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杜威的三大教育思想是什麼
三大教育思想是: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經驗的改造;學校即社會。
杜威的理論是現代教育理論的代表,區別於傳統教育課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師中心的舊三中心論,他提出兒童中心(學生中心)、活動中心、經驗中心的新三中心論。
個人思想
哲學理念
杜威的著作,顯現了一個事實,即他是一位致力於寫作的學人,他在維蒙特大學求學的時候,就顯示出是一個專心致志的好學生,但他不擅於口才,文筆亦不精闢,並不是一位善用文思表達意見的人,他的作品是不容易立即被理解的。
杜威在哲學見解上,早期雖然承襲了黑格爾的部分思想,但是由於生物學及生物學上的進化理論,對他早期思想的一番沖擊,在他一篇《從絕對主義(Absolutism)到實驗主義》的論文中,已經剖析地敘述了他思想改變的來龍去脈,說明他何以舍棄了十九世紀德國黑格爾派的絕對主義。
在杜威的哲學思想中,他並不贊成觀念完全是一個固定不變的靜態的說法;觀念自身並不是絕對的,杜威把觀念視之為一可易的、動態的、具有工具性的指導效能,而使吾人更能適應外在的環境。
② 杜威,有什麼理論
一、杜威關於教育本質的見解
什麼是教育的本質呢?杜威把它概括為三句話:「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經驗的繼續不斷的改造」。
1、「教育即生長」
杜威認為,兒童心理活動的基本內容就是以本能活動為核心的心理機能的不斷發展和生長的過程,教育就是起促進本能生長的作用。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一書中,他指出:「因為生長是生活的特徵,所以教育就是生長,在它自身以外,沒有別的目的。學校教育的價值,它的標准,就看它創造繼續生長的願望到什麼程度,看它為實現這種願望提供方法到什麼程度。」他把教育本質生物化了。
2、「教育即生活」
為什麼說教育即是生活呢?杜威作了這樣的解釋:兒童本能的生長總是在生活過程中展開的。「生活即是發展;發展,生長,即是生活」。「沒有教育即不能生活,所以我們說:教育即是生活」。他宣稱,他的關於教育本質的觀點與斯賓塞關於教育是為未來的生活做准備的觀點是完全不同的。在杜威看來,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是人與環境相互作用而產生的,人不能脫離環境,學校也不能脫離眼前的生活。因此,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而不是為未來的生活做准備。學校應該利用現有的生活情境作為其主要內容,而不是依靠文理教科書。「教育即生活」並沒有真正反映教育的本質,但在傳統教育嚴重脫離實際社會生活的情況下,它有利於使教育與生活結合起來。杜威在「教育即生活」觀點的基礎上提出要使「每個學校都成為一個雛形的社會生活……」
3、「教育就是經驗的改造或改組」
杜威在《經驗與教育》一文中指出:「全部教育都離不開經驗。教育是在經驗中,由於經驗,為著經驗的一種發展過程。」他斷定,一切學習都來自個體的直接經驗,「沒有經驗」,「就沒有學習」。因此,學習,受教育過程實際是使兒童不斷取得個人的直接經驗,即使經驗不斷改造或改組的過程。經驗經過改造與改組,「既能增加經驗的意義,又能提高後來經驗進程的能力」。杜威重視兒童的直接經驗,是有合理因素的;但他把兒童獲取主觀經驗的過程看作是教育和教學的全過程則是錯誤的。教育的基本的、主要的任務應該是學習,接受間接經驗。
二、杜威關於教育目的的見解
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和《我的教育信條》中都論述了教育目的的問題。他說,教育除了過程之外並無另外的目的,過程本身就是目的。「教育應該被認為是經驗的繼續改造,教育的過程和目的是完全相同的東西」,教育過程外無教育目的,根據這種觀點,杜威批判了教育的「外在」目的的理論。他認為,如果「遵守」外加的教育目的,青年人的個性就會被忽視,從而會違反兒童本身內在的需要,違反了本能。因此,他認為,教育除了它自身的過程之外,不應有什麼外加的教育目的。在他看來,「學校教育的目的在於通過組織保證繼續生長的各種力量,以保證教育得以繼續進行」。教育過程就是目的。在這個前提下,杜威認為有兩種教育目的的存在是可能的。