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法國福爾法案確立的法國高等教育三條辦學原則是
法國福爾法案確立的法國高等教育三條辦學原則是義務性,世俗性燃彎明,免費性。
主要內容:大學和其他高等教育機構的任務是創造和傳播知識,開展科學研究,培養人才;大學教育應適應國家需要,適應工業和技術革命需要,推動社會與經濟發展;大學應貫徹自治、參與和多科性原則。
自治指大學在教學、科研、財政、人事、行政管理方面享有廣泛的自主權;參與指教師、學生、職工及校外人士代表均有權參與學校管理;多科性指每所大學在保鬧缺持自皮告身專業特長的同時,努力向多學科的綜合性方向發展。
㈡ 當前中國的教育政策是什麼
當前中國基礎教育政策定位分析
馮增俊 華南師范大學
由於中國基礎教育由政府統一管理,政府制定的教育政策決定了基礎教育的發展,教育政策成了基礎教育得失成效的關鍵。
一、中國基礎教育與政策定位
所謂教育政策定位,就是制定基礎教育政策的出發點、目的考慮或關於輕重緩急的基本設計。在這里,教育政策是一種廣義上的界定,並非特指那個法規。中國基礎教育的政策定位分析,有三個最基本要素:一是教育,即首先必須是教育的政策;二是作為基礎的教育,即這種政策必須是為中小學服務的,與高等教育的政策有根本的區別;三是中國的基礎教育,即這種政策還必須關注和考慮中國現有的具體實際。所以在制定政策時,離開教育不行,不重視作為基礎的教育也不行,而離開中國實際的基礎教育更不行。這三個因素構成了中國基礎教育發展的獨特的政策場境,理不清這種場境,就很難對政策的定位作出明智而准確的判斷。當前中國基礎教育中的許多問題,都與政策定位不清有很大的關系。
之所以政策定位不清,會致使中國基礎教育受到很大困擾,這主要是由於中國基礎教育的政策許可權所決定的。基礎教育由政府統包,政府全部把握了基礎教育發展與毀敗的大權,而在更大的意義上。政策代表和體現了政府對教育的管理功能。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教育有了重大發展,這首先是教育政策上的變革,是教育政策的功勞;同時,中國教育中仍存在著非常嚴重的問題。這也是教育政策上的失誤所致。因此,中國基礎教育的得與失可謂為一種政策的功與過、得與失。中國教育上的公平與平等,也是由政策決定的,也屬政策性平等和政策性不平等。政策對中國基礎教育來說是一種關鍵性的要素。
中國基礎教育正在穩步向普及義務教育邁進,但是政策定位仍不明確,中國是後發展型國家,教育仍很落後。這種落後是全面的,基礎教育要抓,職業教育要抓,高等教育也要發展,處於全面出擊之勢,在這種情況下,基礎教育發展的政策應如何定位?中國實現的九年普及義務教育,是否只是要把學生裝進課堂中去就行了?而普及之後,基礎教育的選拔型模式必然要向大眾型轉變,那麼政策定位的座標應當有何種取向?中國進入世貿組織在即,這將對基礎教育帶來什麼影響,其政策又將如何調整,應作何種定位?中國基礎教育發展正面臨新世紀的嚴峻挑戰。中國基礎教育怎樣才能把自己的眼界放到10年、20年以及30年之後,這些都應當是政策定位必須考慮的問題。
二、當前中國基礎教育政策定位失點分析
中國基礎教育政策堅持把普及義務教育作為重中之重,是有重大意義的。但是也存在著重大失誤,以下僅分析四點。
(一)顛倒的基礎——是基礎還是專業
