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民族文化如何吸納到生活教育
擴展閱讀
兒童乳酪怎麼吃法 2025-02-12 14:55:34
鐵路工程知識講座 2025-02-12 14:54:00

民族文化如何吸納到生活教育

發布時間: 2023-06-05 18:26:54

① 中國民族文化應該如何傳承

(1)加大資金投入,拓寬多渠道資金來源
要切實得到傳承和保護民族民間傳統文化,需要專項資金的投入和贊助,這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前提基礎。保護和傳承民間文化的各項工作都離開資金的支持。這既需要政府的投入,又需要社會各界、各渠道的共同參與。可以利用文化旅遊資源的收入,公益演出的資金收入,以及社會募捐和分散資金積累的方式多渠道的為保護活動的開展提供資金基礎。政府針對資金的來源制定方便政策上的有力措施,並監督資金的正確利用和開展進度。
(2)利用傳媒力量普及民族民間文化知識
人們對民族民間文化的認識度普遍偏低,要提高人們的主動參與的熱情度。利用現代媒體力量宣傳民族民間文化知識,包括報紙、新聞、電視專欄節目、電影、書刊雜志、互聯網以及宣傳欄等方式長期、不間斷的向普通民眾進行民族民間文化知識的普及教育和宣傳。通過這種方式讓人們認識到民族民間文化的基礎知識和存在意義,樹立人們尊重和保護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的意識。
(3)大力培育民間文化人才,壯大民族民間文化藝術人才隊伍
人才是我國民族傳統文化傳承被保護的基礎,一切藝術形式的保護歸根結底是人才資源的保護。民族民間是人類智慧的結晶,發展壯大人才傳承隊伍是保護民族民間文化的根本。人才的保護包含兩個主要方面:
①、注重對現有掌握民族民間文化技術的人才為其提供藝術繼續創造的周邊生活保障,為其傳授文化記憶提供有力的扶持性政策,如提高其待遇,以及申辦技藝傳授教學單位在政策上的扶持和獎勵;
②、注重對未來青年文化人才的挖掘和培養。做到民族民間文化技藝和教育的深度結合,和其他文化課程一並列入教育課程之中,培養青少年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興趣和熱愛之情,建立一套保護民族民間人才培養和未來就業方面的教育和社會保障、鼓勵機制,從而壯大民族民間文化藝術人才隊伍。
(4)樹立民族民間文化認同感,增強國民的民族自豪感
國民缺乏對本民族的文化認同感,對傳承和保護民族民間文化就不可能有該有和自覺及自律行為。我們可以將民族文化融入到正規的教育體制中,使得國民系統的了解民族民間文化的淵源和發展知識,建立對自己民族強烈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這是一項長期而且艱巨的任務,不是一時的情趣高漲也不是一時的熱血澎湃。而是讓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融進血液之中,從而形成一種自覺、自發的保護和傳承意識。
(5)保護民族民間文化的知識產權
完善我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法律、法規。包括對民族民間文化知識產權的保護,包括著作權,使用權、商標權、專利權等。使得我國傳統民族民間文化免受其他國家或組織的盜用,以及民間組織、個人的非法牟利性行為。可以利用先用的法律、法規對其進行保護,並對存在法律漏洞之處及時修訂或者出台新法規。借鑒別國的成功保護模式,以充分實現傳統民族民間文化的文化、經濟價值,對其進行有法可依的保護、傳承和利用。

簡介:
中國傳統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是中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是指居住在中國地域內的中華民族及其祖先所創造的、為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繼承發展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傳統優良的文化。簡單來說,就是通過不同的文化形態來表示的各種民族文明,風俗,精神的總稱。
1,世代相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民族特色。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歷史悠久。有五千年的歷史。
4,博大精深。「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② 如何將傳統文化參透到家庭教育中去

您好,我是楊雪樂,很榮幸回答您的問題「如何將傳統文化參透到家庭教育中去?」

家庭教育,顧名思義來源於家庭,而我本身認為原生家庭的教育更容易讓孩子接受並深入孩子的性格和三觀。

教育,用孔子的話說就是因材施教,「因材」,我覺得更是對一個人的了解。我爸爸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我還不知道你嘛,你什麼樣子我沒見過」。

有一次我在我同桌的慫恿下特別想報英語補習班,剛好那天中午趕上我家的家裝工人聚餐,我爸喝多了,我和我爸說了說我這個想法,我爸張口就來「你怎麼可能會認認真真的學啊,無非就是浪費時間浪費錢。」後來我還是報了補習班,結果和我爸爸想的一樣,我沒有認真學英語,無非是真的不喜歡,到最後我高考英語70分。

