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初學者如何學鋼琴
剛剛開始學習鋼琴的時候,我們都知道是用手指彈奏鋼琴,所以對於彈鋼琴的人而言,手指的練習是很重要的,初學者 學鋼琴 要分哪幾個階段,初學者要如何學鋼琴?以下是我精心收集整理的初學者如何學鋼琴 ,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來欣賞一下吧。
初學者如何學鋼琴
初學者學鋼琴的 方法 之初級階段:
初學鋼琴,可用拜厄《鋼琴基本教程》。湯普森的《現代鋼琴教程》第一冊等教材:這階段主要是學慣用手臂重量彈琴,學會手指支撐手臂的重量。運行基本的五音位置的手型訓練以及初步學習音階、琶音、與分解和弦的奏法:主要教材是小型樂曲、和練習一些基本功練習。接著就可以學習車爾尼的《鋼琴初步教程》(599)《鋼琴簡易練習曲》(作品139)、《鋼琴流暢練習曲》(作品849);巴赫的《初級鋼琴曲集》《前奏曲與賦格曲》;《小奏鳴曲集》;布格繆勒的《鋼琴進階25曲》。(作品100)、湯晉森的《現代鋼琴教程》第二冊等也可選用。這階段學習的內容,是演學生在上一階段的基礎上,進——步擴充技術范圍在速度、力度、耐力等方面的要求都有所提高。巴赫作品中復凋的訓練,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新的課題,彈奏小奏鳴曲以及接觸各種中外樂曲,可以豐富學生的音樂表現能力。
初學者學鋼琴的方法之中級階段:
常用的練習曲有車爾尼的《鋼琴快速練習曲》,(作品299)、《鋼琴練習曲50首》 (作品740),克拉莫的《60首鋼琴練習曲》。復調作品可用巴赫的二部、三部創意曲、《法國組曲》、《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中一些較容易的作品。大型作品可以從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舒柏特等作曲家的奏鳴曲中挑選一些程度較淺的作品來學習。樂曲方面又可從格里格的《鋼琴抒情小品選》、門德爾松的《無詞歌》、柴科夫斯基的《四季》、肖邦的《圓舞曲》、《波羅涅茲舞曲》、《夜曲》等作品中挑選。
初學者學鋼琴的方法之高級階段:
選的教材面就可以更寬了,大部分實際上已經是音樂會曲目了。
練習曲方面,常用的有:克列曼蒂的《鋼琴練習曲選29首》、 莫什科夫斯基《鋼琴巧技練習曲十五首》(72號)、肖邦、李斯特的《練習曲》。
復調作品方面主要學習巴赫的《十二平均律鋼琴曲集》、《英國組曲》、《古組曲》等。奏鳴曲、協奏曲和樂曲等方面的范圍就更廣了,除了選用維也納古典樂派作曲家的作品外,浪漫主義時期作曲如舒柏特、舒曼、勃拉姆斯、肖邦、李斯特、柴科夫斯基、拉赫瑪尼諾夫以及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拉威爾和近代作曲家的作品都可選用,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還是一句話老師領進門修行看個人。
彈好鋼琴伴奏的方法
彈合唱伴奏前的准備工作
(一)熟悉合唱作品:了解作品的內容、體裁、風格、特點、結構、技術難度等。當拿到新作品時,伴奏者應把小節數標於譜上,以便配合指揮及合唱隊員進行有效排練,也是自己對全曲的一個大體熟悉的過程。
分析作品:通過看總譜找到作品的分層情況,全曲的高潮在哪裡?是否有轉調或變奏段落?前奏和間奏在全曲所佔的比例關系如何?由於前奏和間奏部分是鋼琴伴奏的獨奏表現形式,所以伴奏者要尤其重視這個環節。