基礎,是指最基本的、最初的以及最重要的部分。基礎教育的突出特徵是基礎,但是長期以來我們對這個「基礎」理解有誤,實際上在現實中是顛倒的。一是基礎已不再具有原韌性,而已經賦予了很強的專業性特徵。一年級學生解一道題需演譯出許多種怪誕的解法,不說初學者,就是成人也會立時被悟住。這已不是基礎,而是地道的專業。語文連一個字第幾劃是撇是捺,都設計得極為專業,且還給出非常專業化的名稱,幾近文字專業語言學,既干澀又難懂,很難想像是為6歲兒童而設。想起領導美國60年代轟轟烈烈的教育改革運動的大教育學家布魯納為五年級學生編寫的《人類學》課程,是那樣的生動有趣,連成人都讀不釋手,真可謂天壤之別。二是對重要性理解偏差。重要是指發展和學習而言。但中國基礎教育卻把考試科目列為重要,對語文、數學加大份量,不斷加深難度,強化了學科專業性,造成了以書本為中心的「窄而深」的課程設計,與美國中小學「淺而廣」的課程設計恰好相反。實際上,例如數學,除了少數數學專業工作者外,當下50多歲的社會工作者幾乎只有小學畢業的數學水平,甚至某些小學數學題都可能答不上,可見對一般人來說是並不需要高深的數學的。根本沒有必要對所有的中小學生都施予如此高深如此專業化的數學「基礎」教育。還必須說,這種七拐八彎的解題,一部分在學生長大些後自然會懂,而大部分是沒用的,之所以要這樣編,不是出於對八股的幽思,就是要顯示編者專業上的出人頭地。三是偏離發展的基礎。中小學教育設計偏離學生發展實際,如教學大綱中要求小學生要粗通馬列主義,但大學里則給大學生們上講文明禮貌的課。這是發展上的顛倒!小學是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卻用大多數時間來搞艱澀無聊的題解和文字游戲,稱為訂「基礎」。結果,到中學階段該進行高水平思維性學習時卻反過來背記外語單詞,這對於錯過最好學習階段的人來說,外語成了最難學習的東西,這種發展性的顛倒,造成了巨大的教育問題和教育浪費。這種基礎教育政策定位應當反思。
(二)失衡的英才教育模式——重精英還是重普及
近來,大聲疾呼要培養英才之聲不斷,對所謂素質教育、就近入學、普及教育提出密告,認為應突出教育的選拔性,主要發展重點中小學。這深刻地反映了當前中國基礎教育政策在如何推行全民教育與英才教育、普及義務教育與選拔人才上定位的搖擺。
世界是不平衡的,重點與非重點、英才與庸才都是客觀存在的,關鍵是怎麼產生這些重點和非重點學校、英才和庸才的。美國現代化學者H.瓦爾馬認為,現代化的社會的人的發展有五大特徵,第一個特徵就是人發展的合理性。如果在一個國家中哪些學校是好是壞,是由政府來劃分的,是政策性重點,用政策來規定哪些學校是重點。政策造成了英才和蠢才,實行強制性分流,那麼這種人才的發展是不合理的,這種人才的分流很難真正選拔出棟梁之才。因此,政策定位對人的發展是不合理的,人才的分流很難真正選拔出棟梁之才。因此政策定位對人的發展非常重要。
在人的發展上,基礎教育政策定位涉及到學校模式轉型問題,即普及義務教育之後是堅持選拔型還是轉向普及型,或者是堅持傳統選拔還是倡導自由選拔。傳統選拔強調辦學目的只是為了培養少數英才,重在英才,而且只要英才,注重錦上添花,主張集中財力重點投資辦幾所示範學校;而自由選拔則重視全體學生的教育,重在學生的全面發展,讓不同人才在通過自由發展和自由競爭中脫穎而出。可列出下面式子:
1.傳統選拔=強迫性選拔-定向選拔-單一性選拔=單一(或考試)精英
2.自由選拔=主動性選拔-市場選拔-機會(或發展)性選拔=多樣精英
以上可見,傳統辦學模式注重通過考試來進行淘汰性選拔,學校的全部工作都放在培養尖子上,忽視了大多數人的發展需求。而新的選拔是在全體學生自由發展下的選拔,前者是通過高考訓練,獲得的考試精英,即單一性精英,而後者是非指定性選拔,是根據個人發展可能和多元智力發展需要的自由性選拔,由此產生的是各學科門類的高手。因此,中國基礎教育政策必須在重點與平準化、精英與全體之間作出選擇。
(三)僵化的一統——是公平還是差異
