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教育經費投資哪個省
擴展閱讀
春天在哪裡少兒歌詞 2025-02-13 04:05:53
做基礎怎麼做 2025-02-13 04:01:12
兒童散瞳後多少度為弱視 2025-02-13 03:58:57

教育經費投資哪個省

發布時間: 2023-06-01 05:45:54

❶ 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鑒 2004~2007 急急急!

教育部 國家統計局 財政部關於2002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

(2003年12月15日)

〔全國教育經費情況〕2002年,全國教育經費為5480.03億元,比上年的4637.66億元增長18.16%。其中,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包括各級財政對教育的撥款、城鄉教育費附加、企業辦中小學支出以及校辦產業減免稅等項)為3491.40億元,比上年的3057.01億元增長14.21%。

〔落實《教育法》規定的「三個增長」情況〕1.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預算內教育撥款(不包括城市教育費附加)為3114.24億元,比上年的2582.38億元增長20.60%。同年,全國財政收入為18904億元,比上年增長15.36%,全國預算內教育撥款增長速度高於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5.24個百分點。

2.各級教育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費支出增長情況

2002年全國普通小學、普通初中、普通高中、職業中學、普通高等學校生均預算內教育事業費支出情況是:

(1)全國普通小學生均預算內事業費支出為813.13元,比上年的645.28元增長26.01%,其中,農村普通小學生均預算內事業費支出為708.39元,比上年的550.96元增長28.57%。普通小學生均預算內事業費支出增長最快的是湖南省(50.48%)。

(2)全國普通初中生均預算內事業費支出為960.51元,比上年的817.02元增長17.56%,其中,農村普通初中生均預算內事業費支出為795.84元,比上年的656.18元增長21.28%。普通初中生均預算內事業費支出增長最快的是湖南省(37.28%)。

(3)全國普通高中生均預算內事業費支出為1565.25元,比上年的1471.12元增長6.40%。普通高中生均預算內事業費支出增長最快的是西藏自治區(25.66%)。

(4)全國職業中學生均預算內事業費支出為1664.06元,比上年的1547.32元增長7.54%。職業中學生均預算內事業費支出增長最快的是吉林省(27.97%)。

(5)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生均預算內事業費支出為6177.96元,比上年的6816.23元下降9.36%。普通高等學校生均預算內事業費支出增長最快的是貴州省(50.69%)。

3.各級教育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支出增長情況

2002年全國普通小學、普通初中、普通高中、職業中學和普通高等學校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支出情況是:

(1)全國普通小學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支出為60.21元,比上年的45.18元增長33.27%,其中,農村普通小學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支出為42.73元,比上年的28.12元增長51.96%。普通小學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支出增長最快的是青海省(161.38%)。

(2)全國普通初中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支出為104.21元,比上年的83.40元增長24.95%,其中,農村普通初中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支出為66.58元,比上年的44.95元增長48.12%。普通初中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支出增長最快的是廣西壯族自治區(143.44%)。

(3)全國普通高中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支出為231.79元,比上年的237.98元下降2.60%。普通高中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支出增長最快的是青海省(45.90%)。

(4)全國職業中學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支出為220.36元,比上年的220.39元下降0.01%。職業中學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支出增長最快的是上海市(31.90%)。

(5)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支出為2453.47元,比上年的2613.56元下降6.13%。普通高等學校生均預算內公用經費支出增長最快的是貴州省(78.04%)。

〔預算內教育經費占財政支出比例情況〕按預算內教育經費包含城市教育費附加的口徑計算,2002年全國預算內教育經費占財政支出22053億元(2003年《中國統計年鑒》公布數)比例為14.76%,比上年14.31%增加了0.45個百分點。從全國情況看,有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預算內教育經費占財政支出比例比上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情況〕據統計,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為3.41%,比上年的3.19%增加了0.22個百分點,為1989年對此項指標進行監測以來的最高水平。

2002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監測結果表明,各級政府通過貫徹《教育法》,落實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政府教育投入總量繼續增加,預算內教育經費占財政支出比例比上年有所上升,但仍有一些省、自治區、直轄市沒有達到《教育法》規定的教育投入增長要求。

註:1.公告中所列教育經費數據以教育經費統計口徑為准,包括國民教育序列學校所支出的經費,不包括黨政工團的教育經費、職工培訓費、黨政群干訓費和軍事院校的經費。

2.公告中所涉及的全國性統計數據,均不包括台灣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3.全國財政收入18904億元和財政支出22053億元等數據來源於2003年《中國統計年鑒》。

4.計算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時,所用國內生產總值102398億元來源於《中國統計摘要2003》。

