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西塞羅認為教育應培養什麼樣的人
擴展閱讀
特步兒童怎麼加盟 2025-02-11 10:17:09
動漫人怎麼畫適合新手 2025-02-11 10:08:41

西塞羅認為教育應培養什麼樣的人

發布時間: 2023-06-11 06:38:24

『壹』 教育應培養什麼樣的人

我認為最根本的是培養有健全人格的人!請看下面的文章,我很有感觸,希望對你也有幫助!
教育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於俊卿)
案例簡況:
A、男生:18歲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本科畢業後進入美國愛荷華大學物理與天文系攻讀研究生。28歲通過答辯獲得博士學位……
B、男生:貧寒農家子弟,以優異的成績考入省級重點高中,高中期間成績優異,被評為省級三好學生,全國物理奧數二等獎,後考入省屬重點大學攻讀生物技術專業……
C、男生:初中體育成績優異,憑借長跑特長,進入重點高中,高一時七門功課不及格,從學校退學……
D、女生:七歲父母離異,隨母親生活,成績優異,組織能力強,順利升入省級重點高中,從初中起擔任班長,一直到高中畢業,高中學校辯論賽最佳辯手,省級優秀學生幹部,與同學老師關系融洽,考入澳門科技大學……
E、男生:4歲選入申奧形象大使;4歲學習鋼琴,師從中央音樂學院著名鋼琴教授韓劍明;8歲學習書法,師從清華大學方誌文;獲獎無數,10歲加入國家冰球隊,讀人大附中並留學美國……

問:這幾個學生你最喜歡哪一個?按照你喜歡的程度做一下排列?為什麼?站在什麼角度排列的?
這幾個人都是真實的案例,這只是一個簡況,有一點需要說明:這僅僅是個案,並不是所有有這樣經歷的人都是這樣,我們只是憑借這幾個案例說明我們要說的問題。
第一個人就是盧剛。
盧剛事件 是1991年11月1日就讀於美國愛荷華大學的中國博士留學生盧剛在校園中射殺數人的槍擊事件。整個事件的發生過程,只有十幾分鍾,就在這十幾分鍾里盧剛連殺6人,導致5人死亡,1人重傷,最後自己也飲彈自殺。
盧剛生於北京市,18歲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 1985年本科畢業後進入愛荷華大學物理與天文學系攻讀研究生。1991年通過答辯獲得博士學位。有人說盧剛每次考第一,年年考第一。他不允許自己考第二。這次事件的發生導火索就是因為他的成績是第二名,而第一名同樣是一位華裔留學生。當然這名留學生是第三個被盧剛槍殺的人。
有關盧剛事件的詳細過程以及後續的問題,大家可以從網上搜索一下,據說後來盧剛給她的姐姐寫過一封遺書,可能流露出盧剛這件事情的整個的心理過程,從中也可能會發現盧剛所受到的家庭教育和成長過程中的生活軌跡。
這個事件在當時曾震驚中美兩國,也曾經引起了一場關於中國教育弊端的討論。因為那個時候還很少有人提及「家庭教育」這個概念。但是在心理學界引起了我國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我曾經開玩笑說在我國青少年心理學上可以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因為正是因為有了「盧剛事件」我們開始重視青少年心理。

第二位是馬加爵。他是1981年出生的,死前是雲南大學化學院生物技術專業2000級學生,於2004年2月13日晚殺一人,2月14日晚殺一人,2月15日再殺兩人後從昆明火車站出逃。被公安部發布A級通緝令,並懸賞20萬緝拿他,2004年6月17日被執行死刑。

第三位是韓寒,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韓寒。
韓寒曾經說過:「七門功課亮紅燈,紅燈照亮我前程。」