可能這個就是家庭教育的「因材」吧。如何將傳統文化參透進去,更多的是方法,也就是我所理解的 「施教」。

我從小到大都是我爸爸對我進行管教,從行為舉止到衣著外貌對我都有一定的「要求」指導。

出門不能穿居家拖鞋,不能穿睡衣,不能披頭散發……即使在家也要衣著干凈整潔,出門可以適當的打扮自己讓別人看著舒服,頭發最好要高馬尾給人一種整潔利落的印象……等等

這些「說教」下,我真實的體會到了傳統文化的「禮」

是何物。在說教下,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長幼尊卑」。

不知道各位在家裡是不是會有直呼其名的現象,我就會有。我小時候會在家直呼我姐的大名,但是每次我這樣我爸就會訓我,很嚴肅的內種訓。之前還小不懂,慢慢的長大了,就知道了。哦~她是我姐姐,我不應該這樣直呼大名,是很沒有禮貌的表現。後來無論是誰,只要年長我或者有經驗比我豐富的人,我都會帶上符合對方身份的稱呼,叔叔阿姨,哥哥姐姐,爺爺奶奶…。後來我上了大學參加了社團,有了除學習以外的交際圈子後,我爸爸會在聊天中教我說,和別人說話時帶上「您」字,不吃虧。

這些細小又常見的都是傳統文化的教育和傳承,在我父親的嚴厲說教中、在他溫柔的陪伴中、在他慈愛的照顧中,都是他對我的教育。

家庭教育是一個家長對孩子的耳濡目染和言傳身教,尊重每一位家長的教育,無論是怎樣「施教」都是愛孩子的表現啦。

感謝你的閱讀和觀看,如果喜歡,就給我點點關注吧。(比心哦!)

我的孩子現在一年級,從五歲開始我和孩子一起背誦古詩,通過古詩和畫面的方式講解。每天一點點,日積月累也很可觀的。孩子是不是冒出一句很優雅的話。我覺得背誦是一方面,主要是還要引導他把傳統文化用到實踐中去,這點更重要。

中國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深廣無比。它積淀了五千年,肯定有我們多少生都學不完的智慧。對我們的生活與人生有著極大的作用。但就是這個提法,現在我們要改正過來——好多人說中國過去的 歷史 與文化概念,都用上這幾個字:傳統文化。其實,就是這幾個字,是阻礙了我們對自己國家過去 歷史 與文化的研究與繼承,影響了我們現在去尊重自己國家這么博大精深的文明。

傳統,這個詞在過去好多年前就因為多種原因而被污染了,說過去老祖宗遺留下來的東西不是破四舊就是黑王類、不是這樣難聽就是封建性質的東西,等等情況、 歷史 的影響很嚴重。由於中國過去一段百十年 歷史 中的陰影,像封建禮教等等這些提法,過去的 歷史 ,早就把這個傳統兩個字給抹黑抹得太黑了,現在人們的提這兩字傳統,就反感。人們認為,那些過去 歷史 被打倒的、害人的東西,怎麼能成為我們知識與教育材料呢?

所以,在此,我提議,凡是提中國文化的,就用中國文化這四個字來代替,就行了,既簡單又涵蓋面相當全面。可以避免上面的問題。鄭重建議。不要再使用傳統文化這個提法,而是要用中國文化這個概念。

現在國家提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不斷地發揚中國文化好的、優秀的東西,力度還是相當大,相當到位。這是一個好現象。值得好好提起我們中國人這個信念。

在自己家庭中提倡中國文化,發揚下去,從細微處讓我們自己受到中國文化的良好教育,是值得大家在平時生活中要注意的問題。可以多多選擇中優秀文化典籍:弟子規、太上感應篇、心經、十善業道經、孝經等等中國優秀文化書籍來讀誦學習。尤其是弟子規和太上感應篇,這兩個東西,我們應時時學習,多多背誦,運用到我們平時的生活與工作當中,直接可以運用的。這兩個東西相當重要,文字少,但其實,它能頂得上那些西方勵志學好幾百本的知識含量,只要我們去好好學,好好記誦,相當熟悉了之後,不管是平時生活,工作還是交友、解決問題,都可以頂得上他們勵志學大師好幾百本的著作。我說的,一點也不虛假的,我自己本人在過去讀了好幾十本勵志學著作,對他們著作,我不是詆毀,不是輕視,但一比較我們中國文化這些老祖宗的東西,他們著作,真是的顯得很小兒科。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傳家寶,精華部分千萬不能丟了。如何將傳統文化滲透到家庭裡面,主要還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

