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家長控制自我情緒冷靜教育孩子的方法
實踐證明,用冷靜的方式對孩子進行管教,遠遠勝過大吼大叫的教育方式。那麼家長們該怎麼做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家長控制自我情緒冷靜教育孩子的方法子,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家長控制自我情緒冷靜教育孩子的方法1
家長在教育孩子途中要注意自己的情緒。如果將不良情緒傳給了孩子,教育結果可以說等於0。該用怎樣的態度去教化孩子向好的方向發展呢?不妨看看本文。
「這里是半杯水,不同的人看到這半杯水會有不同的反應,有人會說:渴死了!怎麼只剩半杯水?而有的人卻會說:渴死了,還好,還有半杯水。」為什麼人的情緒差異會如此之大?老師指出:這是想法控制了我們的情緒。當遇到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想法,而不同的想法會引起不同的情緒反應。合理的想法使我們產生積極情緒,而不合理的想法則會導致消極情緒。生活中家長如果時常出現消極的情緒,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嚴重的。
控制好自我情緒是做到「零吼叫」教育孩子的第一步。那麼家長在對孩子進行家庭教育過程中怎樣做到「零吼叫」?
第一招:審視自己的情緒狀態,莫讓不良情緒傳染給孩子。當家長自身的情緒狀態並不好的時候可以先花一點時間調整下自己的情緒,等到情緒穩定時再和孩子們溝通。千萬不要以為孩子們還小就以為他們「讀」不出家長的情緒,其實孩子們十分敏感。
第二招:為孩子創造空間,尊重孩子的隱私,重視他們的觀點。在這里林少恵老師著重強調給孩子空間不僅僅是給孩子一個單獨的寢室,給孩子們留下寬松的心理活動空間才是真正尊重孩子隱私。試問各位家長們在進孩子寢室的時候敲過門說「我可以進來嗎」?
第三招:無論孩子的學習怎麼樣,一定要讓孩子感受到你是愛他/她的。應試教育不僅僅是孩子們的負擔,而且牽動著家長們的心。盡管家長都有「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切,但是不要讓孩子們每一次成績的好壞成為家庭關系的晴雨表。
第四招:為孩子取得的每一點進步而喝彩。孩子們的點滴進步有的在家長們看來不值一提,或者家長根本沒有關注到。這十分挫傷孩子們再接再厲的積極性。要體會到孩子們在取得進步過程中的艱辛,當然更需要關注到孩子們的進步。
第五招:制定家規,事前就與孩子約法三章。所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在孩子還沒有養成自律性的時候,家長們需要給予正確的引導。與孩子「約法三章」是許多成功家庭所走過的路。
與此同時,家長應注意的是:
第一、「零吼叫」不是放任不管。
第二、警惕因為「有求必應」和「不忍心」等而強化了孩子的不良行為。
第三、說到就要做到。
家長控制自我情緒冷靜教育孩子的方法2
第一步:舒緩怒火
生理腦
當我們再次遇到讓自己生氣、焦慮的問題,第一反應是想責罵,甚至是動手的時候,可以試試以下方法緩解怒火:
1、數數
情緒要爆發的高峰期,可以心理默數10個數字,當我們10、9、8、7……開始數著的時候,我們往往就是在有意識地提醒自己要理性,避免沖突爆發。
2、深呼吸
當我們稍微克制住了自己想發脾氣的行為後,我們可以做幾次甚至是十幾次深呼吸,用來緩解自己緊張的神經,有助於自己冷靜、放鬆下來。
3、喝杯水
