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愛的教育》讀後感:愛是什麼
❷ 愛的教育中對愛的理解
如果說愛是一次旅遊,也許有人會有異議.但愛正是沒有盡頭的,愉快的旅遊.就像生活,如果把生活看成一次服刑,人們為了某一天刑滿釋放,得到超脫而干沉重的活兒;那麼這樣的生活必將使人痛苦厭倦.反之,把生活看成旅遊,一路上邊走邊看,就會很輕松,每天也會有因對新東西的感悟,學習而充實起來.於是,就想繼續走下去,甚至投入熱情,不在乎它將持續多久.這時候,這種情懷已升華為一種愛,一種對於生活的愛.讀《愛的教育》,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們是怎樣學習,生活,怎樣去愛.在感動中,我發現愛中包含著對於生活的追求.
❸ 對《愛的教育》中「愛究竟是什麼"這一問題展開討論
《愛的教育》之所以吸引我的是這特別的書名,是那加在「教育」之前的定語——「愛」。是啊,用飽含著愛的教育來給予孩子,那麼孩子們得到的這種教育必將轉化為對愛的理解,自然而然地,他們也一定會明白如何去付出愛。這是多麼美好的一種循環啊!
也可以這么說,這本書的書名也可以改為:一個義大利市立小學三年級學生的一學年只紀事。就是說,此書是以一個三年級小學生的語氣、日記的形式來寫的,其中也有他父親的修改以及佳人的附言,還有孩子入中學後重讀此冊的感受深入其中。這是這本書的另一個特別指出。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記每一天都會有一個小標題,讓人感覺又似乎像一個個小故事,平凡、幼稚、不乏有趣,而且耐人尋味,可以引發一大串故事之外的感覺。
整本書圍繞這小男孩安利柯而展開。安利柯就好像是一個鄰家小弟弟一樣生活在我們周圍,很親、很近,他也會對去學校產生恐懼,他所喜歡老師離他而去他會傷心落淚,兩天的休假之後他會覺得似乎好久沒見好朋友卡隆,他會和姐姐吵架,會……總之,當我們在哪個年齡時,與安利柯有著許多的相似之處。
與其說主人公是三年級生安利柯,不如講是在他周圍的用全身心的愛傾注於他以及他一樣的孩子們身上的師長們。他們的言行中洋溢著愛的氛圍。所以,孩子們也變得可愛、純潔起來。
安利柯的母親是個富於同情心的婦女。她會帶著孩子們送布給報上記載的窮婦人。而且她十分體貼他人,善解人意。當安利柯發現這戶窮人正是同學克洛西的家事,她又不時的強調:「不要作聲!」以免傷害到男孩的自尊。當克洛西看到他們,她又暗示兒子去與同學打招呼,使克洛西十分感動。她還很會借機教育孩子。在告訴安利柯「萬聖節」的意義時,她不會告訴他,他要用感恩的心去紀念許多英雄。
安利柯的父親似乎是從來都不對孩子「火」的,他總是會用很溫和的語氣來「訓人」。當安利柯抱怨「先生的態度不好、」時,他給兒子分析先生是事出有因,並非有意,病房告訴他,要諒解別人的一時無禮,還應敬愛辛苦的先生。學期結束,他會提醒兒子去向朋友們告別,以及去向曾對不起的人謝罪請求饒恕。他也很關心其他所認識的人的情況,生活里充滿歡笑。
安利柯的先生當然也不能不提。他對每一個學生都是那麼關心,一點點的小病都逃不過他的眼睛。他對犯錯之後又認錯的孩子從不多家指責,只是說一句:下次不要在再做這種事了。他把每一個孩子都當作自己的家人,並告訴孩子們,這個辦事他們的又一個家。他對自己的行為從來都負責,自己犯了錯,即使是芝麻點兒大的事,他也不會忘記道歉說:「對不起。」
還有許多可愛善良的孩子們,他們正學著相互關愛,是整個世界充斥了一種叫作「愛」的空氣,輕輕飄盪著,縈繞在每一個地方。這種有意無意有形無形中,孩子們以及每一個人學會——愛。
讀完整本書,不僅明白了如何去給予愛,更明白,原來自己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到很多人的思想、情感,所以更注意一言一行。《愛的教育》,不僅描述了安利柯所受的「愛的教育」,現實生活中的我更是受益匪淺。
這幾天,我讀了一本書,它的名字叫《愛的教育》。
《愛的教育》是一本日記,記錄的是安利柯在學校、家庭以及社會上的故事。
在愛的海洋中,我感受著濃濃的友情。《友情》、《好友柯雷蒂》、《卡倫,好朋友》、古路非》等幾篇日記中友情是多麼美好呀!看見柯雷蒂在劈柴,安利柯趕緊過去幫忙,多好呀!如果沒有愛心,是不會這么做的,多感人的友情啊!
