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世界教育聯誼會為什麼終結
擴展閱讀
兒童訂票什麼網好 2025-02-10 07:36:41
中考數學26個知識點 2025-02-10 07:25:14
怎麼看會計繼續教育 2025-02-10 07:16:39

世界教育聯誼會為什麼終結

發布時間: 2023-06-13 00:00:10

『壹』 歐洲新教育運動的著作

一、新教育運動

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國家加快了工業化進程,對學校教育提出了新要求。為適應當時政治、經濟發展的需要,在歐洲大陸出現了以改革傳統教學理論和方法為目的的教育革新運動,與美國的進步教育運動遙相呼應。新教育運動以建立不同於舊式傳統學校的「新學校」為先導,在新的形式、內容和方法等范疇內進行了廣泛的實驗。1889年英國的雷迪在阿博茨霍爾姆創建了歐洲第一所新學校,標志著新教育運動的開端。接著德國的利茨、法國的德莫林分別於1898和1899年開辦了同樣類型的學校,逐漸形成了盛行一時的新教育運動。新學校是一種學費昂貴的鄉村寄宿學校,校舍設備完善舒適,學生都是有錢人家的子弟。新教育運動的領導人都是立志進行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的有實踐經驗的教師,他們把新學校作為實施新教育理論的實驗室。這類學校在各國名稱不同。在英國和法國叫作活動學校,在德國叫作勞作學校。由此可見,新學校強調「活動」和「勞作」,而不強調「學習」或「書本」,強調用手而不是用腦,它注重手工勞動、近代語言和農業工藝課程的教學,以此來改革傳統的學校教育。新學校的教學注意研究學生的興趣,滿足學生的創造性要求。學校採用家庭式教育管理方式,整個制度強調發展學生的獨立精神,注意智力教育,尤其注重鼓勵學生學習運用科學方法去解決問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學校的自治也謀求培養學生組織社會生活的能力。為了給各國的新學校提供聯絡中心,1899年瑞士教育家費列爾在日內瓦建立了國際新學校局。1913年在該局注冊的新學校達一百多所。在共同的教育實驗中,新教育運動出現聯合趨勢,終於在1921年成立了新教育聯誼會並出版《新時代》雜志。從1932年起該聯誼會每兩年召開一次國際討論會,並在整個歐洲、部分亞洲和非洲國家和大部分英語地區建立了分會。1966年,該聯誼會改名為世界教育聯誼會,繼續發揮其作用。

與此同時,一些熱衷於革新的教育家,如法國的德莫林、比利時的德可樂利、義大利的蒙台梭利、德國的凱興斯泰納、英國的尼爾和羅素等人,不僅自己開辦新學校,而且運用生理學和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從理論上論證和概括新學校的原則,從而形成了新教育思想。新教育思想的主要觀點是:(1)通過自由教育發展兒童內在潛能,培養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具有主動精神和創造精神的人才;(2)按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組織教育;(3)重視現代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課程,通過多方面的教育來培養兒童多方面的能力,通過灌輸民主、自由和合作的觀念來培養學生的責任心和進取心;(4)主張教育要聯系實際生活,鼓勵兒童自由、自主地活動。新教育運動的教育綱領是「生活教育」、「尊重個性」和「自發學習」。

二、新教育運動的傑出代表蒙台梭利

(一)蒙台梭利的生平

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1870—1952)是義大利教育家,也是國際著名幼兒教育家。1870年8月31日蒙台梭利誕生在義大利亞得里亞海邊安科納省的希亞拉瓦萊鎮。她雖是獨生女,但父母從不溺愛她,使她從小就懂得關懷別人,萌發關心和照顧幼小者的念頭。她的父母希望她選擇義大利婦女的傳統職業當教師,但蒙台梭利從小愛好生物,後又迷戀醫學,因此她不顧親友的勸阻,沖破當時的習俗對女性的束縛,毅然考入羅馬大學醫學系。1896年她以優異成績畢業,成為義大利第一位女醫學博士。她在任羅馬大學附屬精神病診所助理醫生期間,治療有身心缺陷的兒童,並逐漸轉向對低能兒童的研究。為吸取前人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蒙台梭利先後去倫敦和巴黎,認真鑽研法國低能兒童教育先驅、醫生伊塔和塞貢的著作。她非常欣賞他們通過感官訓練活動醫治缺陷兒童的方法和經驗,並深受他們的教育觀點的影響。

1898年蒙台梭利在一次教師代表大會上提出了「兒童智力缺陷主要是教育問題,而不是醫學問題」的觀點。她深信只要運用正確的教育方法,就能改善低能兒童的狀況;而且,適用於低能兒童的教育方法也可用於正常兒童。她的發言引起了與會者的強烈反響。此後義大利教育部長任命她為國立特殊兒童學校的指導。在1898~1900年的兩年內,她成功地使低能兒童的讀寫能力勝過同齡的正常兒童。她在這兩年中獲得的經驗以及發明的一些方法,成為她以後從事教育工作的基礎。