當自己想要爭吵、責罵,或者因為難過想要哭泣的時候,可以給自己倒一杯溫水,幫助自己先從生理上平和下來,也給自己生理腦片刻緩和的時間。
了解生理腦之後,我們不僅可以利用它學會控制自己情緒的爆發點,也可以掌握應對孩子情緒的方法,比如當孩子輸掉比賽大哭的時候,我們不用再說「輸贏不重要,這就是一個游戲而已」,我們應該明白,這時候孩子的思維腦還沒有啟動,講道理不起作用,而身體上的接觸,比如你給孩子一個擁抱,其實對孩子的安慰作用更大。
第二步:覺察自我
情感腦
當我們經過生理腦,慢慢進入情感腦的這個期間,我們要讓自己學會用沒有傷害的方式,表達情緒。
1、隔離
當我們自己和孩子,或者是和愛人有沖突,對方都很激動的時候,為了避免情緒爆發、沖突升級,可以選擇給雙方一個獨處的機會,時間需要長一點,比如半個小時左右,這個期間自己可以在安靜的環境下,整理一下思緒,讓自己不會一直處於混亂中。
2、記錄感受
我們之前提到,脾氣不是無法改變,是可以控制的,那麼管理和調整情緒的開始就是覺察,而記錄就是一個非常好的自我覺察的方式,它也是一個可以讓情緒「看得見」的方式。
從當下的情緒回憶到過去的事情,這就證明我們已經從生理腦過渡到情感腦,因為生理腦只有當下的反應,而情感腦不僅有當下,還有過去。
3、表達以「我」開頭,而不是「你」
對內記錄梳理後,當我們想對外表達自己情緒的時候,我們很習慣用「你」開頭,這樣特別容易又陷入指責和評判中,即使是贊美,以「你」開頭,也不容易讓孩子真的`理解你的感受。
你太不聽話了VS我感覺非常生氣
你真棒VS我真的為你感到驕傲
我們很多人習慣用前者的方式表達,有時候當我們用自己權威的視角去判斷孩子的同時也忽視了自己的感受。可以多試試以「我」開頭表達情緒,甚至如果你的孩子天天把自己鎖在自己房間,不願和你交流,你可以試試和他玩這個游戲:「只說我,不說你」。每次可以是15分鍾,當我們和孩子什麼事情都用「我」開頭,過程中不評判對方,慢慢地,你和孩子間就彼此學會了表達自己的心聲,也能夠學會傾聽對方的感受。
第三步:清晰表達
思維腦
當我們度過生理腦、情感腦進入思維腦,我們開始思考真正的解決方案。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問題,比如我們提到的寫作業不認真、玩手機超時、賴床遲到等等,都有不同的解決方式,而且每個孩子適合的方法還不一定相同,但不變的是,我們需要傳遞清晰的信息給思維腦。
1、就事論事
當我們回到理智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和孩子就事論事,不是一頓嘮叨和抱怨。
2、清晰說明你的訴求
我們應該用簡單、明確的語言告訴孩子你看到的問題,不夾雜情緒和埋怨,堅定而平和地說:我看到你玩手機已經40分鍾了,你打算什麼時候結束?
3、用「要做」替代「不要做」
面對孩子也是一樣的道理,有時候不是孩子不聽話,是我們給的信息太多,又是發脾氣、宣洩情緒,還有不要做這個、不要做那個……弄得孩子都不知道哪句話是氣話,哪句話是要求,所以如果你讓孩子改變自己的行為,請清晰、明確地傳達你期待他做什麼,而不是一直說不做什麼:
過馬路的時候,你不要亂跑VS過馬路的時候,我需要你緊緊拉著媽媽的手
你怎麼還玩手機,早點睡覺VS我們約定的是10點之前睡覺
用後者的方式說話,孩子才能清晰地知道行為的導向,而不是只記得媽媽一直發脾氣。
真正的情緒管理,絕對不是一個「忍」字,如果我們想從根本上控制情緒,還是在日常生活中下功夫,不讓自己忍耐和積壓不滿,小情緒會表達,大脾氣才不爆發。
面對孩子,有時候我們的情緒像坐過山車一樣,起伏不定,但是通過不斷的修煉,相信我們最終會平穩地解決問題。
㈡ 教育小孩時,應該怎麼把控脾氣呢
要考慮到孩子的年齡。
