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大學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大學到底教什麼呢
在高中畢業之後,無論考了多少分一定要上一個大學,等你上了大學,你的命運就會改變,你的未來就會比較寬闊。比如如果你沒有上大學,在高中畢業之後,你是沒有辦法去考公或者考編的,只能夠干一些簡單的體力活。那大學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呢?大學到底教什麼呢?
『貳』 學歷教育有哪些種類
一、普通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的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紀的大學,後來歷經發展,主要是英國、德國、美國的大學的不斷轉型,形成了高等教育的三項職能即:培養專門人才;科學研究;服務社會。
二、網路教育
遠程網路教育是一種新興的教育模式,自1999年以來,教育部批准如清華大學遠程教育,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遠程教育學院等68所普通高校學校開展現代遠程教育試點工作,允許上述試點高校在校內開展網路教學工作的基礎上,通過現代通信網路,開展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對達到本、專科畢業要求的學生,頒發高等教育學歷證書,學歷證書電子注冊後,國家予以承認。
三、高等教育
成人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教育部審定核准舉辦成人高等學校教育的廣播電視大學、職工大學、業余大學、職工醫學院、管理幹部學院、教育學院、普通高校的成人(繼續)教育學院(以下統稱成人高校)實行全國統一招生。
四、自學考試
自學考試是是個人自學、社會助學和國家考試相結合的高等教育形式。自考制度創立於1981年。自學考試已遍及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軍隊系統和港、澳、台地區,是我國規模最大的開放的高等教育形式。
五、開放教育
電大開放教育是相對於封閉教育而言的一種教育形式,基本特徵為:以學生和學習為中心,取消和突破對學習者的限制和障礙。比如開放教育對入學者的年齡、職業、地區、學習資歷等方面沒有太多的限制,具備一定文化基礎的,不需參加入學考試,均可以申請入學。
學歷教育機構可以選擇育福教育,育福教育致力於打造終身教育成長體系,有考前資料+網上授課+考前真題,為大家的考試打下堅實的基礎。
『叄』 中國高等教育包括哪些
目前,我國的學歷教育主要是由普通全日制高等學校進行,這主要包括:大學、獨立設置的學院、高等專科學校、高等職業學校實施。科學研究機構經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批准可以承擔研究生教育的任務。社會力量舉辦的高等學校,具備國家規定辦學條件,通過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的批准,可以實施高等學歷教育。另外,經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批准,普通高校舉辦一些函授班、夜大學也可以實施高等學歷教育。公民通過國家規定的考試,達到相應標准,才能取得接受高等學歷教育的資格。
高等學歷教育分為專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這三個層次的高等學歷教育在招生對象、培養目標、修業年限、學業標准等方面各有不同。根據高等教育法規定,高等學歷教育應當符合的學業標準是:專科教育應當使學生掌握本專業必備的基礎理論、專門知識,具有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本科教育應當使學生系統地掌握本學科、專業必需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掌握本專業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關知識,具有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碩士研究生教育應當使學生掌握本學科堅實的基礎理論、系統的專業知識,掌握相應的技能、方法和相關知識,具有從事本專業實際工作和科學研究工作的能力。博士研究生教育應當使學生掌握本學科堅實寬廣的基礎理論,系統深入的專業知識、相應的技能和方法,具有獨立從事本學科創造性科學研究工作和實際工作的能力。
『肆』 高等教育包括哪些
高等教育包括成人高等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
成人高等教育含自考、成人高考、(函授、夜大、職大、業余)電大、網路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含本科(重點大學、普通大學、民辦大學)專科(含高職高專)高中畢業屬於中等教育。高中文憑不能通過網路查詢,只能去當地教育局或本校查詢。
