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心理學如何教育小孩
擴展閱讀
兒童玩樂多少錢 2025-02-12 17:34:17
有什麼閨蜜頭像動漫 2025-02-12 17:27:30
礦物學基礎都學什麼 2025-02-12 17:26:53

心理學如何教育小孩

發布時間: 2023-06-04 12:35:15

㈠ 想要教育孩子,父母需掌握哪些教育心理學

鏈接: https://pan..com/s/1NdzTP__G8OWPi-2h3NpBFA

提取碼: w4pg

㈡ 如何對孩子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著名的人文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心理 健康 必須具備如下品質:

(1)對現實具有有效的直覺。

(2)具有自發而不流俗的思想,

(3)能悅納自己,悅納他人,接受自然

(4)在其環境中能保持獨立,能欣賞寧

(5)注意基本的哲學的和道德的理論。

(6)對平常的事物,能經常保持興趣,能分辨工作的歷程和結果,對兩者都能欣賞。

(7)能和少數人建立深厚的友情,並有樂於助人的熱心。

(8)具有民主的態度、創造性的觀念和幽默感。

(9)能承受歡樂和憂愁。

現在人們的交流中經常提到要關心孩子的身心 健康 ,但家長們往往還只是關心子女的學業和身體 健康 ,而不去想他們的心理 健康 ,這是很多人不了解心理 健康 的重要性。但是,心理 健康 對青春期的孩子來說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大事。

心理 健康 的人應能保持理智的情緒,敏銳的智能,適應 社會 環境的行為和愉快的氣質。心理 健康 是指人們對於環境和其他人具有高效率的、快樂的適應情況。不只是要有效率,也不只是要滿足感或者是能愉快的接受生活的規范,而是三者都要具備。

下面來談一下心理 健康 的五個標准:

第一:正確的自我觀念。

一個心理 健康 的孩子對自己都有比較切實的了解,有著正確的自我觀念,這是 健康 的重要基礎。因為一個人只有正確的認識自己,他的行為舉止才能得體,對學習和學校生活才能適應,才能努力的發展自己,主動的進行自我修養、自我教育。如果自我觀念不正確,他可能表現出自恃清高,去做一些力不能及的事。如果做不好,就責怪環境或是把過失推給別人,他可能自己甚至對自己的命運都不在乎,可能自殘,不肯以本來的面目表現自己,以致形成沉重的心理負擔,不能坦然的面對學習生活,這當然是心理不 健康 的表現了。

第二:滿意的心境。

心理 健康 的孩子對自己包括對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感到相當滿意,他們總是樂於學習,熱愛生活,他們的聰明才智雖然各不相同,但是沒有心理障礙,其智慧都能充分地發揮出來,並取得一定的成績,獲得成功的喜悅。如果不是這樣,而是盲目的認為自己長的丑、不聰明、羞愧或者嫌棄自己命不好,沒考入一所好的學校,以致把學習和生活看成是負擔,這就是心理不 健康 的表現。

第三:和諧的人際關系。

心理 健康 的孩子都有自己的好朋友,總是樂於助人,樂於和別人交往。在與別人相處時,他們肯定的態度多於否定的態度,對於自己所屬於的機體都有一種休戚相關、安危與共的 情感 ,總是樂於做出個人犧牲去謀取集體的利益。相反,與集體格格不入,沒有夥伴,不願意和別人來往;或者不想用誠懇、謙虛的態度對待別人,不會容忍別人的短處或過失而和別人吵鬧,不尊重別人;或者沒有充分的證據就輕易的怨恨,敵視他人,總認為別人是靠不住的;或者是認為別人是可以欺負的,並以此為樂,這些也都是心理不 健康 的表現。

第四:統一的人格。

心理 健康 的孩子基本都有正確的人生觀,並以它為中心把需要、願望、思想、目標和行動統一起來。人生觀和信念作為人格的核心,一般來說是沒有什麼大的變化,而個人具體的需要、願望等,則會隨著時間環境的變化而變化。但是這種改變,總是與其人生觀和信念相一致,並受其制約的。如果不是這樣,慾望背棄了信念,私慾和良心相互沖突,行動和思想互相矛盾,主體的自覺意識統一不了這一切,就會導致人格分裂。所謂人格分裂就是一個人兼有兩重或多重相互對立的人格特點,隨著個人心境或周圍環境的變化而交互出現,分別表現出片面的人格,這樣就是不 健康 的心理了。這樣的人往往會表現出一陣子慷慨大方,一陣子又吝嗇小氣;一會帶待人溫厚,一會兒又冷酷無情,而過後卻又悔恨自責。

第五:個人與 社會 協調一致。

心理 健康 的孩子能和 社會 保持良好的接觸,認識 社會 ,了解人生,他們的思想信念、目標、行動能夠跟上時代的發展與 社會 要求。一旦發現自己的需要、願望與 社會 的要求、別人的幸福發生沖突,就放棄或者修改自己的行動計劃,謀求與 社會 的協調一致。如果不是這樣,而是為了實現個人的私慾,不惜採取反 社會 的態度,不顧 社會 道德規范與法治約束,妄取強求,那就不是心理 健康 狀態,就會走向犯罪,成為違法者。

