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幼兒園如何教育孩子做人
擴展閱讀
哪個軟體伴奏有歌詞 2025-02-11 16:56:14
如何看蔣牧童十大經典 2025-02-11 16:54:30
歌詞忘詞了怎麼辦 2025-02-11 16:27:39

幼兒園如何教育孩子做人

發布時間: 2023-06-10 22:16:44

① 幼兒園應該怎樣教育孩子

‍‍幼兒園階段,是孩子建構統一心智的重要時期,孩子的人格在五歲末就基本形成了。孩子的生命意義、追求目標、生活風格、情緒氣質都在這個階段都固定下來了,並影響孩子未來的發展。 因此,幼兒園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務不是教知識、教技能,而是在孩子人格成長的關鍵期教會孩子做人。‍‍

② 幼兒園的正確教育方式

幼兒園的正確教育方式

幼兒園的正確教育方式,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我們該怎麼去教育孩子,並且不會影響她的健洞鉛陵康成長呢,培養孩子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這對於很多家長來說都是感同身受的一件事情,那麼讓孩子更出色的正確的教育方式有哪些呢,下面來分享可以作為參考。

幼兒園的正確教育方式1

寶寶1歲多時,個體意識開始發展,不願隨意聽從別人的安排,而是憑借自己的判斷與思路來為人處事,到2歲時尤其明顯。

但多數父母已習慣納戚於讓寶寶聽從自己的指令,凡事替他安排,一方面是出於父母之愛,另一方面是自我意識的狹隘,總是從自己的想法出發,希望寶寶服從於自己。因此,當寶寶開始獨立思考時,「不聽話」的沖突就油然而生。

父母應該坦然面對這種沖突,不要條件反射式地想利用強勢手段來解決,這可能使寶寶將來唯唯諾諾缺乏主張,或成為陽奉陰違的人,或讓他誤認為暴力才是解決沖突的最好手段。

當沖突產生時,家長要給寶寶充分的尊重,這樣不會傷害寶寶自尊而使沖突加劇,然後再跟寶寶溝通,站在他的立場想想解決矛盾的辦法。如果寶寶的想法只是違背大人的意旨,本身沒有原則性的對錯,那麼多數情況下要尊重他的想法;如果是原則性的問題,那麼父母就要堅持原則。

父母如果能把寶寶當成獨立的人,凡事平等商議,寶寶將來不僅能夠獨立思考,善於解決問題與把握發展機會,而且喜歡與父母交流思想與分享酸甜苦辣,這才是天倫之樂。

俗話說的好,孩子是媽媽的心頭肉,媽媽對於孩子來說總是百般關愛。但是孩子調皮搗蛋很多時候會惹怒了家長,家長一生氣便會說些狠話。然而孩子的心靈其實是敏感的,一些話也許父母說完便忘了,而這些話語則會帶給孩子很大的打擊,甚至讓孩子變得沒有安全感,覺得父母不愛他。

實例一:你這孩子怎麼那麼討人厭呢?

孩子剛開始搗蛋的時候,家長一般會好言好語地制止他們,但是隨著孩子搗蛋次數的增加,家長的耐心便會很快被磨得乾乾凈凈,由此這句話便誕生了,它成了很多家長用來呵斥孩子的常用語言。雖然家長並非真的討厭自己的孩子,但是孩子卻不明白這一點,他們往往會當真哦。

正確做法:告訴孩子自己生氣地原因,跟孩子心平氣和地進行溝通,講明道理。

實例二:你是從垃圾箱里撿出來的

很多時候,小孩子都會對自己從哪裡來的感到好奇。而父母則不知道該如何來跟孩子說這個問題,抑或是處於開玩笑的心理,會說孩子是從垃圾桶里撿回來的。而這種回答則太過隨便,有可能會讓孩子感到很受傷!

