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繼續教育跟住房貸款共計抵稅多少
擴展閱讀
保險行業有哪些經典語錄 2025-02-12 05:01:21
qq音樂的歌詞怎麼滾動 2025-02-12 04:54:13

繼續教育跟住房貸款共計抵稅多少

發布時間: 2023-06-08 20:14:37

『壹』 繼續教育可以抵扣個人所得稅多少

你知道嗎?繼續教育竟然可以抵扣個人所得稅!
國務院印發《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辦法》指出,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是指個人所得稅法規定的子女教育、繼續教育、大病醫療、住房貸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贍養老人等6項專項附加扣除。
那麼繼續教育的個人所得稅如何計算呢?
應納稅所得額=月度收入-5000元(起征點)-專項扣除(三險一金等)-專項附加扣除-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專項附加扣除包含學歷繼續教育)由公式可知,納稅人接受學歷繼續教育,繳納個人所得稅會減少。
也就是說,繼續教育(學歷)抵扣個人所得稅每個月可以減免所得稅400元,最高連續減免48個月.另外,繼續教育(職業資格證)可以定額抵扣3600元如果繼續教育學歷+職業資質證書滲世可以雙重抵扣!
退稅 = 退錢,千萬不要錯過退錢機會!這可是一筆可觀的收入啊!
那麼,如何申請呢?
速來看看以下詳細政策指南吧↓↓↓
一、抵扣個稅填報指南
(一) 扣除條件
01扣除年度正在接受學歷(學位)繼續教育
02扣除年度內取得了技能人員或專業技術人員的職業資格證書技能人員和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證書的具體范圍,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公布的國家職業資格目錄為准。在此范圍外的繼續教育支出,不在扣除范圍內。
【以上條件符合任意一項條件老運即可申請】
(二) 准備申請材料
准備申請材料確認自己的填報信息是否清楚
學歷繼續教育信息:教育階段、入學時間、畢業時間
資格繼續教育信息:教育類型、證書取得時間、證書名稱、證書編號、發證機關。
(三)手機app填報申請
01學歷(學位)繼續教育階段:
區分「專科、本科、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其他」五種情形。
02當前繼續教育起始時間:
填寫接受當前學歷(學位)繼續教育的起始時間,具體到年月。
03當前繼續教育結束時間:
填寫接受當前學歷(學位)繼續教育的結束時間,或預計結束的時間,具體到年月。
04職業資格繼續教育類型:
區分「技能人員、專業技術人員」兩種類型。
05證書信息:
證書名稱、證書編號、發證機關、發證(批准)日期需填寫納稅人取得的繼續教育職業資格證書上註明的證書名稱、證書編號、發證機關及發證(批准)日期具體到年月日。
二、抵扣個稅操作流程
1、打開「個人所得稅」APP,注冊並登錄,選擇「首頁」—「專項附加扣除填報」;
2、選擇「繼續教育」之後,選擇相應的扣除年度點擊「確認」;
3、確認材料完備後,點擊「准備完畢,進入填報」;
4、「電子信箱」和「聯系地址」為選填,可直接點擊「下一步」,閱讀提示內容後點擊「我知道了」;
5、選擇「繼續教育類型」,填寫相關信息後,點擊「下一步」;
6、選擇叢含肢「申報方式」,點擊「提交」即可。

『貳』 成人高考繼續教育個稅抵扣是多少

個人所得稅專碧斗項附加扣除,是指個人所得稅法規定的拆悉 子女教育、繼續教育、大病醫療、住房貸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贍養老人等6項專項附加扣除。自從悔御磨國務院發布《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後,個人所得稅專線附加扣除暫行方法自1月1日起施行。
今後納稅人計算個稅應納稅所得額,在5000元基本減除費用扣除和「三險一金」等專項扣除外,還可享受子女教育、繼續教育、大病醫療、住房貸款利息或住房租金,以及贍養老人等6項專項附加扣除。
其中的繼續教育包括了:成人高考、自考、遠程教育等,也就是說報讀成教、學歷類型都享有優惠政策可抵免個稅。
繼續教育個稅抵扣內容
學歷(學位)繼續教育,每月定額扣除400元,同一學歷接受教育最長時間不超過48個月。職業資格繼續教育,在取得相關證書的當年,按年扣除3600元。個人接受本科及以下學歷(學位)繼續教育,符合本辦法規定扣除條件的,可以選擇由其父母扣除,也可以選擇由本人扣除。
從中可以看出,學歷繼續教育每月定額扣除400元,48個月最高可抵扣個人所得稅19200元!
從此以後, 提升學歷不僅可以滿足自身升職加薪、職稱評級、考研考公務員、出國留學、積分落戶、考職業資格證等需求,還能幫助自己 減稅省錢,可謂一舉多得。

自考/成考有疑問、不知道如何總結自考/成考考點內容、不清楚自考/成考報名當地政策,點擊底部咨詢官網,免費領取復習資料:https://www.87dh.com/xl/

