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幼兒教育怎麼培養行為習慣
擴展閱讀
k線怎麼看基礎 2025-02-12 01:43:59
無基礎怎麼跑酷 2025-02-12 01:42:00

幼兒教育怎麼培養行為習慣

發布時間: 2023-06-09 08:57:24

『壹』 怎樣培養幼兒良好的習慣

一、培養幼兒養成良好學習習慣

首先讓幼兒分清什麼時候玩、什麼時候學習,上課時不隨便講話,不隨意下位置走動,將一些認真聽課表現好的幼兒提出來表揚,樹立榜樣,獎勵一顆小星星或者點個贊。其次要注重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家長、老師要注意發掘幼兒感興趣的事物,讓幼兒在興趣中快樂的學習,這樣幼兒自然就會對學習產生興趣,養成愛學、樂學、善學的好習慣。幼兒時期是模仿力特別強的時期,正確的做法是,家長回家後,捧著一本書看,給孩子做榜樣,鼓勵孩子看書、學習,節假日帶孩子去戶外踏青、運動,讓孩子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帶孩子去新華書店、圖書館,讓孩子感受文化的氛圍,養成愛讀書的好習慣。

二、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

1.首先要培養幼兒守時習慣,按時起床、按時就餐。其次要培養幼兒健康的飲食習慣,班級里有個幼兒每次吃飯都吃的很少,人長的很瘦,體質也不好,跟家長溝通後,了解到這個幼兒平時在家裡吃飯都是家長喂,家長不喂就不吃,針對這種情況,跟家長商量,以激勵為主,在家裡讓孩子自己吃飯。在幼兒園吃飯時每次少盛一點,孩子吃完了,表揚孩子,寶寶今天真棒,要是再多吃一點會更棒,孩子聽了很高興,主動要求再加一點飯菜。老師的激發鼓勵再加上家長的配合,讓孩子改掉了不愛吃飯的壞毛病。

2.很多的幼兒玩玩具的時候,喜歡從別的幼兒手裡搶玩具,總認為別人手裡的玩具是最好的,有時候一個人搶幾個玩具拿在手裡,還不時的跑來告狀,老師,某某搶了我的玩具,玩過的玩具隨手亂丟。針對這種情況,要耐心跟幼兒講道理,玩具要大家換著玩,針對亂丟玩具的現象,可以組織幼兒玩《把玩具送回家》的游戲,玩具玩累了,想回家了,咱們把玩具送回家,好不好?讓幼兒學會物歸原位、具有良好的整理、收拾玩具的能力。

培養幼兒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有效策略
三、培養良好的生活態度、行為舉止、行為方式等習慣

1.老師和家長除了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告知幼兒正確的行為習慣以外,還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為幼兒樹立榜樣,切莫在無意中使自己的言行對幼兒產生負面影響,因為幼兒期是處於模仿時期的,模仿是幼兒學習的重要方式。家庭對幼兒的影響是深刻的,尤其是家長的言行舉止、思想觀念,對其一生的發展都會產生影響。

2.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的性格,幼兒的自私任性是每位老師、家長頭疼的事情,「任性」是因為幼兒心裡明白:這樣做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可以滿足自己的願望。反過來,老師、家長不輕易妥協、讓步,堅持原則,對孩子的無理要求視而不見、不理不睬,孩子看到任性無效以後,他就會慢慢丟掉這些招數,改掉任性的毛病。老師、家長要鼓勵幼兒與人交往,讓幼兒與同伴友好相處,體驗分享的快樂;讓幼兒懂得關心別人,愛護別人、幫助別人,並能為別人服務。做錯事要勇於承認,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能拿。

3.下樓梯時要求幼兒靠右行、不要擠,可是這些幼兒擠來擠去,大聲喧嘩,批評根本沒有效果。針對這種情況,在班級里跟幼兒玩貓抓老鼠的游戲。老師演貓,讓幼兒觀察貓是怎麼走路的,輕輕的、不發出任何聲音,發出聲音的話,老鼠就跑掉啦。要求幼兒以後下樓梯時要保持安靜,不能擠來擠去。後來下樓梯時,孩子們總是輕輕的,有個別幼兒說話,別的幼兒會立刻提醒,噓、噓、噓,老鼠會跑掉哦。

培養幼兒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有效策略
四、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早晚刷牙、洗臉;飯前便後洗手,洗過小手後,手在水池裡甩幾次,不要把水甩到地上,會使用毛巾、手紙。流鼻涕了,用手帕或者面紙擦,不允許用袖子擦。常理發,每天洗澡、勤剪指甲、不隨地吐痰,不亂扔果皮紙屑。

五、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

老師、家長不要替幼兒包辦一切事情,應去除幼兒的依賴性,培養幼兒獨立的生活能力。養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並幫助家長、老師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六、培養幼兒養成文明禮貌習慣​