其實在孩子的成長中,不應該對孩子發太大的脾氣,因為這樣有可能導致孩子會害怕自己的家長。家長們就應該要好好控制自己的脾氣,要考慮到自己孩子的年齡,不要發太大的脾氣。家長也要努力剋制自己的情緒,如果不能剋制自己的情緒,這樣有可能還會影響到孩子的身心健康。
一:教育應該以鼓勵為主。
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發脾氣不是唯一的教育方法,甚至還有可能造成負面影響。發脾氣式的教育,會導致孩子並沒有得到應有的教育。在孩子的教育中,應該選擇以鼓勵為主,要收著自己的脾氣,要好好的鼓勵他,要清楚應該教他什麼。發脾氣對自己不好,這樣也會影響到心情,而且發脾氣也會影響到孩子。
㈢ 父母在教育孩子時,要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如果實在是特別生氣的話,要讓自己出去冷靜一下再面對孩子。
㈣ 如何教育孩子控制情緒
在朋友家中無意看到一本書叫《我好生氣》,裡面講述了孩子如何認識生氣時候的感覺和教育孩子在生氣之後應該怎麼做。第一次看到這本書,真是如獲至寶,因為豪豪那時候正處在terrible
twos的階段,動不動就發火,愛生氣,愛大喊大叫。看著這本書,就好像找到了一個老師,讓我有所感悟。書中說,生氣是一種火辣辣的感覺,我覺得這個形容很貼切。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情緒,會生氣是一種很正常地反應。當我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我自己首先多看了幾遍,因為這本書是中英文的,所以我也讓老公看了一下。我自己覺得看本書對我自己的收獲就是可以更好的理解孩子的情緒表達。以前每次看到豪豪發火,我都會很生氣,覺得他脾氣不好,無理取鬧,後來我就一直苦找原因,而看完這本書後,我想生氣就是一種情緒的發泄,如果我生氣的時候會怎麼樣?事實上,我生氣的時候會比豪豪做出更多為了發泄而作的事情,而情緒在一個怒點時,如果可以有途經發泄掉,那不失為一個培養控制情緒的方法。書中有說,當我們生氣的時候,該怎麼辦?用想的方式去打人,找一個沒有人的地方大聲地發泄,還可以告訴別人自己的生氣。這本書我在豪豪terrible
twos表現非常明顯的時候,幾乎每天晚上都會給他說一遍,用我自己理解的方法去幫助他理解他的一些極端情緒,然後告訴他怎麼去發泄這些情緒。有的時候,我還會假裝生氣的樣子讓他來模仿我在生氣的時候會做的事情,用間接的表演方式灌輸給他正確的發泄途徑。現在很多朋友看到豪豪都會發現豪豪的轉變是很明顯的,之前那些不講理的皮性,如今已經消失了很多。剛才有一個博友問我,孩子脾氣不好怎麼辦?這讓我回想起豪豪那時候的這些反應,其實我已經忘記了豪豪是什麼時候開始變得不再隨意發火,發脾氣的。這幾個月,他似乎已經找到了發泄的正確方法,我幾乎沒有聽到他對著我大叫,所以我差不多都忘記了他曾經讓我頭疼的那些個日子。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經歷terrible
twos,每一個孩子會根據自己的性格表現出不一樣的反應。父母遇到之後,首先要做的就是不要擔心。每一個孩子都會有成長的經歷,我們要做的就是觀察他的表現,找出對應有效的方法,在每一個階段認真的幫助孩子去度過,教給他一些好的方法,磨練他的個性。就好比生氣這個問題,我覺得這本書就是一本很好的啟蒙教育書,如果孩子有這個方面的問題,我會提議父母去讀讀這本書。這一套情緒方面的書對我們家長也是很好的閱讀刊物,有些方法我們是可以借鑒的。我曾經看到過有些地方說這本書適合3歲的小朋友看,據我自己的經驗,我覺得這本書更適合在terrible