第一,家中要有傳統文化的書籍很重要,比如四書五經,儒家書籍,資治通鑒,二十四史等,有空的時候,可以隨手拈來一本書,日積月累,潛移默化,不知不覺就學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第二,要帶領孩子們讀《孝經》,讓孩子從小就學會尊老愛幼,學會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平等相待。孝為天下先,沒有孝道,其他道理很難學到。

第三,正確對待學習和考試成績。《弟子規》中說,有餘力再學習,不能把學校教育看成學生生活的一切,學生只有學會做人的道理,樹立正確的三觀,他才能更好地樹立遠大的理想與目標。

把傳統文化融入家庭教育,首先要釐清傳統文化的概念。所謂文化是個比較模糊的概念,其核心是作為精神產品的各種知識,其本質是傳播。而傳統文化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 歷史 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徵。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的結晶,除了儒家文化這個核心內容外,還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態,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傳統文化是起源於過去、融合現在與未來的動態的主流觀念和價值取向,作為一種意識形態的存在,廣泛影響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傳統文化有精華也有糟粕,我們通常所講的傳承傳統文化,指的是傳統文化中的優秀精華部分。

如何把傳統文化滲透到家庭教育中呢?一是要有文化自信,堅信我們的傳統文化對培養孩子,塑造孩子優秀品質是有大幫助的,從而能夠堅持不懈用傳統文化教育孩子。二是營造有利於培養孩子學習傳統文化的環境。比如家庭多購置一些傳統文化的代表書籍,如果家長能夠帶頭或者陪伴孩子閱讀,效果更好。三是家長要能夠言傳身教,這也是滲透的關鍵。家長自覺按照傳統文化的優秀理念修身養性,則不用刻意讓孩子學習,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四是適當講究一些方法。比如在用傳統文化教育孩子過程中增加一點趣味性,多看一些視頻解讀等,避免壓任務,死記硬背。

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家庭傳統文化教育實踐中,對於什麼是傳統文化、傳統文化的具體內容是什麼等許多家長的認識是模糊不清的,甚至可以說許多家長同樣也欠缺傳統文化知識的認識和學習。試問:作為家長,作為成年人,你自己都不知道的東西你怎麼去教育孩子?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 社會 教育的根本。 在家庭教育中滲入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對孩子本性成長及人生觀、道德觀的樹立具有關鍵意義,所以人們才會說有什麼樣的家教,孩子就有什麼樣的人生。

當我們開始對孩子實施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之前,我們不要忽略一個最基本的人性問題:在家庭生活中,滲入對孩子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你配嗎?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以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精神文明為靈魂的 歷史 文化精髓,是以 崇尚禮、智、仁、義、信、孝 為 道德標准傳承的。 對孩子傳統文化教育之前,我們務必要深刻拷問自己,三省其身,一是無愧於「父母」的身份,二來同時也是提升自己。

家庭教育中,父母和長輩是孩子的模仿對象,更直接的說也是孩子的榜樣。 家長的一切行為、習慣,言談舉止及其道德修養都對子女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家長是否能以身作則 是家庭教育的成功關鍵。

家庭教育滲入傳統文化不光要從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做起,更要側重於「德性」的傳統教育,要使孩子從最初的吃喝拉撒、睡覺說話、走路勞動、 社會 交往、文化知識、人情世故、風俗禮儀等生活細節上接受、模仿和習慣,讓他們在成長中慢慢擁有一顆善良、正直、孝順、感恩、專注的心,從而樹立他們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

中國的傳統節日,明目繁多、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包羅萬象,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除夕、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清明上墳燒紙、二月二龍抬頭、七夕、重陽、十一等都可以作為滲透教育的組成部分,通過這些節日及活動的參與,孩子不僅了解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知識,還培養了孩子的民族情節和傳承意識。

(1.)嚴禁理解片面化。

在家庭教育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是為了更好的傳承,是為了有意識提前樹立培養孩子根本「德」,很多家長把傳統文化滲透到家庭教育中偏頗理解為是對中華經典的學習,把他當作是語文知識的補充和擴展。

