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怎樣進行孩子的人格教育
人格教育通俗來說就是將孩子培養成真正的人,就是教孩子「學會做人」。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提出當代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而「學會做人」又是建立在前三種學習基礎之上的一種基本進程,是教育和學習的根本目標。所以,家庭教育的一條主線,一根主心骨也應該是培養孩子成「人」,這里的「人」是指一個具有良好品德、具有獨立意識、具有良好人際關系、善於合作的個體,是一個既獨立又合群的社會人。家庭教育就是這樣一種人格教育。
從心理結構來看,人格主要包括自我意識、能力、氣質、性格、興趣、需要、態度、信念、價值取向等因素。正是人格因素的不同組合及不同表現水平使每個人都表現為不同的個體,每一個個體以此不同的表現而相互區分。例如,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發現有的人性格開朗,能與人積極合作、愉快地交流,不斷進取完善自我;有的人則孤僻冷淡,對人對事消極對待,萎靡不振等等,前者與後者是健全人格與不健全人格的一些表現。那麼,健全人格由何而來呢?
在家庭教育中,影響孩子健全人格的因素很多,現著重從家庭中家長的人格特徵、教養方式、家庭環境等方面闡述其對兒童的人格建構的影響。
首先,在家教諸多因素中父母的人格因素是施教的核心力量,它對兒童的人格形成起著巨大的潛移默化影響。由於兒童的模仿性極強,孩子一生中待人接物、處人處世的態度都直接向父母學習模仿而來。父母的人格特點還會輻射到家庭生活的各個層面而使家庭生活染上獨特的色彩,繼而影響孩子的人格形成。如父母為人熱情誠實、做事認真踏實,往往會融洽家庭氣氛,孩子們經常置身於親朋好友常相往來之中極易形成熱情、誠實、友愛、善於交往等人格特徵;如父母心胸狹窄、斤斤計較、好算計,孩子長期置身於好貪小便宜的家庭生活氛圍中,極易染上小市民、利已主義習氣,將來走向社會極易養成投機取巧陋習。同時,家長的教育素質和教育孩子的能力、知識、觀念等也直接影響兒童的發展。
其次,家庭的教養方式是影響兒童健全人格建構的又一重要因素。家庭的教養方式是父母人格、父母對孩子的態度以及教育方式的整合體,一般來講,可將家庭教養方式分為
專制型、保護型、放任型、民主型和混合型幾種。很明顯,在所有的家庭教養方式中,民主型是最好的。民主型家庭的父母認為:孩子不只是屬於家庭的,同時更是國家的、社會的一員,將來他總要獨立生活,走向社會,從小就應教給孩子生活的自理能力而不是處處事倍恭親、包辦代替。然而,在我國獨生子女家庭教育中保護型教養方式仍居多,造成了孩子依賴性強、易反抗、任性、孤僻等不健全人格。
第三、家庭環境對兒童健全人格建構起關鍵作用。「家」是孩子成長的搖籃,孩子的一生成長總是會打上環境的烙印,就家庭教育環境而言,既包括家庭的物質環境也包括家庭內部的精神環境。物質環境並不是指家庭的豪華裝修,而是整潔有序、健康向上的環境,孩子應該有一方屬於自己的天地和活動時間。家庭的精神環境內容很多,它包括家庭的文化氛圍、價值取向、人際交往、家風家規、家庭氣氛等多方面,對於孩子的人格發展來說,精神環境更為重要。
良好的家庭教育對塑造孩子健康人格具有積極的作用和深遠的影響,因此,作為合格的父母,應該從以下幾方面關注孩子的成長。
一、注重孩子的全面健康,促進兒童健全人格的建構「全面健康」,不僅僅指身體的、生理的健康,還包括心理的、精神的健康即人格健康。1981年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下的定義是:「健康就是能精力旺盛地、敏捷地、不感覺過分疲勞地從事日常活動,保持樂觀、蓬勃向上及具有應激能力。」目前很多孩子的不健康問題都是由於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不當的教養方式引起的。如由家長「過度的期望帶來過多的無望」、由家長「過度的保護帶來過多的無能」、由家長「過度的溺愛帶來過多的無情」、由家長「過度的干涉帶來過多的無奈」、由家長「過度的指責帶來過多的無措」,正是由於這么多的「過」帶來了孩子過多的「障礙」。