中國基礎教育是在一個幅員廣闊的疆土上進行的、盡管一直都在講多樣性,但實際上,中國基礎教育政策都是一統的,單一旦具控制性,不僅統一學制,統一大綱,統一管理,還統一收費。其主要原因恐怕是認為基礎教育都是義務教育,兒童發展相同,學習方式相同,經費也由國家包起來,因而政策也必然是統一的,只有這樣才能顯示出公平。這顯然也是一直都在強化規范的結果。這種僵化的一統帶來了許多政策上的問題。首先是農村與城市的發展定位不清,既不能使城市帶動鄉村。也無法實現農村包圍城市,即無法遵循先由人的現代化到經濟現代化,再到國家現代化的當代社會發展邏輯,從而能通過教育來推動農村城市化,也無法把農村過剩的人口負擔轉變為人力資源,支持城市現代化發展。當下中國缺的是人才而不是人力,由於現在農村人口素質過差,農民進城必然會帶來各種城市問題。其次是發展上扶貧與趕超的政策定位。城市基礎教育重在超越,而農村基礎教育重點是普及,過去反復強調扶貧為重,尤其是「希望工程」,但大多數教育扶貧只是把學生送出農村和山區,並沒能改變山區面貌。基礎教育在農村與城市的差別還在於,農村四年級兒童開始料理農務,小學畢業就生產,城市兒蠻高中畢業尚且不能謀生。能否打破農村小學生只准在課堂中背書,不能學習農業知識的禁區?這急待政策定位上的轉變。再次,政策性不公平現象突出。一是高考本是以公平為存在理由,但由於大城市集中較多高校,劃片招生使大城市400多分就可上大學,而農村則要500多甚至600多分,這就在基礎教育中造成嚴重的政策性不公平。二是國家統一收費。也使富裕地區和貧困地區特別是富裕人群與貧困人群造成了更大的差別,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教育問題將日益嚴重。這種政策上的一統,也是造成全國基礎教育無特色的重要原因。過去扶貧失敗,就是因為沒有推行教育扶貧,而現在許多地方推行教育扶貧也未見成效。是為什麼呢?是因為不改革教育,那為什麼不改革呢?關鍵是一統制的教育政策定位之失敗。
(四)極端化的考試——要模式化還是多元智力
中國基礎教育政策定位的中心是考試,考試和分數是中國人最熟悉的概念。所有課程中,凡考試科目則課時最多,小學一二年級課程統計表明,語文數學課佔一半,英語則其次,三種作業每天2小時以上。所有課程設計,也是按考試方式展開的,從各個方面對重點概念進行反復的練習,生怕那一點沒顧上,甚至挖空心思來強化某些重要內容。所有的教學內容也是根據考試的要求來選編的,所有的教學環節都以測驗與考試構成,從各個層面反復地強調和深化著對重要概念的理解。一個人若不經過專業訓練,是無法解出這些題目來的。正是這樣就構成了中國基礎教育「窄而深」的課程體系,學習成了一種繁瑣干澀的活動,毫無興趣而言。這實際上也正是青少年厭學的一大原因。
中國基礎教育政策幾乎是在高考的要求下開展的,統一大綱、統一出題、統一考試、統一標准答案,結果是塑造了統一曲模式化的思維體系,統一的學習步驟和方法。考出來的只是單一的高考英才。華南師范大學附小是廣東省唯一的一所省管小學、著名老校,一位特級教師講數學的一道題有三種解法,與標准答案的兩種解法不同,結果十多位學生因為這道題上不了華南師大附中,給教師和校長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在極端化的考試下,學習的要訣就是加壓,語文數學一般人是應付不下來的。看似寬松,實際上控制嚴密的課堂中,考試這一幽靈正在編織一張無形的網,使教師、家長、領導陷入其中。一名著名教育學家到一所鄉鎮中學去調查、校長提出座談,隨行人員本以為可以讓教育家宣傳一下自己的教育思想,不料各位教師和組級長們不約而同地提出的全部都是有關高考命題之類的問題。這即是今日中國基礎教育政策下的教育實際。
三、當前中國基礎教育政策的定位原則與策略
從以上可見,走向新世紀的中國基礎教育,必須應對其政策進行調查,走出從考試為目的的教育模式,徹底割裂連接於科舉制的臍帶。當前中國基礎教育政策的定位原則至少有三。
(一)遵循發展性原則