一種是教師或家長提出來的。這些目的是具體的,隨著兒童的生長及活動內容的變化而變化。他說:「制定教育目的要避免制定一般的、終極的目的。」另一種是僅僅作為「建議」而出現的教育目的,它的作用是指導和幫助兒童在活動中進行觀察或選擇。杜威還指出,那種他稱之為「外面強加」的教育目的是非常有害的,一是使教師的智慧不能自由發揮,二是常常使學生處於兩難的矛盾沖突之中。因此,他竭力反對把「預備」作為教育目的。他寫道:「總的來看,人們有一種傾向,考慮成年人所喜愛的事情,不顧受教育者的能力,把它們定為教育的目的。還有一種傾向,就是提出千篇一律的目的,忽視個人的特殊能力和需要,忘記了一切知識都是一個人在特定時間和特定地點獲得的。」
三、杜威的「兒童中心論」和「做中學」
1、「兒童中心論」
這是進步主義教育的一個核心思想,也是杜威教育理論體系中最有代表性的觀點之一。杜威認為,傳統教育的最大缺點就是從「上面」或「外面」對兒童實行強迫教育和教師實行「武斷性」的主導作用。他在《學校與社會》中批判了舊教育不尊重兒童的弊病,針鋒相對地提出了「兒童中心」的主張。杜威反對傳統教育不重視兒童的錯誤做法,他批評說,傳統「學校的重心是在兒童之外,在教師,在教科書以及在其他你所高興的地方,惟獨不在兒童自己即時的本能活動和活動之中」。他則極力主張應把教育的重心轉移到兒童身上。他說:「現在我們教育中將引起的改變是重心的轉移。這是一種變革,這是一種革命,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學的中心從地球轉到太陽一樣的那種革命。這里,兒童變成了太陽,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則圍繞著他們轉動,兒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圍繞著他們而組織起來。」
2、「做中學」
「做中學」是杜威全部教學理論的基本原則,他在自己的哲學、教育學理論闡述中雖然也使用了「活動」、「實踐」等字眼,但在實質上,他所理解的「實踐」只是「做」,而他把「做」看成是人的本能活動。他認為人有四種本能:製作、交際、表現和探索。在這四種本能中,製作與探索尤為突出。因此,「做中學」是符合人的本能要求的。杜威尖銳地批判了僵化的形式主義教育。他認為這種教育是「經院」式的,是死知識的灌輸。兒童只是被動地接受一知半解和生吞活剝的東西,以至「學習」變成了令人厭煩的同義詞,一堂課等於一次苦役。他批判了傳統教育的「三中心」的教學,即僅僅以書本的知識、課堂上的講授和教師主導作用為教學的中心,而把真正的「中心」——兒童拋在了一邊。杜威肯定了傳統教育的代表赫爾巴特在教學理論上的重大貢獻,但同時又指出,赫爾巴特忽視了最重要的東西,即兒童具有尋找機會、主動地表現自己的生命力的能力。因此,杜威認為,赫爾巴特主義基本上是重視教師的教,而不是注重兒童的學。兒童應當怎樣學習?教學應當怎樣實施呢?杜威說:「人們最初的知識,最能永久令人不忘的知識是關於『怎樣做』的知識。」為此,教師就應當遵循兒童獲取知識的「自然途徑」,為學生提供一定的環境,使學生「由做事而學習」。杜威把「做中學」的方法又稱做「教兒童生活」的方法。杜威提倡的「做中學」在具體實行中卻走向另一個極端,即把傳統的教學經驗統統否定,比如否定學生學習系統的科學知識的必要性,否定學校傳遞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職能和作用等等,致使美國教育出現了質量下降的惡果。
四、杜威關於教學的主張
杜威的教學理論在他的實用主義教育理論體系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他力圖在方法上改造傳統教育,把「兒童中心論」與「做中學」的原則應用到全部教學領域中。
1、關於教材與課程
杜威認為教授以知識為中心的教材和由各種教材為基礎所組成的學科課程,是傳統教育的重要特點之一。杜威批評這種「早已准備好了的教材」強加給兒童,是「違反兒童的天性」的做法,它會阻礙兒童的生長。杜威認為教材的源泉應該是兒童自己的活動所形成的直接經驗,應當從「兒童當前的直接經驗中尋找一些東西」。因此,他提出,課程的中心是各種形式的工作活動,如木工、鐵工、烹調及各種服務性的活動。所以,他認為最理想的教育形式是職業教育。
2、關於教學方法與步驟