韓寒說起自己在成長過程中,父母對他的教育,以及學校老師對他的態度等,大家可以想像到,都是負面的,他是個在批評中長大的人,所以他在經歷方舟子說他「代筆」事件時,絲毫不顯示出有什麼特別的氣憤,因為從小到大已經習慣了外人對他不公正的評價。他說他體育上的「入門」,本著好漢就得提當年勇的准則,得意之情溢於言表:「那時老師不喜歡我,運動會非要讓我去長跑,想看我出醜,我抱著就算死也要『曾經輝煌過』的心態,用百米沖刺的速度跑出去,結果還不小心破了校紀錄。」盡管如此,韓寒的體育強項還是因為逃課太多掛起了紅燈,直接導致八門功課七門不及格,然後被勸退回家。
周立波曾調侃韓寒「兼顧寫作和高風險的賽車,堪稱書生和勇士雙料王」韓寒主要是靠賽車收入,他不是靠文字賣錢,他的文字只是想說自己要說的話,根本不在意別人的評價,有人稱韓寒為當代的魯迅。

因此我們說不見得上大學就是好樣的。

第四位是我們省一所重點中學的一個學生的事情,也是一個真實案例,一個非常優秀的女生,組織能力非常強,很會與人相處,人緣也很好,是全校老師和家長公認的好學生,當時高中畢業時她媽媽是作為優秀畢業生家長在全校發言的。
誰都沒有想到,在外人眼裡這個優秀的孩子居然跳樓自殺,當這個消息傳到學校以後,孩子的任課老師、校長等都非常受打擊,都覺得他們的教育很失敗。

第五位就是李雙江之子李天一。李天一2011年9月6日晚曾經因為無照駕駛改裝的寶馬車,與另外一位叫蘇楠的年輕人毆打一對夫婦導致其勞教一年,李雙江也因此被列為2011年「四大名爹」之一。
然而2013年2月22日下午,一則有關於李雙江之子李天一涉嫌輪奸的消息在網路瘋傳,這件事在北京各界引起了很大反響。中央電視台、北京電視台等媒體都大量報道,把李雙江再次推到了各大媒體前端,使其聲譽受到了巨大的損害。李天一真正成了一個「坑爹」的孩子!

案例帶給我們的啟示:
案例一:
一、盧剛事件過去已經整整21年了,因為這個事件我們國家開始重視青少年心理,但是時隔20多年這樣的惡性事件不但沒有減少,反而越來越多,由他殺到自殺到殺雙親等等。這是為什麼?
我的理解是雖然心理學上重視了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但是我們沒有找到問題的根源,也就是育人的根本核心到底在哪裡?我們很多時候發現問題即從問題入手,反而解決不了問題,原因就在於我們沒有找到產生問題的根本原因,育人的根本問題在哪裡?不在學校,不在社會,也不在孩子自身,而是在家庭,解決了家庭教育的問題,也就解決了育人的根本問題。
盧剛事件就可以說明這個問題,雖然心理學重視了,也重視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但是隨著社會問題和教育體制問題,這樣的惡性事件越來越多。所以我們要找准育人的核心,也就是從家庭入手,提高家長的家庭教育素養,做好預防工作。
二、在這個事件中被他槍殺的副校長安·柯萊瑞的三個兄弟,做了一件我們根本想不到的事情,他們在安·柯萊瑞的追思會後舉行了記者招待會,他們以她的名義捐出一筆資金,宣布成立安·柯萊瑞博士國際學生心理學獎學基金,用以安慰和促進外國學生的心智健康,減少人類悲劇的發生。
同時又宣讀了他們給盧剛父母的一封信,信中說:此時此刻,比我們更悲痛的,只有你們一家。請你們理解,我們願和你們共同承受這悲傷。
由此我又想到了「葯家鑫肇事殺人」案發之後雙方鬧得不可開交,甚至對簿公堂。
在此,我們看出不同的國度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體現出的是不同的胸懷和氣度,究竟是什麼原因?這個問題同樣值得我們去思考。
我們一直都說中國是禮儀之邦,有著幾千年的文明史,而今天我們的國人在世人看來是不是這樣的?公共場所大聲喧嘩的,不排隊蜂湧而至搶東西的、隨地亂扔垃圾的等都是誰?這些問題與我們的家庭教育是否相關?