twos行為出現的開始,所謂對症下葯,就是要在病症最初發現的時候開處方才是最管用的,不是嗎?很多小孩就是因為在2歲的時候沒有好好地被引導,就會把一些不好的表現繼續延遲下去,雖說這些表現都是正常的,可是關鍵的還是要看我們做父母的是否用心去引導和幫助孩子。最後說三點當孩子有情緒的時候,我們該怎麼應對:第一,給孩子一點時間,讓他充分的發泄,然後慢慢的冷靜下來。第二,言傳身教的方法,大人對孩子平時說話要注意,不要大喊大叫,這個時候的孩子模仿能力非常強。你得大喊大叫會讓他覺得大喊大叫並沒有不對,一旦習以為常,以後就難糾正這個觀念了。第三,找出尖叫的原因,幫助他控制情緒。孩子發脾氣也不是沒有緣由的,看看問題在那裡,針對問題好好開解。
㈤ 怎樣教育孩子控制情緒
管理情緒的第一步,就是能識別出自己的各種情緒。怎樣教育孩子控制情緒呢?下面我收集了一些關於教育孩子控制情緒的方法,希望對你有幫助
了解孩子情緒的來源
首先,我覺得孩子的情緒來自學習。在我們國家,學習會占據孩子生活的絕大部分時間和精力,所以學習的好壞或者說學習的情況非常影響孩子的情緒。那些學習不好的孩子,也許會受到老師的批評,也許會受到同學的小瞧,也會遭到家長的抱怨和指責,這些孩子就會時常處於挫敗、害怕等情緒狀態里,當接收到來自外界的壓力的時候,還會有憤怒等等的情緒出來。那些學習太好的孩子呢,因為高出不勝寒,也經常會有擔心、不安等等情緒里。而考試則幾乎是所有孩子壓力的來源,讓孩子時常處於不好的情緒里。
情緒的另外一個來源會來自孩子身體上。女孩子身體發胖或者臉上長痘痘,都能困擾到她們的情緒。青春期的孩子特別在意自己的外表,所以,這也算正常表現。家長先不著急,首先從內心裡就有,無論我的孩子是啥樣,我都是愛他的心理,然後再言行舉止上,讓孩子感受到我爸媽就是愛我的。
還有來自人際交往的問題對孩子情緒的影響。挨了老師批評的孩子、跟同學打了架的孩子,談戀愛的失戀的孩子、以及親子關系不好的孩子,她們的情緒都會很受影響,而且也會有大的波動。
10個小技巧教會孩子管理情緒
一、幫助孩子認知情緒
管理情緒的第一步,就是能識別出自己的各種情緒。我們可以隨時指出孩子的各種情緒:激動、失望、自豪、孤獨、期待等等,不斷豐富孩子的情緒詞彙庫。
孩子能識別出的情緒越多,他就越是能清晰地表達出來,而准確地表達自己的情緒,這就是處理情緒的開端。能表達,他才能溝通,才能想辦法。有時,只需表達出來,情緒就解決了。
二、跟孩子一起品味美好事物
品味美好,有很多方法。比如,隨時給孩子指出值得品味的各種細節。生活中的點滴很容易被忽視略過,我們指給孩子看,就是在延長這些瞬間、擴大這些細節。
品味美好的另一個方法是,存儲記憶,延長美好。就是說,給好事拍照、錄像、寫日記記錄、存檔,經常跟孩子一起看,回顧這些美好的瞬間。
另一個重要方法就是分享。鼓勵孩子主動分享,他才能感受到其中的樂趣。小孩之所以有時不願意分享,是因為他對所有權還缺乏安全感,邏輯思維能力也有限,對環境感到不可控、難以預期。這些大人都要理解。
三、隨時肯定正向的性格和品格
我們平時少看孩子的所謂缺點和錯誤,以及能力上的種種不足,多去發現孩子這些優秀品格的表現,一旦發現,就及時肯定,這樣久了,孩子就會更多地朝這些方向去發展。
現在的家長們對能力上關注過多。我們可以這樣想,孩子長大後,哪樣能力有機會得到發揮,這很難說,但好的性格和品格卻是處處有用的。能力有可能被埋沒被荒廢,但性格和品格卻永遠不會。
四、對成長感的識別和強調
成年人都會在發現自己有所成長時感到欣喜,對於孩子來說,成長就更是他們的全部,所以更加重要。每當孩子有進步時,家長及時指出來,讓他看到,告訴他,你記得不,你去年、上個月還是什麼樣呢,現在都可以做到這樣了!
進步、提高、成長,這是最能體現孩子自身價值的。隨時抓住時機,發現具體的進步,告訴孩子,今天的你比昨天的你更優秀!
