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誰知道陝西省定邊縣主管教育的副縣長是誰
在陝西省的北部,有一脈像無數饅頭似的連綿起伏的大山,叫白於山。它是黃土高原的遺脈,縱觀全山,蒼蒼茫茫,黃沙覆蓋。千百年來,隨著大自然的遷移,這里有著不少撲朔迷離、神話般的傳說。
相傳在八百年前,這座山叫白玉山。山上是大片的平地,山澗是無數塊小平原。樹木蔥蘢,流水淙淙,沃野含金藏銀。山民們豐衣足食,辛勤耕作之餘,歡歌笑舞,樂也融融。斗轉星移,日月變化。山民們逐漸起了變化,覺得糧食滿倉,花錢方便,便開始游身於酒館之中。那年月,白玉山內,酒館林立,館館滿座。天長日久,成熟的麥子無人收割,金粒似的麥顆兒被風刮落了滿地,雪白的白面饅頭到處亂扔。這件事讓天上玉帝知曉,便派殿前太乙真人下凡私訪。真人搖身一變,走到白玉山裡。他變成了一位年已六旬的丐婦,手抱竹杖,巍巍顫顫來到一個村落。這兒是一馬平川,胖娃娃似的麥粒落了一地,村頭酒館里,食客滿座,劃拳猜令。一棵大樹下有一位少婦,手抱一個嬰兒。正在拿著一隻白白的饅頭給孩子揩屁股。她望見乞丐老婦,便掰了一半,往真人面前扔去。真人好不晦氣!他縱身上了天庭,如實稟告玉帝,玉帝大怒,便令殿前值日天神,快下凡間,把白玉山翻個個兒。眾位天神駕祥雲,立在白玉山上空。一陣狂風驟起,把白玉山的人、房子平地掠起。剎時天昏地暗,幾聲炸雷後,白玉山面目全非。半空的人、房又各歸原地。天呀,處處是黃沙,遍地山窪。從此,十年九旱,經常顆粒無收,白玉山改為白愚山。若干年後,白愚山眾位長老求土地更名,以示吉祥。土地才稟報上天,改為今天的白於山。幾百年來,流傳著一段民謠:黃沙沙蓋山沒太陽,鳥兒不飛草不長;滴水如油家無糧,十室九空奔他鄉。
一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地處白於山腹地的武峁子鄉才有了巨變。跑出山外的人讀書、幹事,又回到故土發展家鄉。據統計,八十年代後,武峁子在縣城當局級幹部的有78個,有不少人說,時隔幾百年,武峁子鄉祥瑞之氣又上升了。那些在外工作的人,心繫家鄉,熱愛家園,決心為本鄉本土作一些力所能及的貢獻,現任教育局書記賀占邦就是其中的一位。
寫到這里,先得從張魯秦副縣長說起。張副縣長在白於山區鄉村工作多年,是位山民們打心眼裡擁戴的幹部,他熟悉農村、深知農民的艱辛,熟知農業發展之艱難。他由鄉鎮幹部走上主管教育的副縣長崗位之後,便下了決心,把定邊縣的教育抓上去。他任職期間,搞了幾個大舉動,深得全縣老百姓,特別是教育界人士的稱道。武峁子實驗小學的辦起他是第一人。
在縣委、政府的主要領導傾力支持下,他在山區學校搞調查研究,掌握了深山教育的現狀,找到了山民們富不起來的根子。他了解到山區農民居住分散,戶與戶之間二三里平常,加之多年教育落後的制約,三四十歲的壯年人文化水平都很低,80%沒進過初中門,60%小學未畢業,20%的人是文盲。文盲是發展經濟的絆腳石。「庄戶人識了字,老虎長了翅」,「與其死守山大的黃金,不如學得豆大的學問」。不少有益的諺語,使他對山區教育的思考越來越深刻,要想富、抓教育。他和賀占邦一起商議:辦一所什麼樣的學校才能適應山區教育之狀況。
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一個偶然的機會,張副縣長去北京辦事。他到北京某中醫院探望一位定邊籍人士,此人負責保安工作。前幾天,他剛從病房得知一條訊息,有一位台商,是個企業家,叫姜勇傑。他是位博士,與同仁成立了一個台灣影光(私人)教育基金會,已在廣西的深山、新疆的邊沿、內蒙的深沙漠等少數民族地區,辦了幾十所學校。他正計劃在內地貧困山區捐資助學。張副縣長聞訊後,立即和姜博士聯系。倆人見面洽談,談得很投機。姜博士祖籍是山東,張魯秦和他是老鄉。魯者,山東也;秦者,陝西也。張魯秦和縣委、政府的主要領導商議,都支持姜博士的義舉。
