系。
C. 什麼是教育教育的含義
教育的含義
教育,是以促進人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為目的,以傳授知識、經驗為手段,培養人的社會活動。
教育的解釋
教育
jiào
yù
ecation
培養新生一代為從事社會生活做好准備的整個過程,主要是指學校對兒童、少年、青年進行培養的過程。
廣義上講,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提高人們的思想品德水平的活動,都是教育。
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其涵義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成為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
D. 教育的定義是什麼
教育的定義是以知識為工具教會他人思考的過程,思考如何利用自身所擁有的創造更高的社會財富,實現自我價值的體現。
教育者按照法律法規和行業規范,根據學校條件和職稱,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心智發展進行教化培育,以現有的經驗、學識授人,為其解釋各種現象、問題或行為,以提高實踐能力,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種相對成熟或理性的思維來認知對待事物。
教育的主要功能
1、教育的最首要功能是促進個體發展,包括個體的社會化和個性化。
2、教育的最基礎功能是影響社會人才體系的變化以及經濟發展。現代社會重教育的經濟功能主要包括:為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提供良好的背景;提高受教育者的潛在勞動能力;形成適應現代經濟生活的觀念態度和行為方式。
3、教育的社會功能是為國家的發展培養人才,服務於國家的政治、經濟發展。
4、教育的最深遠功能是影響文化發展,教育不僅要傳遞文化,還要滿足文化本身延續和更新的要求。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教育
E. 什麼是教育
什麼是教育?
一切教育都是通過個人參與人類的社會意識而進行的。
這個過程幾乎是在出生時就在無意識中開始了。它不斷地發展個人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識,形成他的習慣,鍛煉他的思想,並激發他的感情和情緒。由於這種不知不覺的教育,個人便漸漸分享人類曾經積累下來的智慧和道德的財富。他就成為一個固有文化資本的繼承者。世界上最形式的、最專門的教育確是不能離開這個普遍的過程。教育只能按照某種特定的方向,把這個過程組織起來或者區分出來。
惟一的真正的教育是通過對於兒童的能力的剌激而來的,這種刺激是兒童自己感覺到所在的社會情境的各種要求引起的,這些要求刺激他,使他以集體的一個成員去行動,使他從自己行動和感情的原有的狹隘范圍里顯現出來;而且使他從自己所屬的集體利益來設想自己。通過別人對他自己的各種活動所做的反應,他便知道這些活動用社會語言來說是什麼意義。這些活動所具有的價值又反映到社會語言中去。例如,兒童由於別人對他的呀呀的聲音的反應,便漸漸明白那呀呀的聲音是什麼意思,這種呀呀的聲音又逐漸變化為音節清晰的語言,於是兒童就被引導到現在用語言總結起來的統一的豐富的觀念和情緒中去。
這個教育過程有兩個方面:一個是心理學的,一個是社會學的。它們是平列並重的,哪一方面也不能偏廢。否則,不良的後果將隨之而來。這兩者,心理學方面是基礎的。兒童自己的本能和能力為一切教育提供了素材,並指出了起點。除了教育者的努力是同兒童不依賴教育者而自己主動進行的一些活動聯系的以外,教育便變成外來的壓力。這樣的教育固然可能產生一些表面的效果,但實在不能稱它為教育。因此,如果對於個人的心理結構和活動缺乏深入的觀察,教育的過程將會變成偶然性的、獨斷的。如果它碰巧的兒童的活動相一致,便可以起到作用;如果不是,那麼它將會遇到阻力、不協調,或者束縛了兒童的天性。
為了正確地說明兒童的能力,我們必須具有關於社會狀況和文明現狀的知識。兒童具有自己的本能和傾向,在我們能夠把這些本能和傾向轉化為與他們的社會相當的事物之前,我們不知道它們所指的是什麼。我們必須能夠把它們帶到過去的社會中去,並且把它們看作是前代人類活動的遺傳。我們還必須能把它們投射到將來,以視他們的結果會是什麼。在前一個例子中,正是這樣能夠在兒童的呀呀的聲音里,看出他將來的社會交往和會話的希望和能力,使人們能夠正確地對待這種本能。