[第二期「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實施情況] 「十五」期間中央財政安排50億元專項資金,加上地方配套資金,實施第二期「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以下簡稱「工程」)。到2003年,在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下,經各級教育、財政部門和項目單位的共同努力,「工程」進展順利,已取得階段性成效。

「工程」進展情況:(1)「工程」資金落實情況良好。20個項目省(含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下同)2001年~2003年的項目資金規劃總數為47億元,其中中央專款30億元,省本級和省以下各級配套資金17億元。截至2003年9月,實際落實到位資金近46億元,完成規劃總數的97.9%,其中中央專款30億元,足額完成了規劃任務,省本級和省以下各級配套資金近16億元,完成規劃的94.1%。(2)「工程」各項目的實施已取得顯著成效。到2003年9月,「工程」共新建項目小學1633所,新建項目初中1043所;改擴建小學3627所,改擴建初中1898所;新建小學校舍105萬平方米,新建初中校舍138萬平方米;改擴建小學校舍166萬平方米,改擴建初中校舍220萬平方米;培訓小學和初中校長與教師12.5萬人次;向580萬人次的貧困小學和初中學生免費提供了教科書;購置小學和初中課桌凳67萬單人套,購置小學和初中圖書536萬冊,購置小學和初中教學儀器設備價值4088萬元,配置小學和初中信息技術教育設備價值1.17億元。以上各項目均基本完成了規劃任務。(3)「工程」實施的社會效益顯著。二期「義教工程」中央專款的投入力度加大,平均每個項目縣(旗、團場)5年內可得到中央專款和省級配套資金近1400萬元。

[「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實施情況] 2001年-2002年,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級政府共投入危房改造資金120億元,實施了第一期「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總計改造2萬余所中小學的3000萬平方米 D級危房。其中:中央投入資金30億元,地方各級政府配套資金38億元,改造D級危房1700多萬平方米;二期義教工程,中央專項資金中有11億用於危房改造,地方政府配套資金5億元,改造D級危房300萬平方米;地方各級政府多渠道籌措危改資金36億元,改造D級危房1000萬平方米。

雖然一期危改工程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截至2002年底,農村中小學還存在4000萬平方米D級危房。為加快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步伐,促進各地建立起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經費的投入保障機制,國務院決定,2003年至2005年繼續實施「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中央每年安排20億元專項資金,3年共計60億元,對中西部貧困地區的農村中小學現存危房改造給予支持。2003年8月,國務院批准了《國家發展改革委、教育部、財政部關於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工程的實施方案》。2003年中央已安排危改資金20億元,地方各級政府配套資金約31億元,改造危房面積約980萬平方米。

[高校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工作] 2003年,教育部繼續把做好資助經濟困難學生工作作為認真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大事來抓,全面落實和推進獎學金、學生貸款、勤工助學、特殊困難補助和學費減免政策及「綠色通道」制度,使資助高校經濟困難學生工作得到進一步發展。

為進一步做好資助高校經濟困難學生工作,針對招生過程中社會上出現的一些對經濟困難學生問題的反映,保證2003年新錄取的經濟困難學生能順利入學,2003年7月,教育部發出《關於切實做好資助高校經濟困難學生工作的緊急通知》,對全國普通高校的資助工作進行全面部署,正確引導社會輿論,確保了這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2003年初,教育部與財政部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首屆國家獎學金發放儀式」,李嵐清、陳至立、項懷誠等領導出席並為獲獎學生代表發放獎學金。2003年底,在繼續發放第二屆國家獎學金的基礎上,根據國務院領導同志的指示,中央財政又從總理預備金中專門增撥4000萬元,為1萬名品學兼優的經濟困難學生發放了國家獎學金。截止到2003年底,全國累計已有10萬名經濟困難、品學兼優的學生領取到國家獎學金,總金額達4.4億元。

2003年,教育部積極配合中國人民銀行大力推進國家助學貸款工作,繼續向工、農、中、建四家國有商業銀行下達了2003年國家助學貸款指導性計劃。同時,為保證國家助學貸款工作廣泛、健康、持續地開展,教育部建立了國家助學貸款學生個人信息查詢系統並於2002年9月在一定范圍內開通了網上查詢,在此基礎上,教育部辦公廳就繼續做好2003年高校國家助學貸款學生個人信息採集工作作了詳細部署。經過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國家助學貸款工作在全國范圍內繼續得到了一定的發展。據統計,2003年全國新增貸款學生26.5萬人,新增貸款合同額20.2億元;截止到2003年12月底,全國已簽訂國家助學貸款合同的學生人數累計達到79.1萬人,貸款合同金額累計達到65.2億元。

此外,教育部還通過組織召開專題新聞發布會、編印下發《高等學校學生資助政策問答》小冊子等多種方式,加大了對高校資助經濟困難學生政策的宣傳力度。

實踐表明,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關心下,經過社會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我國已從總體上基本解決了高校經濟困難學生問題,確保了高等教育改革的順利發展。

