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青春期讓孩子怎麼教育
擴展閱讀
歌詞哪個酒 2025-02-12 00:55:13

青春期讓孩子怎麼教育

發布時間: 2023-06-09 19:04:05

1. 青春期的孩子該如何教育

青春期是少年身心變化最為迅速而明顯的時期,一般來說,女孩子大約從10-12歲開始,而男孩子則從12-14歲才開始。在這個時期的孩子,從兒童的身體、外貌、行為模式、自我意識、交往與情緒特點、人生觀等,都脫離了兒童的特徵而逐漸成熟起來,更為接近成人。這些迅速的變化,會使少年產生困擾、自卑、不安、焦慮等心理衛生問題,甚至產生不良行為。有很多家長對自己青春期的孩子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惶恐,因此,家長應該了解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點、需求,才能正確教育孩子。

一、青春期孩子的心理特點

1、自我意識出現質的變化。青春期的孩子對於「自我」的體驗和感受前所未有地清醒。他們對自己產生了強烈的興趣,熱衷於思考自己的優點、缺點、特點。

2、獨立性增強。進入青春期的孩子總是希望得到他人的承認和尊重,希望擺脫成人的約束,渴望獨立,盡管他們完全不能夠獨立。

3、感情的變化非常顯著。他們既「多愁善感」又「喜怒無常」,在這一時期孩子們已經開始產生並感受到許多細膩復雜的感情。

4、與成人世界的關系開始變化。青春期的孩子不願意再像「小孩子」一樣服從家長和老師,他們希望獲得像「大人」一樣的權利,因此經常固執地與父母頂撞。

5、性意識的萌動與性別角色的深化。無論男孩還是女孩,都非常關心自己性別角色的完美程度、被他人接受和欣賞的程度:夠不夠帥、是不是漂亮、能不能引人注意等等。都渴望了解異性,希望得到來自異性的友誼,開始憧憬愛情.....

6、他們在各方面仍然還很不完善、不成熟。還不可能真正獨立,還沒有形成相對穩定的個性,還沒有成熟的感情世界,還不善於把握真正的友誼,還不能真正與成人平起平坐,還缺乏嚴謹的思維技能,還不具備真正嘗試愛情的條件。

二、青春期孩子心理需求

1、合理的物質需求。

孩子進入青春期以後,表面上還是在服裝、零食、玩具及文具等方面有所需求,實質的需求卻在悄然變化。剛剛進入青春期,追求個性化的孩子較少,更多是要求自己從眾。從眾讓自己有安全感。隨著年齡的增長,熟悉了周圍的環境,了解了同學、朋友的個性,孩子們開始彰顯個性,暗暗地在群體里比高低。孩子們在家長面前出奇地不聽話。男孩今天要一雙名牌鞋,明天回來對家長說某某同學有了新的手機。男孩、女孩的書包上掛滿了明星圖片,誰的生日請大家去吃飯;很多男孩會在群體里學會抽煙、喝酒。女孩學會化妝、染發。其實他們是想通過這些儀式,向成年人看齊,在小群體里顯示自己。而成年人卻感覺他們是逞強。

2、朋友的交往需求。

進入青春期前後,又是初中生活的開始,孩子們像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思想和情感的也在變化。青春期之前,孩子心裡依賴的是家長,進入青春期開始轉移到朋友身上,到青春期後期,轉移到異性朋友身上,最後,固定在異性身上,成家立業,生兒育女,進入一個新的循環,這是人類成長的必經之路。孩子開始交朋友,為了朋友,他們可以在學校門口等,可以和同學一起去玩耍,不在乎回家晚了家長的臉色。這里是孩子的心理需求的問題。走出家庭,孩子的視野面寬了,再不是家、學校兩點連成一線的行為方式,他們會出現在自己從來沒有去過的地方,會遇到從來沒有遇到的問題。這時,朋友是最直接的幫助者,可以取代家長的支持和幫助。孩子們思想不再單純,這連他們自己都感覺得到,他們有時浮想聯翩,有時憂心忡忡,有時大喜大悲。

3、對異性關注的需求。

孩子進入青春期,與異性接觸時有了微妙的變化。他們開始悄悄地關注異性。比如女生關注帥氣高大的男孩。女孩子們在一起去對他們評頭論足,有一些新鮮和刺激的感覺。男孩子也注意女孩子,偶爾也會在一起用調侃的方式談論某些女生。男孩和女孩,都會很拘謹,這只是孩子們走出家庭的圈子、步入社會認識異性的最初的學習階段。而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們越來越明白自己喜歡什麼樣的異性,希望去接近他或者她。最開始的形式可以是打打鬧鬧,簡單的問答,還可以是以班級活動為主題的工作式交流,很多孩子可以通過這樣簡單的交流,達到對異性的了解。很多孩子知道這不是什麼愛情,只是同學交往。所以,更多人選擇了等待,等待自己長大。確實也有孩子談戀愛,這些「愛情」往往以誤會開始,以壓力開始,以親情的失落開始。青春期,是戀愛的前奏,是步入愛情的序曲,孩子們戀愛是必然,而我們家長希望孩子們晚一些,再晚一些。

