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
《語文課程標准》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作為重要的人文學科,重視並滲透傳統文化教育,既是學科性質所擔負的責任,更是歷史所賦予的神聖職責。中華傳統文化千姿百態,包羅萬象,底蘊深厚,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文、詩、詞、曲、賦的內容本身可謂傳統文化。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時刻滲透傳統文化教育,讓學生們讀古文,吟古詩,吸取古人思想的精髓,讓他們走進迷人的童話、綺麗的詩歌、精彩的小說之中去體會美麗的生活情趣。學生們在閱讀學習成語故事中積累語言、在學習神話故事中感受神奇、在瀏覽學習寓言故事中明白道理。讓學生們閱讀神奇的科學、綿延的歷史、豐富的人生等故事,使他們感受到歷史的變遷與文明的傳播,不禁由衷的贊嘆上下五千年的華夏文明。讓學生們在語文課上一邊學習知識,一邊感受傳統文化帶給他們的神奇和美妙。作為教師的我們,教給學生一些相對比較淺顯易懂的傳統文化基本知識,對吸引學生聽課和提高學生文化素質有莫大的幫助。
一.教學漢字之形,感悟漢字之美
漢字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基礎,是漢族的祖先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創造的,它是漢文化的產物。如何在識字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呢?漢字有形聲、假借、會意等之分,對於出入學的學生,我們當然不可與他們講這些,那麼做學生會覺得無聊,甚至對漢字產生厭煩,所以,我們不妨在學生學習漢字之時,給他們講講關於漢字的小故事。如:「家」字中的「豕」是今天的「豬」,但是涵義不同 ,「豬」在今天代表又臟又笨,但古人在造「家」這個字時,上面的「宀」是房子,下面放的卻是一隻「豬」。為什麼呢?中國人從古代就喜歡豬,也喜歡養豬、吃豬肉,其實在古人心目中的豬,是聰明又勇敢的。
又如:漢語中表示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感情的漢字都從心旁(或心的變形),如:想、忘、忠、恕、怨、愁、憶、惱、悅、恭……這是古人對客觀事物認識的一種觀念的反映,先人認為心這個器官是專管思考的,心是思維的器官。再如,低年級的看圖識字教學,圖與字自然有些許相似之處,所以在學習時要先出示圖,再與字進行比較,這樣便於學生識記字形。通過此,學生不但對漢字產生了興趣,還會對古人的智慧由衷地佩服,從而樂於學習。
二.教學古詩之意,體味詩人之情
古詩作為傳統文化流傳下來,其不單是詩人的才華展示,借物抒懷,其中也包含了詩人的偉大抱負與志向。陸游是南宋偉大愛國詩人,他一生堅持抗金主張,雖多次遭受投降派的打擊,但愛國之志始終不渝,死時還念念不忘國家的統一。其中表現抗金報國的作品,最能反映那個時代的精神。詩的風格豪放,氣魄雄渾,他的多首詩歌被選入教材,如《示兒》、《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這兩首詩均充滿愛國豪情,大氣磅礴,風格悲壯。詩中一方面是他渴望萬里從戎、以身報國的豪壯理想,另一方面則是他壯志難酬、無路請纓的悲憤心情。通過對古詩意思的教學,我們可事先讓學生查閱有關於陸游的得一些資料,對詩人有初步的了解。當然,在沒講古詩之前,學生對它的認識可能僅是手中的資料文字,並不能從內心深處體味,但當我們教學完古詩,再次回頭來重讀關於陸游的資料時,學生便由了更深的體悟。此時,我們不妨再向學生介紹一些風格類似的其它詩歌供學生選擇閱讀。這樣一來,學生對於古詩文的學習除了它讀起來朗朗上口之外,便也會在對內容和詩人情感的體會上下些功夫。
三.誦讀經典韻文,完善人格品行
眾所周知,《三字經》是我國古代歷史文明送給每一個中國人的遺產。雖篇幅短小,但卻蘊含著許多深刻的道理。它易於誦讀,膾炙人口。據說已被翻譯為多國文字廣為流傳。它教育我們孝順父母、友愛兄弟、禮貌待人、勤奮好學,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三字經》中不止有生動有趣的歷史故事,它更是涵蓋了天文、地理、歷史等方面的常識。
學校組織全體學生誦讀《三字經》,起初只是覺得它易於上口,未曾多加關注,可是時間久了,發現學生的知識積累逐漸豐厚了起來。究其原因,就在於《三字經》的誦讀。也因此,誦讀《三字經》便成為了一項很好的素質教育作業,與其他作業不同,並不是要讓學生死記硬背,而是組織學生利用晨會、班會等時間來說說在誦讀《三字經》中收獲了什麼。如「昔孟母,擇鄰處。」講的是孟母為了孟子的發展而三則其鄰的故事,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環境對一個人的影響。而「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便又告訴我們環境固然重要,但一個人自身的努力是更重要的。通過《三字經》的誦讀,學生們不僅吸收了諸多知識,還懂得許多為人的道理。
當然,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還不只這些方面,我們還可以通過其它的方式方法來教會學生感知感悟,從而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
我國燦爛的五千年文化歷史,有著無比深厚的底蘊,有著無比豐富的知識資源讓我們去開采、去發展,就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將我國的傳統文化滲透到我們的各項教學中。
B. 如何在小學進行傳統文化教育
一、引導學生熟讀成誦,加強積累,形成文化積淀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教師可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及學生的年齡特點,具體安排誦讀的內容。對所安排的內容,要求學生熟讀成誦,牢記在心。學生誦讀的過程是進行語言材料積累的過程,也是接受民族文化熏陶的過程。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強調了每個人的社會責任;「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詮釋了孝親敬長的優良傳統;「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是誠信做人的原則;「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民族骨氣和浩然正義的典型寫照。毫無疑問,這些都是我們傳統文化的精華,是我們先人智慧的結晶,是值得我們自豪的精神資源。我們應該把它輸入到我們的血液中,融入到我們的生命中。
