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美國教育孩子怎麼培養自己
擴展閱讀
南陽教育機構多少家 2025-02-13 00:53:28
提高自己的理論知識英語 2025-02-13 00:43:34

美國教育孩子怎麼培養自己

發布時間: 2023-06-02 00:53:08

1. 美國人是怎麼教育孩子的

引言 : 現在社會中許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家長們對其溺愛,寵的無法無天,以致孩子長大的時候變得蠻不講理,不懂禮貌,在社會上吃虧等,家長們的教育方式有問題,所以孩子們只能受罪,教育孩子這方面美國屬實做的不錯。

三、結語

中國的環境跟美國的環境不同,從而在教育方法上也是不一樣的,美國孩子的競爭沒有那麼強,而中國因為人口眾多,孩子們的競爭力非常的強,所以大多數的父母對孩子的要求都比較高,如果孩子不努力的話就會被淘汰,所以父母有這樣的想法也是可以理解的。不過中國父母可以借鑒一下美國的教育方式,當我們在教育孩子出現了一定出現了問題時,不妨嘗試換一種方式。

2. 美國父母如何教育子女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的起步成長起著關鍵作用。尊重,是美國兒童教育中的重要方式和特殊營養。美國父母是如何教育子女的?下面就一起來了解看看吧!

偉大教育家洛克說過:「父母越不宣揚子女的過錯,則子女對自己的名譽就越看重,因而會更小心地維護別人對自己的好評。若父母當眾宣布他們過失,使他們無地自容,他們越覺得自己的名譽已受到打擊,維護自已名譽的心思也就越淡薄。」有人認為美國父母對孩子的尊重是否太過份了,但事實證明,受到父母良好尊重的孩子同父母大多非常合作,他們待人友善,懂禮貌,同大人談話沒有一點局促感,自我獨立意識強。兒童心理學家認為,這些都是孩子們受到應有尊重的良好反應。

反觀國內,在教育資源相對稀缺,舉國ti制的大背景下,要想在短時間內扭轉局面、改變現狀的確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盡管與「應試教育」相對立的「素質教育」已經成為當代教育機構中的流行口號、廣告語。時代需要國民的高素質教育,國家需要高素質的國民,父母更期待子女跳出現有應試教育的困境與怪圈。

值得借鑒的美國子女教育法則

一,歸屬法則:保證孩子在健康的家庭環境中成長;

這條看起來是不言而喻的,哪個家長不想給孩子創造健康環境?但實際上也不盡然,有些家長有此心卻不懂如何做。比如說,過分溺愛嬌慣順從孩子,由著孩子瞎吃瞎玩,不鍛煉不勞動,養成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孩子變得好逸惡勞或者過分沉湎於某些嗜好(如電子游戲),罪魁禍首也多半是家長的慫恿。

家長之間有矛盾經常爭吵,也是很不正常不健康的環境。如果家長打罵孩子,更屬於虐待,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極為不利。破碎家庭、長期分離的家庭更讓孩子缺少歸屬感。如果家庭變化不可避免,家長要用正面的健康的方式來安慰疏導孩子,而不可採取疏於管教或溺愛或過分嚴厲等極端措施,更不能因家庭破裂而遷怒於子女。

二,希望法則:永遠讓孩子看到希望;

家長們都是對孩子寄予希望的,但是否永遠用正面鼓勵的話語讓孩子們看到希望,認為自己確實有希望呢?如果你是一位家長,愛對孩子喊:「你怎麼這么笨」,「這么沒出息」,「你算是沒指望了」之類的話語,站到孩子的立場想一想,自己會看到希望嗎?

大家都知道美國人善於說好聽的話,尤其對孩子,無論他們做的如何,都常誇獎說:「乾的好(GoodJob)」,「太棒了(Great)」,「你真是天才」 之類。這就是採用希望法則來正面激勵孩子。華人家長則對孩子期待值頗高,卻不善於用希望法則,而愛找差距挑毛病,孩子得了95分,還非要追究為什麼丟了5分。這種高標准嚴要求興許適得其反,會扼殺孩子的很多希望使其灰心喪氣。

三,力量法則:永遠不要與孩子斗強;