為了從理論上探索正常兒童的教育問題以及新的科學教育學,1901年蒙台梭利重返羅馬大學,進哲學系深造,以擴大和加深對幼兒教育的理解。她把大量心血傾注在對人類學、精神病理學和心理學的研究上。1904年蒙台梭利成為人類學教授。

在義大利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的同時,廣大勞動人民生活窮困,貧民區兒童無人照管,他們喧囂街巷,損壞住房。1907年,羅馬住宅改善委員會為保護房屋,願出資把父母上班無人照管的3~7歲兒童組織起來。蒙台梭利應邀在羅馬貧民區辦起了第一所「兒童之家」,這使她有機會把自己的教育思想運用到對正常兒童的教育上,開始了對正常兒童的教育實驗和研究。她致力於幼兒教育的宣傳和改革,呼籲全社會都來關心兒童,認識兒童教育的重要性。1909年蒙台梭利根據對「兒童之家」經驗的總結,寫出《蒙台梭利方法》一書。此書風靡一時,被譯成二十多種文字在世界廣為流傳。

1911年蒙台梭利離開「兒童之家」,但仍研究兒童教育問題。從1919年起她在不少國家開辦每期為六個月的國際教師訓練班,親自講學,宣傳和推廣自己的教育思想。她的學生來自世界各大洲,回國後紛紛辦起蒙台梭利協會,由此形成了蒙台梭利運動,使蒙台梭利在幼兒教育方面產生的國際影響僅次於福祿培爾。這種協會後來發展成國際性機構。1925~1951年蒙台梭利連任九屆該協會的國際大會主席。

蒙台梭利的主要著作有:《童年的秘密》《蒙台梭利方法》《高級蒙台梭利方法》《有吸收力的心智》這些著作都有中譯本,收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外國教育名著叢書》中。等。她在這些著作中尖銳地批評舊式學校和舊式家庭教育,指責這種教育壓抑兒童本性、窒息兒童創造力的發展,呼籲新教育應以對兒童心理的研究為基礎。

(二)蒙台梭利的兒童發展觀

蒙台梭利認為:教育就是幫助兒童發展其內在力量;由遺傳決定的心理潛能規定了個體的發展方向,其表現就是自發沖動,正是這種自發沖動賦予兒童積極的生命動力,促使個體不斷發展;心理潛能必須在適宜的環境中並通過活動體現出來並獲得發展,教育的基本任務就是為兒童提供獨立進行自由活動的環境,使每個兒童的潛能得到自然發展,成為身心健康的兒童。她的基本的教育思想就是認為教育過程應與兒童心智發展階段和興趣相適應,而不應完全按照課程要求或教師的計劃。蒙台梭利批評舊教育看不到兒童發展的內在力量,把成人的思想、要求強加於兒童,對兒童橫加干涉,壓制和扭曲了兒童的發展,教育幾乎成了懲罰的同義詞。

蒙台梭利指出,兒童的發展是一個連續的自然過程,它可以劃分為不同的階段和敏感期。在某一個敏感期兒童對某一些物體和練習特別感興趣,能毫無困難地應付和學會他的特殊敏感度適用的事物;敏感期一旦過去,相應的興趣隨之消失。蒙台梭利關於兒童發展敏感期的觀點,是對教育心理學研究的重要貢獻。

蒙台梭利根據自己的觀察和研究,把兒童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出生到6歲,稱為創造期。這一階段出現一個又一個敏感期,是各種功能形成和發展的時期,也是人的個性形成的最重要時期。這一階段的任何疏忽和偏差都會造成永久性缺陷。該階段可細分為兩個時期。第一個時期從出生到3歲,稱為胚胎期。此時兒童沒有有意識的思維活動,只依靠其感官敏感性無意識地吸收一切外界刺激,並在各種刺激的影響下分別地、獨立地形成和發展各種能力。3~6歲為第二個時期,稱為個性形成期。這時兒童從無意識逐漸轉化到有意識,記憶、理解和思維能力逐漸發展,表現出對成人影響的敏感。第二階段從6歲到12歲,是較平穩發展的時期。處於這一階段的兒童能有意識地學習,開始具有抽象思維的能力。這一時期最適宜學習,開始形成學習技能和藝術技能,產生道德意識和社會感。兒童終生的智力興趣是在這一時期確定的。第三階段從12歲到18歲,稱為青春期。這是兒童發展過程中又一重大變化時期,是身心發展逐步走向成熟的時期。蒙台梭利的主要興趣是研究兒童第一階段的發展。

