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如何解決應試教育問題
整合教育資源,均衡教育力量,改變教育機制。
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最主要的就是孩子的教育問題。中國現在的教育水平參差不齊,一些地方的教學設施和教學理念比較落後,一些發達城市教學設施又變得非常先進,對於每個孩子來說自己的出生就決定的受教育的環境,家長的教育理念和學校的教育水平都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中國教育資源的匱乏以及應試教育的方式使得每位家長都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因材施教這句成語自古至今都存在,教師在對學生進行教學的同時,根據學生的不同表現以及學習成績進行相映的教材以及教學方式的調整。老師不要吝嗇於對學生進行表揚,哪怕只是進步了一點點,尤其是對於一些壞學生來說,表揚是老師對自己努力的肯定和重視,老師的表揚會讓他們有一種前進的動力,學生的進步也會對老師有著深厚的感情師生關系和諧也會有助於提升整體的教學質量。
總之,應試教育體系不是一天兩天所存在的,目前中國的教育現狀存在著問題比較多,政府也在積極地尋求解決辦法。應試教育的改革需要全社會以及家長的努力和關注,言傳身教對於任何一個孩子來說非常重要。他們都沒有統一的起跑線,每個人先天條件是不一樣的,讓孩子真正去體會到生活的不易,珍惜得來不易的學習機會,讓他們懂得學習的重要性無論何時,知識是自己未來成功的基石。
『貳』 大家對於「應試教育」有什麼好的方案
我認為應該從應試教育的弊端去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都知道應試教育,就是一種不管學生理解不理解,只是一味地進行灌輸。這樣的教育,只是從很短的時間內就可以使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但是這樣的應試教育,會極大地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力。長期以來,學生主要的想像能力就會下降,學生的就會逐漸缺乏創造力。所以,我覺得解決應試教育的問題,我們應該從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出發。這就是要求我們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加強素質教育的成分,然後逐漸淡化填鴨式教育的理念。
『叄』 怎樣對付應試教育
教育之爭,從理論轉向行動
應試教育:指脫離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需要,以應付考試和為高一級學校輸送新生為目的違背教育科學規律的一種中國傳統教育模式。
服從權威,服從標准答案而抹殺個人獨立思考能力 ,扼殺人的質疑精神,批判精神和創造精神。是一種愚民教育。海量作業和各種輔導班,抹殺個人興趣,壓榨人的天賦潛能,最終尚失科學或者人文興趣,只剩下被娛樂。是一種娛民教育。以工業化生產模式製作人,嚴重否定了個體差異,違背因材施教原則。
基礎知識應該有個度,而且需要包含動手實驗和社會實踐部分。不是缺什麼就開什麼課。為什麼社會有那麼多指責90後道德問題,因為沒有實踐教育嘛。沒有組織遊行的愛國主義教育,沒有植樹環保教育,沒有武術行義教育,沒有參觀庭審的法律教育, 書本上的行為只停留在歷史的時空或者電視機的那一頭。與其讓小學生去背什麼勤勞勇敢,規章制度,不如讓他們觀察家長是否垃圾分類,工作生活情況,是否醉駕。。。這樣也可以引導社會進行良好的家庭教育。
以考試成績為唯一評價標准,還能學些什麼。中國大部分的學生,從第一堂課起,就關心的是考什麼,而不是學什麼,做什麼,可以怎麼用。
中國的高考場前流行一句話:這次考完的東西我一輩子都不用了,但是就是這一輩子都不用的東西,可能就決定我的一輩子。
聽到這樣的話,看到這樣的場景,我們不應該反思嗎?難道就要讓他在我們的孩子身上重演,在中國的一代代上重演?