正確做法:首先要明白寶寶的疑惑是什麼。你可以告知寶寶是從媽媽肚子中生出來的,要是孩子表示明白了,回答就可以到此為止。要是寶寶還繼續問你,你便可以通過簡單的方式來向他們解釋。

實例三:再不聽話就讓狼外婆把你吃掉

孩子搗亂的時候,失去耐心地父母通常會用嚇唬孩子的辦法來讓孩子安靜下來。雖然這個方法快捷有效,但是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

正確做法:同寶寶講道理,讓寶寶明白不聽父母的話可能會產生哪些不利於孩子本身的後果。

實例四:你在這么做看我不把你腿打斷

這句話其實等同於廢話,因為家長當然是不可能把孩子的腿打斷的。這句話說一兩次可能會讓孩子乖乖聽話,但是用的次數多了,收不到一點效果不說,還會失去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感哦!

正確做法:要是家長真的想要對孩子進行一些懲戒,可以說一些更為可行的話語。

實例五:媽媽再也不喜歡寶寶了

對於父母來說,這樣的一句激亂話當然是無心的,但是如果孩子信以為真的話,孩子小小的心靈會變得非常的失落哦!

正確做法:父母可以告訴寶寶做了什麼事情會讓父母生氣,但是千萬不要讓孩子懷疑父母對他們的`關愛。

幼兒園的正確教育方式2

方法一:教育孩子做人

教育孩子學會做人,就是要十分重視孩子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作為父母不能只重智力教育而輕視品德教育。因為比知識重要的是能力,比能力重要的是道德。教育孩子做人,主要是提高孩子的素質,培養他們遵守社會公德和規則。

方法二:教育孩子求知

學會求知的方法途徑有很多,但最重要的一條是要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不要強迫孩子「死記硬背」知識,而是重在理解,學會靈活地運用知識。

方法三:教育孩子勞動

要引導孩子參加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支持孩子去參加社會公益類的活動,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勞動習慣。孩子從小學會勞動,會使他們終生受益,所以讓孩子從小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是家庭教育的必修課和基礎課。

方法四:教育孩子自立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碰到很多的坎坷和挫折,因此,父母要培養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敢於面對挫折的能力,隨機應變的能力,讓孩子在實踐中磨練自己。

方法五:教育孩子全面

當今的社會是一個競爭的社會,如果現在沒有知識和專門的技能及各種能力,就必將被社會所淘汰。所以,父母應該教育孩子學好文化知識,還要積極參加其它各項活動,培養各方面的能力,以得到全面的發展。孩子的教育和培養是一門很復雜的學問,父母一定要努力配合學校的教育,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環境。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應該盡量「多一點耐心,少一點急躁;多一些愛撫,少一點指責;多一點理解,少一點埋怨;多一點鼓勵,少一點批評。」只有這樣的教育方式,才會有利於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