案例二:
馬加爵事件代表著寒門子弟,他當時出事以後,社會對這件事情的評價各有不同的聲音,有的說他是罪不容恕的大惡魔,有的說是因為社會「歧視」導致的,非常同情他,把責任歸咎於社會。如果我們追究他的成長經歷的話,就會發現,他的成長經歷是非常令人心痛的。他的家境非常貧窮,但是在這樣的家境中他又非常優秀,遺憾的他是因為家境貧窮而遭到別人的歧視。
問題:他的殺人動機真如那些同情他的人所說的那樣是由於貧窮導致的社會歧視嗎?
當時犯罪心理學教授李玫瑾為揭開「馬加爵何以成為殺人兇手」的謎底,親自奔赴雲南,對此案進行了全面調查,還專門為馬加爵設計了心理問卷,做了心理測試,之後寫出了上萬字的《馬加爵犯罪心理分析報告》。報告指出,真正決定馬加爵犯罪的心理問題,是他強烈、壓抑的情緒特點,是他扭曲的人生觀,還有「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
因此她反駁了上述所謂的貧窮和社會歧視等殺人動機,她說:如果馬加爵真的因為貧困和受歧視而殺人,那麼他報復的對象,應該是那些憑借自身富有而對其付諸了歧視行為的人。但事實是,受害者多數是跟他一樣家境貧寒的同學,甚至包括他最要好的朋友、身邊對他最友善的人之一。因此,馬加爵的殺人行為,與貧窮無關、與歧視無關,應該對此血案負責的,不是社會而是馬加爵本人。
我們站在家庭教育這個角度去分析這個案例,所以我的問題是:導致馬加爵出現這個結果的是誰?
我們知道,每個人從客觀上都存在一些天然的社會支持系統,如父母、老師、領導等,而對我們長大成人最直接的影響人是我們的父母,因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終身的老師,父母的言傳身教對孩子一生的影響是任何人無法替代的。大家說對嗎?
因此我們承擔著比傳授知識更重要的任務,那就是育人。所以我們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基礎。

案例三:
韓寒雖然已經過去12年了,但是像韓寒這樣的學生在目前卻非常普遍,這樣不看好的學生在學校還同樣受著歧視,但是現在看來,正是這樣有著獨立人格的孩子,他們的人格往往是最健康的,他經受住打擊和挫折,頑強的生活在人們的歧視中。
所以才有了韓寒對自己的調侃:「七門功課亮紅燈,紅燈照亮我前程。」所以他在經歷方舟子說他「代筆」事件時,絲毫不顯示出有什麼特別的氣憤,因為從小到大已經習慣了外人對他不公正的評價。
問題:面對像韓寒這樣的孩子或者學生,如果是你,你會怎麼做?
什麼樣的態度就會體現出我們什麼樣的育人素養。

案例四:
這個女生的事件就更普遍了,搜索網上的大學生自殺或者研究生自殺,會出現無數條信息,至於自殺的理由有學業和就業壓力的、有情感受挫、抑鬱等。七歲父母就離異,一直隨母親生活,成績優異,性格開朗,組織能力強,從初中起擔任班長,一直到高中畢業,高中學校辯論賽最佳辯手,省級優秀學生幹部,與同學老師關系融洽的留學生,考入澳門科技大學……在外人看來一個如此優秀的孩子,為什麼會選擇自殺,她身上缺少的是什麼?
雖然是單親家庭,但是她並不缺少愛,和韓寒的成長正好相反,一路太順,缺少的正是抗壓力和抗挫折能力,缺少健全的的人格。

案例五:
我們說「德」是做人之本,是最起碼應該具備的品質。
給予一個人最高的評價是什麼?
我覺得給予一個人最高的評價是「教養」。當一個人作為獨立的個體立足社會時,人們往往通過他的行為方式給他一個評價,他本人的素質代表著他的家庭教育素養。也就是教養。
有網友評價說李天一的教育是:重藝,缺徳,失教養。
我也說,父母為他創造一切條件給予他專業技能的培養,卻沒有給他做人的教育,使其危害社會!所以說,任何事業的成功都替代不了家庭教育的失敗!
今天給大家舉出這幾個案例,就是想引導大家進行討論:我們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什麼才是孩子們真正需要的?孩子想要的並不是家長所給予的,家長所給予的也不是孩子所需要的。

我們先來回答幾個問題:
1、我們為什麼生孩子?
2、作為父母我們需要一個什麼樣的孩子?
3、我們應該給孩子什麼樣的教育?也就是對孩子最重要的教育是什麼?或者說教育的核心是什麼?
4、目前孩子最缺失的教育是什麼?