[規范學校收費管理] 近年來,在國務院的統一領導下,經過各級教育行政、價格、財政等有關部門和學校的共同努力,學校收費管理工作逐步規范,對促進教育事業健康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為進一步做好2003年學校收費管理工作,規范學校收費行為,教育部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發出《關於做好2003年學校收費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通知》規定:(1)2003年,政府舉辦的各級各類學校的收費標准不得提高,也不得設立新的收費項目,除按國家規定的項目和標准收費外,學校不得再向學生收取其他任何費用。(2)各地必須嚴格按照《教育部、國家計委、財政部關於切實做好2002年農村貧困地區義務教育階段「一費制」試行工作的通知》規定,在所有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農村小學和農村初中全面實行「一費制」收費辦法,不得以任何借口推遲或不實行。(3)公辦高中招收「擇校生」要嚴格執行 「三限」政策(即限分數、限人數、限錢數)。擇校生最高收費標准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提出意見,經同級價格、財政部門審核後,由三部門共同報省級人民政府審批。招生比例和最低錄取分數線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按照從嚴掌握的原則具體制定,並向社會公布,接受各方面監督。(4)高等學校招收的定向生、特長生、預科生、專升本學生應與同等學力層次學生執行同樣的收費項目和收費標准,除按規定收取學費、住宿費外,不得額外收取其他任何費用。(5)經批准設立的民辦二級學院、網路學院、計算機軟體學院和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在嚴格核算生均培養成本的基礎上,可實行按成本收取學費的原則,具體收費標准按屬地化原則管理。普通高等學校不得將國家下達的計劃內招生指標轉到所屬民辦二級學院而變相高收費;不得借民辦二級學院之名搞「校中校」,變相「雙軌」收費;不得以降分錄取的形式高收費、亂收費。(6)有關部門和高等學校要認真執行國家關於資助經濟困難學生的有關規定,完善「獎、貸、助、補、減」等配套政策和措施,按照國務院要求繼續進一步做好國家助學貸款工作。對中小學學生要進一步落實包括貧困學生助學金、減免學雜費等在內的資助政策和措施,幫助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就學。(7)全國各級各類學校必須按照《國家計委、財政部、教育部關於印發〈教育收費公示制度〉的通知》的有關規定,全面實行公示制度,通過各種形式,將學校收費項目、收費標准、收費資金的使用情況和投訴電話等向社會公示,主動接受學生、家長和社會的監督,增強學校收費的透明度。(8)進一步加強學校收費收入管理。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雜費、借讀費收入全部用於補充學校公用經費的不足,不得用於教職工工資、津貼、福利、基建等項開支,不得用於平衡政府的財政預算,不得從中提取任何性質的調節基金;普通高中、高等學校的學費收入統籌用於辦學支出。代收的課本費,由學校直接用於購買書本。學校的收費收入要嚴格按照同級財政部門規定及時繳財政專戶,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嚴禁任何部門、單位或個人以任何理由截留、擠占、挪用、平調學校收費收入。

在加強對學校收費管理的同時,針對一些地方的基層政府或單位違反規定通過學校搭車收費的現象,教育部又發出《關於禁止通過學校向學生搭車收費的通知》。《通知》明確規定:任何部門和單位對國家規定以外的費用不得下達給學校向學生收取,要嚴格按公示的項目和標准收費。對地方政府及有關部門的搭車收費,學校要堅決予以拒絕,並及時向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和當地紀檢、監察部門反映,絕不允許學校向學生提出收取這些費用的要求,更不得因學生不繳納規定項目和標准之外的費用而拒絕學生上學。

[教育利用外資貸款] 完成世界銀行貸款/英國政府贈款「西部地區基礎教育發展」項目的談判和啟動工作。項目總投資12.16億元人民幣,其中:世界銀行硬貸款1億美元(約摺合人民幣8.25億元),地方政府提供配套資金3.91億元人民幣。項目性質為統借自還項目。英國政府贈款用於軟化世行貸款條件,不計入項目總投資。項目貸款利率為2%,貸款期限為20年(含寬限期8年)。項目支持西部四川、雲南、廣西、寧夏和甘肅5個省(自治區)的112個縣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鞏固「普九」成果。項目資金主要解決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問題,同時兼顧「普九」成果的鞏固和提高;以建設貧困鄉、村兩級小學為重點,同時兼顧初中。項目資金主要用於改善辦學條件,進行教師和管理人員培訓以及開展教學和管理方面的改革創新活動。