成人總是比孩子有力量,無論是拼體力還是鬥智能和經驗,不然多吃那麼些年的干糧不是白吃了?因此大人與孩子較勁斗強本來就不平等,勝利了也不光彩。當然,大人可以和孩子比賽一些他們擅長的具體項目,比如下棋等,但不要完全以輸贏為目的。家長、老師以及與孩子關系密切的成年人,不可採用與孩子賭氣、硬比等方式去刺激孩子。對心理感情處於不成熟階段的少兒來說,「激將法」是不合適的。

如果孩子與大人吵架賭氣,無論誰有理,大人都要主動與他們和解。成年人還要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尤其對孩子,該道歉該認錯要及時進行。如果家長知錯不改或不認,覺得在孩子面前認錯是丟臉,也會讓孩子學得固執己見。

四,管理法則:在孩子未成年前,管束是父母的責任;

「子不教,父之過」在哪裡都通行。未成年的孩子自我剋制能力尚不成熟,因此父母必須負起責任來管束。但這種管束應該是充滿親情、人性化、科學而理性的,而不可把孩子作為私有財產來任意修理擺布。也不可採用簡單粗暴的命令式,毫不顧及和尊重孩子的想法和人格。

另一方面,未成年孩子把家長視為靠山,合理的管教關懷,會讓孩子們有安全感和被支持感,遇到問題危難會求助於家長。如果家長平時對孩子的一切(學業、表現、愛好等)太聽之任之,好像是給孩子更多自由,但孩子卻會感覺家長對自己「不在乎」而產生疏遠。

五,聲音法則:要傾聽他們的聲音;

平等地對待孩子,給他們發言權,傾聽他們的聲音,他們才會說出真實思想。如果大人不尊重孩子的想法,忽視他們的心聲,久而久之,他們會不敢對家長說真話,不愛與家長交流。而且,家長是孩子的老師和榜樣,如果家長不耐心傾聽孩子的話,孩子也會學樣,不肯聽大人的話,以至不懂得如何尊重他人。對年幼的孩子,哪怕他們講話詞不達意,大人也要耐心地與他們交談。任何粗暴打斷或嘲笑他們講話的行為,都會對孩子產生傷害,可能會影響他們的表達能力而羞於在人前開口,也或許反之,令孩子非要不合時宜地插話以引起大人的注意。

六,榜樣法則:言傳身教對孩子的榜樣作用是巨大的;

「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家長檢點言行極為重要,孩子的教養、興趣、愛好等,多半來自生長環境的耳濡目染。父母、兄姐、親友、師長、社會關系等都對孩子產生影響。母親對於女孩,父親對於男孩的影響頗為重要,雙親不全或者親子分離過久,對孩子的成長顯然不利。這里的十多條法則其實都可以用言傳身教灌輸給後代。

除了家庭內的榜樣,也要注意所交往的社會關系和常去的場合對孩子的影響,因此家長交友就要檢點。對少年來說,同伴的影響超過家長,結交什麼樣的朋友往往會決定一個人的人生道路。家長還要關注孩子喜歡看的媒體影視片,了解他們心目中的偶像是什麼樣。如果發現孩子誤交損友,不要武斷地阻止他們來往,而要了解情況。孩子們都需要友誼,害怕孤獨,有些孩子是因為搬家轉學到新環境沒有朋友,或者華人孩子被白人歧視,而與一些「邊緣孩童」為伍的。家長還是應該感激這些「朋友」幫助自家孩子排解孤獨,但更要讓自己的孩子認清他們的優缺點,試圖往正面影響他們。另外要為孩子尋找和擴展新的健康友誼圈,家長要想法結識孩子的老師和同學家長,鼓勵孩子參與健康的校內外活動。

七,求同存異法則:尊重孩子對世界的看法,並盡量理解他們;

孩子和成人的看法往往不同,他們會有很多不符合常規的幻想。其實這些正是童心的可愛之處,如果大人認為孩子的想法奇怪而潑冷水,會扼殺他們的想像力和好奇心,也會讓他們因為得不到理解而失望。