二、讓學生感受戲曲藝術豐富的內涵和悠長的韻味
中國的戲曲,源遠流長,有著鮮明的民族風格,是中國人喜聞樂見的一種文藝形式。但是當前大多數學生普遍都喜歡流行的影視文化,很少接觸戲曲。俗話說,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得親口嘗一嘗。教師要充分利用語文課程的優勢,精心組織活動。我們可以向學生介紹戲曲的發展演變、經典的角色、戲曲的種類及特點等相關知識;也可以有選擇地讓學生觀摩一些著名戲曲藝術家的表演,從唱腔、念白中體味戲曲特有的韻味。此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利用雙休日、節假日有選擇地收看中央電視台戲曲頻道,以豐富學生的戲曲知識。
三、讓學生領悟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
書法是陶冶人的情操、培養人的審美能力、提高其文化修養的一種手段,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一個人寫的字上通常可以考察出一個人在文化方面的悟性和修養。語文教師應把書法教學納入整個小學教學計劃中。教學中,教師除了進行讀帖輔導、教師范寫、個別指導之外,還可介紹一些書法家的生平簡歷、趣事軼聞,相關碑帖的創作背景、經歷過程和風格特色及其在傳統藝術中的地位等。這一方面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喚起學生的學習情趣;另一方面還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使學生領悟書法藝術的博大精深和豐富的內涵。
四、開展家校合作
在對小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的過程中,採用家校合作的模式,不僅可以促進教育成效的迅速實現,而且還拉近了教師、學生以及家長之間的距離,便於今後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首先,教師應當加強與家長之間的溝通和交流,讓他們了解傳統文化教育實施的意義、方法以及目的等內容,在此基礎上讓家長轉變觀念,努力為孩子營造良好的閱讀學習環境,並且以身作則影響孩子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要定期舉辦家長學習班或者家園聯系會等,以了解學生的成長環境以及家長對教師教育工作的意見,為傳統文化教育的開展提供活力。其次,為了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了解到更多的傳統文化,學校可以嘗試跟家長一起,開展學術沙龍或以某方面文化禮儀為主題的專題活動等,以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和興趣;再者,教師要結合學校的日常教學安排以及家長的時間安排,和家長一起,帶領學生參觀古典建築、拜訪老革命家、欣賞有意義的影片等,以拓展傳統文化教育的時間和空間,使得傳統文化教育成為小學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五、發揮多媒體信息技術的作用
在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多媒體信息技術在各行各業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在小學傳統文化教育中融入多媒體,無疑為教育手段的創新提供了新鮮的活力。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教育工作之餘,應加強自身的學習,以掌握更多的關於信息技術的知識與技能,並且盡可能多的搜集學生所感興趣的圖片、音樂、視頻等,為信息化課堂的開展做好充足的准備。比如,教師可以就不同民族的不同特色為出發點,利用視頻不同民族的舞蹈、服飾、語言等,與此同時,教師可鼓勵學生在觀看之後,模仿其中的相關舞蹈片段,如此一來學生不僅可以在興致盎然的觀賞中了解到更多關於傳統民俗的知識,也可以在熱情的表演中對所學的內容有一個更加深刻的印象。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演化匯集而成的一種反映民族風貌和民族特質的文化,是人類的寶貴財富,讓小學生從小就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對於他們的健康成長乃至中華民族的振興都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作為基礎教育工作者,要不斷地總結實踐經驗,探索出更多的利於傳統文化教育順利開展的良好策略與方式,從而真正地發揮出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
C. 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我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感召著一輩又一輩的中國人。小學語文課程則在傳統文化的傳播中起著基礎性的教育作用。通過語文課程中的漢字、古詩詞、歷史典故以及寫作等環節的教學,可以使小學生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為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中華傳統文化我們可以做好以下幾點:
一、挖掘好教材內容