[中、初等學校校辦產業] 2003年全國中、初等學校校辦產業(勤工儉學)基本情況如下。

一、校辦產業(勤工儉學)基地情況。2003年,全國共有45萬所中、初等學校開展了各種形式的勤工儉學活動和興辦了校辦產業,安排學生參加勞動3.6億人次。全國中、初等學校共有各類校辦產業(勤工儉學)基地約45萬個,比2002年減少1.89萬個。其中:農、林、牧、漁基地28.83萬個(農村學校24.59萬個,用地40萬公頃);工業企業2.18萬個;第三產業網點13.85個。

二、校辦產業(勤工儉學)規模及效益。2003年,全國中、初等學校校辦產業(勤工儉學)資產總額為501.1億元,比2002年減少97.4億元,下降16.27%。其中:固定資產凈值170億元,比2002年減少20億元,下降10.52%;流動資產293.7億元,比2002年減少70.7億元,下降19.4%;負債257.6億元(資產負債率為51.4%);所有者權益243.5億元(實收資本122.2億元)。全國從事勤工儉學和校辦產業的各類職工達75.7萬人(教職工16.3萬人),其中農村學校28.86萬人(教職工10.35萬人)。2003年,全國中、初等學校校辦產業(勤工儉學)銷售收入及營業額768.6億元,比2002年減少74億元,下降8.78%。其中:農業銷售收入39.2億元;工業銷售收入463.95億元(工業產銷率92.28%);第三產業營業額186.4億元;其它勤工儉學收入79.1億元。校辦產業(勤工儉學)利稅總額達150億元,其中利潤總額117億元(農村學校17.15億元),比2002年減少5億元,下降4.1%。

三、校辦產業(勤工儉學)收益分配情況。2003年,全國勤工儉學和校辦產業總收益用於補充教育經費的部分為66.4億元(包括校辦產業向學校提供的勞務和部分物品等),占校辦產業(勤工儉學)總收益的56.7%,比2002年減少1.83億元,下降2.68%。其中:用於改善辦學條件(修建教學用房、購置教學設備、補助公用經費等)的資金為42.8億元,比2002年減少2.5億元,下降5.52%。此外,用於教職工福利開支及補助困難學生的部分為12.98億元(農村學校為4.65億元)。上繳國家稅金33.3億元,比2002年減少3.7億元。2003年內返還稅金為2.07億元。

教 育 審 計

[教育部加強對教育審計工作的指導] 2003年初,教育部辦公廳印發《2003年教育審計工作要點》,結合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提出教育審計工作的重點和要求。要求各部門、各單位要認真實施預算執行與財務決算審計制度;加強對「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面向21 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211工程」以及其他專項資金的管理與使用情況的審計;在校辦企業改制和後勤社會化改革中加強審計監督,確保國有資產的安全完整;要加強對貨幣資金、固定資產、對外投資項目的審計;進一步規范經濟責任審計;加強建設工程、修繕工程審計;積極開展審計調查等。在審計或審計調查中,各審計機構要加強對被審單位內控制度的評審,促進各項制度的完善和有效執行。各單位根據本單位的中心任務,制定了具體的工作計劃。部分省、自治區、市教育行政部門根據上述要點中提出的「各級教育部門內審機構要加強對本地區、本系統內審工作的指導,要深入進行調查研究,並定期進行監督檢查,及時了解內審工作情況,總結交流經驗,幫助排憂解難,促進內審工作的深入開展」的要求,對本部門、本地區教育內審工作開展情況進行了檢查。

4月,教育部財務司在北京師范大學召開全國教育審計工作會,總結2002年教育審計工作情況、交流工作經驗。司長楊周復在會上作了講話,充分肯定了2002年教育審計取得的成績,並對今後教育審計工作提出「緊跟形勢、加強審計、適應形勢、創新審計」的任務和要求。在大會交流和分組討論中,大家認真總結了2002年的工作情況和經驗。會議對推動教育審計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同時,組織教育系統內審人員學習審計署2003年頒布的《審計署關於內部審計工作規定》、中國內部審計協會制定的《內審基本准則》,使廣大內審人員進一步明確新形勢下審計的職責和任務,在審計業務中嚴格規范審計行為,確保審計質量。

[教育戰線開展審計工作情況] 2003年,教育內審機構堅持「全面審計,突出重點」的原則,圍繞教育改革和發展的中心任務,共完成財政和財務收支審計、預算執行與決算審計、工程審計、經濟責任審計、企業經濟效益審計、專項資金審計(含「211工程」、「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危房改造」等)等各項審計210320項,審計資金約2724億元,查出有問題的資金近32億元,促進增收節支11億元。發現經濟案件線索291件,移送司法機關40件,移送紀檢部門185件。移送司法機關處理39人,受黨紀政紀處分460人。在上述審計項目中有基建、修繕工程審計42488個項目,送審額311億多元,審減額31.2億多元,審減率達10.03%,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