另一方面,很多時候,純真的孩子才有客觀的看法,敢於說出真理。童言無忌。要結合「聲音法則」,鼓勵孩子們敢於表達,正面肯定他們的想法。當然,如果一些看法說法脫離實際或者會引起麻煩,也要耐心地解釋。思想和思維方式不成熟的孩子們,往往還無法進行多方位思維,而只會延續自己的思路,因此對事物考慮不周全。家長要盡可能理解少兒思維的特點,可以採用把復雜事物分解簡化的方法,分期分批地向他們解釋或徵求他們的意見。凡是與孩子自己有關的事情,例如搬家轉學、選課外活動、參加考試比賽等,一定要先於孩子商量解釋,哪怕不能完全遵循孩子的意見,也要讓他們覺得家長是徵求了他們的看法的。不然的話,家長的好心很可能沒有好報。

八,懲罰法則:這一法則容易使孩子產生逆反和報復心理,慎用;

單純的懲罰,尤其體罰,是非常負面和拙劣的`教育方式,也是不文明的,從小被暴力處罰的孩子,很多長大之後也會有暴利傾向。因此不提倡使用懲罰法。但不是不可以批評孩子,也可以採用適當的方式做些處罰。但前提是,必須要讓孩子認識到做錯了事,甘願接受處罰,以便下不為例。懲罰方式也要合理,可以採取不讓他們做喜歡的事情,比如可以罰其幾天不許看電視上網玩游戲;但決不能不許孩子吃飯,或者罰站數小時,打罵更是違法的。

另外,因為連孩子們都知道懲罰是負面的,千萬不要把一些應該做的正面事情當作處罰。比如罰孩子勞動,會讓他們認為勞動是壞事從而產生厭惡情緒。有個華人家長嫌年幼的女兒不肯睡覺,就罰她去寫五十個中文字或做十道算術題,孩子被迫做功課當然就要打瞌睡,就又罰她去睡覺。這樣做看起來暫時達到讓她睡覺的目的,但卻會讓孩子把做功課睡覺都當作處罰方式,一做這些事就會有被處罰的感覺,造成心理陰影,那將來還能喜歡寫中文做算術嗎?甚至連睡眠都會失調。

九,後果法則:讓孩子了解其行為可能產生的後果;

有時候,孩子惹了什麼麻煩或想做什麼標新立異的事情,連成人都沒搞清楚其後果和危害,就對孩子橫加指責或阻止,這當然無法服人。若要教育得孩子心服口服,家長、老師等成年人首先要周密思考每件事的前因後果,然後好好與孩子談談,可以從後果的好壞開始,反過來解說該不該這樣做,曉之以理,孩子會明白的。

其實後果也不都是負面的。成年人的閱歷比少兒豐富,應該更具有預見性。比如在指導孩子選擇興趣專長或申報學校時,家長可以對前景作些調查,並根據孩子特點鼓勵其往哪方面發展。然而,如果沒經過自己頭腦分析思考,僅僅隨大流趕時髦人雲亦雲,不是有效的後果分析法,往往會耽誤孩子。

十,結構法則:教孩子從小了解道德和法律的界限;

法律是社會結構穩定的保障。要實行這條「結構法規」,我覺得新移民家長們更重要的是先教育自己。因為在美國這樣的法制社會,教育孩子做到這點並不太難,法制教育融匯在社會生活和學校教育之中,孩子們從小就受到全方位熏陶,心中都有一道道德底線和法制底線,還往往會反過來影響家長。或許有人以為美國很開放,但實際上,美國人對待道德感情、家庭責任、性愛行為等,大都不會超越底線,也少有人因為幫親友社會關系而腐敗違法的。因為他們心中有原則,知道越界就是犯罪,不能為了遷就親人而觸犯法律。

然而,因為中國社會沒有這么嚴謹的法制觀念,華人家長則需要檢點自己的言行習慣是否逾越了這些底線,如果不能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遵紀守法的榜樣,那麼孩子也會目無權威,表現得無法無天無規矩。曾經有位華人家長抱怨其上高中的女兒成為逃學逃家的「問題少女」,當我聽到這位家長當著孩子的面炫耀自己如何把違禁物品帶進美國等「光輝業績」,就不奇怪為何她的孩子會蔑視校規。很多在中國被當作「本事」的行為,在美國卻是違反法律或道德底線的。

十一,二十碼法則:尊重孩子的獨立傾向,與其至少保持二十碼的距離;

這個 「二十碼」是個象徵,說明美國人注重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性,給孩子留出心理空間。家長不必處處圍著孩子轉,你覺得是關心照顧他們,孩子們卻覺得家長控製得太嚴。也應允許孩子保有自己的隱私,有自己的主動權和決定權。當然,家長還是要在二十碼之外注視著並隨時准備切入,而不能跑到二百碼或二百里之外撒手不管。