學以致用!不是所有的人都願意當和能當科學家的,不是所有的學科在現在的難度和題海狀態下都適合每一個人。人本身就是不同的,我們的教育應該把本就不同的人引向不同的領域,讓每個人在自己的領域成為成功的人。而不是用語數外理化生政史地的題目難度對人進行重新區分,然後用考試的方式來進行層層的社會分工。尤其在這樣一個神化「高考」的宣傳背景下,這已經不是一種健康的教育方式,已經不能培養出適合社會經濟發展的人。
這樣的方式,產出的人可以勉強滿足中國以前的經濟發展需要,但是,現在已經不滿足了。一方面,中國缺乏中高級技術工人,和各方面的研究人才。一方面,很多大學畢業生就業難或者找不到適合自己專業的工作。(對於國家經濟和教育相互制約關系我在另一篇文章會進行闡述)。中高級技工是國家經濟由勞動密集型轉向技術密集型的人才儲備和供應,中國經濟也正處在這樣一個將要轉型而且不得不轉的時期。科研方面我沒進入那個層次我真的也不好說太過了。就舉一個對比數字:錢老1929年上的大學,1934年考取清華大學公費留學生,與他同期的也在50年代陸陸續續回國。換句話說,他們那批人從29年上大學到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35年。而中國77年恢復高考,78年恢復留學生派遣,從1977年到2012年,也是35年了,中國大飛機發動機技術還是沒能突破。面對這兩大現實性的問題,我們應該正視教育問題了,而不是再用那些用了幾十年的理由來迴避困難。
國家在戰略調整上,顯然也認識到了問題,並且放在了重要的戰略位置。所以,國家提出卓越工程師計劃;所以,溫總理說「中國應該有50%的人進入職業教育」;所以,中國從2010年制訂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後,各省市、各大學開始進行不同程度的教育改革嘗試。就目前的效果,以我了解的情況,無論是北京,上海,山東,還是安徽,江蘇,四川等省,基本上還是換湯不換葯。或者說這些措施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方案。
出現這種情況,我認為首先要解決對教育改革認識上的三大誤區。
第一,我們進行的教育改革不是要反對和取消高考。有很多人聽到教育改革,就會產生一種莫名的恐懼,認為就是回到文革時代,認為就沒有改變命運的途徑了,認為就完蛋了。所謂的「高考改變命運」已經被神化,被當做教條了。改變命運的本質是什麼?說白了就是改變就業,尤其對於普通群眾來說,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做一份相對輕松的工作,靠腦力勞動來相對輕松的養活一家。這也是國家經濟發展到了今天,低收入群體逐漸轉向中產階級的過程。但是,今天的80後有多少真正覺得自己改變命運了,達到了理想的生活狀態,過著身心愉悅的生活,對工作充滿熱愛,對生活充滿感激?現在恰恰出現了一種普遍性的子承父業的局面。對精英階層來說,這是必然的,但是對普通民眾來說,這恐怕違背了初衷。
既然是改變就業,那就不應該只有考試這一種途徑。在一些普通工作領域,就業與職業直接掛鉤,職業與職業教育就應該直接對口。但是現在很多中國的中等職業學校幾乎成了中國教育教出來的問題少年的收容所。而社會對高考的崇拜也加劇了職業教育的嚴重滯後甚至倒退。我想很多現在在普通的中層幹部或者稍低一些的工作崗位上工作的人以前都是大中專培養出來的,而現在的職校反而在這個層次上不是主力了,這就是教育的倒退。對於低收入群體,改變命運其實最現實的就是進入中產階級,這也是國家階級結構走向穩定的重要步驟。而現在的學校普遍宣傳的好好考試,陞官發財的思想於個人來說是不現實的,於教育來說是不科學的。所以給職業教育換血,發展職業教育應是改革中的重要環節,這需要國企帶頭,民企跟進,建立或改善一批真正以實踐,實習教學為核心的職業技術學校。德國這樣以製造業聞名的國家,在高中階段有38%的人進入職校,中國作為世界工廠,也應該至少有45%進入良好的職校。
