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養成教育如何促進個人全面發展
擴展閱讀
pr怎麼把一首歌詞放大 2025-02-12 15:08:14
兒童乳酪怎麼吃法 2025-02-12 14:55:34

養成教育如何促進個人全面發展

發布時間: 2023-06-05 16:47:47

1. 2簡述教育如何促進人的個性發展

(1)教育促進人的主體性的發展。

(2)教育促進人的個體特徵的發展。

(3)教育促進人的個體價值的實現。

人的個性的初步形成是從幼兒期開始的。幼兒出現了最初的興趣、愛好的個別差異,也出現了一定的能力上的差異,初步形成了對人、對事、對自己、對集體的一些比較穩定的態度,也出現了最初的比較明顯的心理傾向,這表明幼兒開始形成最初的個性。

教育的主要功能是:

(1)教育的最首要功能是促進個體發展,包括個體的社會化和個性化。

(2)教育的最基礎功能是影響社會人才體系的變化以及經濟發展。現代社會重教育的經濟功能主要包括:為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提供良好的背景;提高受教育者的潛在勞動能力;形成適應現代經濟生活的觀念態度和行為方式。

(3)教育的社會功能是為國家的發展培養人才,服務於國家的政治、經濟發展。

(4)教育的最深遠功能是影響文化發展,教育不僅要傳遞文化,還要滿足文化本身延續和更新的要求。

2. 如何構建小學生養成教育體系

養成教育是人全面發展的必備條件,是人的首要素質。應從素質教育的要求出發,把對小學兒童的養成教育作為小學輔導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要堅持不懈地做下去。一、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良好的習慣能使人受益終生,也是一個人具有良好素質的基礎。葉聖陶先生說過,「教育就是培養習慣」。在小學兒童的習慣中,主要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良好的學習習慣等。良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要從班級的日常工作中,點點滴滴的小事抓起,教育和提醒學生按時到校,不遲到,不早退;熱愛勞動,積極打掃衛生,勤洗臉,個人衣著干凈整潔;懂禮貌,誠實守信,不撒謊,遵守紀律;愛集體,愛祖國等。良好的學習習慣,是要從起始年級開始,養成讀書寫字姿勢科學、正確的習慣;作業書寫認真、規范、漂亮,干凈整潔的習慣;上課專心聽講、踴躍發言的習慣;課後按時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善於留心觀察周圍的事物,善於思考,大膽質疑的習慣;積極閱讀課外讀物,涉獵課外知識的習慣等。以此實現「授人以漁」的目的。二、進行常規的意志品質等教育要讓學生從小樹立積極向上、永葆活力和朝氣的自信心,鍛煉堅強的意志,遇到任何困難不灰心,不喪氣。培養積極、樂觀、勇敢地面對學習和生活的態度。在班主任工作中,我經常利用一些名人的故事、偉大人物的事跡和身邊的事例,對學生們進行教育。並從生活中的點滴小事著手,利用生動有趣的課外活動和實踐活動,結合學生的實際,對學生有針對性的進行教育,讓學生抱著激昂的信心去對待每一件事。培養優秀的自尊、自愛、自強的品質。自尊、自愛、自強是人的全面發展的基礎和健康人格必備的條件。這就要從小學生抓起,滲透德育教育,通過身邊的人和事的例證,讓學生充分感受,立志要做一個有理想、有骨氣的人。所以,在向學生講明各種道理的同時,還要從學生的實際行動著手,自己的事自己做,在困難面前不後退,敢於擔當各種任務。我用優秀的兒童影視作品和兒童讀物,感染學生;用「愛拼才會贏」「人活一口氣」等鬥志昂揚的經典歌詞鼓舞學生;用「亮出你自己」「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等富有感染力的詞語號召學生積極進取;教育學生要勝不驕,敗不餒,培養他們冷靜認真地對待成功和喜悅,樂觀積極地分析失敗和傷痛等良好的情感品質等

3. 結合實際 試論述怎樣才能有效發揮教育促進個體發展的功能

教育促進個體發展的條件如下:

1、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人為出發點,以促進人的發展為根本職能,育人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2、把學生作為教育活動和發展的主體:確立學生在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把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培養學生的主體性;

3、堅持教育創新:教育觀念創新,教育模式創新,教育制度創新。

人的發展一方面表現為個體的社會化,以適應社會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表現為個性,滿足一個人成為自己、成為一個具有獨立性、自主性和創造性的個人的需要。因此,教育對個體發展的功能就表現為教育對個體社會化和個體個性化的促進作用。

為實現教育的這一功能,需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教育促進個體社會化的作用。個體的社會化是個體學習個體所處社會的生活方式,將社會所期望的價值觀和行為規范內化,獲得社會生活必需的知識、技能,以適應社會需要的過程。

