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解釋通才教育
通才教育是相對傳統「專才」教育而提出的一種新的教育理念。該教育模式注重人才多方面素質的培養,除了具有專業特長外,還要培養人的社會能力、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目前,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廈門大學等十多所高等院校教育學、經濟學、管理學、心理學、人才學等方面的專家學者,正在共同研究高等教育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途徑,就通才教育的有關理論、辦學模式進行研究探索並以此指導實踐,以使學生的道德修養、業務知識、工作技能和社會適應能力有機結合,綜合素質得到全面發展。
當然,通才教育(General Ecation)又稱「普通教育」、「一般教育」,和「自由教育(Liberal Ecation)」同義,最早是對基礎教育的概括性稱謂,如今是面向所有大學生的一種非專業性教育。19世紀初以哈佛大學為代表的美國部分高校實行選修制,大學課程設置中要求所有學生在致力專業學習前,對知識的總體狀況有一個綜合的、全面的了解。因此,其主要內容,不僅涵蓋了跨學科的多專業領域的基礎性知識、技能和態度的教育。其教育方法也必然不能局限於課堂上的知識講授,還包括積極的教學互動和社會實踐。其培養目的旨在培養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有社會責任感的、全面發展的人。
㈡ 什麼是通識教育
1、通識教育是英文「general ecation」的譯名,也有人把它譯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通識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是所有大學生都應該接受的非專業性教育;通識教育旨在培養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有社會責任感的、全面發展的社會的人和國家的公民;通識教育是一種廣泛的、非專業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識、技能和態度的教育。其基本原則是文理滲透,各學科之間彼此交融,使學生在學好專業知識的基礎上擴大知識面和改善知識結構。
2、通識教育其核心精神在於培養學生適當的文化素養、科學知識、宏觀視野、生命智慧、分析思辨能力、表達溝通技巧以及終身學習成長的動力。
3、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不是對立的,只是在學識的范圍與程度上有一定差別,二者是相對而言的,通識教育並不是完全沒有專業教育,而專業教育也並不是完全沒有通識教育,可謂「通」中有「專」,「專」中有「通」,二者是互相融合,互相補充,互為前提,相輔相成的關系。美國教育家布魯貝克認為,專業教育和通識教育都是必要的,因為一個人必須不僅為工作作好准備,而且要為工作變換作好准備,普通教育(即通識教育)和職業教育(即專業教育)必須攜手並進。
㈢ 什麼是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是教育的一種,這種教育的目標是:在現代多元化的社會中,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於不同人群之間的知識和價值觀。
通識教育是英文「Liberal Arts Ecation"的譯名,也有學者把它譯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
自19世紀初美國博德學院(Bowdoin 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第一次將它與大學教育聯系起來後,有越來越多的人熱衷於對它進行研究和討論。雖然人們對於通識教育這個概念的表述各有不同,但是,對於通識教育的目標人們可以達成共識。
通識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為通識教育沒有專業的硬性劃分,它提供的選擇是多樣化的。而學生們通過多樣化的選擇,得到了自由的、順其自然的成長。
可以說,通識教育是一種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與實用性。之所以要以「大學問家、大思想家」為榜樣。
是因為他們身上有著獨立人格與獨立思考的可貴品質,而這正是通識教育的終極追求。因為,教育不是車間里的生產流水線,製造出來的都是同一個模式、同一樣的思維。