(2.)嚴禁暴力,和諧滲透。

唯有和諧的家庭氣氛才能有助於孩子的成長。父母的和諧,是孩子心靈安全的港灣,孩子的安全感也來自和諧的家庭環境。我們無論是在平時,還是在家庭教育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都應該拒絕威脅、恐嚇、逼迫,都應該完全禁止家庭暴力,破壞家庭和諧,應當充分誘發孩子主動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覺性、積極性和一貫性。

結語:

我是一鳴荊人。一己之言,敬請指正。

隨著 社會 的快速發展,經濟不斷提升,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特別是這些年國民的生活條件,人均收入及消費的快速提升, 社會 上也出現了很多不良的 社會 現象,導致很多年輕人或很多年輕家庭對孩子的教育出現了許多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其實就是缺乏中國人老祖宗留下來的傳統文化教育的缺失。

當下有很多機構的傳統文化培訓教育課程,這些課程還是很好的,但是,很多父母都學習了很多的傳統文化培訓課程,但是學習不代表就有收獲,很多家長抱怨對孩子的教育上並沒有好的收獲,其實,大家可能都走入了一個誤區,就是,有沒有做到「學以致用」,「知行合一」,「因材施教」,「持之以恆」的為孩子去做,是否自己的意識通過學習得到成長改變,是否更了解你的孩子,所以很多家長是不是沒有做到,而就抱怨,放棄。

所以,要想更好的培養孩子的傳統文化教育,還需要家庭內部有氛圍,父母有意識,學校有國學課程,共同給孩子們創造一個學習傳統文化,應用傳統文化的平台。

近年來,黨和國家號召重拾文化自信,傳統文化傳承應為首。

傳統文化包括很多有文學藝術方面的,也有思想教育方面面。文化的傳承除了專門的教育機構,每個家庭,更應自覺承擔傳承傳統文化的責任和義務。

怎麼參透進去?

生活中處處都是教育,教育中就可以參透一些禮儀、謙讓,孝順等文化。

子女需要教育,一些傳統詩詞,經典古籍等就是一種文化,可以在講解當中滲透進去。

個人覺得,文化自信,不是口號,而是應該成為自覺性。

非常欣慰看到這樣一個正能量的問題!

家庭中最重要的是和諧,而製造和諧的一定是家庭每位成員,而成員中占著主要位置的是女性或者母親,因為我們都深知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作為大多數女性又是家庭中起居生活的決定和決策人!所以女性的傳統文化熏陶著整個家庭乃至向整個家族延伸!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基因、民族文化血脈和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源泉,凝結著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讓優秀傳統文化在家庭落地生根,對於涵養儒韻民風、構建百姓的幸福生活、營造風清氣正的 社會 環境、增強中華民族文化的軟實力有著重要意義。

1.首先辨別一個弘揚傳統文化的組織或公司的真偽很重要!

1)一個真正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的組織是不會用來盈利的,但不代表一定要全公益~利於更多人去復制

2)發起人,組織或企業已經有了至少5~10年的經驗!這樣會從最完整,完善的系統中學習到精髓!

2.其次,如果可以的話,整個家庭都要去由淺入深的選擇合適自己的學習,中國文化 歷史 悠久,一輩子也學不完,所以無需深度專研所有!

3.切記,讓傳統文化融入家庭一定是以家長為本,而不是孩子,我遇到很多不太幸福的家庭,家長總說孩子不好管,送他(她)去學習,改變下孩子!

也遇到一個這樣的家庭,兒子小學,學完傳統文化後回家為父親端來洗腳水,可是父親卻直接問孩子想要什麼玩具或者是不是想要錢?

這個孩子直接轉身就離開了,但是他會想的是不是傳統文化沒有用,還會不會繼續學習和信任古聖先賢!。?

難道不可怕嗎?

所以一個家庭重點是家長而不是孩子,信息必須對稱!

有沒有遇到母親自己玩著手機卻大聲斥責孩子別打 游戲 好好寫作業的家庭?

有沒有遇到先讓孩子坐上圓桌,卻告訴孩子要喊人懂得禮貌的家庭?

有沒有家長不知道中元節,重陽節,甚至總把中秋節和端午節時間搞混的家庭?

這些都是我遇見的!

所以我認為,要想家庭幸福,孩子優秀需要家長一起學習,和孩子成為同學的關系,去選擇合適自己家庭狀況的學習班去學習,然後成為義工幫助更多人,身體力行,言傳不如身教這樣才能真正意義上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家庭教育融合在一起!

修為淺陋,如有不妥,望大德大智老師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