彈前奏的關鍵,是要能一下抓住作品主題,營造作品的藝術感染力,好的前奏會使合唱隊員的注意力集中,准確地進入音樂的節奏和情緒中來,從而使作品的開頭表現得完美、細致。
(二)處理表現作品:一部好的合唱作品要通過指揮的處理和隊員的精加工後才能獲得良好的藝術效果。怎樣同隊員和指揮磨合就是鋼琴伴奏者在排練中要特別注意的事情。除了自己對作品的處理外,還要理解指揮對作品的處理和作品本身的藝術含義。排練前或排練結束後,鋼琴伴奏者應多與指揮溝通,傾聽指揮對伴奏者的特殊要求與對作品的獨特處理,還要經常聽取合唱隊員的意見,演唱者對伴奏者有怎樣的要求。例如,呼吸的氣口是否一致,速度的快慢是否合適等等。綜合這些意見後,可在平時的練習中做到具體問題具體處理,從而提高練琴的效率,保證排練的質量。
(三)彈合唱總譜與彈 鋼琴譜 有許多不同之處,因為鋼琴譜是兩行譜表,而合唱總譜是四行譜表甚至更多,所以在彈總譜時要注意到男高音聲部的譜表,因為他和女高音的記譜是相同的,但是彈奏時卻不能在同一個音高位置,男高音唱出來的實際音高要比女高音低一個八度。因此彈伴奏時,在鋼琴的鍵盤上必須將男高音聲部的音降低八度,這樣才能聽出四個聲部完整的效果。
學習鋼琴曲的四種方法
1. 在鋼琴上看譜:
這是一種邊視譜邊彈琴的視奏能力的培養。視奏會發展眼睛的功能,即「一目數行」的能力。
2. 離開鋼琴看譜:
這是一種視唱能力的培養。這種練習「一舉兩得」,既提高了視唱識譜的能力,也加深了對樂曲的理解。指揮家都有這種讀譜的能力(據說小澤征爾每天凌晨四點鍾,就開始看總譜,幾十年持之以恆)。
3. 在鋼琴上不看譜:
背奏對於一個演奏者是非常必要的。有些演奏家上台演奏時帶了樂譜,然而他們還是憑著記憶彈奏的。他們帶上樂譜僅僅是為了加強安全感。
4. 離開鋼琴不看譜:
這是一種心裡默讀樂譜的方法。試圖在腦海中描繪樂思的進程,「此時無聲勝有聲」。
以上第二種與第四種是思想上最吃力、最勞累的方法,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它們卻是最有利於發展我們所說的「見識」的,這是一種極為重要的才能。
初學者如何學鋼琴相關 文章 :
★ 關於快速入門的學鋼琴方法
★ 初學者如何學鋼琴
★ 關於初學者自學鋼琴
★ 初學者鋼琴入門指法怎麼學
★ 零基礎的人怎麼自學鋼琴
★ 初學者如何學好鋼琴
★ 關於初學者學鋼琴方法有哪些
★ 剛開始學鋼琴的時候要怎麼學
★ 初學者怎麼去學好鋼琴
㈡ 如何對幼兒進行審美教育
導語:美感是人們對事物、對人和人的作品進行審美後所得到的沒的體驗。培養學前幼兒的審美感知能力,是進行藝術欣賞和藝術創作活動的基礎,是培養幼兒豐富的審美想像力、透徹的審美理解力和活躍的審美創造力的基礎。
一、幼兒期審美的特點
1. 注意審美對象的外形美,對那些鮮艷、活動、富有兒童情趣的審美對象易產生美感幼兒喜歡美麗的色彩,喜歡有趣的,特別是以小動物為主角的童話、故事和節奏感強烈的兒歌。幼兒對作為審美媒介的文藝作品的生動性、形象性、趣味性、色彩等方面都有著特殊的要求。
2. 本身就是一種情感活動,情感是構成審美心理的要素。幼兒在審美過程中,情感活動十分強烈。孩子來到野外,看見花呀、草呀、小動物呀,會高興得又蹦又跳,甚至在草地上打滾,表現出極大的審美愉悅。
3. 美術活動中,幼兒的想像是大膽而又奇特的。兒童的畫往往是造型誇張、構圖出格、想像奇特,魚可以游到天上,太陽、小鳥、雲朵卻畫在地上。同時,幼兒的審美想像又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他們把自己強烈的感情直接注入審美對象,審美想像則隨著自己的感情而變化。