特別是近年來,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社會競爭的加劇,青少年出現心理問題有蔓延上升趨勢。媒體多次報道中小學生因心理承受能力弱而造成的一系列不該發生事件,已經給我們敲響了警鍾,作為家長一定要對此引起足夠的重視,要幫助孩子維護自己的心理健康。除了觀念上的滯後造成孩子心理障礙外,兒童不健康心理的另一殺手是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家長在家庭教育中要特別注重培養孩子良好而穩定的情緒和樂觀開朗的性格,堅持運動,增強體質,提高生活質量,改變不良的行為習慣,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
二、注重把孩子培養成正直誠實的有用之人
高尚的道德是人類立身之本,誠實是道德的基礎。「學會做人」,先要學會做正直的人。陶行知說「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就是要學做正直的人。
Ⅱ 怎樣進行孩子的人格教育人格教育包括那些
1、培養習慣,在生活中融入人格教育。以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合作,勤勞,不虛榮,不攀比為人格教育的主要內容,同時勤勞和良好的衛生健康習慣,以及禮儀規范也是十分重要的內容。
2、教育孩子學習生活技能,並通過動手動腦,變得思維敏捷和聰明。逐漸培養孩子們的責任感,勤勞,不虛榮,不攀比的人格教育。
3、增強孩子普遍核心的六種價值觀,分別是可信賴性,尊重,責任,公平,關愛,公民的職責與權利。
4、在尊重方面,具體要求就是教育孩子寬容對待他人不同意見或分歧,要平和處置憤怒,侮辱,爭執,不說臟話等。
(2)人格教育什麼意思啊擴展閱讀:
口吃、尿床、孤僻、說謊、裝病……這些存在於兒童身上的問題,都需要大人嚴肅看待。這
些問題,都源於兒童被忽視或他們內心的渴望得不到滿足。
若不在兒童時期將這些問題糾正過來,這些問題在以後將會衍生出各種大的問題,嚴重者會讓孩子走上歧路,成為孩子一生的負擔。因此,幫助兒童建立健康的人格尤為重要。
人格就是一種財富,它是人的良好意願和尊嚴的財富。
從小對孩子進行人格的投資——這雖然不能直接在物質方面變得富有,但是,孩子們可以從贏得的尊敬和榮譽中得到回報。
無論是東方的聖人,還是西方的哲人,都十分重視人格,蘇格拉底說:「人有了人格的尊嚴,必不甘墮落為禽獸,而品德也必自然提高。」
因此,「良將不怯死以苟且,烈士不毀節以求生。」正是因為有了這種人格的力量,就可以戰勝困難,也可以抵禦邪惡,如古人所說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人生的道路上能留下一串光輝的足跡。
Ⅲ 怎樣進行孩子的人格教育
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經濟的進步,現在家中有孩子的家長,對於自己孩子教育可以說是越來越重視的。特別是關於孩子的人格教育,因為人格教育對於孩子的一生都是非常重要,如果孩子沒有一個良好的人格的話,在學習生活中以及在社會生活當中都會給孩子造成一些不好的影響。那麼我們今天要說的就是,在生活中應該怎樣對自己的孩子去進行人格教育呢?
學會一些生活技能
最後就是在生活中一定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學會一些生活技能,並且要讓孩子通過動腦或者是動手,讓自己的思維變得更加敏捷。以及變得更加聰明,而且在集體生活中一定要培養孩子們的一個責任感以及勤勞。這樣的話養成這些優良品質,才能夠讓孩子在社會生活中更加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