蒙台梭利在強調兒童發展取決於其內在力量的同時,也指出了適宜的環境對兒童發展的重要性。她指的環境是廣義的,包括兒童的活動環境、教師和教具。但她的兒童發展觀是建立在生物本能基礎上的,環境只不過是為潛能發展提供的場所,因此她對生命潛力的過分強調帶有神秘色彩。然而她要求尊重兒童的心理特點和個體差異,這是對無視兒童的傳統教育的勇敢挑戰。

(三)蒙台梭利的自由觀和紀律觀

蒙台梭利認為,兒童生命潛力的自發沖動表現為自由活動,引導還是壓制兒童的自由活動是區分教育好壞的標准。自由是蒙台梭利方法的最基本原則。她指出盡管家長深愛自己的孩子,但他們之間仍不斷發生沖突。究其根源是成人由於潛伏在心中的偏見而無意識地壓抑兒童個性的發展,為兒童心理發展設置障礙,壓制兒童的自由。蒙台梭利稱兒童為「成人之父」,呼籲成人凈化心中的愛,關心並承認兒童的權利,讓兒童自由發展。蒙台梭利把自由與紀律密切聯系起來,她認為真正的紀律只能建立在自由活動的基礎上,是主動的而不是被動的。但並非任何自由活動都能導致良好的紀律,只有身心協調的活動才能導致紀律。蒙台梭利把這種活動稱作工作。自由、工作和紀律,是蒙台梭利的「兒童之家」的三根支柱,它們通過工作有機地聯系起來。首先,工作有助於肌肉的協調和控制,因而能促進紀律的形成。第二,工作有助於培養兒童的獨立性,有助於兒童進行自我教育。蒙台梭利認為,沒有獨立性的人也就喪失了自由。第三,工作有助於培養意志力。服從是自我約束的重要標志,而服從的先決條件是具有相應的活動或抑制能力,即意志,而意志是在工作過程中發展起來的。蒙台梭利認為,在自由、工作基礎上建立起的紀律,完全不同於用壓制和命令訓練出的服從。她的「兒童之家」的一大特點是兒童通過自由活動和工作養成守紀律的習慣,這較符合兒童心理特點。她把肌肉的協調和意志力的培養作為形成良好紀律的途徑,對於後人是很有啟發意義的。

(四)感官教育和日常生活技能練習

蒙台梭利認為,感官是心靈的門戶,對智力發展尤其重要,因此她很重視感官訓練和智力培養。她認為,幼兒處於各種感覺的敏感期,兒童心靈在敏感期吸收的東西將保持終生,而任何疏忽都是不可彌補的。蒙台梭利針對人的各種感官,為「兒童之家」專門設計了各種各樣的教具。她把感官訓練分成視覺、觸覺、聽覺、嗅覺和味覺的訓練。每種感覺又可按其性質和形式分別進行練習。由於感官訓練主要是針對敏感期的,敏感期的出現則服從個體發展規律,因此訓練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符合兒童心理發展特點和興趣。通過感官訓練還可以早期發現兒童感官的某些缺陷並及時予以矯正。

蒙台梭利在對兒童強化感官訓練的同時,非常重視兒童日常生活技能的訓練。日常生活技能的訓練既能促進兒童體力和各種動作能力的協調發展,也是培養兒童獨立性的重要手段。蒙台梭利重視現實世界的需要,注重實際生活教育,強調通過活動促進兒童的生理發展,這是符合兒童生理特點的。但她狹隘地理解實際生活能力的培養,把它同一切想像活動截然對立起來,反對兒童游戲,忽視繪畫和音樂對想像力和情感的培養作用,這是她教育思想中的嚴重缺陷。

蒙台梭利繼承和改造了裴斯泰洛齊和福祿培爾等教育家的思想,應用當時的醫學、生理學、實驗心理學知識,結合自己的實驗,形成了自己的教育理論和方法體系。她的方法強調兒童有選擇活動的自由,相信兒童有自我教育和自我約束的能力,重視兒童早期智力發展,主張通過自由活動形成紀律。她採用精心設計的各種富有教育意義的教具使自己的方法發揮了巨大的教育作用。所有這些都是對當時盛行的傳統教育的有力挑戰,推動了20世紀初蓬勃興起的新教育運動。蒙台梭利作為一位成功的教育實踐家,她對兒童充滿了愛、信任和尊重,她善於耐心細致地觀察兒童,也善於機智及時地指導兒童,她的方法對20世紀學前教育產生了很大影響,成為當時學前教育的主要方法之一。但是,由於她的方法脫胎於低能兒童教育方法,因此不可避免地帶有機械訓練的性質和神秘主義的色彩。

『貳』 一個女孩上大學的時候,跟男友談了三年,現在一畢業就結婚了,她是同學中第一個結婚的,你們怎麼看待她這

都結婚了。還有撒看法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