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半放養式教育是指什麼
擴展閱讀
構成文章的基礎是什麼 2025-02-09 08:02:37

半放養式教育是指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6-14 11:21:00

A. 進行放養教育,對孩子有什麼弊端

近年來很多人都有提到放養式教育這個詞,那麼什麼是放養式教育呢?放養不是不管,更不是在學習上想幹嘛幹嘛。而是要做一個環境,引導孩子自己主動去學。它的核心理念是:孩子天生都是好學的,而且在自由狀態下學習效率最高。父母只需要引導好方向,孩子就自然而然地學習起來。相對於管理式教育,孩子的「主人」意識更強,孩子是自己身體的主人,不會落入「木偶」般,被他人操縱的生活。

但是放養式教育並不是讓孩子處於安逸的環境中,要讓他們經歷他們應該經歷的困難,否則放養式教育終將會不適合這類的家庭。至於如何選擇,是用哪種教育來教孩子,家長們就要多多思考啦!

B. 什麼是放養式教育,這種教育給孩子帶來哪些好處

【英盛觀察】
怕孩子和小夥伴玩耍染上「壞」習性,家長就把孩子鎖在家中 「圈養」;放任孩子去瘋玩,家長又擔心從小缺少管教,太野蠻沒教養。在「圈養」還是「放養」的育兒觀念上,家長愁上心頭。

在傳統的德育觀念中,好像乖孩子就是好孩子,好孩子就是要循規蹈矩;不為人先,不為人後……於是,多少家長恨不得把孩子放在眼皮底下,24小時監護。然而,教育專家指出,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缺乏自信和勇敢,缺少付出和挫折教育。

「圈養」之愛,擇鄰而居

高先生夫妻倆是上班一族,由於工作忙,沒時間帶孩子,小傢伙大部分時間由保姆帶,保姆每天都帶孩子到院子里和一群小夥伴玩。孩子兩歲,正是喜歡模仿的年齡,漸漸地爸爸媽媽發現,孩子染上吐口水、踢人等壞毛病。「家裡沒有人教孩子這些,肯定是在外面學壞了」,夫妻倆反應迅速:讓保姆把孩子「圈」在家中玩。

古代孟母擇鄰而居,如今父母有過之無不及。專家認為,出現這種情況時,關鍵是父母要多跟孩子在一起,告訴孩子對錯。孩子在集體生活中總會學到壞毛病,但不能因此就不讓孩子和其他同齡人在一起。有時候孩子學吐口水等,無非是想引起注意,倒不見得是「學壞了」。家長不去強調,反而沒事。

有的早教機構還指出,「圈養」的另一個表現就是溺愛,家長視孩子為心肝寶貝,不能讓孩子受一點「委屈」,對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順。於是,有的家長為了給自己的孩子出氣而去鄰居打架;孩子不願意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家長就給孩子寫「病假條」……一批自私任性的小皇帝、小霸王就這么成長了。

「放養」並非「放任」

「放養」確如家長們擔心的那樣會讓孩子「放盪不羈」嗎?一位父親的教子經驗讓人反思。他兒子在兩歲時,他曾嘗試教兒子認字,一天教幾個,全部可以記住。但孩子不知道學習認字的目的,所以放棄了這個「教學計劃」。於是,他開始讓孩子在外面野,每年假期專門送回東北老家鄉下去「野」,打野仗,堆雪人,扔泥巴,愛干什麼干什麼,甚至學會鄉下罵人的土話。現在孩子上學了,沒有學壞,既不打架,也不罵人,仍舊是很愛學習的小神童。

其實,「放養」並不是不教養,有的家長把「放養」當「放任」,整天忙於工作、事業或打工賺錢的家長,為孩子提供的只是生活上的保障,而對於孩子的內心世界一概不聞不問……教育專家認為,在現代社會,家庭中應盡量避免封閉式、隔絕式的「圈養」,也應摒棄無拘無束、放任自流式的「放養」——這都易導致孩子的合群性、合作性缺失,最容易形成「問題兒童」。