『叄』 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繼續教育抵扣多少

法律主觀:

自從新個稅正式實施之後,也讓很多中低層收入的減輕一部分壓力。以前個人所得稅可能一個月需要繳納一兩百的,政策實施之後一個月也就幾十元。當然除了個稅起征點還有其他方面政策。森鉛一、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新規定1、納稅人本人或配偶發生的首套住房貸款利息支出,可按每月1000元標準定額扣除;2、住房租金根據納稅人承租住房所在城市的不同,按每月800元到1200元定額扣除;3、納稅人贍養60歲(含)以上父母的,按照每月2000元標準定額扣除。4、納稅人的子女接受學前教育和學歷教育的相關支出,按照每個子女每年12000元(每月1000元)的標準定額扣除。5、在學歷教育期間按照每年4800元(每月400元)定額扣除;技能人員職業資格繼續教育、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繼續教育支出,在取得相關證書的年度,按照每年3600元定額扣除。6、一個納稅年度內,在社會醫療保險管理信息系統記錄的,包括醫保范圍內的自付和醫保范圍外的自費,由個人負擔超過15000元的醫葯費用支出部分,為大病醫療支出,可以按照每年60000元標准限額據實扣除。二、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時間(一)子女教育。學前教育階段,為子女年滿3周歲當月至小學入學前一月。學歷教育,為子女接受全日制學歷教育入學的當月至全日制學歷教育結束的當月。(二)繼續教育。學歷(學位)繼續教育,為在中國境內接受學歷(學位)繼續教育入學的當月至學歷(學位)繼續教育結束的當月,同一學歷(學位)繼續教育的扣除期限最長不得超過48個月。技能人員職業資格繼續教育、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繼續教育,為取得相關證書的當年。(三)大病醫療。為醫療保障信息系統記錄的醫葯費用實際支出的當年。(四)住房貸款利息。為貸款合同約定開始還款的當月至貸款全部歸還或貸款合同終止的當月,扣除期限最長不得超過240個月。(五)住房租金。為租賃合同(協議)約定的房屋租賃期開始的當月至租賃期結束的當月。提前終止合同(協議)的,以實際租賃期限為准。(六)贍養老人。為被贍養人年滿60周歲的當月至贍養義務終止的年末。三、個人所得稅稅率基本規定1、居民個人的綜合所得,以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額減除費用六萬元以及專項扣除、專項附加扣除和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百分之三至百分之四十五的超額累進稅率(詳見個人所得稅稅悉輪率表一);居民個人取得綜合所得,按年計算個人所得稅;有扣繳義務人的,由扣繳義務人按月或者按次預扣預繳稅款(詳見個人所得稅預扣率表三)。2、非居民個人的工資、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額減除費用五千元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以每次收入額為應納稅所得額。依照《個人所得稅稅率表一(綜合所得適用)》按月換算後(詳見個人所得稅稅率表四)計算應納稅額。3、經營所得,以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成本、費用以及損失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適用百分之五至百分之三十五的超額累進稅率。(詳見個人所得稅稅率表二)4、財產租賃所得,每次收入不超過四千元的,減除費用八百元;四千元以上的,減除百分之二十的費用,其餘額為應納稅所得額,,適用比例稅率,稅率為百分之二十。5、財產轉讓所得,以轉讓財產的收入額減除財產原值和合理費用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適用比例稅率,稅率為百分之二十。6、利息、股息、紅利所得和偶然所得,以每次收入額為應納稅所得額,適用比例稅率,稅率為百分之二十。希望上文的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新規定、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時間以及個人所得稅稅率基本規定的內容會有所幫助。

法律客觀:

《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第六條 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 (一)居民個人的綜合所得,以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額減除費用六萬元以及專項扣除、專項附睜春信加扣除和依法確定的其他扣除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二)非居民個人的工資、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額減除費用五千元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以每次收入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三)經營所得,以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成本、費用以及損失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四)財產租賃所得,每次收入不超過四千元的,減除費用八百元;四千元以上的,減除百分之二十的費用,其餘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五)財產轉讓所得,以轉讓財產的收入額減除財產原值和合理費用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六)利息、股息、紅利所得和偶然所得,以每次收入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勞務報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以收入減除百分之二十的費用後的余額為收入額。稿酬所得的收入額減按百分之七十計算。 個人將其所得對教育、扶貧、濟困等公益慈善事業進行捐贈,捐贈額未超過納稅人申報的應納稅所得額百分之三十的部分,可以從其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國務院規定對公益慈善事業捐贈實行全額稅前扣除的,從其規定。 本條第一款第一項規定的專項扣除,包括居民個人按照國家規定的范圍和標准繳納的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等社會保險費和住房公積金等;專項附加扣除,包括子女教育、繼續教育、大病醫療、住房貸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贍養老人等支出,具體范圍、標准和實施步驟由國務院確定,並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