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隔代教育孩子的利與弊有哪些
隔代教育,顧名思義就是讓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帶孩子。現在很多年輕的夫妻都是生了孩子就給父母帶,自己去工作,那麼這樣到底會有怎麼樣的利與弊呢?一起來看看,下面是我分享給大家的隔代教育孩子的利與弊的資料,希望大家喜歡!
隔代教育孩子的好處
一:充裕的時間和精力
不少祖輩家長有充裕的時間和精力,而且願意花時間與孩子在一起生活。他們不僅照顧孩子的生活,提供學習的條件,進行適當的指導而且能夠耐心地傾聽孩子的敘述。
二:老人有著更加平和的心態
祖輩們已經脫離那種激烈競爭的社會環境,他們的心態相對比較平和,加上老年人具有兒童似的心理,這就使得他們特別喜歡寶寶。他們不想年輕父母那樣沖動,相反的他們更加的平和。
三:擁有更為豐富的生活經驗
祖輩已經成功的帶大了一代人了,所以他們在撫養和教育小孩方面可謂經驗十足。豐富的實踐經驗,讓他們對小孩各階段的發展特點也了解得更准確,這為小孩的健康成長提供了保障。
四:為年輕父母解決了後顧之憂
祖輩們對孫輩的愛是任何育兒機構或者保姆無法替代的,他們可以為寶寶提供最好的心理支持,給寶寶帶來足夠的安全感,他們的加入使得父母可以免後顧之憂地全心全意工作。
五:傳承優秀的文化傳統
老一輩無疑是懷舊的一群人,他們會更多地保有著傳統的中華文化和美德,有他們參與教育孫輩,寶寶們不僅可以接受先進的文化的熏陶,也有機會更好地傳承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和美德。
六:對孫輩的親情隔代
家長對孫輩所具有的親情和關愛,是任何育兒機構或保姆都無法比擬的。他們樂於為孩子奉獻,這有利於孩子獲得心理上的支持和情感上的安定,為父母解除後顧之憂。
七:填補家庭缺陷
現在單親家庭越來越普片,老人加入教育小孩,還可以為那些單親家庭的寶寶彌補了家庭中父親或者母親缺失的問題,為寶寶提供了性別模仿的對象,也為寶寶學習與異性相處提供了鍛煉的機會。
隔代教育的弊端
一:過分溺愛寶寶,阻礙寶寶自我成長
祖輩在年輕的時候,因為生活和工作條件的限制,對子女可能沒有能夠很好地照顧,他們很容易產生一種補償心理,把對子女的愛以及對孫輩的愛全部集中到孫輩的身上,對寶寶疼愛有加,過分關注,以至於事事代勞,處處遷就寶寶,導致寶寶出現任性、依賴性強和生活自理能力低下等問題。
二:引發家庭矛盾,導致親子隔閡
寶寶出生的前幾年,父母對他的影響至關重要。畢竟,對寶寶來說,父母是他最重要的親人。如果父母不能陪伴在他的身邊,他就很容易產生一種被拋棄的感覺,在他內心深處留下陰影。再者,寶寶從小就跟爺爺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習慣了接受他們的袒護與遷就,也可能養成一些父母看不慣的行為習慣,當父母在某個時間段內接管寶寶,或者從祖輩手裡完全將寶寶接管過來時,他們可能就會急於去扭轉寶寶的這些所謂的問題行為,父母和寶寶之間就極容易出現對立情緒。這種對立情緒會讓寶寶更加疏遠父母,退縮到祖輩的身邊。於是祖輩和父輩之間就很容易因為寶寶的教育問題引發家庭矛盾。如果祖輩再出面阻擾父輩“教訓”孫輩,這種矛盾就會進一步激發。
三:抱持老觀念不放,妨礙寶寶個性發展
許多祖輩教育理念比較落後,對寶寶心理發展的特點缺乏正確的認識,他們就可能限制寶寶的各種探索活動,給他提出一些與他的年齡不相適應的要求,無形中給他一些捆綁,導致他缺乏開創精神。加上不少老人知識老化,思想相對比較僵化,看待事物比較死板,容易固守塵封,採取過於傳統的方式來教育寶寶,那麼,他們落後的教育模式就會影響寶寶接受新知識的速度,導致寶寶缺乏創造性思維與發散性思維的意識。當然,也有不少祖輩因為文化程度不高,思想相對比較陳舊,他們還可能在無意識間傳遞給寶寶一些跟不上時代潮流的封建糟粕,約束寶寶的思維,妨礙寶寶個性發展。
四:增加祖輩負擔和壓力
