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如何開展有效的健康教育
擴展閱讀
多少個以後告訴自己歌詞 2025-02-12 14:51:37
在手錶上怎麼找同班同學 2025-02-12 14:46:03

如何開展有效的健康教育

發布時間: 2023-06-05 08:27:36

A. 如何開展健康教育

學校開展健康教育是預防和控制各類流行性疾病的重要措施。青少年是社會和國家的未來,抓好學校的健康教育是根本上解決不良衛生行為問題的戰略舉措。通過學校健康保健衛生教育,是增強學生健康觀念,培養健康習慣和建立健康行為的最有效手段。結合學校健康教育開展情況總結如下。

一、健全組織,提高認識

學校健康教育遵循「預防為主,嚴堵源頭為重」的原則。成立以校長為組長、副校長為副組長,教務處、政教處、團委、醫務室為成員的健康教育領導小組。使學校對健康教育責任到人,落實到位,切實有效地開展健康教育工作。充分發揮學校健康教育管理組織,即學校領導、醫務室與班主任、學生會及各班衛生委員的三級管理網路體系,組織學習教育部、市教育局下達的有關貫徹、落實學校衛生健康教育等文件,進行動員宣傳教育。使學校教職工及學生充分認識到學校開展健康教育工作重要性、緊迫性。

二、制訂計劃,措施落實

根據教育部和衛生部學校健康教育要達到的提高學生健康促進相關知識的知曉率。培養學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強預防艾滋病等流線性疾病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改善學生的健康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減少缺課;改善體質和精神健康。每學期召開由各班衛生委員參加的會議,提出學校衛生、健康教育、流行病防控等工作目標要求和任務安排,保證工作部署到位。

三、把健康教育融入到各學科

按照學校健康教育基本要求,將健康教育納入學校教學計劃,充分發揮學校各相關組織工會、團委、學生會的協同作用,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通過課堂教學、專題講座、播放多媒體教學片形式,將有關知識滲透到思想品德、自然、生物課、體育與健康等課程中,使健康教育工作做到制度化、經常化、教育形式的多樣化,反復強調、不斷滲透、貫穿整個學年,確保健康教育工作計劃貫徹、落實、有效。

四、把健康教育融入到國防教育

學校高一起始年級,每年8—9月份新生入學進行軍政訓練期間,組織學生觀看《青春期生理衛生》、《預防艾滋病、性病》等VCD片;開展禁毒、預防艾滋病板報展覽;預防艾滋病健康教育處方發放人手一份;並備有一定數量的《性病與艾滋病》健康教育小叢書,供學生借閱進行宣傳教育。使學生了解預防艾滋病相關知識、增強學生自我保護意識和抵禦艾滋病侵襲的能力,培養其健康的生活方式