以上幾項是孩子心理 健康 的標准,也是家長們引導孩子改善心理狀況,增進心理 健康 的目標。當然,並不是除了這五項之外就沒有別的了,心理 健康 與否是個十分復雜的問題,它涉及的范圍及其廣泛,包括智能、 情感 、行為、性格等多方面。心理 健康 對青春期的孩子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大事。

首先要知道我們培養孩子的目標和方向是什麼?教育孩子什麼叫成功?我想一定是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才是我們的目標。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越強,我們說越培養孩子越成功。

因此呢任何培養孩子的心理素質?很簡單就是家長不要代替孩子成長,該孩子做的交給孩子,該孩子選擇的,讓孩子自己選擇,家長需要做的是引導,讓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就行了!家長幹啥越多孩子心理素質越差。

還有就是家長給孩子營造一個溫馨的愛的家庭環境,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讓孩子在有愛安全的環境中成長。

3歲之前的父母陪伴是心理 健康 的基礎。6歲前要立好規矩,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可以做。不能讓孩子沒有界限。

具體怎麼做每個孩子成長經歷不一樣,可以隨時咨詢我。

㈢ 如何對孩子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導語:良好的心理素質不僅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也有利於孩子適應社會,減少不健康行為和心理異常的發生,那麼,問題來了。如何對孩子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肖漢仕教授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又稱心理素質教育,簡稱為心理教育或心育。它是教育者運用心理科學的方法,對教育對象心理的各層面施加積極的影響,以促進其心理發展與適應、維護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實踐活動。

如何對孩子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促進小學兒童自身成長的需要

個體的發展應該是身心、內外和諧統一的,對於涉世不深、面臨基礎性發展任務的小學兒童而言尤其如此。小學兒童腦和神經系統的均勻和平穩發展,構成了小學兒童心理的協調發展;學習成為主導活動,不僅使兒童的智力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而且也使他們的社會性和個性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但是,他們也會現實地遇到許多心理與行為方面的問題,如由於環境變化導致的長期應激,可能導致兒童行為退縮,出現恐懼、焦慮等情緒異常,需要外界的及時幫助和有效干預。此外,小學兒童身心發展也有危機期的出現,種種沖突和不平衡客觀上需要調適。如埃里克森認為,學齡早期(4~7歲)主要面對主動性與退縮內疚的發展任務,學齡初期(7~12歲)主要面對勤奮進取與自貶自卑的發展任務。如何處理這些發展任務是兒童客觀面臨的抉擇,也是學校教育不容迴避的課題。

(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社會發展對人的素質要求的需要

當今社會由於資源的有限性導致競爭空前激烈,良好的心理素質成為有效面對種種壓力和煩擾的關鍵。實踐證明,只有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才可能把自己的能力充分發揮出來並對社會產生積極的影響。這些心理素質的獲得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也需要專門的輔導和幫助。弗洛伊德認為,早期社會經驗決定了人格的終身發展。雖然他的著眼點是5歲以前,但是也可以看出兒童時期心理發展的重要性。入學後的個體在成年以前的絕大多數時間都與學校緊密相關,學校發生的一切都將對他們的發展發揮影響。因此,學校教育應該利用系統性、專門性的特點,有意識地培養兒童的心理素質。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不僅可以使教師有效地預防心理障礙的發生,而且可以提高兒童的自我調適能力,通過他助—互助—自助的方式提高自我心理素質,從而為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三)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小學兒童的素質包括多方面的內容,心理素質不僅在其中居於重要的地位,而且極大地影響和制約著其他素質發揮作用。但是,長期以來,人們往往過分重視智力的開發,忽視了心理健康教育。隨著理論研究的深入和實踐發展的需要,心理素質的重要性逐漸體現了出來。人們認識到,學生的德、智、體等因素的發展都離不開心理素質的參與,個人潛能的發揮、價值的.實現,也與心理素質息息相關。如兒童的消極情緒對智力活動的准確性、深刻性等都將帶來干擾;兒童學習效果不突出大部分不是因為智力發展低下,而是由於動力不足;一些兒童難以體驗到成功,是由於他們意志薄弱,很難克服困難達到目標;部分兒童遇到困難則一蹶不振,做什麼事情都提不起精神。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有利於學校教育功能的實現,而且良好的心理素質的形成能極大地推動兒童知識、技能、品德向更高水平發展。

如何對孩子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家長要幫助孩子建立起正確的人生觀,有了正確的人生觀,孩子才有了心裡支柱,才不怕吃苦受累,經得起挫折。

教育孩子要正確認識自己,有自知之明。既不自卑,也不自負,僅能看到自己的優點,也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這樣孩子才能正確為人,有效處事。