家長對孩子的管理管教,應該注重大的方面,尤其要根據孩子的年齡。年幼的孩子生活學業上或許需要比較具體細致的指導,但也要適當給他們機會鍛煉獨立性。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則最煩家長事無巨細的詢問嘮叨,這個年齡的孩子不愛搭理人,但並不代表他們沒聽見家長的話。因此,家長不要沒完沒了地重復一番話直到他們反應為止,這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可以事先告訴孩子,無論好事壞事只說一遍,如果你不聽耽誤了,是你自己的責任。與其成為被「挺愛攪」 (Teenager)煩的嘮叨家長,不如豁出去讓他們耽誤一兩次而換取教訓。

十二,四W法則:任何時候都要了解孩子跟誰在一起(who),在什麼地方(where),在干什麼(what),以及在什麼時候回家(when)。

有些家長看起來對孩子操心管制很多,可到時候卻不知道孩子的這些W,這可算不上好家長。只有上面所有各條法則都做得差不多了,孩子才肯對家長說真話,家長也才能了解到這些W。有些家長捨得掏錢送孩子去昂貴的私立寄宿學校,除了學業考慮,還覺得管理嚴格的私立學校能給孩子較好的成長環境。但家長也應該自問一下動機,把孩子完全托出去,是否圖省事而把家長應付的責任推給學校呢?有了可靠的學校來管教孩子,是否家長就不用操心這些W了?其實,教育培養孩子的過程,也是家長學習成長的過程,過早讓孩子離家寄宿,家長會失去這樣一段雖然辛苦卻非常有意思的人生時機。即便孩子去了寄宿學校,有老師管教,家長仍然不可忘記自己的責任,依然要隨時了解這些W。

美國人教育子女的七大忌語如下:

1、言過其實如「你是全世界最美的女孩」等。隨著孩子的年齡增長,他們會漸漸分辨出你話中含有水分,於是長大成人後,對他人的稱贊也會將信將疑。此外,聽慣家長誇大其詞贊揚的孩子,在步入社會後往往只能聽好話而聽不進反面意見。

2、人身攻擊如「你胖得像頭豬」等。智力再低下的孩子也能體味出這類話包含的「惡意」,心靈會受到莫大的傷害。此外,年幼的孩子還可能信以為真而自暴自棄,最後喪失了自尊和自信。

3、威脅恐嚇如「若不好好做作業我就揍你」等。這種虛張聲勢的威嚇會讓孩子喪失對家長的親近和信任。

4、冷若冰霜如「你沒看到我正忙著嗎」等。從這些話中孩子聽到的潛台詞是:大人們對我乾的事毫不關心,他們並不把我當做他們的心肝寶貝。

5、居高臨下如「你不聽也得聽」等。如果家長老是「高高在上」,孩子在接受批評時心理就不能平衡,這樣即使你批評得百分之百正確,孩子也會出現口服心不服的反應。

6、冷嘲熱諷如「你以為自己很能幹嗎」等。孩子,尤其是幼童最怕的是出自父母之口的嘲諷。即使你說這些話時可能還帶有些許幽默感,但要知道,「小不點」們要正確理解實在很難。

7、絕對否定如「你總是撒謊」等。誠然,批評也是教育孩子的一種方法,但如果把話說「絕」,反而可能引發孩子的逆反心理,從而導致最終拒絕接受這種批評教育。

關於美國父母是如何教育子女的方法,我們是可以借鑒的。


3. 美國父母如何教育孩子方法是什麼

在家庭教育方面,美國父母有很多成功的經驗值得中國家長借鑒、學習。一起來看看美國父母如何教育孩子的吧。以下是我分享給大家的美國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希望可以幫到你!