每年剛開學和期末考試結束是學生自殺的高發時段,這也都是與我們的育人素養是直接相關的,有的是因為老師,有的是因為家長。
1月19日的一篇博文:考試排名下滑 14歲男生跳樓身亡
2月25日微博:寒假作業沒做完 13歲少年開學日自殺
1月20日齊魯晚報微博發出的題為《女大學生留遺書跳橋身亡,稱壓力太大》

不論是小學生還是大學生,甚至包括年前庫爾勒18歲的高三學生,他們自殺的原因除了來自教育制度或各方面的壓力,還有就是缺少我們對他們的抗挫折能力和生命教育。因此對孩子進行健全的人格教育非常重要。

現在的孩子缺少應對生活的能力。父母包辦了生活中的一切,把本該屬於孩子的基本生活能力都剝奪了,他們總有離開父母獨立面對社會的那一天,如果等有一天父母不在了,讓孩子如何生存?他們能快樂嗎?

來自微博的短文:

小學:「你要是不好好學習,將來就考不上初中。」

初中:「你要是不好好學習,將來就考不上高中。」

高中:「你要是不好好學習,將來就考不上大學。」

大學:「你要是不好好學習,將來就找不著工作。」

老闆:「你在學校的時候是不是光顧著學習了……」

吳稼祥先生說「溺愛等於陷害」,我認為這句話值得全天下的父母去品味。與其說李天一是「坑爹」倒不如說是李雙江「坑子」——導致李天一今天這樣結果的正是李雙江的溺愛。

故事分享:
我曾經聽到過這樣一個故事,說一個人有一天想要往牆上掛一幅畫,就忙忙叨叨地找錘子和釘子。當他把釘子釘進牆後,卻發現這個釘子根本掛不住這幅畫。怎麼辦呢?他說,那就只能往牆里楔個小木楔子,然後再釘釘子。他去找木頭。找到木頭又發現太大。又去找斧子,發現對付木頭不順手,又去找鋸子。鋸子有了,又發現鋸條斷了,又去找鋸條。這樣一件一件東西找下來,等他把所有的東西都湊齊了,他已經不知道要干什麼了,他早忘記了那幅畫了。
黎巴嫩著名的詩人紀伯倫曾經感嘆:「我們已經走得太遠,以至於忘記了為什麼而出發。」
我們教育孩子不也是這樣,讓孩子快樂幸福是每一位父母共同的心願,但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隨著我們的功利心不斷的膨脹,把自己未完成的心願寄託到孩子身上讓孩子替你完成;因為你的工作不如意,就一定要讓自己的孩子將來要超過你;看到鄰居家孩子考上重點高中,你就忙著給孩子報奧數班,看到同事家的孩子考上清華大學,你又開始忙找老師給孩子補習。讓孩子失去童年,失去快樂,失去自由,失去健康,最終不堪重壓,採取最極端的做法:毀滅自己!等到那時候一切都悔之晚矣!
【所以,讓孩子幸福快樂,健康成長是我們對孩子的希望,所以考試考得的怎麼樣不重要。讓孩子珍愛生命,不僅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樣要珍惜別人生命,所以活著是最美好的事情,不論什麼樣的事情和生命相比,一切都是「浮雲」,健康快樂的活著是最重要的事情,所以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健全的人格。】
【我們最重要的是培養一個具有健全人格能獨自面對社會的人。這應該是底線,是最基本的。然後再根據孩子自身的能力去實現自我價值,為社會作更大的貢獻。】