4. 隨著年齡的增長,經驗的豐富,在審美活動中,幼兒表現出急於對各種事物做出審美評價的強烈願望。
二、幼兒美育的特點
根據幼兒期審美的特點,在對幼兒進行審美興趣、意識、情感和能力的培養過程中,具有一系列的基本特點:
(一)情感表現性
幼兒對美的興趣、情緒、情感和態度總是毫不掩飾的。在幼兒審美素質教育中,教師應讓幼兒充分表現其情感和體驗。例如:早上一入園,幼兒就告訴老師:「媽媽昨天給我買了一個好漂亮的大蝴蝶(風箏)!」這時教師應當與幼兒一道描述風箏的美,表達自己對風箏的喜愛之情,讓幼兒的審美情感得到充分地宣洩。
(二)情節虛構性
幼兒審美情節往往不因現實中的審美對象才發生,而是他想像中的。尤其體現在編故事及繪畫活動中。例如:幼兒在畫小白兔時,突然說:「小白兔迷了路,到處找媽媽。」畫熊貓時,不按老師的要求而添畫了床、吊針,還解釋說:「熊貓生病了,在打吊針。」這時教師絕不能批評幼兒沒有按老師的要求做,因批評只會扼殺幼兒的想像力和美好情感。而是要充分的肯定幼兒的想像力,盡量保護幼兒的這種超現實的審美情趣。
(三)手段表現性
在幼兒審美活動中,手段總是為了表現一定的審美內容及形式的。例如:幼兒在砂堆里插上樹葉,表示「綠在沙漠」。又如,教師請幼兒自己想辦法表現冬天的寒冷,有的幼兒畫出了小朋友穿著厚厚的棉襖,有的則用白色手工紙剪出美麗的雪花,有的用白色橡皮泥捏雪人,甚至有的小朋友直接用泡沫和紙屑拋孫埋坦上天空製造下雪的景象。
(四)主體自主性
審美活動不是由教師強迫幼兒進行的,它是作為活動主體——幼兒的自主活動。在審美活動中,幼兒獲得的是對美的自我體驗。對幼兒的審美活動,教師可以引導,但不能代替。有的教師在玩色活動中害怕幼兒將顏料弄臟了衣服桌椅,常會代替幼兒完成點色的過程,不讓幼兒自己動手。這樣的活動幼兒完全是旁觀者,根本談不上對美的自我體驗。
三、幼兒美育的重要性
幼兒審美素質教育有助於幼兒一般智慧和想像力、創造力的發展。幼兒所接觸到的美的事物及創美活動中所整合的各種知識經驗,他們從事審美活動時所發展起來的直覺能力和空間想像能力,對抽象、邏輯思維起互補作用,有助於幼兒一般智慧的發展。已有很多事例表明,在幼兒期就有濃厚的審美活動興趣並經常參加審美活動的幼兒,他們上學後即使是在有固定知識結構的學習中,也往往具有感悟液櫻力強、思維敏捷、想像力豐富、動作靈敏協調、感情充溢等特點。
四、如何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
審美能力是指人們對美的事物或藝術的欣賞和鑒別的能力,從小培養他們細致的觀察力、豐富的想像力、審美意識、審美情感和審美能力,就顯得十分重要和迫切。
(一)引導幼兒去發現美、感受美
日常生活、自然界、藝術作品中蘊涵著各種美的事物和現象,要經常藉助它們引導幼兒去發現美,讓幼兒擁有一雙善於發現美的眼睛,是培養幼兒具有良好審美情操和審美能力的前提。
我常帶孩子到大自然中,讓幼兒從大自然中則桐尋找色彩,世界是五彩繽紛的,蔚藍的天,白色的雲,使放飛在藍天中的風箏變得更生動、更富有美感。又如雨後掛在天邊的七色彩虹、小鳥和蝴蝶帶著鮮艷的色彩快樂地飛舞;春天,在綠綠的草地上,孩子們在奔跑、打滾,草地與孩子的服裝交錯在一起形成的色彩斑斕,富有動感的畫面。在一年四季的交替過程中,同樣會形成各種不同的色調,也都是一幅幅美麗的畫面。教師在有效地利用自然素材的美,引導幼兒去感受去發現,並用彩筆盡情地表現自己的感受,這些都有助於幼兒形成色彩美感。