B. 如何進行健康教育

心理護理的要點:
1、做病人的可信朋友,做忠實的傾訴對象,當病人把心裡的困惑都和你說了,病就好了一半了;
2、避免說教式的勸慰,避免和病人辯論,少說、多聽、多做,主要是取得病人的信任,啟發病人敞開心扉;
3、根據不同的病人採取不同的護理方式,要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和心理醫生密切配合;
4、注意保護自己,調動自己的心理防禦機制,抵制和疏散病人的心理垃圾,防止病人好了自己倒了。 (1)綜合知識
護理人才應能夠融合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知識,用以理解自我和理解他人;掌握與實踐相結合的護理基礎知識和專科知識;掌握一定的醫學基礎知識以適應護理工作需要;發展和應用解決問題、批判性思維的技巧;使用科學的數據和方法計劃、實施和評價護理措施;應用社會、政治、經濟、歷史的知識分析專業問題;用書面和口頭的方式有效地交流,並能清楚地表達個人的看法;建立有效的與他人合作的工作關系;理解不同的文化對健康的影響;理解護理專業的特點。
(2)職業價值和道德觀念
護理人才應具備的職業價值和道德觀念包括利他性(具有人文關懷理念,對他人利益和健康完好狀態的關心);自主性(給患者提供信息做到知情同意;有尊嚴:尊重個人、群體的獨特性和內在的價值);正直(遵守職業道德,恪守倫理的准則和執業的標准);公正(堅持道德、法律、人道的准則)。 (3)護理核心能力
護理人才應具備獨立工作能力;健康教育與預防保健能力;教學能力;批判性思維的能力;溝通交流的能力;決策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組織協調能力
(4)自主學習和專業發展能力
護理人才應具備一定的科研能力,獲取和利用信息能力,評判性思維能力,創新能力,自我發展能力。
(5)身心素質
護理人才應具備良好的身體,良好的情感特徵,以及良好的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
(6)整體護理觀念的滲透
整體護理是以現代護理理論為指導,運用護理程序,根據病人身體、心理、社會、文化、精神、發展等方面狀況提供適合個體健康需要的身心護理,其目的為保證病人得到滿意的、連續的護理。其中包括:
1) 病人對住院期間提供的護理服務滿意;
2) 病人了解自己的疾病和健康狀況,並能積極配合治療;
3) 病人了解自己所服主要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並能正確服用和自我觀察;
4) 病人學會一定的促進自己健康的方法;
5) 出院時病人和家屬掌握回家後康復及照顧病人的應注意的事項;
6) 出院時病人及家屬知道需要復診的日期和再次醫療的指征和途徑;
7) 醫生滿意度、護士滿意度。當前在實施整體護理過程中存在問題(資料來源:衛生部醫政司王羽副司長講話,2001年)
1) 護士數量不足:醫院管理原因,如科室捆綁承包、護理管理原因,如人力資源配備的科學依據;
2) 護士職責界定問題:界定不清,輔助系統不到位;計算機管理帶來的護士工作量增加;
3) 護士觀念問題:注重技術操作,忽視專業能力;注重醫囑落實,忽視病情觀察;注重治療措施,忽視健康教育、心理與康復等護理的提供。
4.總之,我國整體護理實踐的現狀和局限性主要是:
●整體護理已從模式病房到全面鋪開,但仍缺乏與之相適應的護理體制和整體護理觀念
●護理程序作為一種基本的工作方法已深入到護理各領域,但護士對護理程序仍停留於形式上
●整體護理病歷書寫要求與現行法律法規的沖突:主客觀資料認定、危險因素的理解問題
臨床護理方式(Nursing care delivery system):臨床路徑的嘗試
1.臨床路徑的特點:
適應衛生保健制度改革的需要;體現多學科多部門合作;以個案管理的形式體現護理的連續性;更新文件書寫的方式。因此臨床路徑簡潔、高效、全面,能夠體現治療和護理的共性和個體的差異性,具有較好的前景,但應與醫療保健制度改革相適應,由其是醫療保險制度的改革。
關於開業護士(nurse practitioner, NP)的發展 循證護理(evidence-based nursing practice)
1.循證護理(evidence-based nursing):基本概念 * 理論基礎:
實證主義 (positivism) * 「循證實踐」 (EBP):是指衛生保健人員審慎地、准確地、明智地應用最佳科學證據,並使之與熟練的臨床知識和經驗相結合,參照病人的願望,以在某一特定領域作出符合病人需求的臨床變革的過程。
2.循證護理的實施步驟 第一階段:循證階段--系統綜述:
1) 尋找臨床實踐中的問題,並將其特定化、結構化;
2) 根據所提出的問題進行系統綜述,以尋找來源於科研的證據;
3) 對科研證據的有效性和實用性進行審慎評審;
第二階段:施證階段--根據證據實施循證護理:
4)將所獲得的證據與臨床專門知識和經驗、病人需相結合,得到臨床證據,作出護理計劃;
5)實施護理計劃,並通過動態評審的方法監測效果,監測項目實施情況。
3.證據的等級和推薦意見分級 * I級證據:
● 對多項RCT的系統綜述 (I-a)
● 單項RCT(95%CI較窄)(I-b) * II級證據
● 多項隊列研究(cohort study)的系統綜述 (II-a)
● 單項隊列研究(包括質量較差的RCT,如隨訪率小於80%)(II-b) * III級證據
● 多項病例對照研究(case control study)的系統綜述 (III-a)
● 單項病例對照研究 (III-b) * IV級證據
● 系列個案分析、描述性研究及質量較差的病例對照研究* V級證據
● 未經分析評價的專家意見

護理領域的證據的特點 隨機對照試驗(RCT)能提供最有力的證據,是衛生保健系統實踐活動中設計最嚴密的、最能科學地反映干預效果的證據,被稱為「最佳證據」; 但護理專業獨特的人文性決定了護理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所以描述性研究、質性研究、專家報告也提供護理證據。

C. 教師如何進行有效學前兒童健康教育

成人應為幼兒提供合理均衡的營養,保證充足的睡眠和適宜的鍛煉,滿足幼兒生長發育的需要;創設溫馨的人際環境,讓幼兒充分感受到親情和關愛,形成積極穩定的情緒情感;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與衛生習慣,提高自我保護能力,形成使其終身受益的生活能力和文明生活方式。
為幼兒提供營養豐富、健康的飲食,保證幼兒每天睡11~12小時,其中午睡一般應達到2小時左右。午睡時間可根據幼兒的年齡、季節的變化和個體差異適當減少。注意幼兒的體態,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姿勢。每年為幼兒進行健康檢查。
營造溫暖、輕松的心理環境,讓幼兒形成安全感和信賴感。幫助幼兒學會恰當表達和調控情緒。
保證幼兒的戶外活動時間,提高幼兒適應季節變化的能力。經常與幼兒玩拉手轉圈、鞦韆、轉椅等游戲活動,讓幼兒適應輕微的擺動、顛簸、旋轉,促進其平衡機能的發展。鍛煉幼兒適應生活環境變化的能力。
利用多種活動發展身體平衡和協調能力。發展幼兒動作的協調性和靈活性。對於拍球、跳繩等技能性活動,不要過於要求數量,更不能機械訓練。結合活動內容對幼兒進行安全教育,注重在活動中培養幼兒的自我保護能力。