分享央視著名主持人張泉靈在微博中說的,以此共勉:「保養好自己身體,老了別給孩子添麻煩。教育好自家孩子,大了別給社會添麻煩。」

『貳』 教育培養什麼樣的人

中國教育以培養什麼樣的人為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所要培養的人的質量和規格的總要求,即解決把受教育者培養成什麼樣的人的問題。按照《教育法》的規定,我國現階段的教育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教育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
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是提高國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新時期以來的教育改革,使我們不斷深化了對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發展規律和歷史使命的認識。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教育事業的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重點是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於探索的創新精神、善於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培養什麼樣的人
————《從冬蟲到夏草》有感 周娟 在學習了董紹才老師的《從冬蟲到夏草》講座之後,我深深記住了董老師的一句話:這句話象一記重錘,落在我的心裡,激起了許多的思考與感慨。在我在工作崗位上工作了這么多年以來,教授學習知識是我的主要職責,我用盡了各種方法來實現這一目標:積極備課,系統授課,研究學生能力,把握知識領域,認真對待考試命題,等等。我無一不做的淋漓盡致。但是,總覺得自己所做的缺少點什麼,這就像是秀美的上,有水才有靈性一樣。今天在聽了董老師的講座之後,我才明白,在教育的道路上,我所缺少的事「人文教育」。正如董老師所說:在閱讀能力比賽中,中國學生暴露出來的缺點是:被動閱讀較多,這與老師課堂上的挑戰性問題較少,作業多為反復操練有關。使學生缺乏自我調控學習策略。另外,學生課業負擔重,使學生閱讀興趣,師生關系,語文課紀律風氣,教師激發學生閱讀參與的策略等閱讀成績造成嚴重影響。從而使學生失去自我學習的習慣。常常聽老師們會談到這樣的問題:「高分低能」。我覺得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結果,與我們所實施的學校教育有很大的關系,許多老師卻和我一樣,盡職盡責的去上好每一節課,但是忽略了教育的點睛之筆:「人文教育」。我們的學生缺乏的不是知識,而是對知識的了解。什麼是對知識的了解呢?是指學生應對所學知識弄清原由,更注重的是掌握知識的用途,應用領域,不能只做學習知識的機器,一味吸收而無所用途。這樣開來,我平時所做的就是把學生當初灌輸知識的機器,強迫學生被動的接受,忽略他們對知識的有效輸出,同時,這也就造成了學生對所學知識更容易遺忘的惡性循環,常常聽到身邊的老師感慨:現在的學生講了10遍他也不會。其實,問題不僅僅是出在了學生身上。我們身為老師也應有責任,也許我們沒有給學生講明白為什麼要學,學了的用途及優點在哪兒。使學生缺乏了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而老師就會覺得「學生難教」。那麼我們要怎麼做呢?首先,作為老師,我們應該有創新精神,不要以為這本教材我教了許多年,什麼知識是重點,什麼東西可以摒棄,從而忽略最為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學習這些不變的知識的人產生了改變,時代也在改變,要是我們一成不變,誰會去接受我們所教授的知識呢?所以,作為老師,我們應該做「先行者」去嘗試新的方法,把社會素材,人文信息,輔助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到時代的變換盡在自己所學的知識中。其次,實踐能力是考驗一個人的最高行為標准,會的東西再多,如果知識泛泛空談,又有何用?所陸扮晌以,我們不但要提高自身的實踐能力,更要讓學生學會如何去實踐。比如:有一堂課,我公開了一組爬長城的照片,有許多照片是我和外國人一起拍照的,學生們都很興奮,我順勢問了一句:「如果有一位美麗的外國女孩在你的面前,你怎樣去邀請她和你一起拍照呢?」學生們頓時來了興趣,從一個「拍照」的短語,說到了「和我一起拍照」,再到「和我一早鋒起拍照,好嗎」學生們從一點點把語言升華到一種交流工具上,也使語言成為一種有實踐意義的知識。有了實踐能力,許多的知識看起來簡單透明,不再空洞。在我的課堂缺謹上,去尋找實踐方案,是我讓學生學習知識的最有效的載體,我將會長此以往,繼續努力。最後,要有社會責任感。這不僅僅是要求老師去具備社會責任感,同時也要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這就是我在以往教學中最大的缺失。大多數的老師都會這樣認為:我教給學生知識,我注重知識的運用,這樣就是我作為一個成功老師的職責。其實,這真的是全部嗎?那我為什麼又會覺得自己的教師生涯中,缺失了什麼呢?這就是社會責任感。我們身為教師,做好教師已經擔當起自己的社會責任,但是我們又是一個不同於其他工作領域的團體,不是自我表現......>>
教育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
大學到底應該培養怎樣的人才?