第二,對西方的學習了解不應該是全民英語教育。我們的專家教授們總說,我們比西方落後,我們要向他們學習,我們要讀西方原典,我們要留學深造,這些我都不反對。我只說兩點,一,一個學科的樹形發展永遠是建立在質疑和創新的基礎上,當我們必須得讀原典而不敢對翻譯的教科書挑錯的時候,那麼且不說西方人都還沒找到一種絕對完美的理論體系,學得再多學得亦不過是一種對權威的維護和繼承,在尚失了質疑能力的時候也失去了創新精神。我曾經有一個觀點,外國學生的研究只用把時間花在他的專業上,而中國學生需要同時在專業和英語上,別人是專業天賦+努力研究。我們必須是專業天賦+語言天賦+雙倍時間。盡管這有些不公平,甚至有些愚蠢。但不可否認,中國有這樣的精英做得到,985工程院校的學霸們就是這樣的典範。但精英畢竟是少數。所以也就是我要說的第二點,中國重點院校裡面最後走到這一步的恐怕不到10萬,且不說他們即使全部留在國內也還遠遠不夠創新發展。中國每年1700多萬進入小學的孩子,最終要把英語作為一生的職業技能或者不可缺少的輔助工具的人也不會超過5%。德國和芬蘭的孩子在15歲至18歲的時候基本就能確定自己的職業取向,並樹立起高尚的職業理想。而中國這個時候的大多數孩子卻要去學自己一輩子都不用的東西來決定自己的一輩子,這不是走彎路了么。即便是錢學森,錢鍾書這些給我們帶來巨大的科學和精神財富的大師也不是從幼兒園開始,連漢語都說不清的時候就開始學英語的吧。
這時候很多人說,學英語對大多數人更多的是了解西方。那我們這里就需要對了解做一個程度劃分了,他們的歷史哲學,風土人情,文化價值,宗教信仰,就包括他們的教育。我們的記錄片,還有翻譯的他們的紀錄片呈現出來的,這些都屬於了解,如果你覺得不夠,你還要去讀翻譯他們的作品,這是比較深入的了解。如果還不夠,你要去讀原著,那就不再是了解,或者至少對普通大眾來說不是了解,這是研究。通過原典甚至西方的報紙,你可以得出自己的一套結論出來,這是研究成果。如果得不出,那白研究了,最後除了50步笑100步的去嘲笑那些沒讀過原著的人,其實什麼貢獻也沒做出。為什麼30年前,中美教育考察團互訪之後得出了相同的結論,現在卻是相反的結果。這是因為雙方都只看到了學生知識的得到,而忽略了知識的浪費。就是現在的國際權威教育評比機構,都忽略了這一點,他們站在西方的教育觀上,只需要考察學生知識的得到,卻忘了中國教育除了知識的得到,還有知識的浪費。就高中所學,中國學生的確是世界第一,但是到了真正的實用和深入研究上,中國學生的知識浪費也是世界第一。沒有太多知識浪費的就是剛才說的那極少數的學霸精英了。當一代人都普遍出現這個問題的時候,不應該再指著某個人了,必須反思整個教育體系,英語對大眾來說就是知識浪費首當其沖的學科。
而且,有一點我們必須警惕,當我們對一門外語的重視已經超過對母語的重視時,我們就走上了文化被征服的道路。語言,始終是承載一個國家文化的物質載體。只有立足在中華文化的精髓上,找到靈魂的歸屬地,才可以有大的胸懷面對世界文化,大聲說出:「拿來!」才可能真正培養出學貫中西的大師。
第三,我們的改革核心是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的改變,需要新的教材和老師。老師不是說要更換,而是要對不足的領域增加,對已有的進行再培訓。任何職業都應該是終生學習的過程,教師尤其如此。不能只依靠教師用書和教輔資料。每一個教師都應當是教材的編寫人,他們是知識傳授的直接行為人。他們對問題的理解和引導學生的自主理解,他們的教學方式,他們的言行舉止都是一種意識和知識的傳輸過程。老師不需要想辦法的去維護自己的權威和教科書的權威,應該引導學生找到自己獨特的興趣領域和天賦所在,最終讓每個人真正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即便提出無數老師也解答不了的問題,那也可以引導他們去自己思考。對知識掌握的考察不是要用分數進行統一標準的區分,而是讓每個人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和方法,找到屬於自己的天地。然後在15-18歲我稱之為定向教育的階段,對學生進行細致的劃分,對不同學生的學習內容進行區別教授,應該從職業逆推教材內容,通過減少知識浪費的手段增加實際知識獲得。最終讓每個人樹立起職業目標和職業理想,同時擁有社會責任感和國家歸屬感。這樣,教育才算成功。