4、獲得幫助的需求。

孩子進入青春期時,性格也變得外向起來,很容易受到事物的渲染,很容易冒失。他們獨立處理問題的時候越來越多,遇到的事情越來越復雜。初出茅廬的他們,面對未知的世界,充滿好奇、疑問和恐懼,他們真的希望自己身邊有保鏢,有「百事通」,兜里再有很多錢就好了。而這一切都沒有,遇到問題的.時候怎麼辦?孩子們需要幫助。 在與同學的交往中,很多事情讓他們覺得難辦。孩子不知道如何與新同學、新老師打交道;不知道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與老師、同學時常發生沖突;被批評了,卻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如何和老師溝通。他們需要幫助。 孩子們活動范圍越來越大,很多時候會遇到不順心、被冤枉、被欺負的事情。這時候,孩子們需要幫助。人為什麼活著?為什麼我要面對現在的一切?我生活不如意怎麼辦?什麼是人生觀?什麼是幸福?我要的幸福在哪裡?孩子們有很多的迷茫,希望有人幫助他們撥開迷霧,揭開謎團。他們仍然需要幫助。

三、如何能更好的與青春期孩子相處呢?

好的關系勝過許多教育,當我們善於與孩子相處時,孩子才會當我們為朋友,才會向我們敞開心扉,只要孩子把內心的真實想法說出來,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

首先要學會與孩子溝通。

有的家長說:我的文化程度差,我跟不上孩子的腳步,不會與孩子溝通,其實,溝通很簡單,就是傾訴加傾聽,盡量多聽聽子女的傾訴。尤其是在子女高興的時候、遇到困難的時候、傷心的時候,不要錯過傾聽子女訴說的機會。父母應創造一個寬松的環境,創造一種「聽的氣氛」。

第二,利用贊美,縮短心理距離。

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贊揚,家長一定不要吝嗇自己的贊美。如看孩子成績單時,不要只盯著考得不好的科目,可先從優點看起。如孩子數學考得不好,語文考得好。可以說:「這次語文考得不錯。」這時孩子自己會明白,這是說:「數學沒有考好。」但如果說「怎麼搞的,數學考得這么差!」這會打擊孩子自信,也不利於親子交流。

第三、對青春期孩子不斷的鼓勵。

鼓勵能很好地支持這些正處在一生中很有挑戰性時期的孩子,而且恰當的鼓勵能幫助建立起健康的親子關系。你可以用下面的幾種方式來鼓勵自己的孩子:告訴其他人,你為孩子感到自豪-尤其是在他聽得到的時候。悄悄地在他的桌子上或是書包里放一張自己親手寫的鼓勵他的便條。用身體上的接觸來鼓勵他,尤其在他難過的時候。當你口頭鼓勵他的時候,眼睛要注視他。

第四、給孩子一個笑臉。

讓孩子看到你笑容滿面,其實也減輕了她的心理壓力,讓她覺得父母很容易接近,這樣一來,就少了一份戒備心理和抵觸情緒,有話也願意和父母說。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都有傾訴的慾望,做一個認真一點的聽眾,因為這表明你重視他,這種傾聽本身就是對他的一種安慰。否則,他會覺得受到冷落。受到冷落怎麼辦?到外面去找能安慰他的人。為什麼有的小孩子會結交不良少年,會早戀?原因當然很多,其中根本的一點,就是缺少家庭的關懷,缺少親情的溫暖。

第五、與孩子角色互換。

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處於青春期的孩子獨立意識特別強,不願意像小時候那樣聽話,老師和家長說啥是啥,當我們家長站在孩子的角度,知道孩子出現了「叛逆行為」是很正常的事,就不會發很大的火,生大的氣,甚至於去體罰他。心裡要想著:想當年,自己不也是這樣嗎?只要耐心地去教育,過了這一關,孩子就會長成大人,順利走出困惑的青春期。

第六、要向孩子「索愛」。

我們不僅要會愛孩子,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教會孩子愛我們,讓孩子學會感恩。可以向孩子多要求一點,孩子自然也會多回報一些。重視孩子對家長的要求。讓孩子在了解父母每天在干什麼,懂得父母的艱辛,孩子就會體諒父母,運用同理心去對待你,要鼓勵孩子多做點事,增強孩子的責任心,比如對男孩要經常說,「有兒子就是不一樣」對女孩要經常說:有個女兒真好!