從生命周期和學習能力來講,祖輩與孫輩是朝陽與夕陽的關系。祖輩如掛在西邊的夕陽,雖有光亮,但不免有落下去的危險;孫輩就如初升的太陽,越升越高。祖輩撫養孫輩時,剛開始孩子的需求不多時,或許還可以滿足他的需求,但隨著孫輩年齡的增長,知識面的擴展,探索能力的提高和自主性的增強,他的需求越來越多,心理變化會越來越復雜。要解決這些問題,這對於身體機能逐漸下降的祖輩來說是強人所難或難以為繼的。同時,這也給祖輩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如果將孫輩照顧的很好,能使其健健康康的成長,一切問題都會迎刃而解。但如果在其監管的過程中,孫輩出現了什麼問題,他們是難以向子女交代的。而且,這又會引發許多新的矛盾和沖突。
隔代教育如何揚長避短
1、發揮爺爺奶奶帶孩子的優勢隔代教育要盡量地發揮本身優勢,同時隔代教育對祖父母們自身也有利,不僅可以緩解老人的孤寂,從孫輩的成長中獲得生命力,與孫輩玩耍的天倫之樂對老人保持健康的身體和心態也大有裨益。但是,我們從諸多兒童心理咨詢個案中發現,隔代撫養方式也可能導致孩子心理變異,產生某些心理問題,如心理老年化、社交恐懼症、性格怪異化、心理脆弱化等。對此祖輩家長要以理智控制感情,分清愛和溺愛的界限,要愛得適度,正確的愛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還應積極創造機會讓孩子和其父母多接觸,疏通感情,兩代人共同努力營造一個有利於家庭教育的和諧溫馨的家庭氛圍。
2、祖輩父輩協作最重要隔代撫養和教育與父母親自撫養和教育各有利弊。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兩代家長的共同努力。祖輩與父輩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應當多溝通,相互學習,取長補短。比如,在吃的方面,由於祖輩有更多的時間去料理孩子的飲食,餐桌上常會出現一兩道孩子的“專利菜”,孩子也就想當然地認為這是“我”的東西,不允許別人“染指”,一旦被侵犯就會大哭大鬧、不依不饒。此時,如果父母提醒老人,無論多麼小的孩子,要學會在與別人分享中獲得快樂,這比什麼都重要,千萬不能讓孩子養成吃“獨食”的壞習慣。
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應當盡早培養,讓孩子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尤其學會自覺為別人服務,對於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至關重要。而當父母對孩子進行教育時,祖輩務必不要出面干涉,應努力維護孩子父母的權威,這樣孩子就不至於惟我獨尊,懂得尊重父母。
要充分利用隔代撫養與父母撫育的各自優勢,兩代人經常探討孩子的培養方法,為孩子創造一個和諧開放的家庭環境。年輕的父母要端正態度,不管多麼忙,都要抽時間與孩子在一起,不要把對孩子的教育權、撫養權完全交給祖輩家長——這是對孩子不負責任的做法。做兒女的要把老人放在第一位,不要給他們增加負擔,養孩子是自己的責任,不是老人的責任。
3、“隔代家長”學習不放鬆由於時代不同,老人的知識和思想觀念有些已落後於現在,由他們撫育孩子,往往雖有良好願望,但效果卻未必好。而中青年的活動舞台越來越廣闊,到外地、外國工作、學習者與日俱增,“留守兒童”的大量涌現,成了不爭的事實。在這種情況下,“隔代家長”也被迫推上前台,而接受“隔代撫育學習”就完全有必要了。
對於“隔代家長”來說,無論有無機會專門學習,確實更應該自覺學習新的知識。特別是在培養孩子的理念上,老年人一定要跟上時代步伐,比如,如何讓孩子做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而不是單純照顧好他們的生活和督促學習文化課。要特別注意給孩子灌輸誠信觀念、法制觀念,切實培養他們尊老愛幼、熱愛勞動、勤儉節約、勇於創新的好品質。
“新型隔代教育”需要父母和祖輩相互配合,也是老年人自身保持生命活力,永葆精神青春,努力學習和自我完善的一個過程。老年人要當好“隔代家長”,就必須不斷接觸和學習新知識、新事物。才能為孩子的健康成長發揮積極作用。
猜你喜歡:
1. 父母教育孩子老人插手怎麼辦
2. 父母教育孩子爺爺奶奶干涉怎麼辦
3. 教育孩子失敗的例子
4. 隔代應如何教育孩子
5. 父母怎麼分工教育孩子
⑵ 為什麼會說隔代教育會毀掉孩子的一生隔代教育的利弊體現在什麼地方
