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如何豐富教育實踐
擴展閱讀
同學請止步是什麼意思 2025-02-12 17:50:31
體育課怎麼和同學談心 2025-02-12 17:47:22
經典東海電影有哪些 2025-02-12 17:39:21

如何豐富教育實踐

發布時間: 2023-06-05 01:16:21

Ⅰ 如何為幼兒提供豐富多樣的教育活動

五大領域教育一直是近年來幼兒園的主要教育模式,隨著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出台,我園在實踐中不斷摸索,摒棄傳統分科式教學方式,將五大領域的教育內容進行了整合,開展特色教育活動。該教育方式從幼兒班實際出發,抓住幼兒年齡發展的特點,從不同的角度促進幼兒的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發展,提高了幼兒整體素質,讓幼兒在集體生活中感到溫暖、快樂,形成安全感、依賴感。 (一)利用我園自身優勢,開展特色教育活動。 我園歷史悠久,園本文化深厚,佔地面積大。始建於1948年2月2日,現已有近60年的歷史,是一座具有光榮歷史和優良傳統的省級示範幼兒園,全園佔地面積13000平方米,有3幢教學樓,室內設有多功能活動室、圖書室、科學探索室、幼兒鋼琴室、幼兒微機室、「娃娃廣播站」,室外設有塑膠操場、游樂場、園田地,樹木花草隨處可見。花園般優美而豐富的環境為幼兒健康、活潑的成長提供了物質基礎,貼近自然的院舍適合開展各種特色教育活動。 1.種植活動。 指導幼兒隨季節變化,自己動手嘗試栽種多種植物。北方種植時間大約在每年的五月中旬,每年的這一時間,我們會專門制定出以種植為主要內容的主題整合課程網路,如今年大班五月份的一級主題為《春天的播種》,一級主題下有四個子主題,分別為《勞動最光榮》、《植物的生長》、《播種計劃》和《自己動手來播種》,從計劃到實施,從認知到實踐,再到經驗積累,從教師引導到幼兒主動學習,通過引導幼兒觀察發現季節特徵與植物生長的關系,進一步了解不同植物的不同特徵,知道植物在生長過程中,離不開水、空氣、土壤、陽光等,在此過程中,孩子們的語言交流,互相幫助,圖畫記錄等學習方式綜合了科學、健康、社會、語言、藝術五大領域。 2.幼兒韻律運動活動。 一直以來,幼兒韻律運動都做為我園的一大特色吸引著各地教師、幼兒和家長,它是我園2000年與日本青森縣松崎保育園進行研修文化交流,由我園優秀教師帶回國內。幼兒韻律運動以達爾文生物進化論為砌基,引導幼兒在鋼琴伴奏下赤足用身體的動作形態來模仿各種事物的動作,通過多種感官刺激,發展幼兒的動作協調性,音樂感受力、表現力和想像力等,提高手、腦及全身的協調能力的活動,充分完成身體鍛煉的目標,保證鍛煉時間,並彌補了東北地區冬季時間長,孩子戶外活動時間短的缺陷。 隨著主題整合課程的開展,我們將幼兒韻律運動與主題課程進行整合,與五大領域教育內容進行融合,制定出適合幼兒各個年齡段特點,又賦有本園特色的新幼兒韻律運動教育。每學期,我們都組織教師進行幼兒韻律運動公開教學展示活動,如大班的十二月份主題活動《世界真奇妙》,子主題分別為《跑》、《鈴兒響叮當》、《鍋子托底》、《蜈蚣走》,融合了健康、社會、科學、語言、藝術五大領域,既發展了幼兒動作協調能力,又提高了幼兒的合作意識,體驗了合作的成功喜悅,有助於幼兒自信心的樹立,促進幼兒個性的健康成長。 3.京劇教育活動。 京劇是中國人引以自豪的傳統文化。「唱」、「念」、「做」、「打」的獨特藝術,不僅是調劑精神的娛樂活動,更是陶冶情操、強身健體、增長見聞的教育途徑。