心理的和社會的兩個方面是有機地聯系著的,而且不能把教育看作是二者之間的折中或其中之一凌駕於另一個之上而成的。有人說從心理學方面對教育所下的定義是空洞的、形式的——它只給我們以一個發展一切心能的觀念,卻沒有給我們以怎樣利用這些心能的觀念。另一方面,又有人堅決認為,教育的社會方面的定義(即把教育理解為與文明相適應)會使得教育成為一個強迫的、外在的過程,結果把個人的自由隸屬於一個預定的社會和政治狀態之下。
假如把一個方面看作是與另一個方面孤立不相關而加以反對的話,那麼這兩種反對的論調都是對的。我們為了要知道能力究竟是什麼,我們就必須知道它的目的、用途或功能是什麼;而這些,是無法知道的,除非我們認為個人是在社會關系中活動的。但在另一方面,在現在情況下,我們能給予兒童的唯一適應,便是由於使他們充分發揮其能力而得的適應。由於民主和現代工業的出現,我們不可能明確地預言20年後的文化是什麼樣子,因此也不能准備兒童去適合某種定型的狀況。
准備兒童使其適應未來生活,那意思便是要使他能管理自己;要訓練他能充分和隨時運用他的全部能量;他的眼、耳和手都成為隨時聽命令的工具,他的判斷力能理解它必須在其中起作用的周圍情況,他的動作能力被訓練能達到經濟和有效果地進行活動的程度。除非我們不斷地注意到個人的能力、愛好和興趣,——也就是說,除非我們把教育不斷地變成心理學的名詞,這種適應是不可能達到的。
總之,我相信,受教育的個人是社會的個人,而社會便是許多個人的有機結合。如果從兒童身上捨去社會的因素,我們便只剩下一個抽象的東西。如果我們從社會方面捨去個人的因素,我們便只剩下一個死板的沒有生命力的集體。因此,教育必須從心理學上探索兒童的能力、興趣和習慣開始。它的每個方面,都必須參照這些考慮加以掌握。這些能力、興趣和習慣必須不斷地加以闡明——我們必須明白它們的意義是什麼。必須用和它們相當的社會的事物的用語來加以解釋——用他們在社會事務中能做些什麼的用語來加以解釋。
F. 什麼是教育教育的定義有哪幾種
教育狹義上指專門組織的學校教育;廣義上指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社會實踐活動。
對教育的定義,各國學者認識不同。
美國的杜威說:「教育即生活。」
英國的斯賓塞說:「教育為未來生活之准備。」
中國的李壯認為「教育是強迫或引導被教育者接受特定的知識、規矩、信息、技能、技巧等。」
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他不僅在理論上進行探索,又以「甘當駱駝」的精神努力踐行平民教育。
聶聖哲先生:優秀是教出來的,家庭教育尤為重要,其實,家庭教育是一個人將來能否立足社會的根本。從人生的教育總量來講,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佔80%的比重。家庭教育沒有那麼復雜,就是勞動教育,兩件事情,做家務,學吃苦,先從養活教育開始。
(6)什麼是教育百科擴展閱讀
中國教育開始於中國古典著作,而不是宗教組織。早期中國任用受教育的官員管理帝國,用來選拔官員的科舉考試制度建立於隋朝,唐朝的唐太宗完善科舉制度。
19世紀末,何子淵、丘逢甲等先賢開風氣之先,成功創辦雨南洞小學、同仁學校、興民中學、石馬兩等小學等新式學校,為後來風起雲涌的辛亥革命和國家建設培養了大批寶貴人才。隨後中國現代教育體系不斷得到完善和加強。
1990年代,中國的教育體系又有了較大變化,私人資本重新進入教育領域。
在發展中國家,2000年文盲百分比只有1970年的一半。在已發展國家,文盲也從6%下降到1%,未受學校教育者從5%下降到2%。
2018年12月3日,第73屆聯合國大會第44次全體會議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召開,會議通過決議,將每年1月24日定為國際教育日。
G. 「什麼是教育 教育是為了以後的生活所進行的訓練
什麼是教育?不同的人對此會有不同的答案。我們不妨先來看看一些名家和名著是如何「定義」教育的:
柏拉圖:「什麼是教育?教育是為了以後的生活所進行的訓練,它能使人變善,從而高尚地行動」,「我們可以斷言教育不是像有些人所說的,他們可以把知識裝進空無所有的心靈里,彷彿他們可以把視覺裝進盲者的眼裡」,教育乃是「心靈的轉向」。
誇美紐斯:「我們已經知道,知識、德行與虔信的種子是天生在我們身上的,但是實際的知識、德行與虔信卻沒有這樣給我們。它是應該從祈禱、從教育、從行動中取得的。……實際上,只有受過恰當的教育之後,人才能成為一個人。」「教育是生活的預備,能在成年以前完成。」