引言:隔代教育對於孩子的影響其實是非常大的,如果說孩子長期和老人生活在一起,孩子的語言發展也會受到影響,還容易產生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情感隔閡。而且要知道老人照顧孩子的時候,也會無形當中去溺愛自己的孩子,因為老人根本都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特點和成長規律,教育觀念,教育態度,還有教育方式,都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同時孩子的活動也會受到限制,只關注孩子的健康飲食,也會非常注重他們的安全問題,隨著這種意識的增強,對他們的束縛管控就會比較多,這些都會影響孩子的身體協調以及身心發展。
⑶ 隔代教育的不良影響及解決對策
隔代教育的不良影響及解決對策
【摘要】隔代教育是指祖輩對孫輩的撫養和教育,它是和親子教育相對的一種概念。這種教育方式,使已有養育孩子經驗的祖輩能夠在各方面將孩子照顧得很好很周到,但是,它所帶來的問題會越來越多地呈現在我們面前,它對兒童的成長、發育等帶來很多負面影響。本文主要分析隔代教育給兒童帶來的負面影響,並提出一些有針對性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隔代教育;問題;對策。
一、隔代教育及其形式。
隔代教育是指祖輩對孫輩的撫養和教育,它是和親子教育相對的一種概念,它是一種家庭教育。由於工作壓力、社會競爭等因素使得越來越多的年輕父母把孩子交給父輩養育,使隔代教養已成了家庭幼兒教育中的一種很自然、普遍的現象。社會上對隔代教育的關注也就越來越多,該種教育形式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它可以充分利用祖輩的社會經驗,既發揮祖輩余熱,又解放年輕父母。但是,隔代教育的弊端也不容忽視。在本文里,筆者主要分析其帶來的負面影響,並提出可行的對策以期逐步解決這個問題。
隔代教育可以分為完全隔代教育和不完全隔代教育。完全隔代教育,指父母親長期與孩子分離,孩子的生活和教育完全由祖輩承擔。這種形式以農村為主,因為有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孩子只好由祖輩來撫養;不完全隔代教育是指父母親和孩子短暫分開,例如城市父母由於工作原因暫時由老人來照料孩子,或者祖輩與父輩住在一起共同教養孩子,這時候,祖輩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在某些方面也會給孩子造成一定的影響,因此我們稱之為不完全隔代教育。
二、隔代教育帶來的弊端。
誠然,隔代教育有其合理的一面,如老人養育小孩的經驗豐富,有助於縮小“代溝”的差距,減輕年輕父母的負擔等。但筆者認為,隔代教育的弊病很多,主要有如下表現:
(一)易導致過分溺愛兒童。
祖輩會比父輩更加溺愛孩子,他們不辭勞苦地為孩子做所有的事情,對於孩子所提出的過分的要求,老人們千方百計會滿足,這種過分的溺愛會引起很多問題。
1.生活方面:生活中所有的問題祖輩都已經幫忙安排好,孩子不需要考慮任何問題,等待享受即可,導致其生活常識少,自理能力差;對孩子物質需求的過分滿足,營養的過分吸入,體質差,鍛煉少,使孩子的身體素質較差,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會越來越認識到身體素質對他們的學習、生活、工作甚至是性格的影響。
2.能力方面:一方面,孩子受挫能力差,解決問題的能力差。由於孩子已經習慣於祖輩家長凡事都聽從自己的意見,走出家門後,當面對他人提出與自己不同的意見時,他們往往不知所措,怨天尤人,而不會去動腦思考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另一方面,溺愛導致兒童獨立性差,兒童的所有事情由祖輩承包,自己無需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而一旦需要他們獨自面對問題時,他們就會變得束手無措。