親近自然,科學「馴養」

早教專家認為,學齡前孩子的「任務」應該就是玩。「圈養」或「放養」都不利於兒童身心的成長。關鍵是要在玩中培養其規則意識,可有的放矢地逐步引導。

專家認為,孩子從小應有自己的同齡人群體,不要僅僅成為大人的「玩物」和附屬品;父母應該像高明的教練,對孩子進行科學的 「馴養」,才能塑造真正的「千里馬」。

事實上,有專家提出一種新型的家庭教育即自然教育,就是讓孩子親近自然、接觸社會,開闊視野,陶冶情操,鍛煉身體,錘煉出了堅強的性格,培養了對大自然、對人類的博愛之心,讓孩子漸漸懂得了許多為人處世的道理。

外一則:網友分享孩子放養之後的變化

第一,勇敢了。以前要讓他給小朋友們講一個故事可費勁了,他總是扭扭捏捏,現在可以主動地給小朋友講故事,而且繪聲繪色。還主動給小朋友唱歌。

第二,樂於幫助別人。他所在的幼兒班是蒙氏實驗班,大家都知道,蒙氏教育都是混齡,一個班中有不同年齡段的小朋友。他每天幫助比他小的同學洗手,午睡後,幫助小同學穿衣服,幫老師疊被子。從家裡帶糖給小朋友吃,以前,他可捨不得。

第三,懂禮貌了。老師告訴我,在幼兒園里,他碰到別班的老師會主動打招呼問好。老師蹲著的時候,他會幫老師搬椅子,嘴裡還說:「老師請坐!」

第四,做事專注。他現在無論是看電視,還是寫作業,或者玩玩具,都特別專注,即使在寫作業的時候,旁邊開著電視,他也象沒有聽見一樣。老師也反應,他上課是最專心的一個,一直跟著老師(他們現在學習學前班的課程),而以前,他經常坐不住。

第五,生活習慣改善。他以前從不在幼兒園大便,非要憋回家來,搞得大便一直不太正常,現在不存在這個問題了。

第六,獨立性。他每天騎車上幼兒園,從我家到幼兒園有一公里的路程,路上要過一條五六十米寬的交通主幹道。他已經可以自己去了。我還可以放心地讓他到七八百米外的超市獨立購物。

C. 「放養式」教育,對孩子的好處都有哪些

目前有一種教育方法叫放養教育,很流行。所謂的放養教育,就是父母尊重孩子的天性,讓孩子在獨立輕松的環境中成長。有些父母認為給孩子放養意味著讓孩子自由玩耍,自由選擇自己的成長方式,為所欲為,永遠不要給孩子立規矩。父母的縱容使孩子缺乏行為約束,內心的規則感無法建立,更容易出現一些不合理的行為。事實上,放養往往涉及到孩子在父母設定的限度內活動。在這樣的限度內,孩子會遵守父母制定的規則,不會做任何超出規則的事情。那些真正在放養環境中長大的孩子,都是規則意識很強的孩子。

D. 放養式教育是什麼意思

家長的教育並非是焦慮的,更多的是一種開明、快樂、願與孩子為友的豁達心態。家長與孩子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不避諱在孩子面前談錢,願意學習財商教育。

無論哪個年齡段的人,只要提到「金龜子」,想必腦海中一定都會浮現出相同的樣子。這個曾經伴隨一代人童年記憶的少兒節目主持人,如今也是一名資深的教育者。在給孩子帶去無限歡樂的同時,也與家長們分享自己對於兒童教育的點滴收獲。

近日,中國網教育頻道記者采訪了金龜子,她也與當下的普通家長們一樣,會面對教育孩子過程中出現的種種問題,但與其不同的是,她的教育並非是焦慮的,更多的是一種開明、快樂、願與孩子為友的豁達心態。

(4)半放養式教育是指什麼擴展閱讀

建議一些家庭在把孩子送出去之前,一個是要考慮家長的心理承受能力,另一個是經濟承受能力,要視自己的標准來定,不能有病亂投醫,要找對方式方法。另外,不管是出去之前還是出去之後,我們所有的家長都應該在這個過程當中全身心的把這些事情全部了解清楚,了解清楚才能把孩子真正的送出去。

針於目前持續「高燒不退」的校外輔導、攀比之風,金龜子分享了她的幾點教育心得,首先教育孩子要做一個特別純純粹粹,快快樂樂的人。「快樂的心態是很重要的,即便孩子平時學習成績特別優秀,但是她很憂郁,不快樂。家長寧可每天讓她哈哈笑那種,喜歡看到小朋友特別陽光,特別快樂的在他們身邊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