美國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
(一)美國家長從小培養孩子愛勞動的習慣。

美國人有一句俗話:勤勞的兒童是幫助孩子以後成就事業的基礎。所以根據專家的研究,從小勤勞的孩子,長大後成功的機會大得多,因為每個企業不會招聘不認真工作的人。

而家庭又是培養孩子勤勞的最重要場所,所以很多美國家長都會讓孩子在家裡搞衛生,去送報紙,去買家用品,到社區搞衛生等等,曾經一位中國的留學生,經過努力,在美國工作,他們六歲的孩子就幫父母洗車,每天早晨就出去為附近的家庭送報紙,在家裡送自己的衣服,打掃自己的房間,可看到國內的家長,孩子不要做任何事情,就是看動畫片,然後寫作業,不搞家務,不送衣服,不送碗,更不會去送報紙,為別人做義務的工作。

(二)美國家長從小培養孩子自立自強的品質。

美國人每家都是有小汽車,但是再小的孩子,家長也很少開車去接送孩子上下學。學校有校車,孩子一般會在車站下車,相當於我們的公共汽車站,孩子下了校車自己趕回家,可我們很多

家長都是到學校去接送,搞得學校門口人山人海,交通堵塞,還幫孩子背書包,我們的學校也要有責任,學校要有校車接送,中午要開餐,可我們的政府應該撥款,要提供免費午餐和校車,不要把大量的金錢去找政績建設,教育是民族發展的基石,這要向台灣學習,他們早有免費午餐,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學校就有“學生車”,憑學生證可以乘坐學生車,直接上學。

曾經一位老同事的孫子,在美國長大,就讀大學後,學校提倡勤工儉學,為他安排一份兼職工作,他自己也在社會上簡直一份工作,基本上就就解決他上大學的費用。由於他刻苦學習,成績長期優異,大學三年級就滿足畢業的學分,以優異的成績提前畢業了。21歲的他就被一家知名的企業所錄用,可觀察國內的大學生,讀大學時,費用靠父母支持,自己讀書沒上多少上進心,普遍在談戀愛,一讀就是四年,因為中國的大學就可以收取四年的學費。

(三)美國家長培養孩子健康的體魄。

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沒有良好的身體,就無法生活和工作,要有健康的體魄,就必須好好鍛煉,所以美國家長要孩子參加體育鍛煉如參加棒球 羽毛球 足球 登山 旅遊等,家長與孩子一起運動,特別美國家長常常通過運動要磨練孩子,

像美國人喜歡的棒球,就是很多美國孩子喜歡的運動,它可以磨練孩子吃苦,勇敢,冷靜的品質。可在我國,很多孩子整天為了學習,每天幾乎沒有運動,搞得身體素質很差,學習起來效率不高,又很嬌氣,不能吃苦,怕困難,做事任性,雖然我們的奧運冠軍越來越多,但我們的學生體質卻越來越差,是我們的全民健身每搞起來,大多停留在口號上。美國的高度發展,與美國人的素質有關系,人的素質是教育出來的,美國家長哪個的做法只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美國父母教子的成功經驗
經驗1:充足的愛

父母能夠給予孩子最有價值的禮物就是“愛”—慷慨和無條件的愛。

我們應盡可能多地讓孩子感受到我們愛他。無論孩子犯了怎樣嚴重的錯誤,媽媽都要對孩子有一顆寬容的心。

“你滾開,我再也不願見到你”

“再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

“如果你不能做到,就別來見我”。

這只能將孩子與父母間的情感聯系隔斷,使我們失去教育引導孩子的機會。

古今中外一些名人、學者,智力並不都那麼出眾,但卻能取得巨大的成就,靠的是非智力因素的優勢。大哲學家墨格爾,少年時平庸,但他勤奮,孜孜不倦,以頑強的毅力學習,終成哲學泰斗。還有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張廣厚等。他們在中學讀書時,智力並不出眾,但他們靠個人的艱苦奮斗、穩定的情感,高度的責任感及堅強的毅力取勝的。

經驗2:盡可能多地和孩子在一起

每個孩子都需要從父母那裡得到足夠的重視。

在每天工作之餘,我們要騰出一些時間參加孩子的游戲,例如扮演一名教師、售票員或足球教練、汽車司機。

兩種最好的親子活動是:一起讀書和一起游戲。所以,最好把看電視的時間節約下來,用來與孩子一起讀書和游戲。

還有一點,要為孩子提供各種各樣的機會,要盡可能讓孩子接觸到各種東西。這樣,可以擴展孩子的視野,豐富他的知識,使他在今後的人生旅程中,更有可能選擇最適合的發展空間。要是能全家人一起來做一些事情,那就更好了。這不僅給孩子提供了向父母學習的機會,還會促進家庭成員的交流,增進家庭的和睦。

很多家長除了賺錢之外,已無餘暇關心了解一下自己子女的真正需要與感受。倘若他們不大清楚子女的想法,他們將更難以揣測子女的行為。待孩子出走後才慌忙尋找、心焦如焚,這又有何用呢?