不講臟話、粗話,教會幼兒使用禮貌用語,如:「請、謝謝、對不起、沒關系」等……見到老師、同學要問好,得到別人的幫助要說聲「謝謝」,有意識的培養幼兒良好的文明禮貌習慣。

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養成的,它貫穿於生活中的各個環節,需要家長、老師的共同努力。在培養幼兒的過程中,老師、家長也要不斷的提高自己的素質和修養。

『貳』 如何培養幼兒良好習慣

樹立榜樣意識

對於個別幼兒而言,他們可能自己是下意識的動作,是自己已經養成的習慣,一下子很難改掉。

而通過榜樣學習的方式,引導他們注意這些幼兒的行為,讓他們有一個正面的參照,與自己的行為進行對比。

有些孩子已經形成的分辨能力,自己有能力發現這件事情的錯對,讓他們自己發現錯誤,更加容易改正自己的錯誤,也沒有傷了他們的自尊心。

適當的進行表揚

表揚與批評相比較,幼兒都喜歡別人用肯定的語言來激勵他們,用表揚、鼓勵的語言,讓幼兒感到自己是受到肯定的,在表揚他的過程中,別的幼兒也看在心裡,也會跟著一起做,那他的行為都被別的幼兒看在眼裡,他更願意自己做好,就不會出現不好的習慣,這也是一種變相的督促。

比如說有的孩子比較調皮,平時上課都不能很好的集中注意力,都會分心,與周圍的幼兒說話或者做別的事情,但某天這個孩子做的很好,那老師就可以表揚他,相信他會做的更好。

規范化教育

老師的要求也是非常重要的,老師不當的指導用語和不系統化的規范要求,可能也會導致幼兒不良習慣的發生。

3~6歲幼兒是個性品德形成的關鍵期,由於幼兒的可塑性很大,他們的個性品德在形成過程中會經常出現反復,所以教育內容應該做到系統化。

教育內容的系統化,體現在各個方面,根據幼兒的個體差異,對他們的引導也是不同,不能一概而論。

老師的要求也不能一直改變,讓幼兒形成一定的規則意識,要求不斷改變的話,會讓幼兒對規則產生不確定性,這樣良好習慣的養成也是非常困難的。

讓幼兒自己親身參與

在幼兒行為習慣養成的過程中,有時會出現老師和家長強迫養成的情況,這是非常錯誤的事情,可能不良的習慣的養成就是不當的指導行為造成的。所以,在給孩子培養行為習慣的時候,最好是和孩子一起進行約定,這樣孩子才會更樂於遵守。

再有,我們要尊重幼兒,養成一個好習慣,應該是要讓孩子們覺得:這是我盼望的,我特別希望有這個好習慣,這對我的幫助很大,好習慣多了,我才是一個好孩子學生,可以多交朋友。