小學語文課文,無一不是經過教育專家和語言學家精挑細選,極具美感和濃厚人文思想的,不乏像《孔子拜師》《孔融讓梨》等經典故事。在教學的過程中,如果能夠以課堂教學為載體,強化中華傳統文化的教育和普及,讓說教和課本的生動事例結合起來,豐富起來。那麼潛移默化之間,小學生就會對中華傳統文化有一個更為深入的認識和學習。如在進行《孔子拜師》一文授課的時候,把探究教材的內涵作為教學的內容來進行授課,使學生了解古人是怎麼拜師的,為什麼要這樣尊重老師,把中華民族歷來尊師重教,孔子成就儒家大師並實施仁政的人文關懷思想傳播給學生。講解的時候輔助一些類似且有趣的故事,讓小學生有直觀的認識。這樣學生既學習了課本知識,完成了教學任務,同時又感受了我國優良文化禮儀傳統的熏陶,德才並重,可謂一舉兩得。
二、利用活動,培養興趣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闡明了實踐對於知識學習的重要性。在小學語文的傳統文化教育中,同樣需要進行實踐活動。只有積極開展以語文課程為載體的傳統文化教育活動,才能讓小學生在生活實踐中進一步理解傳統文化的魅力。比如每逢民族傳統節日,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語文實踐作業,讓學生參與到當地的傳統節日活動中去,觀看一些風俗活動,例如了解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或者是探究春節的由來等,也可以去欣賞一些傳統的民間藝術如皮影戲、塑泥人等等,然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見聞寫一篇傳統文化體會,分享自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感受。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組織學生製作一些簡單的傳統的藝術品,例如陶瓷、剪紙等工藝,讓學生切實參與到傳統文化中去,在實踐中學習傳統文化。通過這樣的實踐形式,學生對傳統文化會產生很高的熱情,對民族文化的理解也會更深刻。
三、加強書法教學
書法代表了我國特有的藝術品位和意境化的審美樂趣。對學生進行書法熏陶,可以開闊學生視野,積累更加豐富的知識,鍛煉智力,培養心性陶冶情操,提高對美感的辨識。尤其是在電腦普及應用的當下,提筆忘字的現象屢見不鮮。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體會漢字和書法的優美之處。因此,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普及書法知識,培養書法技能也尤為重要,不容忽視。
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既是社會現實的需要,也是實現基礎教育目標的需要。只有將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的精髓融入到教學中去,才能有效提高小學生的道德品質和人文素養,從而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承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D. 如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也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有之義。現行的小學語文教材來看,其中也包含了大量的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語文教師應當具備傳統文化的滲透意識,在潛移默化中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與理解傳統文化,這也是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的關鍵所在。
一、加強認識,提高教師自身文化素養
不少語文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還缺乏傳統文化滲透教學的自覺意識,由此要更好地開展小學語文傳統文化滲透教學,語文教師首先應當具備傳統文化的滲透意識,能主動在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這是開展傳統文化滲透教學的前提所在。
學校可以多開展這方面的宣傳學習,可以讓語文教師認識到傳統文化滲透教育的重要性,從而主動在語文教學中開展這方面的滲透教育。
二、課內多種方式實施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1、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小學生年齡還比較小,特別是小學低段的學生,他們剛剛入學,有強烈的好奇心,但注意力很容易分散,由此教師需要在教學中營造情境,以吸引他們的注意力。
2、開展合作探究,挖掘傳統文化要素
小組合作學習是課堂教學中常用的一種教學方法,也比較適合於小學語文的教學,語文教師在開展傳統文化滲透教育時,也可以嘗試開展小組合作探究的教學,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去學習與探究,從中更好地理解與認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三、課外多種途徑並施優秀傳統文化教育
1、鼓勵課外傳統文化閱讀,營造傳統文化氛圍
2、開展豐富多彩活動,滲透傳統文化要素
為讓傳統文化的滲透教育更有效,除平時的課堂中所進行的文本教學之外,語文教師還可以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實踐活動。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的要點:
1、要教會學生讀准字音。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中有許多的生僻字,學生可以通過查字典、拼拼音等形式讀准字音。
2、是要識別一定數量的文字。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中,有許多古今不同義的字詞,了解它的古今意思,能更好的理解古文。
3、是掌握一定的詞彙量,如諺語、俗語及成語等。這些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深入研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