❷ 中國每年的教育經費是多少

根據教育部、國家統計局和財政部日前發布2012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2012年,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為27695.97億元,比上年的23869.29億元增長16.03%。其中,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主要包括公共財政預算教育經費,各級政府徵收用於教育的稅費,企業辦學中的企業撥款,校辦產業和社會服務收入用於教育的經費等)為22236.23億元,比上年的18586.70億元增長19.64%。

落實《教育法》規定的「三個增長」情況表明,全國公共財政教育支出(包括公共財政預算教育事業費撥款,基建撥款,教育費附加)為20314.17億元,比上年增長25.79%。其中,中央財政教育支出3781.55億元,按同口徑比較,比上年增長15.7%,高於中央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

各級教育生均公共財政預算教育事業費支出增長情況為,全國普通小學為6128.99元,比上年增長23.42%。全國普通初中為8137.00元,比上年增長24.38%。全國普通高中為7775.94元,比上年增長29.61%。全國中等職業學校為7563.95元,比上年增長23.03%。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為16367.21元,比上年增長17.94%。

各級教育生均公共財政預算公用經費支出增長情況顯示,全國普通小學為1829.14元,比上年增長33.86%。其中:農村為1743.41元,比上年增長35.89%。全國普通初中為2691.76元,比上年增長31.63%。其中:農村為2602.13元,比上年增長32.99%。全國普通高中為2593.15元,比上年增長53.66%。全國中等職業學校為2977.45元,比上年增長34.55%。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為9040.02元,比上年增長21.19%。

2012年,全國公共財政教育支出占公共財政支出125952.97億元的比例為16.13%,比上年增加了1.35個百分點。據統計,2012年全國國內生產總值為518942.11億元,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為4.28%,比上年的3.93%增加了0.35個百分點。
2013年和今年教育經費投入佔GDP的4%左右,尚未達到5%的標准。

❸ 為什麼教育投入各地的差異巨大,甚至有拖欠工資的情況

2019年底,教育部公布了2018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數據,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為46143.00億元,比上年的42562.01億元增長8.41%。其中,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為36995.77億元,比上年的34207.75億元增長8.15%。

據統計,2018年全國國內生產總值為900309.5億元,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為4.11%。

看看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你會發現,地區間差異還是很大的,比如北京和河北,人口差別巨大,但經費比較接近。即便是上海,教育經費也是沒有辦法和北京去比的。更具體的可以看生均經費,包含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教育事業費和公用費用支出這3個方面。

生均費用的差距就更加明顯了,北京生均費用4.2萬,河南的生均費用才3200元,只有十四分之一。各個學習階段的平均費用都有,具體對比你可以仔細看一下。

這個費用是教育部網站公示的,看完這個費用,你有什麼樣的想法,歡迎在下方討論區留言。

註:1.本文所涉及的全國性統計數據,均不包括台灣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2.2018年全國國內生產總值900309.5億元(初步核算數)和一般公共預算支出220904.13億元均來源於《中國統計年鑒-2019》。

❹ 2020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數據

2020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數據

2020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數據,「十四五」將繼續充分發揮教育財務支撐、助力和引導作用,特別是要落實好4%目標任務,確保全年預算足額落實到位,2020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數據。

2020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數據1

2020年中罩氏清國高等教育經費排行榜中,一共有235所大學上榜,前23所大學均為原985工程大學,經費排行榜的前三甲分別是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以310億經費傲居首位。浙江大學和北京大學分別以216和191位列第二第三,其中清華大學是唯一一所超過300億的大學,浙江大學也是除清華外唯一一所超過200的高校。前十的排名中C9聯盟就獨占其六,且前十的高校每所經費都超過100億。此外鄭州大學以63億位居24,是原211工程大學中經費最多的,超過部分985工程大學,由此可見985/211工程大學在經費方面還是具有一定優勢的。可是有一所雙非大學卻以60億的經費投入,拿到了排行榜27的位置,排位超過了7所985和大部分211,位居所有雙非大學之首,他就是深圳大學。

記者從教育部召開的全國教育財務工作會議上了解到,我國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佔GDP比例連續九年保持在4%以上。「十三五」時期,教育財務工作取得歷史性成績,五年來,保障發展的水平更高了,促進公平的措施更實了,提升質量的導向更強了,推進改革的力度更大了。

「十四五」時期,將繼續充分發揮教育財務支撐、助力和引導作用,為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提供堅強保障。會議要求,各級教育財務要科學謀劃好「十四五」時期工作,特別是要落實好4%目標任務,確保全年預算足額落實到位,積極爭取更多新增財力,加大對省以下支出責任落實的督促指導力度。同時,物前要突出目標導向,教育投入首先要保「十四五」時期各級各類教育發展目標;要突出問題導向,重點解決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要突出結果導向,檢驗教育投入的效果。