經驗3:傾聽孩子的心聲

有經驗的父母提出,通過聽孩子說話來了解他們的感受,是非常有價值的一種方式。

不論孩子提出的問題是大還是小,都要盡可能找時間立即去傾聽他所說的話,而不要讓孩子等你有了空閑時間再說。

與孩子談話,為我們提供了一次了解和教導孩子的機會。立即傾聽孩子的談話,有助於贏得孩子的信任,這樣孩子才願意把他所有的事都告訴我們。而對我們來說,了解孩子頭腦里想的是什麼,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由於工作繁忙,很多父母沒有時間過問孩子的生活,也沒有時間管教孩子,於是一日三餐,尤其是晚餐,往往成了一個教育孩子的好時機,美其名曰“餐桌教子”。但有關專家提醒,“餐桌教子”不可取。餐桌是全家團圓、感情匯聚的歡樂地,父母若將進餐時間當作教孩子的課堂,將會給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響。

經驗4: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隨著孩子的成長,給他越來越多的自由和控制自己生活的權利是很重要的。

我們可以首先在一些無足輕重的小事上給孩子作決定的自由,然後再將他們可以作決定的事情范圍不斷擴大。

隨著孩子年齡和能力的增加,我們可以讓他完成更難的任務,從而使孩子有了完成任務的驕傲感,更加自信和自律。這一點對於我們這些只有一個寶貝的媽媽來說,的確很重要。

給孩子一定的自由,表明我們信任和尊重孩子,孩子也會因此更加尊敬我們、愛我們。事事都包辦代替的媽媽,顯然不是好媽媽,這樣只能害了孩子。孩子雖小,但他有自己的頭腦、思想和情感,他是他自己。

我們只是在他很小的時候,在一部分事情上幫幫他而已。試想,一個十幾歲的大孩子如果鞋帶開了自己還不會系好的話,他會感謝媽媽以前十多年來辛辛苦苦為他系鞋帶嗎?他只能抱怨媽媽為什麼沒有教會他來做這樣簡單的事情。

我曾經看到過這樣的漫畫:一個小女孩摔倒了,自己爬了起來。姐姐問怎麼這么乖呀?跌倒了還會自己爬起來!小女孩說:“因為媽媽不在!”

父母的過分呵護,會成為孩子成長的阻力,會令原本“我能行”的孩子,變成“我不行”的孩子。父母管得太多就會剝奪了孩子行的機會,體驗不到自己行得經歷!就會慢慢喪失勇氣和膽量,成為一個膽小的人。
國外父母教育孩子的方法
1、從小讓孩子單獨睡覺

不管孩子多大,韓國習慣讓孩子單獨睡。這樣不但可以增強父母和孩子間的親近感,還利於健康,從小培養孩子獨立性。

2、不於約束孩子玩泥巴沙子

不管孩子玩泥土、沙子或玩水,只要他們玩得愉快,就算弄臟了衣服也沒關系。醫生們也建議,適當的讓孩子臟一點,不但對他們情緒有好處,而且可以提高孩子們的抵抗力。有利於他們與細菌、病毒作斗爭,預防各種疾病。

3、母乳喂養,並用布當尿布

喂母乳在韓國是很自然光榮的事。

用布製作尿布的父母慢慢增多。雖然用布製作尿布與喂母乳會有些麻煩,但是,這樣對孩子很有好處。

4、不隨便讓孩子吃葯

孩子90%的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所以就算不吃葯,過段時間也會自然康復。這樣還可以防止葯物引起的其它不良反應。

有的父母因為孩子吃的少而煩惱,其實孩子需要的量是一定的,大家不能只追求量,而需要多關心質。就算吃得少,只要身體的各種營養價值都有就可以了。

5、讓孩子緩慢成長

家長們需要要等到孩子想學的時候才讓他們開始學習,如果發現孩子對一些事很好奇的時候,可以鼓勵他去做,這樣可以讓孩子更快的成長。

6、鼓勵孩子參加冒險活動

鼓勵孩子做一些有意義的冒險活動,可以培養和鍛煉孩子的堅強意志與勇敢精神。

7、在大自然里陶冶情操

只有大自然才是教育孩子最豐富、全面的教科書。大自然可以開闊了孩子們的視野,豐富了孩子們的知識。讓孩子們慢慢學會了分析、比較各種事物,找出不同事物間的關系,從而啟蒙他們的智慧。