在愛的海洋中,我感受到了愛國心!從《年輕的愛國心》、《愛國心》等幾篇日記中,我感受到祖國不可辱,愛國心不可少。明知道自己需要錢,可聽到別人罵自己的國家時,乞丐男孩寧願不要錢,也不能讓別人侮辱自己的祖國!
書里處處都有愛:母子情、師生情、同學友誼、同情心、孝心……每種愛都是感人肺腑的。
愛是冬天裡的一條圍巾。有一次,我出去玩,那時,有些冷,媽媽跟在後面,帶著圍巾,我一會兒跳,一會兒跑,滿頭大汗,等我停下來的時候,寒風吹著,我不停地打噴嚏,媽媽看見了,趕緊將圍巾繞在我的脖子上。
愛是在你傷心哭泣時送上的紙巾。當願望沒能滿足,或遇到困難,或不想拉二胡時,我的眼淚會不由自主地滑落下來,這時候,媽媽會不理我,只是在旁邊默默地遞一張紙巾給我,等我安靜下來,才給我細細講道理,讓我慚愧不已。
愛是媽媽煮的飯,愛是緊握著我冰冷的小手的爸爸的大手,愛是媽媽生病時我送上的一杯開水,愛是老師的諄諄教導,愛是同學間的互相幫助……
讀了《愛的教育》,我明白了:一個人從小不僅要學好各種文化知識,還要學習比這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對祖國、對家鄉、對人民、對父母、對師長、對同學、對周圍所有人的愛與尊重。
❹ 讀完《愛的教育》這本書,你對「愛」的理解是什麼
如果人人都獻出一點愛,這個世界將會變得更加美好。」是啊, 愛在我們之間無所不在: 父母親對你的愛;親朋好友對你的關懷……可當我讀了《愛的教育》後,對它又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愛的教育》原名《心》,它採用了日記體的形式,講述一個名叫安利柯的小男孩的成長的故事,詳細地記錄了他一年之內在學校、家庭、社會的所見所聞,字里行間洋溢著對祖國、父母、師長、朋友的真摯的愛,有著感人肺腑的力量。 《愛的教育》全書100篇,其中《仁慈的花朵》最讓我記憶猶新,歷歷在目。它描述了女子學校的女同學們幫助一個因在掃煙筒時丟了三十個銅板的小少年,並且還瞞著校長——做了一群「無名英雄」。英國哲學家洛克說得好:「我始終認為人們的行動是他們的思想的最好證明。」這個故事中閃耀著的崇高的品質和道德的光輝,給我的心靈以強烈的震撼。 而如今的社會上,有些人則非常勢利,他(她)們的行為准則是看是否對自己有利,即使在道義面前也不放棄討價還價。這種人是非常渺小的,他們的處事哲學必然會遭到人們的鄙棄。因為虛偽換不來真情,冷酷換不來熱忱。冷漠自私者失去了做人的道義,他們就很難得到別人盡心盡力的幫助,有失道之因,必然有寡助之果。人生的錯誤,往往在於「自私自利」四個字,私利不去,公道則亡。 反之,與人方便,與己方便;善待別人,等於善待自己;給別人幸福,就是給自己幸福;溫暖別人的同時,也溫暖了自己。一個人心裡有別人,總能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並有真情的奉獻,那麼得到的將是內心的充實,高尚的人格,愛心的照耀,真情的溫暖。甘願給社會付出真情和愛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因為幸福總是偏愛那些熱愛生活而樂於奉獻的善良的人。 「人間情,不分天南地北,暖你暖我;獻愛心,莫談貧富『貴賤』,人人可為。贈人玫瑰,手有餘香。獻給他人一份愛心,留給自己一份春天。」真情,讓你我心靈相通;真情,使世界不再孤單。只要你我伸出溫暖之手,讓世界充滿愛,真情可以到永遠。 願生活中處處開滿真、善、美的鮮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