2020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數據2

近日,教育部、國家統計局、財政部發布《關於2020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

公告顯示,2020年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為53033.87億元,比上年增長5.69%。其中,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為42908.15億元,比上年增長7.15%,佔GDP比例為4.22%。「十三五」期間持續做到「不低於4%」,這是自2012年以來連續第九年做到「不低於4%」。

「十三五」期間,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累計16.06萬億元,年均增長7.02%,2020年達到36310.47億元,比2015年增長40.4%。

全國幼兒園生均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年均增長12.3%,2020年達到9410.76元,比2015年增長76.48%;

全國普通小學生均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年均增長5.08%,2020年達到12330.58元,比2015年增長28.13%;

全國普通初中生均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年均增長5.81%,2020年達到17803.6元,比2015年增長32.64%;

全國普通高中生均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年均增長8.45%,2020年達到18671.83元,比2015年增長49.99%;

全國中等職業學校生均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年均增長5.56%,2020年達到17446.93元,比2015年增長31.05%;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生均一般公共預算教育經費年均增長2.89%,2020年達到22407.39元,比2015年增長15.33%。

2020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數據3

日前,從教育部網站可以看到,2020年全國教育經費總投入為53033.87億元,比上年增長5.69%。其中,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為42908.15億元,比上年增長7.15%,佔GDP比例為4.22%。

這是自2012年以來連續第九年做到「不低於4%」。

實事求是講,對於我們這么一個人口眾多、國土廣大、經濟發展處於爬坡過坎階段的國家來說,4%已經不容易了。國家就像一個大家核瞎長,醫療、體育、文化、交通等方方面面都需要錢,所以要考慮平衡,因為蛋糕就那麼大,而教育只是360行里邊的其中一行。

但是不是說,4%已經到頭了,不能提升了,不是的.,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財政經費的投入比例還應該進一步提升,向5%邁進。 在首屆中國兒童發展論壇上,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盧邁說,目前,我國財政性教育經費佔GDP比重已達4.1%,建議提高到5%。

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兼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也說過,很多國家的財政性教育經費佔GDP比例超過6%。隨著社會發展,教育投入佔比應該越來越高,4%「絕對不是最高點」,他贊成逐步提高比例的建議。

從總體上看,國家財政對教育的投入是巨大的,教育也為國家社會的發展,人才的培養發揮了重大作用。但同時也要看到,教育經費還需要進一步提升,尤其是資源配置方向需要調整,配置效益需要提高。

❺ 我國的教育經費來源主要渠道是

國家財政撥款。

政府教育經費可以細分為: 中央、省、縣三級政府。 縣級政府的責任,主要是基礎教育經費投入方面,省級教育經費投入的重點是高等教育和一些專項經費。中央教育投入的重點也是高等教育和專項教育經費,特別是通過財政轉移支付,對西部地區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給予傾斜。

(5)教育經費投資哪個省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凡年滿六周歲的兒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應當送其入學接受並完成義務教育,條件不具備的地區的兒童,可以推遲到七周歲。

適齡兒童、少年因身體狀況需要延緩入學或者休學的,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監護人應當提出申請,由當地鄉鎮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批准。

❻ 各國教育投資是多少

教育投資是投入教育領域,用於培養後備勞動力和專門人才以及提高現有勞動力素質的人力和物力的貨幣 表現。教育投資是教育事業發展的必要前提,也是提高教育質量的物質基礎。

國家對教育投資的數量反映國家對教育投資的規模。教育投資在財政支出或國民生產總值中支出的比例反 映了教育投資與國民經濟的關系,反映了教育投資的水平。國家教育投資的數量和比例受該國歷史文化傳統、 政治、經濟、人口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那麼根據中國的國情,中國教育投入呈現哪些特點同時又面臨哪些問 題呢?

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投資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 但仍不能適應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

我國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國,教育規模龐大,1994年全國各級各類學生達到2.77億人(普通學校在校生數2. 166億),教職工隊伍有1300多萬人。盡管用相對少的資金支撐著世界最大規模的教育體系,但教育經費需要的 數額也是巨大的。

建國以後,一直到1978年,國家預算內教育事業經費占國家財政總支出的比例,一直徘徊在4-7%,從沒有 超過8%。國家預算內教育基建投資占國家基建投資總額的比例,也一直在20%以下。由於長時間教育經費基數太 低,辦學資金不足,造成了教育物質基礎十分薄弱。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和國務院把發展教育確定為國家經濟建設的戰略重點之一,教育投資的絕對 量比較快的速度增長。若不考慮物價影響,1994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總支出達到1174.7億元〔1〕,比1989年的5 03.9億元增長了1.33倍,平均每年增長26.6%。1994年國家財政預算內教育支出達到884.0億元,比1980年的10 8.2億元增長了7.17倍,比1989年的397.7億元增長了2.22倍,平均每年增長24.4%。預算內教育支出占國家財政 支出的百分比由1980年的8.92%上升到的12.64%(見附表一)。