(二)利用藝術作品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
幼兒期是語言發展的關鍵期,在欣賞文學作品時要發揮教師語言魅力的教育功能。語言可以通過語氣、表情、語調等方式來達到表達的意向。相同的一句話,用不同的語氣、語調說出來,配上不同的表情、動作即可表達兩個截然相反的意思。
教師要注意發揮自身的語言魅力,使用語言時不斷提醒自己注意:語言本身的作用——表意和傳情(聲情並茂),注意自身語言表達的規范性;注意自身的語言面貌(包括語言的清晰度、適宜的音量和適度的表情等);注意適度的語言修飾(恰當的語詞),讓語言更富美感。「要給幼兒一杯水,教師自身必須是一條涓涓流淌的小溪」。由此看來,在文學欣賞中教師的語言美對幼兒語言能力的影響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三)讓美育貫穿於幼兒的日常生活中美,對於幼兒來說是個抽象的概念。美育的任務就是要將其具體、豐富化。
1.在日常生活中讓幼兒大量地接觸作品。教師在創設環境時應該與教育相結合 ,教師可以和孩子一起來布置教室,讓孩子們置身於美好的環境中。這樣可以讓孩子在玩中學、學中玩,並從中得到美的情趣。
例如,我帶幼兒欣賞詩歌《雲彩和風》時,在給幼兒展現系列畫面後,幼兒體驗到了雲彩的美是由風帶來的。於是,我讓幼兒閉上眼睛,想像自己是一片雲朵,會變成什麼樣呢?伴隨著優美的鋼琴曲,幼兒凝神聽之,細細體會,並運用想像和聯想,他們感知出的表象分外豐富。他們爭先恐後地說,「我變成小白兔,小白兔在草地蹦蹦跳跳,我變成了小鳥,在自由的地飛翔。」
2.生活中我常見到孩子看電視非常喜歡模仿電視中的角色及語言動作。例如:「老師,我這個動作像不像奧特曼呀?這樣的我很厲害吧,還可以打死很多的怪獸,我是英雄,要幫助有困難的人。」孩子是天真的,讓他們自由去尋找美,發揮美。因此,在審美教育中,要多採用圖片、實物、電視等生動有趣、好玩、孩子易於接受的方式進行,並使孩子多種感官參與審美活動。
(四)要為幼兒提供更多審美實踐的機會
美育不僅要培養孩子對美的欣賞力,還要培養創造美的能力。教師應引導幼兒多參加審美實踐活動。如讓孩子進行繪畫、泥工、折紙、剪貼、製作小玩具、學習表演歌舞和童話劇等。教師可以比較容易在計劃中滲透審美活動的有關內容,也可以利用自然或人工的教育環境、教育玩具、活動材料、教育設施的完美外觀、教師的端莊衣著、文明禮貌言行,師幼之間親切友愛的交往等,來給幼兒以美感,使幼兒在美的教育中不斷發展其審美素質。
【拓展】
提高孩子提審美能力,應注意以下幾點:
1、加強早期的審美教育。孩子在2~3歲甚至咿呀學語時,家長就應把粗淺的審美教育輸送到孩子的感官,讓他們在娛樂中由淺入深地接受審美教育。
2、通過認識「丑」,提高審美能力。藝術的美妙只能培養孩子對美的贊嘆和嚮往。如果孩子缺乏對丑的增惡,往往會顯得對美的理解膚淺、淡薄。因而讓孩子認識自然和社會生活中醜陋之處也是審美教育的手段之一。
3、審美教育應注意時代性,隨時代的發展而提高。孩子審美教育的重心應傾向現在,應隨時代的發展不斷創新;突出現時代所需要的審美觀念、情趣、規范等;
4、提高孩子的審美能力,應根據孩子特點,循序漸進。
5、有意識地讓孩子到大自然中親身體驗自然形態中各種美的景象,那潺潺的流水,鮮艷的花朵,婉轉的鳥鳴,茂密的樹林,都將給孩子帶來美的樂趣和遐想,激勵著孩子對美的追求。