孩子知識比較貧乏,經驗不足,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差,還不能夠全面看待問題,往往愛鑽牛角尖,所以家長要幫助孩子增長知識,教會孩子正確認識事物,學會辯證的看待問題。

情緒的好壞直接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家長要教育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能夠因為一點小事就大發脾氣,教育孩子要學會調節自己的情緒,能夠冷靜、理智的處理問題。

家長要指導孩子科學用腦,勞逸結合,學習一節課就要休息一下,打打球、玩玩玩具等等,這樣可以減輕疲勞,提高學習效率,增進身心健康。

讓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學會與人交往,孩子在參加集體活動中,孩子可以多交朋友,在集體中認識自己,學會與人相處,有時可以把自己的不快給朋友講一講,消除自己不健康的心理。

家長要對孩子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自己首先要心理健康,如果家長心理存在不健康的因素,往往會影響孩子的心理,所以,家長要努力塑造自己良好的性格,保持心理健康,在孩子的心目中要樹立起正面的、可愛的形象。

如何對孩子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培養孩子的親情

愛是孩子的天性,他不但應得到別人的愛與關注,同時也應學會愛父母、愛親人、愛朋友。為此,教育者應教育孩子學會愛父母、親人和老師。全球首富比爾蓋茨說過一句話:“我最不能等待的就是孝敬父母”。家長可將每年的三月份定為孝敬父母月,要求孩子為父母或親人的生日准備禮物,在外吃飯時點父母愛吃的菜,為父母夾菜等。

二、培養孩子的同情心

孩子是最富有同情心、最樂意幫助別人的,但這種情感需要教師或家人的引導與培養,使其能體驗別人的心情,感受別人的歡樂、痛苦、煩惱和失望。如在父母、祖父母或親人因病住院時領孩子去醫院探視,參加各種愛心捐助活動等。

三、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責任感是每個人都應該具備的,但它不是生來就有的,所以,作為教師應該從小就開始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家長可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整理自己的房間與學慣用品,准備好自己出遊的食品,養好自己喜愛的小動物等。

四、培養孩子的義務感

也許有人會說,小孩子還未成年,有什麼義務呢?其實不然,孩子生活在集體中就有各種各樣的義務。在班級里有打掃教室衛生的義務,在家裡有參與家務

勞動的義務。如何培養這種義務感呢?如:父母可教孩子做家務,給孩子制訂一個家務勞動的計劃,每周要求孩子完成一定的家務勞動,或者將某一特定任務交給孩子去干,只有在這種實踐操作中才能培養孩子的義務感。

五、培養孩子的挫折感

現代家庭物質條件優越,一些孩子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生活中出現一點小麻煩或困難,往往不能很好地應對。為了避免孩子將來可能遇到難以應付的境況,家長在平時可不時地給孩子製造一些挫折,讓他們不時地去面對一些小小的挫折,學會自己去應對。

六、培養孩子的幸福感

2004年,在南京舉辦的兒童保健會上,有專家指出“經過調查發現,現在有八成的孩子感到不幸福,這是令人震驚的。”現在的孩子家庭生活條件優越,父母疼愛有加,可為什麼他們感覺不到幸福呢?因為幸福是一種感受,需要教師去引導孩子領悟,啟發孩子去體驗。在日常生活中,教師及家長可以和孩子討論什麼是幸福,也可讓孩子在一定的情境中體驗生活的艱苦,從而讓孩子能夠學會珍惜現有的生活。

七、指導孩子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

首先,要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與人際關系,以此影響孩子。教師要努力營造一個民主、和諧的班集體,班級成員互相尊重、相互幫助、相互關心、講究文明禮貌,勞動有分工、也有合作的班級氛圍。讓孩子在這種潛移默化地學會如何與人相處、如何與人交往。

其次,建立家庭幼兒園,為孩子交友提供空間。引導孩子與來自不同社會文化階層的孩子進行交往,在交往中教會他與夥伴互幫互助,多看別人的優點,學會寬容等。

再次,家長與孩子平等相處,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家長必須保持一點童心和童趣,使自己與孩子之間有共同的興趣和語言,走進他們的心靈,就他們關心的東西展開交流、探討,在這種親子互動中培養感情,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系。

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的需要,應引起高度重視。家庭和社會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環境,學校更應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個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質的培養,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適應激烈的

八、社會競爭。

澆樹要澆根,育人要育心。培養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質是對學生的心理結構進行改造、重組、升華的過程。中國的未來正充滿希望地注視著新世紀的一代新人。培養學生自尊自愛、善於交往、樂於奉獻、具有較強的反省能力;能正確對待挫折,勇敢面對現實,有一定的忍耐力;能勇於負責、獨立思考、不盲目沖動。這是當前素質教育對我們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基本要求。願我們能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中去辛勤耕耘、播種、採摘、並長期堅持,系統規劃,總結經驗,成為心理教育領域的拓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