首先,教育一定要代表社會的要求,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從而讓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養成良好的行為規范,而不是受社會上流行的不良的文化思潮的影響,使學生,尤其是青少年學生思想低齡化、低智化,甚至不辨是非,不分好壞。

另外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一定要採用具有多樣性與活潑化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更加容易理解這種價值觀念,從而形成健康而完整地思想體系,最終促進個體思想意識的社會化。

其次,教育一定要符合實際,尤其是社會規范的實際,讓學生真正地了解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從而規范學生的行為,對於這一點,學校和家長可以言傳身教,使學生處理一些實際的問題,例如如何處理人際關系,如何處理理想與現實的關系等等,使人們學會生活、適應生活,從而促進個體行為的社會化。

再次,職業是社會化的集中體現。人生活在社會中,要以一定的職業為生,這就決定了為就業和生活做准備的教育,必須能夠促進個體的職業化。對職業技術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而言,培養人的職業角色意識和技能是其核心要求。

基礎教育作為一種全面的素質教育,也負有職業指導和職業定向的重要職責,要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能力,結合社會的需要,確定自己的未來理想,幫助他們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

教育促進個體個性化的發展。個性化的核心是個體在社會實踐中促進獨立性、自主性和創造性的形成。我認為,教育最根本的就在於促進人的獨立性,加強主體意識。所以,教育一定要是開放式的教育,而不是封閉式的教育。如果教育總是填鴨式教學,那麼教育的最終結果是失敗的。

所以,教育一定要幫助人獲得知識、能力,從而實現變革客觀世界的目的,促進主體意識的形成,和主體能力的提高。

另外,教育作為有目的的社會實踐活動,一定要因材施教,尊重個體差異,根據不同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選擇適合學生的發展道路,設計適合他的教育,幫助學生充分開發其內在潛力,形成自己的優勢區域和特長,形成人的獨特性,促進個體差異的充分發展。

還有創造性是人的個性的核心品質,是個性的獨立性、獨特性的綜合體現,所以在教育過程中要重視學生創造性的培養,促進個體價值的實現。

另外,在教育過程中要注重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是人的教育,其目的是人的健康發展,教育應該從知識文本轉移到人的生活的軌道上來,強調人的需要、願望、興趣與學習內容的關系和個性的和諧發展。

教育內容不應該局限於學科體系,而應該放眼到具有人性熏陶意義的方方面面上來,堅持科學的以人為本的教育發展觀,促進人的全面、健康發展。

4. 怎樣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一、努力營造適合於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學校環境

學校環境包括物質環境和心理環境兩個方面。從物質環境來講,學校的一草一木,每一個角落都應給人以美的享受。所以學校要創造出有利於學生身心健康的物質環境。學校心理環境包括良好的校風、班風以及校園文化建設等。

優美的校園環境,良好的校風、班風催人上進,使人際關系和諧,有利於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得到改善和提高,從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快樂的學習中去。

二、改革教學方法,減輕學生負擔

以往的「應試教育」扭曲了課堂教學的初衷,引導學生為分數而拼搏,使學生成為讀書的機器,加大了學生心理負擔,影響了學生的正常發展。因此提倡素質教育勢在必行。

改革教學方法,減輕作業負擔是減輕學生心理負擔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讓學生不僅「學會」,而且「會學」,把教師新教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和技能,從而主動、愉快地完成必要的作業。

三、大力實施素質教育

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實施素質教育,是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和方法。基礎教育必須為人的全面發展夯實基礎,人體具有全面發展的能力,許多優秀的人才就是全面發展的個體。一定要堅持不懈地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其成為21世紀高素質的人才。

四、正確處理好全面發展和個性特長的關系,構建新的評價標准

每個人的先天素質不同,發展就不一。因此,全面發展是特長發現的'基礎,學校在努力引導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應注意觀察發現有特長的學生,並加以指導和培養。給學生一個充分發揮、展現自我的空間,讓其在寬松、快樂的氛圍下接受教育,增強自信。培養他們的自信心,勇於探索,大膽實踐和開拓精神。

把學生束縛中解放出來

逐步變成以學生為中心,把學生從課本、作業的束縛中解放出來。高素質的教師在教育中,能給學生創造一種和諧溫馨的氣氛,使學生如沐春風、心情舒暢。教師無聲的語言悄悄打動學生的心,達到效仿的目的。

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思想、學習、生活等方面健康地成長。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廣大教師應運用教育心理學的理論去指導、解決學生中存在的各種錯綜復雜的心理現象。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學生觀,尊重學生的人格,要熱愛學生,做學生的知心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