杜威把活動(「做」)作為教學的基本方法。他反對學生坐在固定的教室里「靜聽」和死讀書的方法。他認為以兒童直接經驗為中心的活動既是教材也是教學方法。在這樣的教學中應著重解決的是兒童怎樣學。杜威根據自己提出的思維「五形態」理論,設計了教學的五個具體步驟:(1)學生要有一個真實的經驗的情境,即要有一個對活動本身感到興趣的連續的活動;(2)在這個情境內部產生一個真實的問題,作為思維的刺激物;(3)他要佔有知識資料,從事必要的觀察;(4)他必須負責一步一步地展開他所想出的解決問題的方法;(5)他要有機會通過應用來檢驗他的想法,使這些想法意義明確,並且讓他自己去發現它們是否有效。杜威指出,能否「引起思維」是傳統教學方法與他的方法的根本區別。
3、關於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
在杜威的教學過程理論中,教員不再是學生的「導師」,而僅僅是學生從事活動的指導者、參謀、助手。應該指出,杜威並沒有忽視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的合作關系。在他看來,在教育過程中激發學生自己解決問題,並不意味著教師可以袖手旁觀;而是要參與學生的活動,但僅僅是不要讓學生「過多的意識到」教師施教。
③ 杜威的教育理論基礎有哪些
杜威的教育理論基礎主要有實用主義哲學、機能主義心理學和本能論心理學、改良主義和民主主義的社會有機論,杜威的教育理論正是這些理論學說的混合物。
④ 杜威教育思想有哪些
1、教育即「生活」、「生長」和「經驗改造」
教育能傳返亂遞人類積累的經驗,豐富人類經驗的內容,增強經驗指導生活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從而把社會生活維系起來和發展起來。
2、教育無目的論
在杜威的心中,在不民主、不平等的社會中,教育只是外力強加於受教育者的目的的。在民主的社會中就不同了,應當奉行無目的論。
3、學校即社會
杜威認為人們在社會中參加真實的生活,才是身心成長和改造經驗的正當途徑。 所以教師要把教授知識的課堂變成兒童活動的樂園,引導兒童積極自願地投入活動,從活動中不知不覺地養成品德和獲得知識,實現生活、生長和經驗的改造。
4、教學論
杜威以教育是生活、生長和經驗改造的理論為基礎,對教材和教法等課題。作出和傳統觀念不同的論述。
5、道德教育論
杜威說:「道德是教育的最高和最終的目的。」「道德過程和教育過程是統一的。」在杜威看來,德育在教育中佔有重要地位。杜威極力強調道德才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力量。
6、兒童中心論
杜威是在批判舊教育的過程中提出「兒童中心主義」思想的,也就是說,是在「破舊」中「立新」的。
在杜威看來,在傳統教育那裡,「學校的重心在兒童之外,在教師,在教科書以及你所高興的任何地方,唯獨不在兒童自己即時的本能和活動之中」,教科書「是過去的學問和智慧的主要代表」,而「教師是使學生和教材有效地聯系起來的機體,教師是傳授知識和技能以及實施行為准則的代言人」。
(4)杜威有哪些教育基本理論擴展閱讀:
杜威教育思想的影響:
1、強調知行合一,將教學中死的知識變為活的知識。
2、教育是人與環境的交互作用的觀點是內發論和外鑠論的超越和突破。
3、教育是生長和生活的觀點從心理學角度探討了教育的本質。將教育的本質概括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
4、教育即經驗從認識論的角度探討教育的本質,解決知識、經驗的獲得以及心理與社會、過程與目的的協調問題。
5、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是從社會的角度出發將個人與社會統一起來。將攜模學校的生活和學生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解決教育與社會的脫離問題。
6、教材心理學化,適合學生經驗的心理發展,而不是邏輯順序。
7、教學方法的科學化和探究精神使科學精神成為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8、教學專業,提高教育學的學科地位,增強學術性。在其影響下教育專業機構大量設立。
9、杜威具有世界性影響,其教育理論對世界教育進程發揮巨大作用,對日本中國土耳其蘇聯墨西哥等國有直接影響。
10、杜威的理論中過於強調兒童中心、活動中心、經驗中心而使得教育實踐忽視了系統知識的傳授,並引發了自漏隱檔由和紀律、師生關系等諸多矛盾。另外根據經驗和教材心理學化原則編寫新型教材的設想過於理想,難以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