而是開發、挖掘出不同個體身上的潛質與精神氣質。因為通識教育是要「孕育」出真正的「人」而非「產品」。
㈣ 大學教育通識課程包括哪些
大學教育通識課程包括:
一、語言課程
語言課程的學習包括本國語言課程和外國語言課程。二者缺一不可。
二、數學課程
數學課程不僅能訓練人們嚴密、清晰的思維能力,同時還是現代社會人們學習其他科學的基本工具,數學課程還包括對計算機技術的學習。
三、文學與藝術課程
文學與藝術課程的學習能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判斷能力。可以說是鑒別藝術品的眼睛和耳朵。
四、歷史與文化課程
學習歷史與文化課程能獲得人類文明發展進程的知識,同時也能正確認識宇宙、社會以及我們自身。能更好的學會用歷史分析的方法看待處理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問題。
五、社會分析課程
社會分析課程幫助學生了解社會,把握社會運行的機制和規律,正確認識和處理各種復雜的社會問題。
六、道德思考課程
道德思考課程能使學生充分了解自身的存在,探索生命的意義。道德思考課程中還包括科學與技術課程和體育課程。
(4)大學通才教育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通識教育是教育的一種,這種教育的目標是:在現代多元化的社會中,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於不同人群之間的知識和價值觀。
通識教育與專業化教育,只是教育模式的不同選擇,但其本質上,卻是對「教育」的不同理解造成的。
其一,從通識教育的性質角度加以闡述。通識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組成部分;通識教育是「非專業、非職業性的教育」;通識教育是對所有大學生的教育;通識教育是一種大學理念,即整個大學的辦學思想;通識教育與自由教育同義,通識教育的實質就是對自由與人文傳統的繼承。
其二,從通識教育目的的角度進行闡述,如:「通識教育指非職業性和非專業性的教育,目的在於培養健全的個人和自由社會中健全的公民」;「通識教育作為大學的理念應該是造就具備遠大眼光、通融識見、博雅精神和優美情感的人才的高層的文明教育和完備的人性教育」。
其三,從通識教育的內容角度進行論述。如:「給20歲-25歲的青年一種關於人類興趣的所有學科的准確的、一般性的知識」;「通識教育是一種使學生熟悉知識主要領域內的事實的思想的教育類型」。
這類定義認為,通識教育是關於人的生活的各個領域的知識和技能的教育,是非專業性的、非職業性的、非功利性的、不直接為職業作準備的知識和能力的教育,其涉及范圍寬廣全面。
意義:
1、通識教育已是世界各大學普遍接受的國際化議題,因而應當引起中國教育界的充分重視。如果對通識教育沒有國際化的認同,就會在相當程度上失去話語權,失去國際共識,從而也就失去國際交流的一些前提。
對此,最好的辦法就是使通識教育溶入中國高等教育的基礎概念中,從而豐富和發展我們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2、通識教育實際上是素質教育最有效的實現方式。在通識教育中,貫徹「博學與精專相統一的個性化素質教育」,把通識教育分解成哲學社會科學素養、人文素養、自然科學與技術素養、美學藝術素養、實踐能力素養等五大模塊。
鼓勵學生結合自己實際跨學科、跨專業自由選課,充分發展個性,博學多識;鼓勵學生從難、從嚴、從自己實際出發自主選課,從而增強學生學習主動性全面提高素質。
3、通識教育也是「大學精神」的課程實現方式。現代大學,大多數都貫徹和踐行著「民主、科學、真理、正義、自由、寬容」的大學精神,這種精神不僅需要大學體制保證來實現,同樣需要課程體系來實現。
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力圖把學生培養成崇尚科學和民主,追求真理和正義,尊重他人善於溝通並能「仰望星空」的人才。
㈤ 什麼是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是教育的一種,這種教育的目標是:在現代多元化的社會中,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於不同人群之間的知識和價值觀。
通識教育本身源於19世紀,當時有不少歐美學者有感於現代大學的學術分科太過專門、知識被嚴重割裂,於是創造出通識教育,目的是培養學生能獨立思考、且對不同的學科有所認識,以至能將不同的知識融會貫通,最終目的是培養出完全、完整的人。自從20世紀,通識教育已廣泛成為歐美大學的必修科目。