『叄』 幼兒園如何培養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循循善誘,向幼兒提出明確而嚴格的要求。
在提出每一點要求的時候,事先都經過周密考慮,做到要求合理。根據幼兒能力,提出的要求逐步提高,循序漸進。開頭的時候,我只要幼兒掌握簡單的生活規則。比如,上課的時候,要安靜地坐好,不防礙別人等。接著,提出關於社會行為的要求,比如,待人要有禮貌,看到老師阿姨要問好,接受人家的禮物,或者得到人家的幫助要道謝等。
從幼兒的能力來看,既是履行一些內容極其簡單的要求,也要做出巨大的努力。如果教師對他們提出的要求不合理,他們接受不了,那麼這樣的要求就會落空。當幼兒做不到教師的有些要求時,往往會對自己的能力喪失信心,並且對教師的話產生懷疑,不信任教師了。
當我向幼兒提出要求的時候,注意做到內容具體、明確、語言通俗、簡練;適合幼兒的年齡特徵。比如,要求幼兒對人要有禮貌。我就這樣告訴幼兒:早上入園的時候要向老師、小朋友問聲好;回家的時候要說聲「再見」;跟別人講話的時候要專心,別人說話的時候不要插嘴;,要求幼兒講衛生,我就說,我們要做個講衛生的孩子,不隨地吐痰;不隨地大小便;要求幼兒午睡時脫下的衣服褲子疊好放在固定的地方……..這樣要求具體明確,幼兒才好照著去做。幼4家4兒童
二、不斷鼓勵,讓幼兒在練習中慢慢養成良好行為習慣。
幼兒的意志力不能持久,注意力很難長期集中。根據幼兒的這個特點,我採取不斷鼓勵的辦法,矯正幼兒不良的行為。比如,大家在午睡的時候,往往有個別幼兒起來小便,腳步走的很重,就給他一個暗示,提醒他矯正;當幼兒小心走路的時候,就微笑著點頭表示他做的對。又如我們班有個新小朋友叫魏曉蕾,膽子特別小,他不習慣集體生活,不相信自己的力量,即使是最簡單的事情,也往往不敢去做。對於他來說,我們需要讓他養成合群的習慣。我就運用各種方法來鼓勵他。先是讓他做一些簡單的事。如上美工課的時候,讓他來分發美工紙;吃午飯時候,讓他來分筷子。經過一次兩次的鍛煉。他的膽子慢慢大起來了。接著,我還訓練他在大眾面前講話的習慣。一次在學習兒歌《老師的手》的時候,我提問全班的幼兒:「老師的手可以做什麼?」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提問之後我就有意識這樣說:「老師准備請一個勇敢的小朋友來回答這個問題。大家看看誰最近以來比過去勇敢了?」小朋友們不約而同提到了魏曉蕾,他也就大膽地站起來回答了這個問題。當幼兒受到鼓勵的時候,他們為了要從自己的行為中得到愉快,也就會自覺地制止那些不好的行為了。
三、注意矯正幼兒任何一點細小行為的錯誤
幼兒往往從細小的過錯中,慢慢地養成不良的行為習慣。在日常生活中常常發生這些事情:有些幼兒容易發脾氣,躺在地上拚命用兩只小腳踩地板,大哭大叫;有些幼兒喜歡玩某些玩具的時,就要人家無條件的給他……對這些行為都不能採取姑息的態度,聽任它發展下去。剛上小班的時候幼兒習慣較差,吃飯不專心、東張西望、吃得很慢,加上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幼兒之間交往的需要也不斷的增加,吃飯時講話的現象也多起來,教師的提醒不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調動幼兒的內在因素,激發他們的上進心,才能讓幼兒變被動為主動,自覺遵守紀律,於是「最佳餐桌」在我們班級產生了,怎樣才能成為「最佳餐桌」呢?經過商量我們列出標准,即吃飯吃得認真,不講話、吃得較快、不挑食,評出以後分別得到一顆小紅花。教師也給全班幼兒提出要求,進步大的也可以榮獲「最佳餐桌」的稱號,進步的人多了,我們還可以辦兩個「最佳餐桌」。現在不在象以前那樣處處讓教師提醒,吃飯講話、不專心、東張西望、吃得很慢等壞習慣減少了很多,吃飯不再成為孩子們的難題了
四、通過游戲活動,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
游戲是幼兒的主導活動,在游戲中幼兒心情愉快,思維活躍,接受能力強。幼兒通過游戲的活動過程,能學會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比較容易形成一些良好的品質。同時,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也容易表現出來,有利於教師及時發現,給予糾正。如有一次,我組織小朋友玩「美食店」的游戲,游戲一開始,李琳和張波突然爭吵起來,我走過去一問,原來是因為爭新的煤氣灶,都不願意要舊的煤氣灶,怎麼辦呢?新的煤氣灶只有一個,我思索了一會,便拿起舊的煤氣灶放在耳朵上,過了一會兒,我對兩個小朋友說:「舊煤氣灶剛才對我說,它也可以用,小朋友都不喜歡它,它好傷心,它想找一位好朋友,誰願意幫助它?」我這樣一說,李琳就去拿了舊的煤氣灶。兩個小朋友笑著說:「老師,我們以後不爭了。」我對他們這一行為給予了肯定,並以此教育小朋友們要講文明,懂禮貌,同伴之間要互相謙讓,爭做好孩子。
五、老師以身作則,做幼兒表率
幼兒有很強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們模仿的最直接的對象是老師,對老師言談舉止,觀察最細,感受最強,而且不加選擇地模仿老師的言行。對於幼兒,老師的話可以說是「最高指示」,經常可以聽到孩子們為自己的言行辯解:「老師就是這樣說的……」這就對老師的言行提出了較高要求。因此,我們注意從自身做起,嚴於律己;凡要求孩子們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不讓孩子做的,自己千萬不能違反,一旦違反,要在孩子們面前勇於承認錯誤。記得有一次下課我無意中走進教室,看見有兩位小朋友坐在桌子上談話。我當場批評了他們,過後其中的一位孩子悄悄的說:「老師有時也坐在桌子上講話。」他的話讓我大吃一驚,仔細一想,自己也確實有過這樣的現象。我就對這位小朋友說:「真的?你怎麼不早點給我指出這個壞毛病呢?今後,我們互相監督,不讓壞毛病再出來好嗎?」正如古人所言:「言教不如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所以教師應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為幼兒起表率作用。
六、家園配合,共同促進幼兒良好習慣的形成。
最近幾年,對幼兒的早期教育越來越受到家庭的重視,這種趨勢是十分可喜的,但是有不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切的家長,只注重開發孩子的智力,卻不注意孩子早期行為習慣的培養。這要求家庭和幼兒園要把培養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放在首位.因此,對部分只注重學習知識的家長,我給他們出了一道選擇題:A、一天教會你的孩子寫10個字。B、幫助孩子10天改掉一個壞毛病,讓幼兒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多數家長會笑著選擇後者。
總之,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事,必須貫徹落實在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成人嚴格要求,反復抓,抓反復,讓幼兒養成良好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