猜你喜歡:

1. 美國家庭教育孩子的成功秘訣

2. 美國父母如何教育孩子獨立

3. 美國父母教育孩子的12條法則

4. 美國父母教育孩子方式

5. 媽媽是怎樣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哪些

4. 美國家長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1多加贊美

在美國時,常有小孩子被父母帶到我家裡玩兒。「你們的地毯和傢具真漂亮!」「我喜歡你的熱情!」這些出自小孩子嘴裡的贊美話常使我感到很驚奇。

如果你不慎在某一場合穿了一件不合時宜的衣服,熟悉的中國同胞往往會當面提醒或批評一番,要麼就是背後議論一番。而美國人就不會大驚小怪地評說你,畢竟穿衣戴帽是個人的自由。如果非要說出點什麼,那也一定是「多麼的與眾不同呀」等類似贊美的話。一般情況下,美國人決不當面批評人家。

這就潛移默化地傳教給了孩子,不僅僅是對外人的贊賞,孩子還經常將贊美回饋給家中的親屬:「媽媽,你真行!」「外公,我將來要長得像你一樣健康!」聽著天真幼童的表揚,會不會覺得很受用呢?

4鼓勵參與

有一次小男孩的玩具車出了問題,父親不但自己替他修理,還叫來孩子一起動手參與,忙前忙後;孩子一邊忙一邊問,父親認真地回答著問題,儼然平等地對待著一位同齡的朋友。玩具車修好後,父親輕輕拍了拍小傢伙的頭,伸著拇指說了句什麼,小傢伙也友好地揮著手掌。後來我留意到,父親在做除草、修剪等家務勞動中,總會叫上孩子一起干,演繹著一幅幅其樂融融的親情圖畫。

5不許犯規

中國父母教育自己子女的原則不可謂不嚴格,但是在實施中卻又常常帶頭破壞了已經訂立的規矩。比如孩子的睡覺問題,美國家庭一般都訂有孩子就寢的時間,時間一到,大人就會提醒孩子該去睡覺了。孩子逐漸地自覺養成按時入睡的習慣並向家人道晚安,不管大人還在進行什麼活動。

5. 美國父母在育兒教育中,如何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

美國父母教子獨立十二法 美國人在教育、培養孩子的優良品質和個性方面,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做法與經驗。為了讓孩子長大後能夠適應激烈競爭的社會並成為強者,幾乎每一位家長都不溺愛兒女,從小就培養他們獨立生存的能力。 1.讓嬰幼兒從小單獨睡覺,無父母陪護。 2.一些年輕父母把幾個月大的嬰兒赤身裸體扔進水中,讓其學會游泳。 3.孩子跌跤,父母不管,讓他(她)自己爬起來。 4.父母要求幾歲大的孩子做家務勞動,如洗碗、掃地、洗衣服等。 5.自己的事情自己決定,自己的事情自己辦理。 6.讓孩子在看到本國國旗時,注目兩分鍾;在聽到國歌奏響時,把手按在心口處,心中默唱國歌。 7.即使家庭經濟狀況很好,也鼓勵孩子用自己的雙手勞動掙錢,讓孩子自己支付保險費用或部分學習費用及其它費用。 8.絕大多數18歲以上的孩子,都靠自己掙錢讀書。有的人把錢賺夠了才進學校讀書,也有人一邊打工、一邊讀書,或讀讀停停,用十幾年時間拿個博士學位。孩子們認為,長這么大還伸手向父母要錢,很不光彩,會被人家瞧不起,所以必須找工作,做到經濟上獨立。 9.沒有午睡的習慣。 10.大人鼓勵孩子做登山、攀岩、跳海等運動,孩子們也樂於參與這些冒險活動。 1 1.在用錢上,即使是那些出身於中產階層家庭的孩子,對自己也很「吝嗇」,與人交往也不「大方」。一句話,孩子們不擺闊,不趕時髦。 1 2.父輩一般不給孩子財產繼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