福祿貝爾:「人的教育就是激發和教導作為一種自我覺醒中的、具有思想和理智的生物的人有意識地和自決地、完美無缺地表現內在的法則,即上帝精神,並指明達到這一目的的途徑和手段。」「教育的目的是表現忠於天職的、純潔的、完美無缺的,因而也是神聖的生活。」
裴斯泰洛齊:「人的全部教育就是促進自然天性遵循它固有的方式發展的藝術。」「教育意味著完整的人的發展。」
斯賓塞:「從教育的生物學方面來看,可以把教育看作一個使有機體的結構於完善並使它適合生活事物的過程。」「教育即為人的完成生活做准備。」
杜威說:「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重組與改造」,「學校即社會」。
巴格萊:「我們把社會進化定義為積累和提煉人類知識的進步過程,在最廣泛的意義上講,教育則是傳遞這些知識的過程,或者說教育是傳遞人類知識積累中具有永久不朽價值的那部分知識的過程。」
斯普朗格:「教育是一種文化過程。」
梁啟超:「教育是什麼?教育是教人學做人——學做現代的人。」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標准分類》中的定義:「教育是有組織地和持續不斷地傳授知識的工作。」
《中國大網路全書,教育》(1985):「從廣義上說,凡是增進人們的知識和技能、影響人們的思想品德的活動,都是教育」;「狹義的教育,主要指學校教育,其涵義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場養成為一定社會(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教育這個詞有時還作為思想品德教育的同義語使用」。
……
從上述這些表述可以看出,這些名家名著在對教育下定義的時候,所選擇的角度並不相同。有的將教育看作是一個機構,比如說學校教育;有的將教育看作是一種行動(活動);有的將教育看作是一項內容;有的將教育當成一件產品。
什麼是教育?教育是什麼?教育為什麼?這是教育的基本問題,或者說是教育的本質問題,這是教育科學研究中尚未解決的一個重要問題。據統計,自英國思想家培根開始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重要文獻《學會生存》,在能搜集到的文獻范圍內,關於教育這一概念的表述就有65種之多。雅斯貝爾斯在《什麼是教育》一書中說:「教育的目的在於讓自己清楚當下的教育本質和自己的意志,除此之外,是找不到教育的宗旨的。」要讓自己清楚教育的本質,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啊。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以後,人們對「教育是一種特殊的上層建築」毫無疑義。還由此引申出「教育是階級斗爭的工具」的論斷,有時甚至把作為「階級斗爭的工具」的教育同作為「生產斗爭的工具」的教育,視為互不相容的教育。隨著國家工作重點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後,教育工作重點的相應轉變也成大勢所趨。客觀上要求重新認識教育的性質問題,「關於教育本質問題」的討論應運而生。
1978年,於光遠在《重視培養人的研究》一文中,率先對於把教育歸結為上層建築的論斷提出質疑。從1979年開始,教育界就所謂「教育本質」問題開展討論。在這場討論中,就行成了以下幾種觀點:第一,「教育一部分屬於上層建築,一部分不屬於上層建築」說;第二,「教育屬於生產力」說;第三,「教育屬於上層建築」說;第四,「教育屬於特殊社會實踐活動」說……
在具體的實踐中,人們更關心這樣一個問題:什麼樣的教育是好的教育?就是這樣一個問題,也因為人們對教育的理解不同、對教育的理想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答案。比如說,教育應該滿足社會的需要,還是應該促進人自身的發展?從長遠來看,兩者是統一的,但在不同的歷史發展時期,又經常是矛盾的。
事實上,任何關於教育的定義,都不可能是真實客觀的,它無法擺脫敘述者的知識背景和思想感情,無法迴避敘述者的價值追求。對社會、對人性的理解不同,所處的社會地位和生活經歷不同,價值觀和看待問題的方式不同,對教育的定義就會不同。因此,他們關於教育的定義,可能往往是他們希望的教育是什麼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