附表一:1980—1994年教育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和國家財政支出的比例

單位:億元

(附圖 {圖})

資料來源:《中國教育綜合統計年鑒》(1994年)國家教委編P3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3月 1994年數據見 《中國教育經費統計資料》1994P2 中國統計出版社1995年9月

盡管1980年三中全會以來,教育經費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我國公共教育經費支出仍屬世界上最低的國家 之一。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3年的統計,1991年世界平均公共教育經費占國民生產總值的百分比為5.1%,其 中發達國家比例為5.3%,發展中國家比例為4.1%,最不發達國家的比例為3.3%,中國僅為2.3%(見附表二)。 如果將廠礦企業辦學開支的教育經費、城鄉教育費附加以及社會集資、教育基金、學生交納的學雜費等其他非 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都計算在內,也不過3%左右,仍屬世界最低水平。

附表二:1980—1991年公共教育經費

美元(十億) 占國民生產總值的%

(附圖 {圖})

資料來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教育報告》1993 p94

另外需要指出:近些年來我國各級教育生均經費雖然在逐年增加,但由於物價上漲幅度增加過快,使增加 的有限教育事業費和教育基建投資實際效益大打折扣。教育投入的實增長率增長不多,有的出現負增長。例如 從1990年到1994年,我國地方所屬高等學校生均教育事業費支出各年度依次為3101.78、3429.87、3874.98、3 894.63、4058.19元〔2〕,1991年到1994年分別比上年增長了10.58%、12.98%、4.20%;但1991年到1994年的通 貨膨脹率(物價上漲幅度)分別為3.4%、6.4%、14.7%、21.7%〔3〕;如果扣除物價上漲指數,1993年1994年公 用費不僅沒有增加,反而下降了。

教育經費投入不足,與教育事業發展的需求產生了尖銳矛盾。突出表現在各級各類學校校舍不足,必備的 教學儀器設備圖書短缺、學校教學活動所需要的公務和業務費短缺、全國范圍的拖欠中小學教師工資等方面。 這些矛盾越是在貧困地區,表現越尖銳。

二、從教育投資結構來看,中國財政教育撥款三級教育配置同國際相比基本類似,但大中小學生生均投入相差過大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3年的統計,1990年我國學前和小學教育投入占日常經費總投入的32.7%,中學占 34.4%,高等教育佔18.6%,這個數字與世界部分發達和發展中國家相比,居中等水平(見表三)。然而,從我 國預算內實教育事業費各級教育分配比例來看,高等教育撥款的份額要高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

附表三:部分國家各級教育所佔日常經費的百分比

(附圖 {圖})

選自教科文《世界教育報告》1993 p151-154

從教育內部結構來看,我國高等教育規模遠遠小於中等和初等教育的規模。從初等、中等、高等三級教育 生均費用之比來看,1990年我國小學、中學、大學的年生均費用之比為1:2.28:29.34;1993年為1:1.73:17.93 (見附表四),其變化較大的部分原因在於大學生生均公用經費減少,部分費用轉由學生家庭分擔。此外,中 小學經費投資增長速度也略高於高等學校。

附表四:地方所屬學校生均教育事業費支出

單位:元

小學 普通中學 職業中學 中師 大學 1990年 105.40 240.11 444.44 1344.15 3101.78 1991年 114.79 254.63 464.49 1411.63 3429.87 1992年 139.35 300.96 526.01 1585.91 3874.98 1993年 217.22 375.16 608.65 1723.05 3894.63

資料來源:《中國教育綜合統計年鑒》(1994年)p3 國家教育委員會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另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1990年我國三級學校生均日常經費與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比為0.05:0.15: 1.93(或1:3:38.6),同其他一些國家相比(見表五),是所有國家中相差最懸殊的。雖然生均經費大學生要 高於中、小學生,但差距之大,遠遠超過發達國家和其它發展中國家。

附表五:一些國家生均日常經費與人均GNP的比例(1990) 國家 學前、小學 中學 大學 美國 0.13 0.35 0.21 巴西 0.11 0.13 1.10 印度 0.11 0.15 0.83 日本 0.14 0.16 0.49 韓國 0.12 0.11 0.06 法國 0.19 0.27 0.41 英國 0.15 0.27 0.42 義大利 0.14 0.23 0.45