第七、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

青春期的孩子一方面是個「小大人」,另一方面又確實是一個孩子。他們往往急於去成就一些事情,但是又缺乏堅持和恆心,很多時候他們會選擇逃避。這種情況下家長最好不要急於批評,而是要在冷眼旁觀後再做客觀分析,讓孩子承擔起他們應該承擔的責任。

2. 孩子的青春期應如何教育

導語:青春期是以性成熟為主的一系列生理、生化、內分泌及心理、行為的突變階段。下面是由我整理的關於孩子的青春期應如何教育的方法。歡迎閱讀!

青春期的孩子如何教育

1、從生活入手去改變

青春期孩子由於生理上的急劇變化,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反應,大部分是自我意識覺醒的表現形式。他們試圖沖破約束和管教是正常的,甚至犯一些錯誤也是成長需要付出的代價。

對於青春期的孩子,生活上父母注意讓孩子獨立,充分挖掘孩子的自理能力,讓孩子養成處理自己生活瑣事的習慣,否則事事代勞,反而會與他自我意識的覺醒增強相矛盾。其次從權威的影響向客觀的分析引導過渡,因為社會的迅猛發展,父母常常一開口就顯得很外行,權威性漸漸丟失。要避免指令式的「教育」,孩子在遇到困難、問題、挫折之後,只是需要來自父母的客觀分析和引導,而且,這種分析和引導還應該是朋友式的。

2、再次,要耐心持久地與孩子一起做他喜歡的事,接近孩子,發現優點,給予鼓勵,並學會「示弱」,為孩子創造超越家長的機會,凡是孩子做得好的地方(不局限學習方面),都要誇贊,進一步引向孩子學習。注意萬不可只重視學習,再加上許多父母付出了很多,對孩子的要求順勢拔高,出現比較持續和厲害的不滿情緒,影響與孩子的一切交流。

3、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

處在青春期的孩子有了對事物的自我辨知能力,做父母的如果沒有注意到孩子的變化,而是一味地像以往一樣,牽著孩子按自己設計的路線走,自然就會引起孩子不滿,有意跟家長對著干。要與孩子融洽相處,父母就得正確認識孩子,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

4、自我意識輔導。自我意識輔導包括全面正確地認識自己、悅納自我,確立現實合理的理想自我,培養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以及克服意識障礙。正確地認識自我就是既要看到自己的優點長處,又要意識到自身的'缺陷與不足,一個人成熟的人是能夠正確認識自我、揚長避短的。那麼,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就要引導孩子恰當地評價自我,在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過程中,要注意予以全面公正的評價,而不是盲目地不合理地去拿他人做模範。

5、情緒情感輔導。教導他們正確認識情緒,正確地表達情緒是很重要的。成人與孩子的良好溝通是有助於他們培養良好的情緒情感習慣。開明民主、和諧溫暖的成長環境有利於孩子傾訴想法和情感,父母與孩子間經常坦誠地溝通會讓孩子形成健康的情感表達方式。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問題

1、夥伴關系密切

多數少年都具有群體觀念,他們常感到在群體當中有一種安全感。他們的言行、愛好、衣著打扮都互相影響,信任夥伴勝過信任家長和老師,他們互相傾吐內心的秘密和苦惱,也經常從夥伴那裡得到同情、理解和溫暖,而這種情感從成人那裡卻難以得到。因此,父母和老師應關心他們交朋友的情況,並敏銳地發現問題,及時進行疏導。

2、獨立意向發展迅速

隨著年齡的增長,青少年與社會的交往、接觸越來越廣泛。他們渴望獨立的願望也日益變得強烈。成年人應針對青少年獨立意向的發展,尊重他們正確的意見,有事同他們商量,逐漸給他們更多的獨立權利,同時也對他們提出更高的要求。這樣才能幫助他們正確地發展其獨立性,培養他們的獨立能力。

3、對性發育的困惑不解

據調查,不少青少年對「性」持有不正確的認識,有的視它為下流 、骯臟、見不得人,難以啟齒、無所適從,以致對自己的性沖動感到羞愧、自責、苦惱和困惑並產生厭惡與恐懼心理等等。其實性沖動是男女青年生理心理的正常反應,是在性激素的作用和外界有關刺激下產生的,並不是不純潔、不道德或可恥的行為。產生上述不正確的看法的青年如不及時醒悟會造成心理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