五、培養興趣愛好,給孩子提供投入做事的機會
對興趣愛好的培養,怎麼強調都不過分。心理學家發現,一個有著成熟的興趣愛好的人,他們對新事情更感興趣,學習能力更強。因為他們的學習更是出於內在動機,他們有更頑強的意志力和激情。
興趣愛好的作用,除了益智、陶冶情操、休閑等等,它還可以像一個心靈上的朋友一樣,讓人在歡樂時去跟它分享、憂傷時跟它傾訴。興趣愛好能給我們提供一個讓我們能全身心投入去做事情的機會,這種投入的感覺非常寶貴。有心理學家把這叫“酣暢感”,據說這是一個快樂的重要來源。
所以家長應該想想,應該選擇哪些事情給孩子去做。我們出於愛心,總想給孩子更多的享受。但是,讓他被動地享受,比如看電視、吃東西,他的樂趣也有,只是這些樂趣膚淺、短暫。而稍有點挑戰的事,他反倒更能投入。難度如果過大,他就又沒了興趣。
其實小孩在玩游戲時,常常就能體驗到這種酣暢感。孩子大一些之後,做事往往就參雜了很多功利心,有了壓力,難以全心投入。現在很多的興趣班更是把興趣變得沒趣了。我們家長要多反思自己在其中的作用。
六、給孩子“心理玩具”
心理學家在做提升幸福感的干預實驗時,有一些看似很普通、有點幼稚的做法,如,記錄下來當天發生的好事,並解釋為什麼你感覺不錯;寫下能展現你好的一面的事情,每天去溫習。據調查,每天寫下三件讓你感覺好的事,這個做法效果很好,效果的持續時間也長。
家長自己也可以這樣做,也可以引導孩子這樣做。我們可以在情緒有些低落時,把這些好事當作心理玩具,拿出來玩味。我們也可以每天睡覺前或在其他空閑時間里,沒事就在腦子里。
七、不做情緒綁架
有的專家告訴家長,跟孩子說:“你那樣做,媽媽很生氣”、“那樣做,媽媽不喜歡”。我們大人正常的情緒反應,可以讓孩子知道,不必刻意掩飾。我們可以生氣,但是如果總是用家長的情緒去管教孩子,這不是好辦法。總這樣說,孩子會覺得他應該對大人的情緒負責。他會忘記遵守規則的本來的意義,也容易有很多不必要的自責和內疚。
正確的方法是,讓孩子看到他的不好的行為會有怎樣的不好的結果,讓他對自己的行為負責,而不是對家長的情緒負責。教給孩子,對自己的行為和情緒負責。家長也是,也要對自己的情緒負責。
八、接受孩子的消極情緒
對於孩子的消極情緒,我們不要去否認、壓制、貶低、懷疑,不要說“這有什麼可怕的”、“你不應該感到失望”、“你沒有理由生氣”等等,而是要幫助孩子去接受、識別,然後再教給處理辦法。
教給孩子管理消極情緒的前提是,我們自己要能從容去對待。要改變這種反應,首先要認識到,消極情緒對孩子是有益的,是他認識自己、提高情商、學習成長的一個好機會。它是中性的,不是壞事。把它當作一陣風吧,控制好,甚至利用它去發電、放風箏。
只有當我們自己接受了孩子的消極情緒,我們才能做到不去否認、壓制、貶低、懷疑他的情緒,並且教給孩子去接受他的情緒。
九、給孩子自己處理消極情緒的機會
孩子發脾氣,我們本能地想救火。如果認識到消極情緒的意義,我們就知道,不必急於讓情緒消失,而是要盡量給孩子機會,讓他感受、識別,同時自己鍛煉著平復下來。他每自己平復一次,他的情緒控制能力就得到了一次鍛煉。
而在這個過程中,如果家長自己能保持中性態度,這會幫助孩子更好地平復情緒。有很多情況,孩子是被家長的壞情緒火上澆油,愈演愈烈。
十、教給他處理消極情緒的辦法
宣洩法:比如打沙發打枕頭(當然對於愛打人的小男孩慎用)、撕紙(其實這些宣洩法背後的道理就是,要以破壞性最小,不影響別人的方式發泄情緒);傾訴法:找人聊天、寫日記、隨意畫畫;鎮靜法:數數、深呼吸;轉移法:看景色、聽歌、運動、做自己的愛好。還有就是前面寫過的那些能引起積極情緒的方法,比如想好事、品味美好等等。
㈥ 父母在教育孩子時,要怎樣控制自己的情緒
序言父母怎樣去教育孩子,成為現在很多父母比較擔心的問題。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如果只會一味的打罵的話,那麼孩子肯定是不會獲得很好的成就的,反而他們還會心生怨恨。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難免會出現一些復雜的情緒,比較生氣,甚至想要對孩子進行打罵。
不要反問孩子
在進行教育的時候,千萬不要用更多反問的語氣,讓孩子覺得自己所有事情都是錯的,這樣不僅會打擊他的自信心,而且會產生相當大的自卑情緒,這樣是不利於孩子的人生。畢竟孩子還小,他們根本就不懂得一些道理,一味的強加,去教訓,去將自己的情緒給孩子往往會帶來許多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