很多擔憂中國教育的專家教授,也提出了素質教育的內容,並且也從不同程度制定了新的教材,和教學手段。但是這里還是三個問題,一個是剛才說到的職業教育與高中教育地位不對等。第二是這些專家教授由於長期的學術研究而很難放棄權威的術語,放低姿態的與中小學生平等探討問題,或者說與中小學老師探討。讓他們這么做也是強人所難,畢竟大家都忙,認知高度也不一樣。所以我才呼籲,與我一樣關注教育的半吊子書生來進行實踐,來嘗試編寫教材,同時在這個過程中提升自我。第三,這些專家出身於985,211這類高校,包括他們的學生,都往往站在他們的精英需要來進行改革,我剛才已經說過,對於那些學霸精英來說,他們知識的浪費程度低,所以他們很多都還覺得自己高中的東西非常有用。這樣一種「推己及人」的方式顯然是要出問題的。因為人與人本身就是不同的,讓別人都按照你的方式來,最終選出來的是本就跟你一類的人,而跟你不一樣的人卻成為了這條道路的陪葬品。知識分為兩類,一種是某種領域內的,這種知識接受程度不同選拔的是不同程度的專業人才,一種是如道德禮儀,社會常識,科學常識,人文常識這樣每個人都應該了解並且用來對待生活的。我們這些半吊子書生在第一類上肯定還不行,那麼就應該在第二類上探索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
從國家角度而言,教育首先是培養合格的高素質公民,然後是符合國家經濟發展的人才。從個人角度出發,教育首先是培養一個人格,心理,身體健康的人,然後是擁有謀生技能的專業人才。
綜上所述,我把教育改革的方向歸納為「四新」——新型學校,新型教師,新的教學內容,新的教學方式。前兩點是教育體制改革,屬於客觀決定條件。對於這個,我相信國家是有決心的,中國是可以做得到的。要給這個新的體制補充內涵就是後兩點,教學內容改革。也就是新教材的編寫和與之結合的新式教學方法。
我們所有立志教育改革的人現在就把重點放在四新上,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為四新做出貢獻。新的學校這個外在物質條件可能大部分人都還沒有能力,那我們就先把內涵豐富起來,從少數精英推廣到普通大眾。新的教材編寫,這是巨大工程,也是我們自我提升修養的過程。在這條道路上,我們可以借鑒現有的改革研究,歷史的教學方法和國外的教育理念,但永遠只做參考,不去照搬,任何問題都讓我們在這條道路上去實踐,去學習解決。再好的教授所教的再好的內容,都不是我們的,只有我們需要的,我們能用的,能給我們在這個過程中有實際幫助的才是最好的。2013年,我們的工作就從這里開始。
我希望最終所有的學校、老師、家長都能對孩子們說一句話:
走自己的路,做最好的自己!
如果你是立志教育改革的人,請加入我們進284898026參與教材編寫。或者直接把你整理的文章以郵件的形式發給我們。[email protected]
如果你是一個學業或者專業領域的精英,祝賀你。希望你能提出專業性的教材指導
如果你普通大眾的一員,只要你希望你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那也請你給我們支持與鼓勵。
萬望所有看完這篇文章,覺得它還有點道理的人都轉載一下,讓更多的人看到。
『肆』 應試教育的利弊有哪些要如何用正確的態度對待
關於應試教育而言,其實是教育的起源,還要從科舉制度說起,我國千百年來,底層學子想要往上爬的一個最重要的方式就是科舉制度,就如同現今的高考。無論是自古的科舉制度考試,還是現如今的高考,可以說就像一個漏網一樣,篩選出了許許多多精英,為社會的各個單位和企業提供精英人才,那應試教育的利弊究竟都有哪些呢?要如何用正確的態度來對待他們,下譽答面小編就來仔細講解。
因為教育本身是一件好事,他的初心就是為了讓更多的人能夠學習到文化和知識,那麼面臨這種不平衡的狀態,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將孩子的知識普及面和平常生活習慣,以及動手操作能力,全面的均衡下來,這樣才能夠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