(5)大學通才教育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通識教育的性質決定了通識教育存在的合理性。而現今教育制度的漠視通識教育及其所導致的一系列社會問題,愈發表明了通識教育的必要性所在。高等教育中通識教育的必要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全球化趨勢所帶來的多元文化之間的沖突碰撞,迫切需要大學的通識教育。社會經濟高速發展,整個世界日趨一體化。在此一體化的過程中,首先即會碰到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這個問題便是不同文化之間沖突碰撞的問題。
2、我國高校長期實行的專業化教育模式迫切呼喚大學通識教育的出現。專業化教育模式是我國高等教育在特定時期、特定社會背景中的選擇。這個選擇盡管在當時有合理性,對我國社會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不過缺陷也是明顯的。過分強調專業劃分,把學生的學習限制在一個狹窄知識領域,不利於學生全面發展。
㈥ 什麼是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是教育的一種,這種教育的目標是:在現代多元化的社會中,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於不同人群之間的知識和價值觀 。通識教育是英文「general ecation」或"liberal Study"的譯名,也有學者把它譯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通才教育」等等。
通識教育本身源於19世紀,當時有不少歐美學者有感於現代大學的學術分科太過專門、知識被嚴重割裂,於是創造出通識教育,目的是培養學生能獨立思考、且對不同的學科有所認識,以至能將不同的知識融會貫通,最終目的是培養出完全、完整的人。自從20世紀,通識教育已廣泛成為歐美大學的必修科目。
(6)大學通才教育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通識教育實際上是素質教育最有效的實現方式。在通識教育中,貫徹「博學與精專相統一的個性化素質教育」,把通識教育分解成哲學社會科學素養、人文素養、自然科學與技術素養、美學藝術素養、實踐能力素養等五大模塊。
鼓勵學生結合自己實際跨學科、跨專業自由選課,充分發展個性,博學多識;鼓勵學生從難、從嚴、從自己實際出發自主選課,從而增強學生學習主動性全面提高素質。
通識教育與專業化教育,只是教育模式的不同選擇,但其本質上,卻是對「教育」的不同理解造成的。
通識教育重在「育」而非「教」,因為通識教育沒有專業的硬性劃分,它提供的選擇是多樣化的。而學生們通過多樣化的選擇,得到了自由的、順其自然的成長,可以說,通識教育是一種人文教育,它超越功利性與實用性。
之所以要以「大學問家、大思想家」為榜樣,是因為他們身上有著獨立人格與獨立思考的可貴品質,而這正是通識教育的終極追求。因為,教育不是車間里的生產流水線,製造出來的都是同一個模式、同一樣的思維。而是開發、挖掘出不同個體身上的潛質與精神氣質。因為通識教育是要「孕育」出真正的「人」而非「產品」。
㈦ 大學通識教育是什麼
通識教育是教育的一種,這種教育的目標是,在現代多元化的社會中,為受教育者提供通行於不同人群之間的知識和價值觀,自19世紀初美國博德學院的帕卡德教授第一次將它與大學教育聯系起來後,有越來越多的人熱衷於對它進行研究和討論,所以又叫大學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最重要的功能是凝聚社會共識,克服專業教育的狹隘,無論是凝聚社會共識、辨別判斷價值觀,還是表達與交流、終身學習,亦或是豐富人生,這些通識教育的目標很難或基本上不可能通過專業教育實現。
大學的通識教育與中學教育的重大不同不在於知識的深度和廣度,而在於通識教育是一個忘記迷惑和再定位的過程,通識教育是「三位一體」,即融合價值塑造、能力培養、人類核心知識獲取為一體的教育體系。
(7)大學通才教育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通識教育是二戰之後西方興起的新教育模式,主要針對西方大學教育過度專業化,它的發展可以簡單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二戰結束前後,哥倫比亞大學質疑和批判大學的專業教育,大家知道,大學的學科分得很細。
第二個階段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以哈佛大學、芝加哥大學為代表,對專業教育造成的人的道德、倫理和人格問題進行更深入的分析反省和批判性建設。
第三個階段就是21世紀互聯網、人工智慧高新科技興起之後,人類對於什麼是知識、知識的傳播和學習有了新認識,我們可以看到理工學科和人文學科的交互、融合逐漸越來越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