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如何做好學生成長教育工作
擴展閱讀
英語主動詞知識點 2025-02-09 04:38:25

如何做好學生成長教育工作

發布時間: 2023-06-15 03:19:37

⑴ 學校應該怎麼做好教育

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特的世界,學生間的個體差異恰是教育教學的寶貴資源。 教師要改變觀念,確立資源意識,尊重並珍視個性,在此基礎上展開教學活動。師生關系是一種特殊的人際關系,教學過程中學生會有意或無意地隱蔽一些個性的東西,而家庭生活卻是孩子個性自然形成和展示的空間。同時,孩子在長期與父母的交往中,其智力的優劣與長短都會有較為充分的表現,父母因其特殊的身份和情感,對孩子會有深入、細致的了解。了解學生,是因材施教的前提,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合作、溝通則為此提供了豐富的資源與現實的可能。 2、學校教學脫離生活的傾向可以在與家庭教育的結合中得到修正。教育教學的校家聯合互動本來就意味著校內外、課內外的溝通,這樣,學校教育的非情景化就可以通過家庭教育中的生活化得以糾正。具體來說,一方面,學校教學要善於吸收學生在家庭教育中的積累,使之成為學生進一步學習的起點和智慧資源;另一方面,教師在教學中要鼓勵、提倡學生把課堂所學運用於生活實踐,使書本上死的知識在生活的活水中涌動起來。 3、校家間在對孩子的要求上,要保持一致。這里的所謂對學生的要求,主要是指廣義的成為什麼樣的人,狹義的則具體學科學習的目標。在這一方面,理解的角度也有所差別,常常會出現彼此脫節,甚至矛盾、音容的情況。校家結合,使得教師和家長在對學生的了解上達成了共識,為對學生提出一致性的要求提供了前提保證。 4、統一思想,共同教育學生。教師要向家長宣傳正確的教育思想,對部分家長在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上進行指導幫助。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一方面,不少長輩和父母過分溺愛,他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不愛吃苦受累,禁不起挫折的考驗;另一方面,父母們普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孩子提出過高的要求,一旦未能達到目標,就採取強制壓服、粗暴專橫的手段,導致孩子產生厭學心理,甚至自暴自棄。這些教育方式,都違背了教育規律,只有按照兒童身心發展的特點進行正確的教育和引導,才能使兒童健康成長。所以,教師在聯系家長的過程中,要有針對性地向家長宣傳正確的教育思想,使他們樹立正確的兒童觀,讓他們知道教育子女既要嚴格要求,又要循循善誘,因材施教,在對孩子尊重信任的同時還要做到以身作則。家長提高了自身修養,才會改善家庭教育環境,調整好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才能統一結合起來。 5、、常抓不懈,不能臨渴掘井。教育的長期性決定了教師應經常交流學生在學校和家庭中的情況。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全面細致地了解學生的個性特徵、興趣愛好以及各方面的表現,才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有針對性地因材施教。這也就要求教師平時多注意了解學生的表現,觀察他們的動向,及時及早地發現問題,與家長一道解決問題,使教育出現在問題發生之前,而不是問題發生之後。在對學生教育過程中,教師千萬不能和家長不聞不見,缺少聯系交流,等到出現了問題再和家長取得聯系,商量對策,這樣的教育就顯得滯後,也非常被動,教育工作不能及時到位,學生也不能受到良好教育。 6、形式多樣,創設聯系良機。在學校和家庭的聯系過程中,學校要採用多種聯系形式,積極創設聯系的良機。教師可以採用最普遍的方式——家訪,通過這種形式,教師可以詳細了解到學生的家庭狀況和學生在家裡的表現,與家長充分交換意見。除此之外,學校、老師也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行一些家長會、報告會、座談會,向家長匯報學校教育教學的工作情況及工作計劃,向家長提出教育的具體要求,聽取家長的意見,同個別學生家長交流其子女的一些教育問題。同時,我們也要盡量避免單純只請家長「校訪」來解決學生教育問題的唯一方式,而不去多方面、多途徑地了解情況,這樣的聯系形式太過於單向化,不能深入徹底地教育好學生。 7、全面交流,切勿一味批評。教師在和家長的聯系中,應注意與家長全面交流學生在校、在家的學習生活情況,把學生的優缺點、學習生活與思想品德客觀、真實地告訴對方。人們常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教師在和家長交流時,也應以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待學生,既要看到學生的不足,又要注意到他們的閃光點。向家長反映問題時,不要只抓住學生的短處,一味地指責學生的缺點,批評學生的不是,而是要把學生的情況作全面客觀地分析,肯定他們的優點,正確對待他們的缺點,與家長一道找出教育學生的最佳途徑。而一味地批評學生,只會給家長難堪,只會讓家長片面地看到孩子的不足,從而使家長在教育孩子的內容、方式上進入歧途,給孩子成長帶來負面影響。 8、及時反饋,做好再次教育,教育有著連續性,學生身心發展也存在階段性和不穩定性。就學生某一方面的教育問題,學校和家庭取得了聯系,採取了行動,但還要注意這並不是教育的終止,而是要做好再次聯系的准備。「學生犯了錯改正得怎麼樣;學生對待學習的興趣是否依舊很高;小孩還內向嗎;下一步我們該怎樣去教育孩子」等等,這些都可以成為再次聯系的內容。教師和家長把學生的情況相互作及時反饋,學校和家庭才能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把握學生動態,及時調整教育方法和教育內容,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引導。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良性結合,其優點不勝枚舉。 總的說來,處理好二者之間的聯系,既能給教師全面了解學生的機會,採取最佳的教育策略,又能讓家長經常獲悉孩子學習生活的動態,做好教育准備。長此以往,學校、家庭才能共同教育好孩子,讓他們健康、茁壯地成長。