首先,一個簡單的問題:大學生和非大學生的區別究竟是什麼?很多人都不假思索,我們來讀大學就是要學知識學技術的啊!但是,我想先說明的一點是:大學不是技校。一個機電專業的大學畢業生能夠操作、維護一台機器,但是一個只有初中學歷的熟練技工也照樣可以操作,甚至比大學生操作的更好;一個外語系畢業的大學生能夠說一口流利的外語,能夠將長篇的外文資料翻譯成中文,可是,一個跑到外國買了幾年烤紅薯的人也能說外語,甚至比大學生說的更地道;一個醫學院的畢業生能夠拿起聽診器給病人看病,能夠憑借幾百萬一台的醫療儀器診斷出病人的疾病,可是很多衛校畢業的中專生在積累若干年經驗以後,照樣可以拿手術刀,古時候的中醫甚至能夠懸絲把脈,僅憑一根絲線就能為病人開葯方並保證要到病除……

所以,大學生和非大學生最主要的區別絕對不在於是否掌握了一門專業技能。那麼,問題來了。大學究竟應該培養怎樣的人才呢?

1.人之為人。很多在教育上頗有建樹的老師都會強調這樣一個點「人才,首先是人,方能成才。」在這個點上看來,在大學教育中,首先應該培養學生獨立健全的人格。「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從古到今文人雅士追求的最高境界。當代社會中,不知是社會風氣的問題還是人們常說的「人心不古」,大學生這個群體中屢屢出現令人咋舌的「奇葩」事件。馬加爵、葯家鑫等依然記憶猶新,有知識、沒品德的人對社會的禍害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大學生的品德教育毫不猶豫應該放在第一位!我認為,應該按照以人為本的教育價值觀來確定學校教育的方針和培養政策,要更新我們延續至今的「培養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個陳舊的提法。這是一個不準確的、過度政治化的一個目標,使教育的培養目標突出了建設者,誇大了教育在人力資源開發上的額作用,而忽視了人性和人文發展。

2.人之成才。雖然很不情願,但是也不能否認的一個事實是,我們從小時候牙牙學語開始,到我們最終變成浩浩盪盪穿過高考獨木橋的一匹,我們一直䙓不開各種標准答案、公認的社會贊同觀念。經過這個大爐的熔煉,我們最終變成批量生產品中的一個,最終變成一個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來到大學,一個天空任鳥飛,海闊憑魚躍的理想殿堂,我們可以松開分數對我們「千奇百怪」的思想的束縛,堅持自己的執著追求,忽略他人對自己的不解,懷著「燕雀安知鴻鵠之志」的大氣踐行對自己的諾言。大學的教育中,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意識是促進學生成才、社會前進、國家軟實力發展的重要條件。

3.人之發展。隨著社會的發展,對人才的創新意識、就業能力的要求將越來越高,我國高等教育的歷史使命應該也包括就業能力。中國科學院首席科學家牛文元指出,人口三大高峰在未來的30到40年將相繼來臨,即人口總量現在已經達到13億,在未來20多年當中,新生人口還會以每年1000萬左右的速度增長。龐大的人口基數,每年急速遞增的求職大軍,日復一日的求職壓力,相信大部分求職者都深有感觸。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不得不說是也一個很迫切的問題。