③ 在教育小孩做人的道理時,什麼方法最好

我覺得用以身作則的這個方法最好,你自己做出一個表率,孩子就能夠潛移默化的接受你的一些思想,而且我覺得這是最有效的。

④ 如何進行幼兒道德教育

古往今來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德育是教育的核心與靈魂。新時期德育應該包含素質教育的基本內涵,即學會做人,具有愛國主義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學會勞動,具有動手操作和應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以及認識社會問題的能力;學會創造;學會生活;學會適應社會;具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個性;具有集體主義精神和合作意識。幫助學生主動關注自我、關注他人、關注現實社會以及自然、環境和人類未來,從而成為一個有獨立人格、有神聖尊嚴、有豐富情感,更有不可遏止的創造力量的人。而針對天真爛漫的孩子,德育啟蒙不能是枯燥無味的說教,也不能是簡單的走形式,更不能嚴厲的制止孩子不能這樣或不能那樣。那麼如何開展幼兒德育? 一、注重幼兒情感教育。 情感是認知的動力,要使幼兒獲得對人對事的正確認知和態度,必須喚起幼兒積極的情感經驗,根據幼兒生活經驗少,思維具體形象,情緒易受暗示,感情豐富易激動等特點,幼兒德育要特別注重從情感入手。 (一)利用故事培養幼兒良好的情感。故事是幼兒最喜聞樂見的,千萬不要小看講故事的作用,它是最能夠也是最容易吸引、打動幼兒並能讓幼兒受之影響的文學載體。在帶班組織幼兒時,每天我都會利用生活中一些零碎的時間,給孩子們講一個童話故事,而每次講完故事,我都要和幼兒分享故事帶給我們的感受。如給幼兒講《青蛙王子》的故事,引導幼兒明白答應別人的事,一定要做到,做人做事要誠實守信;講《七色花》的故事,使幼兒了解自己有了快樂,有了好東西要和大家一起分享,你也會從中感到分享的快樂;講《大姑與小姑》的故事,讓幼兒明白,只有勤勞的人才能得到幸福;講《公主與織布女》的故事讓幼兒學習勤儉節約;在國慶節、清明節、還給幼兒講些英雄的故事,培養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聽故事時,幼兒是全神貫注的,他們深深地被故事情節所吸引,此時也是最易於調動幼兒情感積極性的時候,他們時常會將自己引入童話故事的情節之中,將自己的情感隨著故事的發展而外顯,從而通過故事引發了幼兒潛在的道德共鳴,使他們用心去體會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惡丑,用心去感悟什麼是正義與勇敢。在每次講完故事後,我都會請幼兒結合自己的生活講一講,說一說,通過故事情節對幼兒的德育熏陶,引導幼兒在生活中實踐行動,這樣既幫助幼兒走出故事角色又非常巧妙的教給了他們日常生活中怎樣接人待物、與人相處,也是對幼兒進行了道德啟蒙教育。 (二)利用幼兒一日生活中的各種教育契機,調動幼兒情緒情感。記得一次,我組織幼兒做戶外採集時,有一個孩子手突然被樹枝劃破,當時我和保育員都沒帶任何醫療救助物品,其他的孩子看到受傷小朋友痛苦的神情,看到老師焦急的神態,突然有一個孩子大聲地說:「老師,我有手絹,用我的手絹給小朋友包傷口。」好多小朋友爭先恐後地拿出自己的小手絹,情景非常感人,後來那塊為小朋友包傷口的手絹,被我們班譽為「最漂亮的手帕」!此外,日常生活的一些細小環節也可以利用起來,引發幼兒的情感共鳴,從小事入手,培養幼兒道德情感。如:激發幼兒給生病的孩子搬椅子,幫助年齡小的夥伴穿衣服,關心植物生長,幫助老師做值日,小朋友生日的時候自己做手工表示祝賀,給老師端水……這些看似瑣碎的事,卻點點滴滴浸入孩子幼小的心田,在使幼兒深受感染的同時,進行道德啟蒙教育。 二、注重養成教育。 培養幼兒良好的品德與行為習慣,絕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教師要持之以恆、堅持不懈、不失時機地把品德教育滲透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注重品德教育的隨機性。因為日常生活對幼兒品德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影響,並且為幼兒提供了行為練習與實踐的機會。幼兒在一日生活中,吃飯、入廁、洗手、睡覺、整理日常用品等要佔去一半時間,這是向幼兒進行品德教育的最佳良機。並且養成教育身教重於言教,通過教師的身體力行,潛移默化的影響幼兒。例如,在組織孩子帶班時,我有一個習慣,當孩子為大家做了什麼事情,我會由衷地說一聲「謝謝」。