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的設立對如今的教育培訓機構有什麼影響
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僅名稱而言定位就十分精準:主要針對和重點治理校外培訓領域的各種虛假宣傳、引導攀比、製造焦慮、甚至以圈錢為目的等各種亂象,希望切實做到校內校外協同「減負」。
1、課後服務作為校內教育的有益補充,真正做到為家庭教育減負
近些年發展起來的課後託管、作業班、課外素質教育、研學教育等,作為校內教育的有益補充和滿足家長實際需求的教育服務,並不在監管之列。學生課後託管雖也屬於教育領域,但與以升學、提分、提前教學為主的校外培訓有著本質的區別,託管類的服務屬性更強,以滿足家長剛需為基礎,可以說是民生工程,在助力校內教育解決孩子學業的同時,有效降低了家長及時接送、晚間作業輔導等諸多負擔。
雖然教育部2017年有過文件通知,支持推行校內託管、延時服務,但在目前看來,各地的教育部門以及學校仍在探索當中,家長對校內託管、延時服務的質量認可度不高,不少家長還是更願意將孩子送到校外課後託管教育機構,這也說明了校外課後託管教育機構的存在仍然很有必要。
校外課後託管從最開始的「小飯桌」、「託管班」,再到後來的「安親班」、「托育班」、「托教班」、「社區班」、「作業班」,經過市場的不斷探索發展,目前中高端學生課後託管服務機構已在模式探索上獲得相對成熟的經驗。
2、服務市場的多元化和個性化需求,是校外服務做好校內有益補充的根本和趨勢
由於班級和學科教師的水平及經驗不同,學生的基礎程度、學習能力不同,家庭教育程度不同,因此在同一的教學過程中也會產生不同的結果,造成孩子校內教育必然的差距。好的校外服務就是能夠深度系統地培養尤其是低年級學生的學習習慣、訓練提升孩子的學習能力,解決家庭作業輔導難的問題,有效地幫助孩子夯實校內所學知識。
筆者相信,很多優質校外課後託管機構必將在新一輪發展中抓住有利趨勢,將「經驗」變現為「規模」,從而引領整個行業進入高速發展通道。
值得注意的是,在以「品質」和「實力」說話的如今,不規范的小機構因為缺乏穩定師資和資源整合能力,已無力參與大規模角逐,新一輪競爭必然是品牌與品牌、模式與模式之間的競爭。
⑵ 教育部回應校外培訓機構如何進一步規范,加強監管有什麼好處
校外培訓本是好事,但是為了培訓讓自己獲得利潤,傷害學生心靈就是一件壞事,加強監管就是在保護學生的權益。校外培訓機構的種類是很多的,也就是說我們在報名的時候不能正確去分辨這些學校,很多時候就會落入這些學校的陷阱。誇大教育宣傳,保證提高孩子成績等等這樣的說法都會讓家長和學生心動,但是只是培養孩子考試的能力真的是學習能力的加強嗎?