⑵ 如何做好教育工作

一、要提高學習能力,進一步增強自身素質。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博覽群書,深入學習理論知識,用專業知識武裝頭腦,在實踐中善加利用,解決知識不夠豐富,理論不夠扎實,工作成績不明顯的問題。

一定要有一種危機感、緊迫感,把教書育人、提高素質作為生存和發展的緊迫任務,要在工作中不斷學習,不斷提高理論水平,提高知識層次,增強做好本職工作的能力。

二、要提高工作能力,進一步增強傳播知識的本領。

新形勢下我們尤其要具有綜合分析研究的能力,能夠在教學工作中透過現象看本質,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並根據事物的發展趨勢,預測未來社會所需人才,超前採取培養措施,把工作做在前面,掌握工作的主動權。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保證:

1、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辦學方向。

必須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高校要把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作為第一要務。

2、要堅持和完善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

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是黨領導高校的根本制度,是中國特色現代大學制度的重要內容,符合我國國情和高等教育發展規律,必須毫不動搖、長期堅持。

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對保障黨對高校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發揮了積極作用。從未來發展看,這也是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的必由之路。

⑶ 如何做好教育工作

一、樹立正確的教育觀,掌握教育規律,指導教育實踐

教育有其自身的客觀規律,並不為人們的主觀意志所轉移,教育工作者只有按照教育規律辦事,才能搞好教育。歷史經驗證明,教育規律早在人們認識它之前,就已經存在並起作用了。

二、樹立正確的教學觀,掌握教學規律,提高教學質量

有人說:「不學教育學,照樣能上課。」當然,現實中這種現象雖然存在,但是否學習教育學,掌握教學規律,對於提高教學質量影響很大。因為,上課有好壞優劣之分。

一個卓越而成功的教師正是藉助教育學的理論睿智,敏銳地觀察課堂上學生心理活動的脈搏,恰當地利用科學的教育環境和科學的教育方法,去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點燃」他們的求知慾望,從而把教學過程組織得生動活潑,水乳交融,富有成效。

三、掌握學生思想品德發展規律,做好教書育人工作

年輕一代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他們的思想品德決定著今後中華民族的精神面貌。隨著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同時,也給學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帶來了諸多新的矛盾和許多負面影響。

因此,教師要樹立正確的「人才觀」,不僅要重視對學生文化知識的傳授,而且要重視對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即不僅要「教書」,而且要「育人」,並且把兩者辯證統一地結合起來,

以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及對不良影響的「抵禦」與「免疫」能力。這樣,才能培養出合格人才,實現培養目標。

四、建構教師合理優化的知識結構,提高教育理論水平和實際技能

教師合理的知識結構,既是提高教育理論水平與技能技巧、適應教師職業需要的必要條件,又是教師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煥發創造精神的根本保證。


(3)如何做好學生成長教育工作擴展閱讀

基本觀點:

第一,教育學研究應以教育制度作為優先目標,闡明教育制度對於教育情境中的個體行為的影響;

第二,教育實踐中的官僚主義、師生與行政人員彼此之間的疏離主要是由教育制度造成的;

第三,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完成想要完成的社會變遷,而要想達到這一目的,必須進行制度分析,幫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理解制約他們思想、行為的制度因素,把學校中「給定的」制度(即從外面強加的制度)變成「建立中」制度(即根據個人間的自由交往而導致自我管理的制度);

第四,教育制度的分析不僅要分析那些顯在的制度,如教育組織制度、學生生活制度等,而且還要分析那些隱性的制度,如學校的建築、技術手段的運用,等等;

制度教育學關注教育與社會的關系,重視教育的外部環境特別是制度問題對教育的影響,促進了教育社會學的發展。但是,制度教育學過分地依賴精神分析理論來分析制度與個體行為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