比如,小朋友幫老師擺椅子,我會說一聲「謝謝某某小朋友」小朋友為大家發勺子、發書,我會說一聲「謝謝某某小朋友」,其他孩子也跟著很自然的說「謝謝」,漸漸的我發現小朋友也會說「謝謝」了,哪個孩子尿褲了,我幫他換好衣褲,他會說:「謝謝老師!」給小朋友梳完頭,她會說:「謝謝老師!」給孩子們講完故事,他們會說:「謝謝老師!」就連伙房叔叔給我們班送飯添菜,孩子們也會主動地說:「謝謝叔叔!」幼兒期的孩子喜歡模仿別人,老師的言行很容易在孩子的心目中留下點滴印跡,這些印跡日復一日的積累,就會在孩子們心中種下潛在的道德萌芽,起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三、實施「三位一體」的立體式教育。 對幼兒進行德育,不僅是幼兒園的任務,同時也需要家庭與社會的大力支持、協作。因為家庭是幼兒生活的重要場所,家長的教育素質,道德水平直接制約著幼兒道德發展的水平。幼兒教育的實踐及科學研究證明,家長如果重視孩子的德育,並配合幼兒園的德育工作,幼兒的道德發展水平則較高,反之亦然。我們的調查表明,教師和家長都認為幼兒品德教育的主要承擔者應該是教師和家長,應有兩者各司其職,共同配合來對幼兒進行德育。 (一)利用家庭教育資源,構建以幼兒園教育為主體、家庭教育為基礎、社會道德為依託的立體化德育網路。這其中,首先,要讓家長了解幼兒園的德育目標,並讓家長嘗到家園合作的快樂。如:以前帶班時班裡有位孩子「個性」特別強,老愛和別人對著干。家長告訴我他在家裡總是不聽話,特別倔,早晨起來不吃飯,為了喂他吃飯,害得孩子的媽媽每天都顧不上吃早飯。針對這個孩子,我在班上進行了一次「媽媽真辛苦」的談話活動,首先,專門把孩子母親一天的工作概況錄制下來,讓孩子們看,並請每個孩子講一講自己媽媽的每日工作有多麼辛苦。再開展「上幼兒園」的角色游戲,把孩子上幼兒園的情景搬到游戲中,讓她親自體會做母親的辛苦,又與家長聯系好,讓孩子幫媽媽做事情,讓她體會大人的辛勞。幾天下來,孩子真的變了,變的懂事了,能體諒大人尊敬老人,家長顯得特別激動開心。這個孩子的轉變,其實是幼兒園與家庭雙方努力的結果。老師幫助孩子理解家長的苦心,體驗家長的愛意,並引導家長思考自己付出了什麼,得到了什麼,如何教育孩子……引導家長與老師共同進行卓有成效的道德啟蒙教育。此外,作為幼兒德育工作者,教師和家長心目中的德育目標應有一致性。而且,目標的實現有其場合、時間的特定性,家長和教師應利用各自的優勢有所側重,以便各司其職、互相配合,以便一致性、側重性的有機結合,這樣才能使德育工作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利用社區資源,對幼兒進行網路道德啟蒙教育。例如,在學習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主要任務》後,一次為了增強幼兒的環境意識,勞動意識,我帶著孩子們進行了「我是環保小衛士」的活動,請孩子們自己製作環保圖,引導幼兒將一些廢舊的瓶瓶罐罐消毒處理做成各式各樣的裝飾品布置教室,讓幼兒親自體驗變廢為寶、勤儉節約及體驗勞動的快樂,家長們告訴我:「我的孩子現在一扔東西就要找果皮箱,還時時監督大人呢!家裡喝過的一些奶瓶、空盒子,我們和孩子一起做成手工,這樣既培養了孩子的動手能力,也增進了與孩子間的感情,同時還潛在進行了德育教育,真好!」由此可見,幼兒德育工作需要教師與教師協調、溝通,教師與家長協調、溝通。因此,我們要創造一些定期與隨機相結合、交流與研究相結合、書面與口頭相結合、集體與個別相結合的溝通和協調的工作模式,以便使幼兒德育工作整體的、有序的進行。 四、注重幼兒的主體地位。 外因主要通過內因即幼兒的真實感知、領悟或信服才能起作用,忽視幼兒地位與作用不僅容易使幼兒產生逆反心理,而且會使德育處於一種被動、消極、片面狀態,從而極大地降低道德教育的效果,對幼兒進行道德啟蒙教育,要適應幼兒的年齡特點,滿足幼兒發展需要,塑造和建構幼兒的道德主體。幼兒道德學習是在成人的指導下的自主行為,離開了幼兒的自主性,任何道德教育活動都難以對幼兒產生有效的影響。例如,為了引導幼兒認識國旗並培養幼兒對祖國和國旗的熱愛,我沒有採取枯燥講述的教育方式,因為那樣一來幼兒無法真正理解,而且也不能調動幼兒主動參與的積極性,而是採取了另一種方式,引導孩子親手製作粘貼國旗,在剪剪貼貼中,孩子們始終處於積極興奮、主動探索的狀態,另外還帶著孩子們學習升國旗、學習唱一些國旗的歌……既使孩子們樂在其中,又在玩中進行了愛國啟蒙教育。 總之,幼兒德育,教師要把握好各種教育資源,從情感入手,以幼兒為中心,創設各種德育環境,通過一點一滴的身教言行,培養幼兒具有良好的情感和良好的道德萌芽,在此基礎上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進行德育養成教育,最終使幼兒「文明樂群,健康成長!」