3.性格方面:性格孤傲,以我為中心。由於在家庭中,兒童就是中心,祖輩圍繞他轉,一旦離開家庭,走入社會,發現自己並不是眾人矚目的焦點之後,容易導致情緒失落,甚至走上邪路;另外,溺愛導致自私,兒童習慣於被照顧,根本就沒有關心照顧他人的概念,所以,雖然老人們為孩子付出了很多甚至是自己的全部,到頭來很有可能是養了一個“白眼狼”。
(二)阻滯兒童智能的開發。
對於接受過較高教育的老人而言,這方面的負面影響可能會小一些。而對於受教育程度較低的老人來說,教育孩子的任務就有些力所不能及了。因為他們跟不上信息時代的節奏,對現代社會人才標准和要求缺乏了解,缺乏超前意識,早教觀念不強,對孩子的生理、心理發展的特點缺乏科學的認識,憑陳舊思想觀念與過時套路來教育孫輩,在教育過程中以經驗代替科學,不能正確、及時、有效地開發孩子的智力,導致對兒童的教育質量下降。
最為突出的是,兒童此時正是處於好奇心最強的時候,他們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有的問題比如生活常識還好解決,但當孩子問及科學知識或其他知識的時候(如十萬個為什麼中的一些問題),老人有可能由於知識面狹窄而回答不出來,而此時如果他們不幫助孩子解決問題,或者粗暴地批評孩子不要問這么多問題,又或者自己編造一些答案來敷衍、誤導孩子,很有可能就導致孩子的積極性降低,不再對知識有渴求欲,不再對世界有好奇心,不再對事物有創新的精神,不再想探究這個世界的秘密,這就扼殺了孩子的天性,阻滯了兒童智能的發展,對於孩子的將來也是有很深遠的影響的,而一旦錯過最佳教育期,孩子所呈現的很多問題就較難解決了。
(三)易養成兒童不良習慣。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每個瞬間,你看到孩子,就看到了自己;你教育孩子,也就是教育自己,並檢驗自己的人格。”這就說明了家長的.一言一行、生活方式、行為習慣以及價值取向等會對孩子的生活習慣,勞動習慣,道德習慣產生很深刻的影響。
兒童處於生命之初,可塑性強,是培養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年齡,但這年齡段兒童自控能力差,如果家長不重視培養,極易染上不良行為習慣,對其以後健康成長產生難以彌補的缺憾。而隔代教養中,祖輩家長對兒童行為習慣的培養喜憂參半。
很多祖輩家長們,尤其是沒有接受過較高教育的老人,在這方面給孩子帶來的負面影響更是是令人擔憂。例如有些老人個人衛生做不好,有隨地吐痰、隨地扔垃圾等不良行為,而這些行為很有可能被孩子記在心裡,而孩子的模仿意識正是最強的時候,很有可能就把這些行為作為自己的學習對象了,這就給孩子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不僅是生活習慣方面的影響,更為嚴重的是價值取向、思想觀念等方面的負面影響,有可能會影響兒童終生。
(四)易引起家庭教育沖突。
祖輩家長由於有著長期的工作經歷、豐富的人生經驗、大量的社會閱歷,以及大量的教育子女的經驗,確實有著教育孫輩的一定的優勢,而父輩的受教育程度相對要高,思想觀念更為現代化,在教育子女方面有更多的理論知識。
祖輩和父輩由於社會閱歷、教育程度、時代背景以及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差異,存在著上文所提到的不同,這就使祖輩和父輩家庭教育的理論和內容、標准、重心以及具體方式方法等方面多有分歧和差異,若在缺乏有效溝通的情況下,易導致家庭教育沖突,在進行家庭教育時大家各行其事、各自為政,不能有統一的教育方法,這樣孩子也無所適從,進而形成雙重人格或分裂人格。
⑷ 「隔代教育」,對孩子會有哪些影響呢
成為父母之後,你們對孩子生活的參與感有多少呢?現代人的生活時常會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沒有辦法將生活和工作進行更好的平衡。為了生活條件更加的優越,我們不停地努力,時刻都是咬緊牙關。忙著挑戰、忙著掙錢也忙這讓自己獲得更好的生活條件。
其實,每個國家都有隔代教育,在國外隔代教育也是相當的多,那麼讓人好奇的是,國外的爺爺奶奶也是像我們這樣帶娃嗎?但是據了解國外,關於隔代教育的也是比較成熟的,有些地方也是需要我們不斷學習和借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