4.人之幸福。「培養什麼人?我認為要培養幸福的公民。」因為現在的學生多數是不幸福的,過大的學業、社會用熱壓力,是=使他們越來越多地感受到不幸福。巨大的學習壓力扭曲了學生的學業動機和人格發展,導致認知渴望的缺乏性,學習內容空洞,競爭越來越激烈,人際關系不良, 使學習失去快樂,新鮮感過於短暫,甚至導致學生厭學,厭惡生活,甚至有些學生採用極端手段來逃避學習壓力。據不完全統計,大學生平均每天上課以及學習時間大概在12小時左右。從學生的學習時間是就不難看出,屬於他們自己的後司機那太少或者根本就沒有,長期下去越來越沒有幸福感......>>
教育該培養怎樣的人
新鄭外國語高級中學王海智 毋庸置疑,教育是一項培養人的事業,因此她光榮;又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所以她偉大而艱鉅。 長期以來,國人的思想深處似乎永遠隱藏著「不吃苦中苦,難為人上人」的古訓。可以說,科舉制度的長期存在,使得學而優則仕的觀念深入人心。在古代,學校教育的終極目的就是為國家選拔輸送優秀的治國理政的人才,說白了就是為國家機器培養官員。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寒門子弟藉助學校教育獲取功名,躋身士大夫階層,做了官,就成了人上人,也就高人一等,享有了特權,便有了錦衣玉食的可能。「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鍾粟」說的也是這個意思。 進入現代社會,民主、自由觀念深入人心,個體生命價值和民 *** 利越來越被人們重視,社會化程度日益提高,這些都促使對「人」的社會化的認識進一步深入。現代社會中,社會成員之間聯系日益緊密,社會集約化程度極高,社會分工日益細致,相互間的合作顯得日益重要,任何人都無法游離於社會之外單打獨斗。物質極大豐富,科技日益進步,文明程度越來越高,公民意識越來越強的當今時代,做一名合格的公民應該是社會對人的最基本的要求。因此,為國家培養合格的公民應該成為教育的基本培養目標,也是重要目標。我們新時代教育不是為了培養「人上人」,而應著力培養「人中人」。 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應該是也必須是我們社會主義教育的培養目標。國家建設中,需要高精尖的棟梁之才,同時更需要千千萬萬的普通勞動者,更多的人靠著自己的一技之長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貢獻者自己的力量。我們的基礎教育應該在培養合格公民上多下功夫,做足文章,而不應抓了西瓜,丟了芝麻。抓住了一部分優秀學生,而忽略了大多數普通學生,甚至放棄了一部分「難教的學生」,如此就成了教育之痛。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公民的誕生》一文中也提出了教育應培養合格公民的觀點。所以,教育不能止於知識的傳授,技能的培養,更應該是公民意識的養成。「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倡導的就是一種公民意識。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一切與我相關的思維習慣促成孩子們關注自我與自然、社會的密不可分的聯系,學會主動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應該是公民意識的起點。 反觀我們當下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我們的家長和學校、老師都給孩子怎樣的教育。主流的現實應是學校里分數至上,學習成績至上,升學率至上。上個好學校,找個好工作,有個高收入,幾乎變成了所有老師、家長和學生的共同心願。當然,這些都無可厚非,但是對於那些考不了高分,上不了好學校,找不了好工作,掙不到高收入的普通孩子呢,他們該怎樣正視自己的處境呢?每個人渴望優秀,但不能只有一把尺子,否則大多數人都只能充當陪襯,或成了墊背的。 教育的急功近利和短視毀掉的不僅僅是個別孩子的前程和終身幸福,更是毀掉了一代甚至幾代人的幸福,而這又關乎國家和民族的未來。這絕不是危言聳聽,近年來關於中日、中美教育的考察比較的報告結果一次次的刺痛國人的神經。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應該得到認真貫徹。 從國家到個人,從社會到學校,從老師到家長再到學生,都應該清醒的認識到健全的人格,健康的體魄,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公民意識是孩子未來立足於社會的基本條件,而我們的教育更應該在這些方面不遺餘力。
教育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
毋庸置疑,教育是一項培養人的事業,因此她光榮;又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所以她偉大而艱鉅。

長期以來,國人的思想深處似乎永遠隱藏著「不吃苦中苦,難為人上人」的古訓。可以說,科舉制度的長期存在,使得學而優則仕的觀念深入人心。在古代,學校教育的終極目的就是為國家選拔輸送優秀的治國理政的人才,說白了就是為國家機器培養官員。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寒門子弟藉助學校教育獲取功名,躋身士大夫階層,做了官,就成了人上人,也就高人一等,享有了特權,便有了錦衣玉食的可能。「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鍾粟」說的也是這個意思。

進入現代社會,民主、自由觀念深入人心,個體生命價值和民 *** 利越來越被人們重視,社會化程度日益提高,這些都促使對「人」的社會化的認識進一步深入。現代社會中,社會成員之間聯系日益緊密,社會集約化程度極高,社會分工日益細致,相互間的合作顯得日益重要,任何人都無法游離於社會之外單打獨斗。物質極大豐富,科技日益進步,文明程度越來越高,公民意識越來越強的當今時代,做一名合格的公民應該是社會對人的最基本的要求。因此,為國家培養合格的公民應該成為教育的基本培養目標,也是重要目標。我們新時代教育不是為了培養「人上人」,而應著力培養「人中人」。