把京劇藝術深入淺出地轉化為幼兒自己的藝術,是我園一直努力做的。 我園每班每周都會開展一次京劇教育教學活動,並成立京劇特色班,主要以看、聽、玩、做為基本手段,激發幼兒對京劇藝術的興趣。 看:引導幼兒看京劇錄像、少兒京劇大賽等節目,引導幼兒全面感受京劇。通過觀看京劇中的化妝、服飾、動作等不同點,了解京劇中的不同角色(行當)。如:手持水巾,頭戴簪花、動作又靈活又優美的是花旦;身扎靠旗,翻翻打打的是武生。 聽:讓幼兒聽一聽不同人物的唱腔和音樂,找一找有哪些不同,從而使幼兒知道根據不同的唱腔和聲音來辨別不同的人物。如高昂激情的是老旦,豪放洪亮的是花臉,悠揚徊轉的是青衣,和小朋友唱歌聲音差不多的是娃娃生……使幼兒感受到了京劇特有的音高、音色、速度、力度等。另外,讓幼兒聽一聽京劇的曲牌和鑼鼓,用心體會聲音高低、弱、長短及不同音色和音樂形象的情感,想像京劇音樂表達的情感內容。 玩:在活動室里開辟京劇小舞台,提供化妝表演的道具,讓幼兒在京劇音樂的伴奏下學學演演,使幼兒在玩的過程中自娛自樂,直接產生情感體驗,調動幼兒參與京劇活動的興趣。 做:在幼兒欣賞、玩耍京劇臉譜和道具的基礎上,組織幼兒自製臉譜道具,感受京劇臉譜、道具的色彩美、對稱美。花臉的臉譜,色彩鮮艷,左右對稱,不同的色彩還表現了不同的人物:紅臉——英勇威武的關公、白臉——狡詐陰險的曹操…… (二)採用「生態體驗式學習」方式,開展特色教育活動。 以「生態體驗」為核心的園本文化,是我園近年來一直堅持研究的一項重要園本教研活動,它主要是以「幼兒生態體驗式學習」為切入點,以「自主開放、綠色生態、體驗學習、創造發展」為課程理念,通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全息沉浸,誘發生命感動,從而生成一種生態智慧,以此為載體,開展主題活動,促進幼兒各種能力發展,是本學期教育教學活動研究的重要內容。 實踐中,我們開展了「關愛與幫助」主題活動,孩子們藉助眼罩、拐杖體驗盲人的不便;把枕頭綁在腰上體驗媽媽懷孕時的辛苦;將雞蛋放在口袋裡,體驗保護蛋寶寶的責任感。在這些親身體驗的活動中,孩子們的心靈得到了凈化,體驗到了自己的存在價值,意識到自己身上的責任和使命。而這些活動都離不開五大領域,而且讓五大領域的教育內容更加生動、形象,更適用於孩子們。 (三)開展豐富多樣的區角活動,開展特色教育活動。 為幼兒提供豐富的區角活動操作材料,讓幼兒在自由選擇、自主探索過程中,發現材料的不同作用,感受材料間的相互關系,體驗動手操作的樂趣。 幼兒最熟悉的地方是家庭,最先接觸和了解的勞動就是家務活。因此,無論是在哪個年齡班,娃娃家都是角色游戲的中心主題。並由此擴展出以反映社會生活為主題的活動,如餐廳、超市、醫院、郵局、工廠、圖書館、火車站、博物館等。小班區角活動主題以家庭生活為主。到了中班,幼兒會出現以反映社會生活為主題的活動。大班區角活動主題則應更加的豐富多樣。 實踐中,我們在手工區投放了各種各樣的繩子,孩子們利用不同的繩子做出不同的作品,有的用繩子作畫,有的用繩子做迷宮,有的用繩子學會了編小辮、編手鏈,有的學會了翻繩,自己翻或幾個人合作翻,繩子這個多變的區角材料成了孩子們最受歡迎的好夥伴,在此過程中,孩子們的動手能力、交往能力、自信心都得到了提升,同一種材料可以在多個領域中發揮作用,體現了一物多用。 總之,在幼兒園的日常活動中,教師做為引導者、支持者、合作者,要為幼兒創設輕松愉快的活動環境和條件,提供多種多樣的活動材料,採用「體驗式學習」的方式,充分發揮幼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整合五大領域教育內容,開展特色教育活動,促進幼兒全方面發展。