於是,姜博士不辭辛苦,三次到白於山考察。他看到武峁子鄉北部白於山區的三路渠、短澗子、馮灣三個村,山大溝深,交通不便,自然條件差,經濟、文化、教育都很落後。三個村各有一所小學,校舍陳舊、破爛、學生分散,教師憂心忡忡。有的土房子,岌岌可危,從房頂的漏洞處透出斑斑駁駁的陽光。土窯洞里,光線暗淡,從那剝落的窯壁可以看出已有十幾年的窯齡了。一所學校,不到10名教師。教師工資兌現不了,只好以種田為本,半天教學,半天種地。學生的手臉沒洗,垢泥一層。他們瞪著大大的眼睛,愣愣地望著這一行陌生人。姜博士手拿起一本作業本,是家長自裁紙張用針縫的,本子上的字像爬行的蟲子一樣,歪歪斜斜。陪同他前來的張魯秦副縣長心情沉重地說:「能有這樣的作業本,就算不錯了。有的學生,家中剛能填飽肚子,供娃娃上學,可想不可及!」
姜博士的眼睛濕潤了。這么多年,他所在的台灣影光基金會捐資興建了不少學校,大部分是山東沿海一帶。他沒想到,在祖國的腹地,農民與教育如此艱難與落後。姜博士當即決定投資60多萬元,在武峁子建一所學校。
姜博士來了又走了,他留下了許多感人肺腑的話。張魯秦副縣長、教育局書記賀占邦,鄉里書記楊成富,鄉長陳建疆……,他們日夜探討、交流,決定按姜博士的心願去做。本著「學校即社會,生活即教育,農民是學校的主人」為宗旨,辦一所體現姜博士意願的實驗學校。縣委書記尚洪澤、縣長艾保全,副書記白生海,後來主管教育的副縣長賈楓,幾次來學校視察,出謀劃策。
2003年4月,定邊縣相關單位和台灣影光(私人)教育基金會正式簽定協議,由雙方各投資60萬元,建一所寄宿制實驗小學。武峁子鄉實驗小學校管會正式成立。教育局局長毛鑫、書記賀占邦立即從全縣山區學校挑選了最年輕的校長李鵬擔任實驗小學校長。張魯秦、賀占邦又多次到武峁子鄉三路渠、短澗子、馮灣村及周邊地區搞調研,在實踐中他們下了決心,按姜博士意願選定了地址。這所學校將充分發揮學校輻射社區功能,使學校不僅成為學生獲取知識的搖籃,也成為農民學習先進科學技術、交流致富信息的平台,實現姜博士提出的「學生由課堂走向田野,農民由田野走向校園」的教育目標。
一所山區前所未有的學校
一處深山美麗動人的校園
怎樣建校?建一所什麼樣的學校?縣委、政府、教育局、武峁子鄉完全遵照姜博士的意願。姜博士對辦學建校有獨特的理念,他對已故教育家陶行知的「鄉村教育」理論很推崇。他把「學校即社會,生活即教育,村民是學校的主人」作為辦學的宗旨,以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增進學生的創新精神為主要目的。張魯秦、賀占邦對姜博士的辦學意圖心領神會。他們認為:學校要以德育為中心,以創新為目標,以培養實踐能力為重點,培養學生「學會生活、學會創造、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學會做人」。他們在學校發展規劃中明確寫道:學校的基礎建設是學校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實驗小學的建設項目本著「適用、夠用、堅固、節約」的原則,在合理規劃,精心測算的基礎上,創建出一個優雅美觀、氣氛濃烈的育人環境。
寫到這里,需要說一說武峁子鄉實驗小學校長李鵬,當時他年僅28歲。調令下來以前他任油房庄學區副校長兼店房窪希望小學校長。他在油房庄店房窪希望小學任校長,他像一棵挺拔、清秀的白楊直立於白於大山裡。他和教師、學生打成一片,教娃娃唱歌、跳舞、演講;給學生理發、梳頭、傳遞文明知識。學生娃娃稱他是「叔叔校長」家長俗稱他是「白於山裡的育苗能手」!教育局局長毛鑫、書記賀占邦從全縣年輕校長中把他挑出來。姜博士說:「從建校開始,校長就要到位。讓他從一磚一瓦開始,親身領略建校的宗旨,過一段艱苦的日子,以後辦學就會有深刻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