⑤ 幼兒園的孩子應該如何教育

幼兒園的孩子應該如何教育

孩子們的教育問題永遠是家長們最關心的問題,那麼幼兒園階段的孩子們到底需要教育一些什麼東西呢?接下來我整理了幼兒園的孩子應該如何教育的相關內容,文章希望大家喜歡!

激發孩子的好奇心與想像力

好奇心是人們積極觀察世界、進行創造性思維的內部動因,是兒童學習的重要動力來源,也是創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徵。在兒童的日常生活學習中激發其好奇心是讓幼兒輕松接受新事物和學習新知識不可或缺的途徑。兒童的好奇心具有幼稚性、情境性、廣泛性和探索性等特點。

好奇心強的幼兒接觸新事物時注意力集中、愛提問、愛探索。面對孩子提出的各種各樣的問題,父母應合理對待,採用合適的方式實事求是地回答。父母要善待孩子的「破壞行為」,如把玩具拆開等,滿足孩子主動探索的`心理,鼓勵孩子對新異事物和未知事物的好奇與關注。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幼兒期的兒童自主意識開始發展,表現出一定的獨立性,開始自主做一些決定與行動。

3—4歲時兒童行為獨立性快速發展,為今後其情感獨立和認知獨立的發展奠定基礎。

4—5歲的孩子隨著道德感和自我評價能力的發展,逐漸明白了隨意發脾氣等行為是不正確的,學會對情緒的調節和自控,有了自己的同伴和感興趣的活動,在情感上逐漸消除對父母的依賴。

3—5歲兒童的認知獨立水平一直在提高,開始憑借事物的具體形象進行思考,有了自己的見解和主張。

所以,家長可以依據孩子的獨立性發展特點,創立寬松的環境氛圍,讓其愉快地玩耍,自由地交流,自己做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獨立思考解決問題。

塑造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

良好的習慣對幼兒身心的健康、知識的獲得、能力的培養、品德的陶冶、個性的形成都是至關重要的,將伴隨幼兒一生,使幼兒終身受益。家庭教育要有意識地促進孩子的生活、學習、思維、人際交往等行為習慣的養成。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徵提出明確合理的要求,注意做到內容具體明確、語言通俗簡練。根據幼兒能力,提出的要求逐步提高。

培養孩子的多方面能力

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和游戲中讓孩子認讀漢字和感受數學、使用數學解決問題,選擇圖文並茂、圖畫為主、文字為輔、內容豐富、貼近生活的圖書,通過講故事、親子共讀故事的方式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與習慣。

同時,可以在玩耍與游樂中培養孩子的繪畫、音樂與體育運動能力,並採用圖片、畫報等直觀形象的方式加強孩子對危險情境及事故原因以及後果的認識,提升孩子的安全防範意識,學會自我保護。

另外,良好的同伴關系有助於兒童獲得成功的社交技巧,能使兒童具有安全感和歸屬感,有利於兒童社會價值的獲得以及認知和健康人格的發展。

因此,父母在鼓勵孩子與同伴交往的同時要引導其學會合作與分享、處理同伴矛盾,學會社會交往技能以及發展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