Ⅱ 如何組織學生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勞動教育實踐活動

勞動教育作為一個剛性需求有著巨大的發展前景,激發小學生的勞動熱情,而且可舉蔽以讓小學生可以得到更好的鍛煉,培養學生愛勞舉爛動的情操。養成小學生熱愛勞動的課程,培養他們能夠吃苦耐勞的精神,讓小學生在實踐中可以正答漏得到更好的鍛煉和能力的提升,讓小學生在勞動過程中可以過得健康,得到全面的發展。這也是利用晉級方式能夠更好鍛煉小學生能力的關鍵所在。

Ⅲ 如何通過豐富多彩的班級活動實現教育目標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以下是我個人見解,希望可以幫到你:
班級活動:是指在班主任指導下,以班級學生為主體,為實現班級教育目標,有目的、有計劃開展的各種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它是班集體形成的重要基礎,也是班集體發展的催化劑,是實現學校、社會以及國家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
依據教育內容的不同,班級活動一般有以下類型:班級常規管理例會(如班幹部會、課代表會、每周總結會等)、主題教育班會(如孝親教育、誠信教育、安全教育等)、學習活動(課堂常規學習的重要補充,如作業展覽、學習經驗交流會、知識競賽等)、文體活動(如聯歡會、生日會、籃球賽、歌詠會等)、科技活動(如科技參觀、化學魔術表演等)、勞動活動(如每周大清掃、義務勞動)、實踐活動(如學軍、學工、學農、參觀訪問、社會調查等。)
創造性班級活動:指不同於常規性的、富有新意的班級活動。創造性可以從以下方面來體現。①活動內容的更新:比如伴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引入新的話題,幸福教育、公民教育;也可以充實常規話題的內涵,比如安全教育,除人身安全外,網路安全不容忽視;也可以導入新的素材,如結合日本地震中的民眾表現來進行公民道德規范教育。②活動形式的變換:同樣是表優,可以進行「班級明星」評選,由常規的評三好學生、積極分子,擴展為評選「文明之星」、「孝親之星」、「志願之星」等;同樣是開家長會,由常規的老師主講,變成學生主持。③活動手段的變化:比如安徽著名班主任沈為慧老師的班級「獎勵勛章」方案,頗有意思:以福娃為主圖案,五枚一套,上寫不同的文字,可用於多種情況的獎勵。①為班級做出貢獻的,可獲貢獻獎章,上面印「你的貢獻讓我銘記」;②發言主動的,可獲自信獎章,上面印「你的自信讓我佩服」;③學習認真的,可獲態度獎章,上面印「你的態度讓我贊嘆」;④成績優秀的,可獲優秀獎章,上面印「你的成績讓我羨慕」;⑤進步快的,可獲進步獎章,上面印「你的進步讓我驚訝」。期末集滿一套者再給予獎勵。④活動地點的演變:如中秋節,很多老師也會組織學生分吃月餅,但師大附中的馬正揚老師,中秋節把學生帶到操場上集體賞月,對月當歌,很好地使學生體驗到了月圓之韻、師生之情。如姜小明老師,建立班級網站,把班級事務的討論地點由有封閉感的教室轉換到了虛擬的廣闊的網路平台,更輕松自如、民主平等。⑤活動時間的突破:如蔣向華老師布置學生回家給父母洗一次腳、過年給家人做一道菜,活動時間已不在局限於常規的學期內校內時段,體現了教育的時空延伸。⑥活動視角的轉換:如劉愛國老師,布置學生「了解爸爸媽媽的一天」,將活動視角由關注自身,到關注身邊人;祝琳麗老師,在組織學生討論「樂學、善學」的話題時,引入本班一個台灣籍學生、一個曾在加拿大留學的學生來介紹國外學習情況,將視角由封閉地看待中國教育,到用開放的眼光在對比中審視我們的學習生活。
當然,班級活動的創造性體現不僅僅只有這些,很多小東西小創意,其實蘊含著大智慧,用好了就能起到大作用。

2.2 價值判斷:我們為什麼要創造性地開展班級活動?
2.2.1 實現教育效果最優化的需要
從心理學角度看,青少年活潑好動,求知、求新、求美、求樂。從社會學角度看,在轉型期的多元化社會中,他們可以獲得多元化的外部刺激,學校教育已不再是學生獲得外部刺激的唯一甚至主要渠道。如果班級活動內容單一、形式呆板、不靈活,學生就會興趣索然,活動效果就會大為降低。而豐富多彩、新穎出奇班級活動,能激活學生對刺激的認識和認知,增加教育三味——口味、美味和鮮味,才能激發他們參與的熱情,使活動開展更有實效。
2.2.2 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需要
伴隨著素質教育的理念不斷推廣,教師們都已認識到,現代社會需要的是高素質創新型復合型的人才。如何培養這樣的人才?怎樣將這個教育目標落實到現實的教育實踐中去?教師應該在班級活動中敢於創新,勇於變化,並鼓勵學生嘗試創新、體驗變化。這,既是一種言傳身教,也為培養學生的創造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展提供了契機和平台。
2.2.3 形成班級特色、打造特色班級的需要
一個真正優秀的班集體,決不能只按學校量化評估中的成績排名多少、比賽獲獎若干來考察。它應該具備以下幾個基本特徵:有共同的願景的共同的榮譽感、有健全的組織機構和強有力的領導核心、有正確的輿論導向和優良的班風學風、有嚴格的規章制度和較強的價值行為認同感、有團結友愛和民主平等的人際關系。而這些特徵絕不是靠說理教育就能形成的,需要通過創造性班級活動,起到潤滑、凝聚和催化作用。在實施外顯的富有創造性的特色活動過程中,才能積淀具有文化和精神特質的班級特色,最終打造出一個優秀的特色班級。
2.2.4 克服教師職業倦怠感、實現專業提升的需要
有學者說過,「創造性的幸福不僅是激動人心的,而且同時是一種人生成就,一種貫穿一生的意義。」教師的生活,有人把它形容成「朝七晚十」、「兩點一線」,不斷重復刻板單調的日子,職業倦怠感也就會悄悄地到來。如果換一種思維,主動嘗試組織一些創造性的班級活動,在變化和創造中會不斷體驗到教師的職業幸福感,並在總結反思中逐步形成獨具特色的教育風格,最終才能實現教師的專業提升和自我超越。