三、讓學生有選擇的條件
很多教育機構會到校門口發傳單,然後家長就會給這些培訓機構打電話,給孩子報名參加這樣的培訓,但是孩子不知道自己到底適不適合這樣的學校,自己也沒有選擇的餘地。並且很多時候我們家長為我們選擇了我們就得去參加培訓,在無形間就會增加孩子的壓力,但是如果對這些違規培訓的行為進行規范,就會讓學生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培訓機構,對於孩子來說也能真正提高自己的學習成績。
⑶ 教育培訓行業發展前景如何 ,,
我認為國內教育培訓未來發展趨勢有以下三種:
一、我國教育培訓業的品牌化格局將逐步形成,各個大品牌將在自己的領域內不斷地發展壯大,將標准化和專業化的運營模式推向全國,這也將是中國教育培訓業的未來發展格局。
二、隨著國際教育集團不斷入住中國教育市場,我國的教育機構也將走向國際大舞台,我們既要學習國際先進的教育模式,同時也要藉助本土的優勢研發國內教育產品,努力提高國際競爭力。
三、中小學課外輔導市場將是最受投資者關注的細分市場。調查表明,目前全國有73%的中小學生,選擇用課外輔導的方式來彌補學校教育的不足。調查顯示,1/3的家長願意拿出上萬元為孩子進行課外輔導,中小學課外輔導市場發展潛力巨大。
幼兒教育市場發展潛力巨大。近些年來,我國教育培訓市場受到投資商的廣泛關注,我國教育培訓領域的市場空間巨大。統計數據表明,教育支出在中國已經超過其他生活費用成為僅次於食物的第二大日常支出。
但是在互聯網在線教育的沖擊之下,線下的傳統教育在未來應當要向未來趨勢的線上教育進行合理的融洽以及本地化,尋求其中更加穩定且具備未來性質的發展方向。
例如目前線下傳統的學科類教育(語文、數學、英語等),可以將上課過程錄制下來,然後通過免費或者付費的方式,在互聯網知識付費平台上進行上線發布,其課程面對的用戶可以大眾也可以是學生群體內,其優點在於學生可以將上課內容進行再次聽講,利於使知識更加的牢固。
另外,還可以將一些課上筆記、練習題以及一些小知識等也統一上傳到互聯網上,如果條件支持的話,最好就是能線上進行相關的授課,使線上與線下得到更完美的融合。
⑷ 教育部整頓校外培訓機構,會對教育培訓行業帶來什麼影響
很多人都有小時候,去課外培訓機構補課的經歷。說實在還是挺痛苦的,而且課外培訓機構佔用了孩子大量的時間,周六周日要奔波於各個培訓班裡面學到的知識,也不一定能夠記得。這樣的話增加了學生的壓力,同時也給家長帶來了很大的經濟負擔,也不一定能夠對孩子的成長有怎樣的提高。教育部已經整頓了課外培訓機構了,那麼會對教育培訓行業帶來怎什麼影響呢?
⑸ 國家對培訓機構的政策
法律分析:國內教育行業政策呈現巨大調整,國家教育部及各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多番嚴厲管制教育培訓行業,包括「辦學許可證規范化、師資資質規范化、嚴禁虛假廣告和違規宣傳、管控中小學學生課外培訓時長、成立校外教育培訓監管司」等多項政策,對不合規機構進行行政處罰,以提升學生學業成績為核心業務的K12教育市場急速降溫,低品質、不合規機構逐步被淘汰。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第十七條 國家實行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學校教育制度。
國家建立科學的學制系統。學制系統內的學校和其他教育機構的設置、教育形式、修業年限、招生對象、培養目標等,由國務院或者由國務院授權教育行政部門規定。
⑹ 校外培訓機構「雙減政策」,對教育行業有哪些影響
首先我們要明確校外培訓機構有哪些參與者,有老師、學生、銷售人員、校長等等。那麼我們來分開分析對於教育行業中的人有哪些影響,因為歸根結底是影響處於其中的人員。
第一,對於現在培訓老師來說肯定是無法進行現在培訓了,那麼這些老師大多會選擇考編、進私立學校、考公、轉行。根據我身邊的情況來說,大多數輔導機構的老師是因為考不上編制,又受不了私立學校的壓力,還有就是自身比較有能力帶的學生多才選擇進輔導機構的。而且說實話輔導機構確實比私立學校輕松,而且如果能力強的話,輔導機構的老師月薪能夠上萬,我身邊就有這樣的老師,帶一對一,連續上課十小時,這種就屬於進學校太虧所以選擇單乾的。但是國家的"雙減"政策一出無疑扼殺了這部分人的財路,可是原本這些老師也不應該掙這些錢,所以說即使這些人失業了也無需可憐,只能說社會發展如此,物極必反。
最後對於經營者來說,我想這只能歸根於自己眼界不夠開闊投資了這一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