資料來源:選自《世界教育報告》1993 p155—159

一般來說,國際間教育投資結構比例的變化是與教育、經濟發展變化相適應的。經濟、教育發展水平較低 的國家,接受初等教育的學生數在三級教育學生總數中比例遠遠大於其他兩個階段。此時教育投資的重點是初 等教育。隨著經濟的發展,在初等教育基本普及的情況下,轉向發展中等和高等教育,教育投資的比例也會發 生調整。隨著人均GNP水平的不斷提高,三級教育投資比例的差距會縮小,三級教育生均經費差距也會縮小。北 京師范大學王善邁、孫玉萍曾對人均GNP不同的國家進行過統計分析,亦得出了如上的結論。

三、中國東西部經濟發展不平衡,地區間教育經費投資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我國幅員遼闊,地域差異明顯,東部沿海地區和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至1993年,東部地區在國民 生產中的比重已達60.1%,西部才佔13.1%。在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方面,東部地區4580元,西部為1408元,東部 是西部的3.25倍〔4〕。地區間教育經費投入也存在懸殊的差異,從義務教育階段預算內生均事業費支出看,1 993年北京為628.68元,上海704.77元,天津為401.66元,而廣西為181.70元,寧夏為205.65元,甘肅為176.1 7元,貴州僅為129.56元〔5〕。就是沿海發達地區對義務教育投資無論是總量還是平均水平卻遠遠高於貧困後 進省份。中國本世紀末實現「兩基」的難點在農村貧困地區,而對義務教育投資強度差距的擴大更加重了貧困 地區實現普及義務教育的難度。在實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地區間教育經費投入的差異近幾年明 顯擴大。

四、教育經費來源從渠道較為單一變為逐漸形成多渠道辦學新格局

三中全會以前,我國教育經費來源渠道比較單一,主要依靠國家投資。十餘年來的改革與發展,促使多渠 道籌措資金辦學局面逐漸形成。1986年預算外教育投資總額占教育投資的比例不到24%,到1994年已經超過了4 0%。從1989年到1994年我國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撥款占教育經費總支出份額逐年下降,由1989年的66.88%下降 至1994年的59.38%。1994年,我國財政預算內撥款占教育經費總支出份額為59.38%,個人交納學雜費占教育總 支出份額由93年的8.22%上升為9.87%;社會捐集資辦學經費占教育經費總支出份額的6.55%,企業辦學經費為5 .99%,校辦企業、勤工儉學和社會服務經費占教育經費總支出份額的4.08%;社會團體和公民個人辦學經費占教 育經費總支出份額的0.72%,較1993年的0.31%增長了一倍多;各級政府徵收用於教育的稅費(包括城市教育費 附加、農村教育事業費附加)占教育經費總支出份額的8.92%,其它教育經費為3.96%〔6〕。上述統計數字說明,我國以國家財政撥款為主渠道、輔之以稅、費、產、社、基的多渠道籌措經費體系已經形成。從國家財政統 一撥款到多渠道籌措教育經費的轉變,是我國現階段解決教育經費來源短缺的客觀形成的必然途徑。

五、教育投資管理體制改革在擴大地方教育決策統籌權和經費籌措多元化方面收到顯著成效,但經費分配和使用仍明顯脫節

三中全會以前,我國教育經費的分配是由中央財政切塊戴帽下達,地方財政部門管理,教育部門安排使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財政體制於80年代初期、中期和後期進行了以「分灶吃飯」、「分級包干」、「大包干」為主要標志的三次逐步深入的改革,教育系統與此大致相應地推進了教育投資體制改革,包括中央和地方實 行分級辦學、分級管理、分級負責的體制,教育經費相應由各級政府籌措,財務管理分級負責。目前,基礎教 育由中央、省政府、地方財政共同承擔政府投資責任,以地方政府為主,中央和省級通過轉移專項基金形式進 行補助。高等教育實行中央和省、自治區、直轄市兩級管理。國家撥款來自中央和地方政府。其中國家教委直 屬高校和中央其他各部委所屬高校的撥款由財政部劃撥給國家教委和中央其他各部委,再分別由他們分配給高 等學校,地方所屬高校撥款由省級財政部門劃撥,其中少數高校由地區或縣級財政劃撥。高等教育經費目前實 行「綜合定額加專項補助」的分配方式,並執行「包干使用,超支不補,節余留用」的原則。

這種教育投資管理體制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教育財權和事權分離,政府教育投資的條塊分割、部門分割,使 教育管理部門計劃、預算、分配、監督的宏觀調控職能不能充分行使。教育經費「層層包干」「層層下放」, 使得中央和省兩級財政對教育投資的宏觀調控職能削弱,學校間、地區間的餘缺難以調劑,地區間教育投入水 平差異日趨擴大。

連鎖加盟網 http://jp.u69.cn
手機卡沖值 http://www.fu088.cn