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應該是也必須是我們社會主義教育的培養目標。國家建設中,需要高精尖的棟梁之才,同時更需要千千萬萬的普通勞動者,更多的人靠著自己的一技之長在平凡的崗位上默默貢獻者自己的力量。我們的基礎教育應該在培養合格公民上多下功夫,做足文章,而不應抓了西瓜,丟了芝麻。抓住了一部分優秀學生,而忽略了大多數普通學生,甚至放棄了一部分「難教的學生」,如此就成了教育之痛。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公民的誕生》一文中也提出了教育應培養合格公民的觀點。所以,教育不能止於知識的傳授,技能的培養,更應該是公民意識的養成。「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倡導的就是一種公民意識。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一切與我相關的思維習慣促成孩子們關注自我與自然、社會的密不可分的聯系,學會主動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應該是公民意識的起點。
教育要培養什麼樣的人 完整的人
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明確的人。出來社會之後能為祖國做出貢獻的人
教育要培養什麼樣的人
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明確的人。出來社會之後能為祖國做出貢獻的人
教育應該培養什麼樣的人
中國官方:教育應該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許多人說:教育應該培養有健全人格,和有著基本常識和動手能力的合格公民,理性的人格。

我說:教育應該培養有道德的人,然後才是有智慧的人,後來變成有才能的人。

『叄』 教育應該培養什麼人

談教育培養什麼人:要培養學生成為受人尊敬的人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有人預測,再過十幾年,我們可能成為第一大經濟體。一個國家的
崛起和發展,一般都是三步曲。第一步,成為大國;第二步,成為強國;第三步,成為受人尊敬的國家。經過三十多年的努力,我們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大國,正在向
強-國邁進,最終,我們的目標是成為受人尊敬的國家。一個國家要真正受人尊敬,不僅要有強大的經濟和強大的國-防,還要有強大的文化和被世界認同的價值觀念。

從事教
育工作的老師,整天和學生在一起,大家都有同感,現在的教育工作,效果還不太讓人滿意的,不是物質境界的教育,不是精神境界的教育,而是靈-魂-世-界的教育。
教育工作的過程,就是幫助學生不斷超越的過程,讓學生超越物質的生活而進入精神的生活,超越精神的生活而進入靈-魂的生活,讓學生有充實而強大的心靈、美麗
而高潔的靈-魂。

有正確的目標,才能培養更多的人。

『肆』 教育要培養什麼樣的人

1、 教育首先應該培養完整的人。完整的人不能沒有理性和德性。我們應當基於人的基本生存發展特性,注重培養每個人的獨立思想、自由精神、健康人格、公民觀念、規則意識、質疑勇氣等等,使人們養成對智慧以及真、善、美的追求,實現精神成長,進而追尋一種良善的美好價值的生活。我們的教育補上這厚重的一課,才會綻放人性的輝光,也才會奠定生命健康、積極、向上成長與發展的基石。

2、其次教育才能培養有用的人。也就是有一定知識、文化、技能,成為對國家和社會有用之人,並以此實現自我生存發展、自我價值意義。現時代的教育多在這方面下功夫,卻也未能盡如人意。其原因仍在於,機械化的教育模式,教給學生的不少是靜態的、過時的甚至是死的知識技能,難以做到與瞬息萬變的市場需求對接,使培養出來的人不為社會所需。在這方面,惟有通過知識文化技能的傳授,教會學生一些學習的本領、創新的精神、應變的技巧、思考的習慣、實踐的能力等,才能使其以變應變,始終成為有用之人。

3、 教育的終極目的,應該是培養自由發展的人。完整的人和有用的人,是人的自由發展的雙翼。在此基礎上,人生的理想與信念、意義與價值、創造與創新、奮斗與進取,都變得明晰而可循。進而通過自由發展的塑造,使個人與國家、民族、人民、社會的利益目標實現統一,在為國家民族目標奮斗的過程中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在促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過程中實現國家民族的目標。教育惟有在這個層次上,也才能培養出大批一流的、傑出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