6、審美的過程離不開生動豐富的感性材料,因此要重視觀察力的培養,哪怕是一束花的.放置、一幅圖畫的懸掛、一個裝飾品的陳設,都應具有形式美感的特點。可以從形狀、色 彩、結構,以及平衡、對稱、變化、統一諸方面引導孩子仔細觀賞。另外,還可通過觀看圖畫、電視、工藝品、生活用品等活動,獲得造型美的粗淺知識。
7、根據孩子的實際能力,挑選一些優秀的美術作品與孩子一起賞析。比如欣賞風景畫時,可問孩子:你在畫看到了什麼?有什麼聯想?你認為畫中什麼最重要?為什麼?這幅畫給你什麼感覺?你認為畫家在作畫時有什麼感覺?他們為什麼要畫這個景色、這個物體?假如讓你畫,你會怎樣畫?會添上什麼?捨去什麼?家長要細心傾聽孩子回答,肯定他們說得對的地方,必要時給予指正,從而使孩子逐步提高審美能力。
為什麼要塑造審美觀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要使一個人真正地懂得美和丑並能進行美的創造,卻又離不開系統的審美教育。對小寶寶進行審美教育尤其重要。這是因為,他們正處於長身體、求知識的基礎階段。美育的好壞優劣也將會同智育和德育、體育一樣,影響著寶寶的未來發展。作為個體的人,有內在的方面和外在的方面。智力才能、倫理道德、感情心理是內在的方面,而身體形態結構則屬於外在的方面。外在方面與體育相應;而內在的三個方面又分別表現為:知、意、情。
在寶寶的日常生活中幫助他們辨別美醜
美的事物是具體的、形像的、生動的,可以被人感知的。自然美使人賞心悅目,心情舒暢愉快;社會美使人敬佩、贊嘆、感奮,以至於熱淚盈眶激動不已;藝術美則扣人心弦,如身臨其境,使人喜怒哀樂溢於言表。寶寶的日常活動總要同自然社會和各種藝術形式打交道。
金色的太陽、銀色的月光、閃閃的星星、繁茂的森林、碧綠的青山、奔騰的河流;兒童、少年、小夥伴的感人事跡,解放軍叔叔保家衛國的戰斗場面;影視戲劇中威武雄壯的畫面,先輩們可歌可泣的壯舉。所有這些事物,都會感染教育著寶寶們,激勵、撞擊著他們的幼小心靈。
要注意培養寶寶形成美的觀念
對寶寶進行審美教育,還要注意培養他們形成美的觀念,使他們能夠以內心積淀的美的知識、美的標准,美的觀念去評價、衡量、判斷客觀事物的美和丑。所以審美教育不能滿足於寶寶能夠在成人的指點下簡單地分清美醜,還要使之升華為美的觀念。推而廣之,擴大審美的范圍和視野,做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審美教育要注意聯系寶寶的生活、思想的實際。強調勞動創造美的觀點。由於美感是極為復雜的、多種心理因素綜合協調的心理過程,因此這就決定了審美教育的多層次、多角度,同時也使審美教育的難度增大。為此,對寶寶的審美教育不要好高騖遠,搞得玄而又玄,而要緊密聯系寶寶的生活實際和思想實際,因勢利導,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諸如,從寶寶的穿著、打扮,包括飲食起居、個人衛生、環境整潔入手都可涉及美與丑的問題。這些方面也是寶寶與父母家人之間最易發生矛盾沖突的地方。
有的父母說,最頭疼的就是寶寶的衣著選擇總是和父母不一致。把寶寶打扮得整潔、漂亮是父母的共同願望。漂亮就是一種美。它表現為穿著的合體,衣服面料的考究,款式的新穎、大方、入時,顏色的協調等等。在這些方面寶寶的知識和經驗都是十分欠缺的。需要父母以自己的審美修養來加以教育、誘導和啟發。可以結合每件衣物的挑選,每件用品的選擇,寶寶房間、床榻的布置以及寶寶的個人衛生等生活方面來充實、豐富寶寶關於美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