發展性原則指基礎教育政策應有利於學生發展、教育發展和社會發展,三者是內在一致的,這樣既符合發展要求,也應產生發展的功效。簡言之,基礎教育政策必須以發展為目的。從根本上改變教育與發展相悖的狀況。一是改變教育是按知識體系來展開,知識體系是技考試來選取的方式。二是改變基礎教育把每個學生都放在統一模式中塑造的教育方式。三是改變基礎教育中課程設計與學習發展相顛倒的現象,轉變語文、數學的教育方式,從學生發展的實際出發。把學生在那個階段應當發展的發展起來,首先應重視學生發展的自然性,其次應重視學生發展的最佳期,再次是打破平均主義課程體系,按學生發展實際,推行A、B、c三種程度分班教學,不同科目按不同錄取標准(而不是到考試時分三個層次來考)。四是根據現階段兒童發展實際,變六、三、三制為五、四、三制或九年一貫制。
(二)遵循基礎教育特點的原則
基礎教育的工作規律就是必須按基礎教育的特點來制定基礎教育政策。中國基礎教育的特點,一是基礎性,這種基礎是兒童的基礎、而不是成人的基礎,兒童是要學知識的,但不在發展之前就進行生硬的訓練,更不是為了考試而進行無窮無盡的題海訓練,兒童應當學習他們發展需要的知識。二是活動性,愛動是兒童的天性,寓教於樂是兒童學習的重要方式。因此,正確的方法是,應大力倡導在非正式方式中進行知識教學,通過活動來完成教學任務。三是全方位性,即在基礎教育中,各種教育都應當是全面的。因此,基礎教育應強調學校教育中各方面的協調配合,強調教育各部分的共同作用,強調教師的全面素質,也強調知識的全面貫通和教育手段的全面運用。因此,政策定位應鼓勵這種綜合發展,中小學階段不能過於偏重所謂分科,或偏重單科,即使在中學階段也應注重綜合學科和綜合性教育。
(三)遵循中國實際的原則
根據中國基礎教育地區差別較大的情況,基礎教育的實施主要應由各省把握,放棄大一統制,允許多元化。一是改革高考制度,變統一高考為地方高考再變為各校自行招生。二是變統一大綱為一般指導,各省對基礎教育都可以有相應的學制安排和指導標准,可以對中小學學習內容、課程設計作出新的調整。三是可以由各省決定辦學體制和教育結構,允許公辦學校轉為私營。特別是中國幅員遼闊,各省情況復雜,一統的辦學體制以及收費政策極大地限制了教育發展。基礎教育應當由國家把經費包起來,但是當國家尚不富裕時,應當採取更加靈活的措施,一個重要方面是國家應正視現實。承認目前財力有限,沒有理由在政府沒錢時也一定要把經費包起來。中國是發展中國家,目前仍較落後,能把世界1/5人口的教育辦到這個水平已經很不錯了,沒有理由也沒有必要(因不可能)把發達國家在數百年間達到的目標要我們幾年間就能達到。因此,中國基礎教育的收費政策應有以下考慮:一是收費原則,先用現有財力解決部分交不起錢上學的兒童的交費問題,使他們免交或少交些錢;其後是財力許可才全部包干義務教育的基本收費。二是制定靈活的教育收費標准,按學生家庭經濟申報分1-6級實行從全收到全免收費政策。三是准許特殊教育服務收費,使以往暗收費為明收。這部分收費主要應用於學校發展,也可使全體學生受益。收費政策已關繫到教育發展,也關繫到國家發展,不說用一種政策可以管一個國家,就是管一個省都是非常危險的。以廣東省為例,1996年實現了「兩基」,但仍遺留下大量問題。第一是普及水平低,僅僅是把學生裝進了課堂而已,現很多小學每班都在60多人,甚至70人,初中也不斷爆滿,高中需求也日益劇增。第二是質量令人擔憂,爆滿的班規模使教育質量無法提高,群眾意見很大。第三是政府財政根本不能滿足基礎教育常規發展的要求,即使是惠州市這類中等地區政府財政也僅能撥出50%的人頭費。因此,適當調整基礎教育的收費政策,對中國基礎教育能否定出目前困境有關鍵性意義。
中國基礎教育關繫到幹家萬戶的幸福,關繫到國家的長治久安以及繁榮昌盛。無論是公平還是效率,平等還是不平等,都必須以民族的未來大局為重,中國基礎教育正處於艱難的爬坡階段,如何使之加油推動,反過來變人口壓力為人口資源,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是中國國家教育政策定位必須考慮的重大原則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