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將中國高等學校分為四種類型:
(1)研究型大學。是指提供全面的學士學位計劃,把研究放在首位的大學,致力於高層次的人才培養與科技研發(即在校研究生數量與本科生數量相當的大學,或研究生數量佔有較大比重)。
(2)教學研究型大學。這類大學的教學層次以本科生、碩士生為主,個別行業性較強的專業可招收部分博士生,但不培養專科生。
(3)教學型大學。這類學校的主體是本科生的教學,特殊情況下有少量的研究生或專科生。
(4)高等專科學校和高等職業學校。這類學校體現了高等教育在學校、專業設置上最為靈活的部分,主要是為了滿足當地經濟建設及社會發展的需要。
『伍』 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徵有哪些
受到社會對高等教育強烈需求的影響和高等教育改革潮流的有力驅動,21世紀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徵已日益清晰地展現在人們面前。這些特徵可歸納為如下幾點:
1.高等教育將發展成為普及型教育。 對於高等教育普及化,美國(USA)高等教育家馬丁•特羅於1972年提出,高等教育入學率在4~5%以下為「精英型」高等教育;入學率在15%左右為「大眾型」高等教育;入學率在30%以上為「普及型」高等教育。根據這種劃分辦法可以知道,我國高等教育入學率(19%)已進入「大眾型」階段。值得注意的是隨著高等教育規模的擴大,質量也將發生重大變革。
2.高等教育已演變為終生教育。世界經合組織(OECD)幹事長Jean Claude Paye曾指出:「未來的經濟繁榮、社會和諧都有賴於對人們的良好教育……OECD各成員國的教育部長一致相信,貫穿終身的學習已經成了豐富人生經驗,促進經濟增長和維護社會和諧必不可少的因素。」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對終生教育進行過研究,他們提出終身教育基於四個基本原則:「學會認知」,將掌握廣泛的普通知識和深入研究某些領域學科相結合,因此又稱為「學會如何學習」;「學會做事」,是獲得能夠應付生活中各種情況的工作資格、謀職能力、團體合作能力等等;「學會共處」,即培養與他人在一起生活的敏銳感知力(因不同文化之間的誤解,全球化非常強調這一點);「學習生存」,即了解你自己的願望,培養自我控制行為的能力,做一個負責任的人。
3.高等教育日益呈現出多樣化特點。高等教育的多樣化有著豐富的含義,包括學生結構層次、入學方式、學制和學習方式多樣化等。高等教育的多樣化,也意味著每個學校都要尋求自己適合的定位,並在制度、資源分配、學校組織、師資、課程、招生等方面形成內部一致的配合。
4.高等教育單位將享有更大的自主權。大學的自主主要表現為學術自主,即大學在專業設置、研究領域選擇等方面,將有更大的自主權;經濟自主,即大學將在市場的機能下調整發展方向,與社會取得更密切的良性互動,並獨立擔負起經濟責任。
5.高等教育國際化的趨勢日趨明顯。高等教育國際化同樣有著多重含義,包括大學交流與合作國際化,人們可以在更大的范圍內吸收到必要的學術養分,而學術成果的輸出范圍也逐步擴大;大學教育活動的國際化,越來越多的學校將邀請外國教師講授一部分課程,或是直接進行教育輸出;同時國際化也意味著大學在培育更適應國際化環境的人才和招收國外學生這兩方面付出更大的努力。80年代中期以來,在歐盟的有力協調和推動下,歐洲的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迅速推進,在諸多方面領導世界潮流。歐盟自1987年開始實施「歐洲大學生流動行動計劃」以來,已有20萬學生,1.5萬名教師參與了交流。1500多所高校參與了2500個以上的國際合作項目。相配套的還有加強外語教學,促進高校與企業界合作,同拉美高校合作的行動計劃。
6.高等教育機構與社會其他機構形成更緊密的互動關系。有人把這種特徵稱為高等教育社區化,意即大學要與地方政府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系,並成為終身教育體系的樞紐,以滿足社區民眾的不同需求;同時大學也要與產業界間將建立理想互動關系,以增強大學為社會服務的功能。
7.注重對學生的能力培養。在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澳大利亞教育改革委員會90年代初提出的教育改革政策重點在將知識導向轉化成能力導向的觀點,其中選定了八項能力,稱之為關鍵能力,分別是:①搜集、分析、組織信息的能力; ②表達想法與分享信息的能力;③規劃與組織工作的能力;④團隊合作的能力;⑤應用數學概念與技巧的能力;⑥解決問題的能力;⑦應用科技的能力;⑧體認文化的能力。澳洲教改會成員一再強調,「關鍵能力教育」並不是一套新的課程標准,而是一種新的教學方法。
8.高等教育優質化。強調以「質量立教」。近年來,各國政府紛紛加強對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科研質量和科研培訓質量的評估和監督,這已成為高教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