D. 如何開展健康教育和促進健康教育

1、首先將健康教育納入教學計劃,認真開展健康教育。
2、設置健康教育宣傳欄,每周或是每月更換一次。
(內容是貼近學生生活的易於被學生接受的健康知識)。
3、可以與當地衛生院或是社區門診聯系,就學生感興趣的、關心的問題定期開展健康教育講座(比如青春期心理咨詢、愛眼日、愛耳日等世界衛生日專題講座)
4、配合當地衛生行政部門做好學生視力、齲齒等學生常見病監測。

E. 班主任如何有效地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整合關於心理健康的論文範文,歡迎閱讀借鑒,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學生的心理健康關繫到他們今後的健康成長和發展。由於班主任既要對學生進行文化知識的教授,又要負責對學生的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所以在學校與學生接觸的時間長,關系特別緊密,班主任在開展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一、發揮好班主任“角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

班主任對學生進行日常管理、教育,又要對學生的行為習慣等進行具體的指導,在學生心目中有一定的威望,所以在教育過程中有比較強的說服力。

班主任要把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品質作為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以自己特殊的角色去引領學生。教師的每一句話、每一個行為動作,都是學生學習和模仿的對象。班主任在平時的工作中,要時刻保持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言談舉止得體,不要把情緒帶入課堂,帶入到與學生的交流當中,用自己良好的心態去面對學生。為人處事寬容大度,不斤斤計較,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出教師示範引領的作用,培養出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塑造出學生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質。

二、創設良好的心理發展氛圍

良好的環境有利於學生健康心理品質的形成。班主任要積極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即班級環境,讓學生受到熏陶和感染。

1.良好班風的形成,有利於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良好的班風,是學生學習和成長的有力保障。它能形成一種健康向上的合力,讓學生不由自主地相互感染、相互促進、相互提高。班主任應該強化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在學習活動中,教會學生樂於助人、關愛他人,在活動開展的過程中,協調好競爭與合作的關系,形成“健康互助,共同進步,勤奮樂學,團結拼搏”的優良班風,促進學生良好心理品質和行為習慣的養成。班主任要和學生一起制定一個班級發展目標,這個目標要循序漸進,讓學生既能看見,又能夠得著,使全班同學有一個共同的向心力。要通過班會、晨會等,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學習態度等內容的教育,促進學生形成積極勤奮好學、成功自信的心理品質。

2.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班主任既是教師,又是學生的“媽媽”,和諧的師生關系是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對促進學生學習興趣和完整人格的形成有著重要意義。教師要把每一個學生都看作是自己的孩子,理解他們、尊重他們,既要認真的呵護,又要嚴格的管束,對學生寬容而不縱容,嚴格而不苛刻。同時,要引導學生學會處理同學之間的關系,教育學生同學之間要團結友愛,相互幫助,相互謙讓,不要斤斤計較。

三、開展有效的心理教育活動

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僅?H是通過平時潛移默化的影響,也需要班主任悉心的教育和培養。讓學生在理論和行動上保持一致,通過認識指導行動,通過行動來強化認識,促進學生心理健康地發展。

1.組織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

組織開展心理活動課,要充分做好課前准備,根據心理健康教育目的確定活動模式,在模式的選擇突出多樣性、有效性,可以通過開展游戲、角色扮演、問卷調查、辯論會等形式有機融合,根據學生的年齡及生理、心理特點,選擇最恰當的方式,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活動課的開展過程中,要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心理感知上認識到活動的目的和意義。

2.開辟多種心理健康教育途徑

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班主任還可以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利用學校現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開辟多種心理健康教育途徑。班主任可以積極聯系學校專職心理輔導老師,定期開展集體心理輔導,課余時間可以主動為學生進行個別心理輔導。引導學生主動做客心理咨詢室,咨詢心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和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定期帶領學生在心理咨詢室進行放鬆調節以及減壓發泄。就某一問題、某一話題,利用周會、晨會、班會課等時間,發揮學生的教育潛力,組織討論、辯論,統一學生的思想認識。可以在班內設置“悄悄話信箱”、給老師寫一封信等形式,了解並解決學生個別存在的心理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