2.3 阻抗因素:是什麼阻礙我們創造性地開展班級活動?
剛才我們已經了解到開展創造性班級活動的必要性,但是,有句網路經典名言說得好:「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套用過來,德育的理想、目標和德育的現實、實踐始終會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是因為德育實踐中會存在一定的阻抗因素,即各種障礙和抗拒現象。對它進行一定的剖析和認識,會為我們改進德育實踐提供一些診斷性依據。
2.3.1 管理目標功利化和管理模式程式化
班級管理目標的功利化,主要表現為:其一,班級管理目標不是服務於學生的生命成長和健全人格的培養,而是只單純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和升學率。當創造性班級活動和以知識獲取為重心的學習活動沖突時,會毫不猶豫地選擇知識性學習。其二,班級管理目標不是著力於班級成員內心是否獲取了成長的意義和發展的力量,而更重視班級以外的固化的考核評估。當創造性班級活動和學校常規檢評發生沖突時,更多地側重要學生嚴守檢評規范。
班級管理模式的程式化主要表現為:其一,管理思維程式化:管理主義思想盛行,即漠視學生個別差異,以方便管理為首要考慮的態度和方法,將「管理」由手段異化成了目的。其二,管理結構程式化:內在結構是由上至下金字塔般具有鮮明等級性的科層制管理,對外封閉化,班級建設與家庭、社會隔離。其三,管理內容程式化:強調人的行為標准化,組織中呈現一種單向服從狀態,班級活動安排基本是聽從由行政部門規定,按部就班開展。
這樣狀態下,學校就像一個加工廠,教師是工人,學生是待加工的產品,教育管理陷入了一種標准化的操作模式。強調的是共性、規范和服從,而不是個性、多樣性和主動精神,缺乏求異思維和創新的取向,這就很難滋生創造性班級活動,也更談不上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了。
2.3.2 教師思想的固化和行為的惰化
傳統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在思維慣性的影響下,教師很容易滋生守舊心理、自足心理、排外心理等,思想上的封閉僵化,會導致在班級管理過程中對社會、班級、學生等的發展反應遲鈍或失當。而教師的工作又如此辛苦,在壓力和現實面前,「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容易產生行為上的惰性。走向思想僵化和行為惰化的教師,很難產生教育敏感,更談不上教育機智和教育創新了。
2.3.3 學生或家長群體的不理解甚至抵觸反對
學生是班級活動中最主要的受眾,家長也是班級管理中不可忽視的一個群體。他們的接受與否,是創造性班級活動成敗的關鍵。為什麼會遭受來自行為主體的阻力呢?這固然和學生的心理認知能力有關,但更重要的是以下兩個方面原因:其一,尚未構建起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在這樣的背景下,當教師的創意或點子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去落實執行時,很容易遭受個體意識不斷增強的學生潛意識的抵制。其二,教師缺乏對活動的科學指導和合理調控。比如為什麼要開展這樣的活動,意義的宣講不到位,很難與學生形成理解上的認同和心靈的契合。比如「活動即交往」,在活動過程中如果忽視了班級人際關系協調,可能會出現關系沖突而導致活動流產或失效;比如活動如果放得太開,或者佔用學生時間過多,使學生負擔過重,沖擊到以學業學習為重的家長或學生思維,也自然會遭受抵制反對。
2.3.4 學校體制的約束和教師群體間的制約
教育實踐需要多方力量協調合作。但是,校長、學工處領導、班主任群體對開展創造性班級活動的目的、內容、意義理解不同,在實踐熱情上就會表現的參差不齊。管理層往往從便於管理的角度出發,搞「規定動作」,或者缺乏民主管理精神,比如黑板報內容,「迎接新學期」、「運動會」、迎國慶……。而班主任作為在教師管理層級的末端,會有被驅使感,很難發揮主動精神;甚至可能會因為特色活動和學校常規活動沖突而被管理層阻止或扼殺,最終都會導致一個學校,「千班一面」。如果教師群體間缺乏經驗交流與平等對話,尚未形成集體認知,我們在開展創造性班級活動時,就可能會在教師群體中產生「標新立異」、「嘩眾取寵」之觀感,也會帶來一定阻力。
望採納,十分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